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專家之眼】蘇不懂萊豬,蔡不知美中

◆  【專家之眼】硬抝減稅 又把通貨膨脹當政績
◆  【專家之眼】蘇不懂萊豬,蔡不知美中







【專家之眼】蘇不懂萊豬,蔡不知美中


2021-11-01 08:24  聯合報 /   陳一新 淡江大學/榮譽教授
蔡英文總統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專訪,特別感謝美國總統拜登對台再三提供安全承諾,要求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不預設立場的情形下平起平坐對談。擷自CNN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在立法院,被反對黨立委問到反萊豬公投若是通過,蔡政府是否還會進口萊豬,蘇貞昌竟然未置可否,甚至反嗆不開放萊豬,怎麼進《全面進步跨太平洋夥 CPTPP》?他的回應一方面顯示他的心虛,另一方面代表他根本不懂萊豬,這種不願尊重公投結果的政治人物,竟然是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首長,無疑十分危險。

更危險的是,蔡英文總統對美中兩國的無知程度,已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她處心積慮在國慶演說拋出「互不隸屬說」、接受美國「有線電視網」(CNN) 專訪竟洋洋得意地證實,美國在台「駐軍」短短一年從十人增加三倍至三十二人,特別感謝美國總統拜登對台再三提供安全承諾,要求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不預設立場的情形下平起平坐對談,在在顯示她對美中兩國認識有限,或僅有非常膚淺的瞭解。

面對反對黨對萊豬公投效力的質疑,蘇貞昌竟然不敢正面迎戰。此顯示,他不是對蔡英文如何處理公投結果茫然無知,就是存心師法蔡英文民國 107 年(2018年)全面否定「挺核公投」效力的故技,大耍無賴,才會「內疚神明」,心虛而不敢作答。

更好笑的是,蘇貞昌竟然將開放萊豬,扯到我國是否能加入 CPTPP 的問題。不要説美國自己不在 CPTPP 之內,就算美國「重返」,也不可能以是否開放萊豬為由,擋住高標準檢出萊劑的中國大陸與南韓。

事實上,是否能申請成功加入 CPTPP 的最主要關鍵因素,就是自由貿易化的程度。蘇貞昌出任閣揆三年,在推動我國貿易自由化的努力明顯不足,有目共睹,連民進黨立委都覺得他不接地氣、戰力不足。此外,他的辯才也不像以前那麼犀利,可能與他愈來愈強的政治欲望有關,正是「無欲則剛」,心中有欲,則利令智昏

蔡英文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新兩國論)之後 ,等於與中國大陸公開「撕破臉」,將台灣推向戰爭邊緣,居然還感喊「芒果乾」(亡國感),又豈僅是無知而已?北京之所以沒有立即翻臉,主要是透過中美「聯合工作組」與華府達成默契,雙方都同意一切以十一月即將舉行的「習拜視訊峰會」,與中美經貿「再掛鉤」為重。對中國大陸來說,更重要的工作是讓「十九大」到「二十大」能夠平穩過渡,為習近平進一步鞏固權力做出準備。

蔡英文顯然誤判情勢,以為習近平在此過渡期間不致對台用兵。殊不知,她如不知適可而止,反而變本加厲,以愈來愈嗆辣的語言挑釁對岸,以為台灣可以持美國安全保證為靠山,過度「冒進」,恐怕遲早會自食惡果。

儘管拜登總統三番兩次對台灣提供安全保證,但是歷經大風大浪的台灣人民,又怎會輕易相信這種保證?民國 64 年(1975年)美國撤出越南前,福特政府不是多次向西貢南越政府,保證美國絕不會拋棄南越?民國 67 年(1978年)美中建交與美台斷交前,尼克森、福特、卡特三任政府,不是也再三對中華民國政府提過堅定的保證嗎?

川普政府民國 108 年(2019年)拋棄並肩作戰好幾年的庫德族之前,不是也對庫德族做出絕不背棄盟友的保證嗎?拜登政府民國 110 年(2021年)從阿富汗撤軍前,不是也對阿富汗政府與美國的盟國,保證會和平而有秩序的撤軍嗎?

