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王文華/包子上的那張紙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包子上的那張紙
◆  馬凱/40年前故技能救今日通膨?








王文華/包子上的那張紙


2022-10-11 05:15  聯合報/   王文華(作者是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帶孩子,教我怎麼做大人。

早餐蒸包子,和孩子一起吃。正要咬下,孩子大哭:「我沒有紙!」
原來是孩子看我撕掉包子上那張紙,猛然意識到自己沒有。
「你的紙在這!」我指著他的盤子。他的紙在蒸的過程脫落了。
「我要撕!我要撕!」有紙還不夠,他要跟我一樣,做撕的動作。
但紙掉就掉了啊,又黏不回去,這怎麼辦?
他大哭,我小哭。哭了一陣,我化悲憤為力量。熱了鍋,丟片起士,用溶化的起士把紙「黏」回包子。

孩子為這麼小的事生氣,大人覺得無理取鬧。但轉念一想,大人不也常為類似的小事演連續劇?

大人生氣的原因當然不會是包子上的那張紙,但可能是買包子的那張紙、老闆丟過來的一疊紙,或是家人無心的一句話、一個動作。把這些引爆點抽離出來放在天平,都沒有重量。一個月後回想,也早忘光。但當那件小事,在那個時間點發生,我們就像孩子,完全爆發。

時間讓人變老,但不保證讓人「長大」。

大人像孩子的另一點,是「比較」。如果我沒做那個「撕紙」的動作,孩子也許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包子沒紙。但一旦發現我有他沒有,這還得了!「爸爸有我沒有!爸爸有我沒有!」好像我是暗崁了冰淇淋沒有分他。

但那只是一張沒有味道的紙。蒸完後完全沒有價值。每個包子都有紙嗎?未必。少了「撕」會影響包子的口味嗎?不會。但小孩跟大人一樣,見不得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縱使別人有的東西,像一副度數不對的眼鏡,無法使用,勉強使用也不舒服。

但我們不管!我們要形式上的公平,輸人不輸陣。我們為了搶那張紙,忽略了手中的包子。最後也許搶到一張紙,但手中的包子涼掉了。

孩子看到包子又有紙了,破涕為笑。他儀式性地把紙撕掉,臉上的表情像早上起來掀開窗簾,擁抱整個未知世界的美好。一張紙,在他手中變成一首詩。

他拉開「窗簾」,也讓我瞬間醒來。嗯…也許那張「紙」,並非一文不值。大人看小孩吃包子,只希望他趕快吃完好去上學。小孩看包子,可能像我們看一朵盛開的花。撕紙的動作,就像我們情不自禁地把花摘下。

我覺得他無理取鬧,也許是因為我已經無法從平凡事物發現驚喜。我本能地去歸類「大事」、「小事」,而不像孩子那樣,用第一次的興奮,體驗每一件事。我的「眼界」,有時是一種「盲目」。

孩子滿意地撕了紙,丟到地上。這時發現包子皮上殘留的起士。他摸摸,覺得黏黏。想一想,立刻覺得苗頭不對,又大哭起來:「爸爸沒有我有!爸爸沒有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