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改善兩岸關係,確保水果農產品出口
◆ 準確度若有百分百 你願意給AI醫師看病開刀嗎?
◆ 「憂鬱世代」回響/滑手機被念,孩子甩門離家…
◆ 日本311大震10年/提升全民防災素養 與海洋共存
◆ 旅遊護照 應鎖定陸美日
◆ 兩岸和平工程 當務之急
◆ 陸積極挖角 半導體競逐白熱化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改善兩岸關係,確保水果農產品出口
2021-03-11 03:53 聯合報 / 楊之遠(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中國大陸暫停禁止台灣鳳梨進口,民進黨政府指責中國進行政治打壓,但無論是政治或檢疫因素,都涉及兩岸溝通及關係改善。
由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經濟成長快速,不僅成為全球製造中心,更成為消費大國,擁有強大的買家優勢,並形成中國政治、外交的有利籌碼。
最明顯的案例就是近期中國對澳洲農產品採取一條列的抵制措施。中澳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即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民國 108 年(一九年)中國市場占澳洲農業、漁業和林業出口總值廿九%,中國近年亦從澳洲大量進口嬰兒奶粉、羊毛、龍蝦、原木等產品。
但是民國 109 年(二○年)四月澳洲莫里森政府呼應川普,要求就新冠病毒起源對中國進行調查,並批評中國對香港實施新《國安法》政策,明顯挑釁中國。
民國 109 年(二○年)五月中國開始對澳洲大麥徵收八十點五%的關稅;六月起禁止澳洲運煤船入港清關,數月以來已造成八十艘運煤船滯留在中國港口沿岸;七月因驗出含有氯黴素禁藥成分,中國停止進口澳洲牛肉;十月停止購買澳洲棉花;十一月澳洲龍蝦在中國機場因檢疫面臨通關延遲;十二月除了對澳洲葡萄酒開徵二百%反傾銷稅外,又另外開徵六%反補貼稅。
如果中澳關係持續惡化,預估小麥、羊毛、糖和銅礦石等亦將可能被列入抵制清單。專家估計若中澳之間貿易戰演變成最壞情景,澳洲恐將損失六% GDP,但中國則會損失○點五% GDP。
兩岸對立升高,近期中國軍機在台海頻頻演習,民眾習以為常,但當國台辦宣布禁止台灣鳳梨進口,卻引起軒然大波。若檢視民國 109 年(二○年)中國進口商品類章金額表,顯示台灣出口到大陸第二類植物產品約十五億人民幣,其中食用水果及堅果之金額則僅有九億。
中國禁止台灣鳳梨進口造成風暴,最主要的原因是水果類農產品有產期限制,不易儲存。雖其產值占台灣總出口金額比率微不足道,但是對弱勢農民而言,卻是一年辛苦的心血,產品無法外銷,當然會引發農民反彈。
蔡政府反中情結溢於言表,與澳洲莫里森政府相比猶有過之,兩岸關係惡化勢所必然。如今政府啟動搶救鳳梨大作戰,實非治本之道。以澳洲為鑑,若兩岸無法化解敵意,中國可能還會有後續抵制措施。建議蔡政府應採取具體作為,改善兩岸關係,否則以中國之貿易博弈經驗,接下來台灣民眾不僅要搶救蓮霧、釋迦,恐怕工業輸出亦將受到波及。
準確度若有百分百 你願意給AI醫師看病開刀嗎?
2021-03-11 03:52 聯合報 / 王薇瑄/科技媒體作家(台北市)
根據華爾街日報年初的報導,IBM 正考慮出售智慧醫療部門Watson Health。這個部門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成立,開發腫瘤治療、疾病診斷的 AI 醫療系統,希望能在數位醫療上搶得先機;為此,它花了四十億美元先後收購了 Phytel、Explorys、Merge Healthcare、Truven Health Analytics 四間醫療影像辨識及數據分析公司。然而,時隔不過五年,當年沸騰一時的「登月計畫」,不久後可能就要走入歷史。
Watson Health 主打病理報告判讀、癌症診斷,到開處方簽,完全是 AI 醫生姿態,不禁讓市場引頸期盼。然而,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 Watson 部門卻宣布裁員七成員工,因為這套系統並不如預期那麼神;癌症判讀有待加強,甚至還曾開錯藥。
多本國際期刊比對了醫生和 Watson 系統的治療建議—泰國康民國際醫院的醫生和系統建議的一致性高達八十三%,但在韓國的 Gil 醫療中心卻只有四十九%。對此,許多腫瘤學家紛紛表示,比起 AI 系統,還是更相信自己的判斷。困在此窘境的還有Google Health,它在泰國數家診所安裝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 AI 診斷系統,篩檢過程同樣狀況不斷,像是臨床應用結果失準、無法辨識圖像、診斷結果傳送嚴重延遲等。AI 導入治療,究竟碰到了什麼瓶頸?