由於很多國家都知道美國的保證常常淪為空談,因此他們都採取「避險策略」(hedging strategy) ,即與美中兩國都同時維持不錯的關係。越南、菲律賓、新加坡與南韓固然遊走於中美之間,甚至連美國在亞洲最堅強的鐵桿盟國日本,也不例外。美國背棄盟友或毀信背諾早已習以為常,難怪會有人慨嘆「做美國的敵人,遠比做美國的朋友更為容易」。

知識就是力量,無知就是無能,政府領導人無知,則是失能。既昧於國際大勢之所趨,又不瞭解美中,強不知以為知,結果自然是駐美「台灣代表處」升等案泡湯,拋出「新兩國論」有如打水漂,自以為踩了紅線,卻無人聞問,真是悲哀!










【專家之眼】硬抝減稅 又把通貨膨脹當政績


2021-11-01 08:32  聯合報 /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
財政部長蘇建榮(右)表示,由於物價水準上揚,年底可望公告調高所得稅之免稅額與扣除額。圖/本報資料照片



一般多認為「什一稅」(「什一捐」、「什一奉獻」)是指猶太教或基督教的宗教奉獻;然詰屈聱牙的《尚書》中,早有「王者十一而稅」的記載,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對於土地,亦多採行十分抽一課稅。看來幾千年前,10% 的稅率,可謂是國際共識、政教皆然。

孟子.告子下》有一場相當有趣的稅改討論,可饗讀者、並帶出接續的討論。東周時,衛國大臣白圭,曾就減稅諮詢孟子;告知孟子他有意將稅率由10% 降至5%(「二十而取一」)。孟子聞言,隨即斥之為野蠻國家的作法(「貉道也」),在澆了白圭一頭冷水後,繼而導之以中庸之道。

由此可知,早在兩千多年前,有識者早知道「薄賦輕徭」的主張,是在「橫賦暴斂」背景下反射的道理;一味減稅,絕非一國之福。讓人悲愁感憤的是,當今台灣,政客更相為政,不變的是把「減稅當政績」的錯誤思維更有甚者,連稅法為避免稅負虛增的設計,也被硬抝成減稅,以彰其自以為是的政績

日前財政部長回答立委質詢時表示,由於物價水準上揚,年底可望公告調高所得稅之免稅額扣除額;一時間,媒體紛紛報導「有望大減稅」的消息。根據過往經驗,這起「不是減稅的減稅新聞」,後續隨公告、報稅季節的到來,可以一作再作,實在讓人倒盡胃口。

稅法規定物價指數調整,即稅制「指數化」(indexation)的規定,目的在於減輕通貨膨脹對於納稅義務人的負面影響,避免稅負虛增;由於實質租稅負擔並沒有改變,何來減稅?硬抝指數化機制是減稅,豈非「通貨膨脹是政績」的認知作戰

以所得稅而言,物價上升最直接的影響是,稅法中為保障個人基本生活的免稅額與扣除額等規定,由於以名目金額訂之,在物價持續上漲的情形下,如置之不顧、任由通貨膨脹「吃掉」這些計算所得淨額時,得以減除的額度,將造成稅負虛增。

其次,所得稅按名目所得、採累進稅率課稅,當各種價格上升至一定程度,計算應納稅額所適用的稅率,便會產生級距攀升(bracket creeping)的效果,而此一稅率上升可能是在個人實質所得不變、甚至減少的情形下發生,雖然政府實質稅收可因此而增加,但對納稅義務人來說,稅負則是不折不扣的加重。此外,利息所得資本利得,也都容易因價格上漲而虛胖,連帶使租稅負擔虛增。

有鑒於此,各國所得稅法,均設有免稅額、扣除額與稅率級距等金額按物價上漲的自動調整機制,此雖不足以完全消除物價上漲的種種問題,但至少可降低或減輕其對於納稅義務人造成的負面影響。唯即便如此,以前次調整後,每年(前一年十一月至今年十月)累計物價上漲情形,調整未來一年的免稅額、扣除額與稅率級距,而至後年報稅時方才適用,在時間上,最長整整有兩年半的落差。

媒體常以「小確幸」詮釋稅法的物價指數調整;近年來,財政部更每每以「有感」減稅謂之。試問法律明文規定的自動調整,有何確定不確定的懸念又問:不過僅消彌了部分因物價上漲而虛增的稅負,而且還有時間上的落差,明明就是「悲哀」,何來「幸運」之有?至於所謂的「有感」,衣租食稅者,若不知市井小民真正有感的是—薪水永遠趕不上物價的上漲,竊位素餐,孰甚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