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舉債救經濟 先強化生產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經濟日報社論/舉債救經濟 先強化生產力
◆  聯合報黑白集/綠色是民主的顏色?
◆  聯合報社論/球在美國手中:拜習通話與代表處更名






經濟日報社論/舉債救經濟 先強化生產力


2021-09-14 02:5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各國政府除了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亦加碼財政擴張政策,以大幅舉債對抗疫情衝擊。路透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各國政府除了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亦加碼財政擴張政策,以大幅舉債對抗疫情衝擊;但各國擴大舉債卻讓政府預算赤字加劇,累積債務占 GDP 比不斷提升。今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的《財政監測》報告即指出,全球平均公共債務占 GDP 比將從民國 108 年(2019年)的83.7%,升至民國 110 年(2021年)的 98.9%,某些已開發國家更從民國 108 年(2019年)的103.8%,續升至122.5%,引發各界對政府債台高築將危及財政永續運作、債留子孫的討論。

奇怪的是,近幾年全球平均公共債務上升屢創新高,卻未聽聞利率上升、通膨失控與匯率崩潰等情事出現(尤其是美國),一反過去的經驗與認知。於是,新債務樂觀主義者遂認為,以往緊盯債務對 GDP 比的思維已過時,當前居高不下的政府赤字及債務並不需要擔心,理由有三:

首先,債務利率減去長期經濟成長率後的數值才是關注重點。由於當前利率甚低,央行的貨幣政策已難有效解決景氣低迷的問題,必須仰賴財政政策的刺激。近年來實質利率又一直低於長期經濟成長率,政府大可發行債務來籌措資金,甚至可不斷地將債務展期,且因利息增幅不大,使負擔減輕,而無需徵收新稅。

第二,應以實際利息支出占 GDP 比(分子以名目利息支付的未來現金流計,分母以 GDP 的未來現金流計),取代負面觀感較大的債務占 GDP 比。尤其是在長期低利率下,財政激勵政策帶來未來產出增加的現值將較高利率時為多,而債務還本付息則較高利率時為少,使赤字預算激勵經濟變得更划算。

第三,過去認為較高的政府債務將推升均衡利率,導致財政危機通膨失控或兩者皆有)的說法恐是被誇大了。

目前的擴張性財政支出主要用在需要長期支持失業勞工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對經濟的助益甚大,且在現有的寬鬆貨幣政策低利率下,一旦經濟成長加快通膨壓力雖將隨之提高,但由於名目所得增加財政收入也將超過預期,此時再開始提高利率或重新研擬財政收支計畫也不遲。

然而,有別於新債務樂觀主義者的論述,政府維持赤字預算激勵經濟持保留看法者亦所在多有並直指前者押寶實質利率長期不變的賭注過於冒險

像是前美國財政部副部長費雪即認為,在疫情肆虐下,強力的財政作為雖有必要,但沒有終點的開放式支出將是悲劇,政府仍應追求財政的永續性,並保有三項堅持:一是一國應呈現基本(不含債息支出)財政盈餘,不能是基本財政赤字;二是財政支出應導向生產性投資,而不是用在消費;三是實質利率要維持在低檔。以美國為例,在聯邦稅收未顯著增加下,存在許久的財政赤字仍將持續。同時,在疫情爆發前,聯邦支出即已偏向消費,即使現在美國大幅增加基礎設施投資但在面對龐大退休金醫療費用的負擔下,未來幾十年美國財政支出仍將偏向消費而非生產性投資,使美國財政不符合前二個持穩要件。至於實質利率,目前的低利率水準也不是永恆不變,一旦其上升機率高於下降機率,美國財政穩定性必將受到衝擊。

由此可知,新債務樂觀主義者倡議財政擴張可增進 GDP而不會過度增加債務利息支付的論述,看似會引發一場財政革命。惟若執政者任由財政赤字擴大、政府債務累積過多,不只易引發通膨遽升的風險,更是其莫大的道德缺失。

因此,先不論這場論戰結果如何,執政者面對疫情衝擊,擴大財政支出固然有其必要性,但在利用當前的低利率舉債之時,仍有應堅持的原則,亦即儘量從事生產性基礎建設投資,既可緩解疫情對經濟之害,並促進就業,也可誘發民間投資,創造所謂的擠入效果(crowding-in effect),增強未來經濟生產力,舒緩政府債務累積及經濟復甦帶來的通膨壓力,才是上策。












聯合報黑白集/綠色是民主的顏色?