首先,病理診斷的人工智能系統需要大數據訓練,無奈坊間診斷格式、檔案規格不一致、疾病進程在不同系統上分類不同等,都不利於 AI 學習。其次,傳統疾病診斷由醫師判讀,畫面沒有框架,診斷流程自然順暢。AI 之於醫學和商業最大的差異,在於商業的 AI 分析著重在趨勢,事件發生機率若是七十五%跟九十%相比,並沒有太大差異,但醫學診斷和治療需要零容錯率,且問題與答案也未必是單一而絕對的。
不過,試想若 AI 醫生有百分百準確度,你願意給 AI 醫生看病治療,甚至開刀嗎?讓我感到詫異的是,即使是網路世代○○後的家教學生也無法接受。
看來,AI 醫療產業從實驗室到真正實用,還有頗長的一段時間落差,所幸新世代漸漸崛起,不僅較樂意嘗試新事物,也耳濡目染各式各樣 AI 與機器人應用,或許屆時能讓 AI 醫療大翻身吧?
「憂鬱世代」回響/滑手機被念,孩子甩門離家…
2021-03-11 03:52 聯合報 / 吳芳枝/退休人士(台中市)
手機放桌上,三歲孫兒眼尖拿到手機,也會好奇學大人滑來滑去,手機的誘惑太大了;當孩子玩到停不下來時,父母要有警惕。
孫兒說,幼兒園有些小朋友已有手機了。到底幾歲可以給孩子手機,成了數位時代父母的煩惱和困擾。經蒐集整理,小孩使用手機年齡,最早的是英國,七歲時大多有手機了;台灣、美國、日本、中國約在十至十三歲。家長給手機理由,是聯絡方便,了解孩子行蹤,所以多只給通話、傳簡訊基礎功能手機。
外甥從小學到國中都是資優生,也沒跟父母開口要手機;考上明星高中後,因離家遠給他手機好聯繫,沒想到一頭栽進電玩虛擬世界,無法專心讀書。
有天晚上,妹妹看孩子一直玩手機,叨念幾句,外甥竟甩門離家出走,直到深夜才回家。控制孩子使用手機,卻引起反彈,變成兩代間沒完沒了的戰爭。
「想毀掉一個孩子,給他一部手機就夠了!」高中生如此,何況更小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薄弱,看過太多孩子毀在手機例子,不得不提高警覺,但是過度放縱或嚴格禁止,都不是理想的做法,如果無法掌控,恐是傷身又傷心。
父母要以身作則,家人吃飯或相聚時,絕對不要使用手機,跟孩子約法三章,家人共同遵守。能當面溝通的,不要用簡訊,親子互動是最可貴的親情。手機是通訊工具,不必因噎廢食,善加利用可讓手機變成多元學習管道。
日本311大震10年/提升全民防災素養 與海洋共存
2021-03-11 03:49 聯合報 / 黃薇、邱瑞焜/海大地球所碩士生、合聘教師(基隆市)
日本311大地震至今已滿10年,海嘯襲擊畫面超驚悚。圖/法新社
今年三月十一日東日本大地震十周年,十年前那一天日本人民遭遇大地震的侵襲和海嘯的衝擊,死亡人數超過一萬五千人,是該國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這也讓日本痛定思痛,在災後積極地為下個大災難做準備。
國際上,有鑑於自然與人為災害日趨複雜,各國都積極投入防減災工作,例如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第三屆世界減災會議通過「仙台減災綱領」,重申對降低災害風險及建構耐災能力承諾。聯合國也在永續發展目標(SDGs)上設定細項目標,在目標十一「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中,希望「到民國 119 年(二○三○年),大幅減少災害的死亡人數及受影響的人數,並減少因災害造成的 GDP 直接經濟損失,包括跟水有關的災害,並將焦點放在保護窮人與弱勢族群」。可見對災害超前部署,已是國際趨勢。
雖然過去政府在地震、河川洪水、土石流的防災工作積極投入,讓前述三種災害發生時大多是財物損失,人員傷亡僅是零星個案,但對於海洋災害所造成的傷亡,似乎還有努力空間。目前在「向海致敬」政策引導及疫情衝擊無法出國下,國人到海邊釣魚、戲水、浮潛、划獨木舟等活動的頻率增加,海邊遊憩景點停車場假日好天氣時常一位難求,但現在還沒進入夏季,海岸帶已造成許多傷亡事件。
二二八連假中,就有兩件不幸新聞。廿八日一名高中生跟同校師生到台東美麗灣戲水,似因撿泳帽慘遭大浪捲走,隔天才尋獲遺體。檢討原因可能因當地沒專人管理,亦無合格救生員進駐,師生也未評估安全性就下水,以致溺水時無法即時救援。
隔天三月一日又發生基隆嶼釣客落海事件,兩位釣客落海後,一位往外海游倖存下來,而往岸邊游回的釣客卻因頭部撞擊礁岩死亡,同一事件因觀念與行為不同而有不同結果。由這兩案例看,或多或少跟民眾缺乏海洋防災素養有關,唯有提升全民防災素養才能減少悲劇發生。
