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莫讓物價房價侵蝕振興成果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有關係就沒關係,蔡政府不在乎的道德底線
◆  聯合報黑白集/蘇貞昌才是在扯後腿
◆  經濟日報社論/莫讓物價房價侵蝕振興成果







經濟日報社論/莫讓物價房價侵蝕振興成果


2021-11-01 00:5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物價示意圖。(本報系資料庫)



自去年爆發疫情以來,隨著逐步解封及振興政策的效果展現,我國今年經濟成長率逆勢上看6%,明年有機會達成連三年經濟成長均突破3%,是金融海嘯以來最佳表現。然而,我們必須指出,民眾最有感的經濟實況恐非經濟的成長,而是不斷飆揚的房價與蠢蠢欲動的物價。如果不能舒緩房價、物價上漲對民眾造成的心理負擔與憂慮,政府辛苦打造的經濟振興成果不但為德不卒,也將功虧一簣,反噬得來不易滿足感。

當近日各單位不斷宣揚經濟成果時,須知經濟成長率計算的是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的實質產出增幅。簡單地說,如果經濟成長了6%、物價上漲了2%,則名目所得必須增加8%,實質所得才追得上經濟成長的增幅,但這何其困難。如果名目所得增加有限,在物價明顯上漲的情形之下,實質購買力衰退所產生的剝奪感,將會非常深刻。

物價上漲的因素多元,近兩年來各國因應疫情的超級寬鬆貨幣政策當然是引發物價上漲的頭號元凶,美國自今年中以來各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超過5%,常態性的物價上漲使得聯準會(Fed)飽受各界抨擊,包括台灣在內的各國也逐步受到輸入型通膨的影響。

物價上漲的影響除了實質所得減縮的剝奪感,最重要的是財富重分配效果。對於少有抗通膨資產的民眾而言,多已是經濟較弱勢者,物價上漲的剝奪感通常發生於這些民眾身上;反之,擁有抗通膨資產的經濟強勢者較不會受到物價上漲的衝擊,這使得社會整體分配問題更為惡化,無怪乎已有學者呼籲應課徵「世代正義稅」。

造成物價上漲的另一原因為民間對物價即將上漲的預期已然成形。「預期」本身即可能造成物價上漲的自我實現,如何有效消弭民眾預期,應是政府的當務之急。對物價上漲的預期除了會導致物價真的上漲,更可怕的是會驅使民眾搶購抗通膨資產,最基本的就是房地產。

一般而言,當資金寬鬆浮濫時,一般商品因為可以透過進口平抑價格,因此資金往往會先堆疊到房地產市場,使房價領先於一般物價上漲。根據最新統計,今年第2季住宅價格指數再創下新高,一年來政府一波波的打炒房政策顯然令民眾無感。更有甚者,當寬鬆資金自房地產市場溢出,使得一般物價也開始上漲時,對物價上漲的預期又會進一步驅動房地產買氣,反饋到房價進一步推升,形成惡性循環。

物價及房價的相互拉抬推升,已成為最有感的憂慮不安因素,政府實在應該擔心此一負面效應終將侵蝕振興政策帶來的歡呼效果。政府一年來以物價穩定安撫民心至今,終於也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威脅;蘇揆日前指示啟動機制穩定物價,不容藉機哄抬牟利。這樣的指示可予肯定,也有可討論之處。

首先,政府的宣示讓民間確認了物價上漲的確正在發生,可能強化物價上漲預期,「哄抬牟利」固應禁止,但預期心理則是難以阻遏的經濟行為。其次,衡量物價的 CPI 包括了民生必需的「食衣行」等項目,但「住」的房價並不含在內。若食衣住行一樣重要,2%的物價上漲率實際上低估了民眾的真實生活成本。政府若要管控一般物價,在相同的邏輯下,也必須訂出房價上漲的管控目標。

有鑑於物價、房價上漲植因於寬鬆的資金與對物價上漲的預期,天職為穩定物價的中央銀行須負起最大責任。總體經濟學的理性預期理論告訴我們,斬斷對物價上漲的預期是最有效的解決方式,央行此時應透過諸如升息等具體政策,而非像選擇性信用管制這種圍堵治水政策,來有效消弭造成物價上漲的貨幣面因素,避免成為各部會努力成果的拖累者。














聯合報黑白集/蘇貞昌才是在扯後腿


2021-11-01 01:2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中)、行政院長蘇貞昌(左)、桃園市長鄭文燦(右)昨天出席民進黨針對四大公投的說明會,主張四個不同意。記者季相儒/攝影



蘇貞昌一開始賣力「衝衝衝」,人們就得提心吊膽,擔心他衝過頭。民進黨宣傳反四大公投大戲登場,昌仔一上台就火力全開,指責國民黨要奪政權,「把蔡英文打到跛腳」。拜託,這麼弱的論述,根本是在幫倒忙好嗎!