2021-09-14 02:5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國慶籌備委員會日前發布今年國慶主視覺「金陽雙十」。圖/內政部提供



今年國慶主視覺,不出預料,「國旗色」藍白紅又消失了。蔡政府執政以來,國慶主視覺配色年年不同,但永遠有綠色,今年還取名「民主綠」。綠色常被賦予春天、大地、生態、和平等意涵,綠色也是伊斯蘭教傳統顏色但民主和綠色扯上關係,蔡政府堪稱舉世首創

蔡政府國慶迴避國旗配色,美其名多元創意,但獨鍾綠色卻露了馬腳。綠色是民進黨代表色,其實就是要用綠色成為新的國家認同冠上民主綠」,更是暗示只有綠色的民進黨才代表民主

但民進黨真的代表民主嗎?蔡政府嘴裡喊民主,卻走向新威權。以「轉型正義」為名,清算在野黨;以國家安全為名,醜化不同意識形態;藉口打假訊息,箝制言論自由;把獨立機關都打造成東廠,還把公投重新關回鳥籠,無一不是「打著民主反民主」。

與其說「民主綠」,不如說只有民進黨有權定義民主。在綠色執政下,民主是用來捍衛政權幌子,而不是應該捍衛的價值。台灣民主化卅餘年,「綠色恐怖」逐漸取代「白色恐怖」;「民主綠成了最大的嘲諷

色彩無對錯,蔡政府卻處心積慮堆砌各種正面形容詞到綠色上;只是形容詞再多,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民進黨沒把綠色調成民主的顏色,只把綠色成民主的笑話。










聯合報社論/球在美國手中:拜習通話與代表處更名


2021-09-14 02:1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駐美代表處更名議題,挑動兩岸神經。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從阿富汗狼狽撤軍後,美國總統拜登邀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為雙方競爭進行風險管控。但拜習通話才結束,就傳出美國考慮讓台灣在美代表機構更名為「台灣代表處」。台美低調不作評論,中共也還只有制式反應,事情仍在發展中,美中台關係的走向備受關注。

美中關係從三月阿拉斯加會談以來即陷入膠著,美國曾經兩度嘗試,包括副國務卿薛曼以及近日拜登特使柯瑞訪問天津,雖然中方都派出官員實體與視訊會談,但基本上美方都是碰了一鼻子灰。

這是由於美中對於雙邊關係有著根本不同的看法。從美國來看,與中國的關係可以同時是「競爭、合作、敵對」;競爭是應該的,對抗是必要的,而合作是有條件的,三者可以區隔化但是對中方來說,關係是整體的,只有減少競爭、消除敵對,才可能有合作。就像大陸外長王毅對柯瑞所說,現在球在美方一邊,美方應停止將中國視為威脅和對手,「中美氣變氣候變遷)合作不可能脫離中美關係的大環境」。

習近平是應邀通話,換句話說,中方不認為自己的立場有任何改變。反倒是白宮新聞稿中強調,美方基調仍然是競爭,但要確保美中競爭不會轉向衝突,所以需要有拜習電話會談;而白宮聲明也不像拜習二月通話時強硬,未提及港、台、人權等美國關切之事。拜登邀習近平通話還有另一個原因,美方官員抱怨在之前幾次會晤中,「中國官員不打算進行嚴肅、實質的對話」,拜登認為有必要直接與習近平溝通

由於拜習通話長達九十分鐘,不只是一般客套寒暄,還有實際議題討論,除了美方關切的氣候議題合作,防止南海、台海意外,也需要軍事互動接觸。尤其中方新聞稿提到,雙方「將責成雙方工作層加緊工作、廣泛對話,為中美關係向前發展創造條件」,這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像薛曼與柯瑞這樣層次的溝通來往,而「向前發展」更暗示美方期待的「拜習會」,不是沒有可能。

美中會談不可能不談到台灣,新華社稿中提到,拜登表示「美方從無意改變一個中國政策」;可是拜習通話後,第二天就爆出美方認真考慮中華民國在美國代表機構更名「台灣代表處」,很難讓人不把兩件事情連結起來。

兩件事聯繫在一起看,有兩個可能:其一是美方事先沒有通報中方會有這件事,還讓拜登對習重申一個中國政策,結果竟然私下與台灣會談,雖然美國同時與海峽兩方會談可以減少外界批評,但消息公布卻讓習近平灰頭土臉,令中方不再信任美方。這也意味美中對抗持續,台美關係升溫,改名可能性較高。

第二個可能則是,美方的確通報中方會有台美高層會晤,但保證不會傷及一個中國政策,而且為了避免中方起疑,美方還刻意將會議地點安排在距離華府車程一小時的馬里蘭州首府。這代表美中開始建立互信,台美關係受限,更名將有困難。

雖然美國主動致電中方意在挽回雙邊關係,但是美中對於台灣仍然有相當歧見。有鑑於台灣在立陶宛設處使用「台灣代表處」名稱,引發北京強烈抗議,甚至降低關係,召回大使;台灣駐美機構改名,北京不會等閒視之,勢必會有更大的後續效應。

現在球在美國手中,目前僅有大陸駐美大使館的抗議,北京還在等美國官方回應。由於此事最後還需拜登簽署才生效,也不排除會成為美方討好中方的籌碼,我們不要太過天真的期待美國善意,反而要慎思可能單獨承擔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