海洋防災素養提升,光靠各級學校推動還不夠,因為很多海洋災害傷亡者都是成年人,早已離開校門,較少能獲得防災知識與技能。在全民素養不足下,要是再次遭遇一八六七年侵襲北部海岸同等級海嘯,國人是否有睿智判斷及足夠能力,做出遠離災害的保命行動,可能要打很大問號。
建議應打造海洋防災國家隊,結合海洋委員會、海巡署、經濟部河川局等單位,除海岸相關設施在設計上要融入防減災思維外,更應共同進行海洋防災宣導(包括離岸流、瘋狗浪、海嘯等),並每年在海嘯溢淹潛勢區進行小規模避難演練,這樣不斷強化防災意識,才能在下次災害發生時降低傷亡機率。
防災專家常提醒:「意外與明天,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到?」台灣四面環海,與海洋共存,期待提升海洋防災素養變成全民運動,大家才有資格期待更好的明天。
旅遊護照 應鎖定陸美日
2021-03-11 03:49 聯合報 / 王任賢/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台中市)
圖為桃園機場第2航廈出境大廳。聯合報系記者陳嘉寧/攝影
所謂「旅遊護照」,其實並無新意。因為國人出國,本就需政府核發允許出國的護照,及目的地國家准許入國的簽證。所以護照本就是為出國旅遊,新冠之所以會談旅遊護照,只是強調台灣被疫情禁錮出國太久,對於疫苗能否與護照結合,讓國人再回到無風險進出國門的日子,心情投射出來的名詞。
護照是國人出國使用的身分證,但不是每個有身分證的國人都可獲得護照,被法律禁止出國的人就沒法取得護照。在台灣沒有把健康議題加到護照審核上,所以常出現輸出病例,例如以前 SARS 去了日本、多耐結核去了大陸、以及最近新冠去鄰國確診,都是沒有將健康議題列入護照核發的後果。這不但有失國際禮儀,國家保障人民旅遊安全,也沒有作為。應該趁這次新冠疫情,想辦法落實並形成未來政策,這是純內政作業很容易執行,不做就是不想做,別用其他理由搪塞。
我們所說「旅遊護照」,其實是簽證意思。簽證是目的地國家對入境旅客的要求,為了保障旅客安全,完善當地特有傳染病的防護或預防性用藥,是核發簽證的必要條件。台灣雖然護照沒有以健康問題審核,對於協助國人排除健康議題取得他國簽證卻早有規畫。在各部立醫院及政府指定醫院,都有設立旅遊醫學門診,協助國人出國旅遊諮詢及執行預防處置。
新冠若要執行「旅遊護照」,最簡單方法是動員現有旅遊醫學門診。只需下一道公文,規定所有預出國旅客兩周前必須看過旅遊醫學門診,在門診接受新冠疫苗接種及抗體檢測。只要有接種過疫苗,且具有抗體的國人,就可安全出國。即使到了疫區,自由行動雖然無法保證不會再感染新冠,但感染的是在有抗體保護下的新冠病毒,依據台灣這一年經驗,不會重症,也無傳染力。
台灣現階段最具感染風險的族群,不是專責醫院醫護,他們照顧的是診斷好的檢疫病例,不是猝不及防的社區病例。照顧病人時國家也都給了周延防護,只要照顧時完全合規就不會有風險,部桃是一年來台灣唯一的疏忽。台灣由於沒有社區感染,醫護風險遠低於其他國家。台灣的最高風險是在邊境,有限的疫苗絕對要保護到出境國人,途徑就是旅遊醫學門診。
旅遊醫學是雙方面的,雙方簽證上都必須有健康註記,才能互惠到保護台灣與人民。所以與有開始打疫苗國家談「旅遊護照」,才是現今談判重點,不是只與疫情平緩國家談,要談不早就可以談了嗎?疫苗就是要能在疫情下仍能執行交流,談的對象應該是最有實際來往需求國家,說穿了就是中、美、日、韓、歐。
帛琉如果當作制度試點,勉強還能接受,但結果很難複製到其他國家。如果能夠以鳳梨事件談判、中美貿易、或東京奧運選手出國參賽談判當作試點,或許更能貼近台灣的需求。
兩岸和平工程 當務之急
2021-03-11 03:47 聯合報 / 張淑中/宏國德霖科大講座教授(新北市)
蔡政府執政以來,一直認為只要積極推動「國艦國造」、「國機國造」、「不對稱作戰」等建軍備戰政策,以及美國長期承諾軍事合作支持,兩岸就不致有戰爭立即風險。但在政治現實環境下,中國大陸已是亞太地區的軍事強權,只要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北京政府不可能放棄對台動武企圖,仍對台有針對性的飛彈部署、機艦繞台頻頻武嚇作為,此對台灣而言,都屬不利態勢。
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九日就表示,中共正在加速其野心企圖,在民國 139 年(二○五○年)前取代美國領導地位,台灣也是中共企圖之一,六年內恐面臨顯著威脅。
近年來大陸國防預算持續提升,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大陸日前舉行人大及政協會議公布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度「軍事預算」數據,較去年增長約六點八%,是台灣今年度編列國防預算的十六倍之多。