公投過不過,是「人民頭家」作主,蘇貞昌顯然把公投和選舉搞混了。再說,四項公投有兩項是民間所提,民進黨全算到國民黨頭上,這是故意藐視民間團體嗎?何況,政黨輪替是民主政治常態在野黨當然應以爭取執政為目標。蘇貞昌說藍營要把蔡英文「打到跛腳」,這等江湖郎中口氣,未免太low。

根據政治常態,一個任期快屆滿的主政者,通常會因影響力降低而陷入跛腳。然而,蔡總統如果面臨跛腳,禍首就是蘇貞昌。原因是,他不時自吹自擂卻言不及義,他的團隊每天瞎忙卻看不到績效。一個缺乏政績又不恤民意的內閣,基本上就是在扯總統後腿,不是嗎?

會讓蔡英文跛腳的,當然還有黨內派系的爭權內訌。蔡英文鎮不鎮得住派系,她自己得負責;但蘇貞昌利用職權召喚「新蘇」聯軍打壓別的派系,不也是政壇煙硝蔽天的主因?北宜高鐵選址移來換去,「林佳龍版」的繪本回收銷毀,又是誰的雞腸鳥肚做出來的事?

讓人民好好公投吧!再亂扯,只會更增添反感。













聯合報社論/有關係就沒關係,蔡政府不在乎的道德底線


2021-11-01 01:2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王必勝緋聞對象現身,衛福部內盼王必勝低調再低調。報系資料照/記者黃仲裕攝影



是時代變了,還是道德式微,或是因為政治掛帥,最近一些官員失職觸犯道德紅線都被輕輕放過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被爆不倫戀多年,甚至與婚外情對象生下孩子;部長陳時中卻以「指揮中心非常需要他」為由,迴避任何處置。無獨有偶,涉及「國安私菸案」的總統府侍衛室主任陳敏華購私菸又說謊被記大過,卻仍獲升少將;近日被判可繳罰款了事,府方對相關輿論視若無睹

一周之內,發生兩起醜陋官箴事件府院都無動於衷,顯示政府內部紀律敗壞並非偶然。事實上,從行政院長蘇貞昌處理丁怡銘事件,讓他從前門辭職謝罪、又從後門悄悄回聘到自己身旁,人們即可知民進黨政府對造假護短已習以為常。蘇揆好歹還在乎輿意民情,先讓丁怡銘下台以息民怨;而陳時中第一時間就公開護短,稱許王必勝在「公領域」表現優秀,公開堵住外界的指責與追究。陳時中公私不分到這種地步,令人浩嘆!

醫福會主管廿六家衛福部部立醫院及轄下近兩萬名醫事人員的管理及調度,王必勝在疫情期間扮演過幾次「前進指揮中心」的救援工作,確立下汗馬功勞。問題是,幾次救援成績,能抵掉他七年不倫戀的失德嗎?這起婚外情被曝光後,綠營幫腔說,唯一有資格講話的人是王必勝之妻;這種說法,是選擇性忽視其公務員身分。

公務人員服務法第五條規定,公務員應誠實清廉謹慎勤勉,不得有驕恣貪惰奢侈放蕩等損害名譽之行為。王必勝之行為,並非一時大意失足,而是長期對家庭隱瞞、欺騙;他與婚外情對象,又有長官/部屬的權力從屬關係。此外,由於他的自私放縱,那名女童出生後即陷於「父不詳」的邊緣狀態。這種種責任,王必勝真能「外不慚清議、內無疚神明」嗎?

比起王必勝企圖道歉了事,陳時中說「指揮中心需要他」的護航之語,是更可恥的表態。婚姻出軌或許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之事,但此事不僅妨害公務員名譽,更損傷部立醫院形象,也暴露他的不忠。尤其,長期供養小三,可能造成王必勝在公務上無法保持公平廉潔,這都是外界的質疑焦點。此時,陳時中卻以「工作需要」對王必勝表示疼惜;如此刻意混淆公私的態度,根本是道德之賊

再看兩年前的「國安私菸案」,如今被判重刑的都是比較低層的軍官,有人刑責高達十年。至於下單購菸高層,雖遭記過罰錢處分,卻唯獨陳敏華一人「榮升少將」。根據軍中升遷慣例,考績要連續五年在甲等以上,才能升將官。但陳敏華當時因下單訂購五十條菸被記一大過,根據常情,絕不可能拿到甲等考績。其中蹊蹺在於,總統府去年以陳敏華「大選維安有功」,送給他一支大功,使其「功過相抵」。簡言之,陳敏華因為深得總統府歡心,因此府方送他一個大功幫他抵銷私菸醜聞,讓他一舉躍過升遷將官的門檻

蔡政府用人流於偏私,已非一朝一夕若非出身根正苗綠,難獲青睞所謂社會公正人士,早已成為絕響。正因如此,政務官就算失職,往往無需負起政治責任;常務官即使敗壞官箴紀律,只要能承歡上級,也都能安然過關。是的,我們正在目睹一個世代的官箴頹喪,整個國家的道德沉淪。但說到底,這些沉淪的戲碼,盜用的還是舊時代的手法,亦即所謂的「有關係就沒關係」。王必勝因為有陳時中的掩護,陳敏華因為獲蔡總統信任,所以踩了什麼道德法律紅線都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