換言之,台灣若要從傳統軍備與對岸進行武器競賽,不論是對美採購或自製軍備,都將造成政府財政極大負擔,且對兩岸未來發展沒有任何助益。如何從「戰略思想」重新調整,以「和平對話」、「經濟交流」取代「軍事對抗」、「政治對立」,就是蔡總統必須思考,且立即推動的兩岸政策方向。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日前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民進黨政府和共產黨政府若要有直接政治性接觸,短時間內不敢有這樣預期,不過其他互動應可為未來累積礎。可看出蔡政府的兩岸政策主軸,是意圖先避開敏感的「九二共識」問題,再談兩岸各項交流。
然而,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回應兩岸能否恢復交流,是否有「春暖花開」期待時稱:「春天需要有東風,花開需要有雨露,那麼這個『東風雨露』就是九二共識」;大陸海協會會長張志軍在兩會時表示,只要承認九二共識歷史事實,雙方接觸交往就不存在障礙。可見九二共識仍是北京政府絕不退讓底線。
簡言之,即使民進黨政府對大陸釋出善意,期許未來雙方能正常有序地推動交流,並希望先從經濟、社會、文化的「非政治」層面互動,提升及累積彼此的互信,再漸次克服更高層次的議題。中國官方卻直接表明,只有先解決敏感的九二共識,再來談兩岸的各項合作。
不論是從事務性協商或是從九二共識承認重啟兩岸交流,都是當前蔡政府必須努力克服並突破的「兩岸和平工程」;兩岸不能一直處於高度政治與軍事緊張關係,適當溝通對話確有必要。尤其當前國際政治局勢已大變,美中關係、台美關係皆有新局面,未來「兩岸關係」也勢必相應有新發展。
總之,現階段「兩岸和平工程」,除符合美國「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的期待;在國內社會也不致引起太大爭議,更能得到國際社會高度的認同和支持。因此,期待蔡英文總統務本的重啟兩岸和平工程,而不是徒耗在軍備競賽的對峙。
陸積極挖角 半導體競逐白熱化
2021-03-11 03:47 聯合報 / 楊宗新/公(台中市)
檢調破獲一起大陸半導體業者疑似透過在台設立公司,藉以招攬人才的案件,涉嫌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規範。其實近年我國半導體人才前仆後繼赴陸任職,早已不是新聞,但陸資以組織性方式在台從事吸納,則是首見。
回顧我國半導體人才赴陸情形,世大積電創辦人張汝京於民國 89 年(二○○○年)率團隊至上海創立中芯國際,可謂開風氣之先,但此階段赴陸者尚屬少數。直到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大陸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並籌設「大基金」,各地方政府紛紛鼓勵半導體產業發展,需才孔急,開始大量向我國業界招手。據估計至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為止,我國逾三千位從業人員遭挖角。這股風潮隨著美制裁大陸半導體產業及疫情爆發,才稍有回流趨勢。
在東亞地區,日本半導體研發、南韓代工均表現不凡,何以陸企特別青睞台籍人才?除語言、文化相通外,還包括現實上我國薪資水平較低,挖角成本不致過高,及心理上的社會價值較能接受被挖角行為,不像日、韓視「人才出走」如「叛國」般的嚴重,以致少有人願意背離主流。而陸企挖角的方式,除對基層誘之以利外,還包括對管理階層授之以權、對領導階層許之以願景。
值得注意的是,從赴陸任職者背景看,三千多名台籍工程師中,來自台積電只一百多名。這顯示遭挖角者大多來自屬於成熟製程(生產十奈米以上晶片)的企業,而非來自擁有先進製程的台積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較慢,技術尚未達標,另方面也說明台積電福利足以抵擋挖角,更重要的是,因美國帶頭制裁,國際尚無廠商願意對大陸出售用以投入先進製程的極紫外線光刻機。
在這樣態勢下,我國半導體產業雖仍領先,但面對大陸挾國家基金投入建設,且作為全球最大半導體需求市場,不無出現以需求帶動供給面技術升級可能,我國廠商除應更多投入於先進製程,在生態鏈上,也需在代工外,多元投入於晶片設計、切割封裝、測試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