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你我都可以是社企家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0177/web/

◆  改變賽制排程 讓學生運動員回歸教室吧
◆  學校公辦民營 部落教育自己救
◆  萊豬 地方嗆AIT 中央屈膝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你我都可以是社企家
◆  忽略縣市執行差異 社宅當然跳票
◆  體育班也能全人發展
◆  勿以政治凌駕華航商業價值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你我都可以是社企家


2020-12-17 04:03  聯合報 /   侯勝宗(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
資本主義的浪潮下,「企業」制度成為人類最偉大的商業創新,企業也成為全世界最有權力的組織。圖為美國的跨國零售企業沃爾瑪公司。 (美聯社)


資本主義的浪潮下,「企業」制度成為人類最偉大的商業創新,企業也成為全世界最有權力的組織。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一九四六年《企業的概念》一書中,將企業視為「集眾人努力,以完成共同目標」的組織。因此,必須從員工和組織、員工和工作、員工和員工之間的關係,來讓企業更有效的運作。杜拉克早在七十年前即已看出,企業之存在並不只是做為創造利潤的載具,還有更高層的使命和意義。企業為了實現這種理想,應該讓每個員工都能在職業中體驗到個人的重要性和獨特性,並因此獲得滿足。

建立與推動企業的主導者稱為企業家,這一概念由法國經濟學家Richard Cantillon在十八世紀首次提出,即企業家使經濟資源的效率由低轉高;企業家精神則是企業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集合。或者說,企業家精神指企業家組織建立和經營管理的綜合才能表述,它是一種重要而特殊的無形生產要素。

社會企業家(社企家)則是與一般企業家相對的概念。一般企業家以利潤來評估經營成效,把盈利作為創辦企業的唯一出發點和目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字面意思即是「為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的企業」,或是「以企業手段、商業創新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

什麼是企業手段?一般指的是自負盈虧、自給自足。因此,社會企業就是設計出一套可財務自主的營運手段並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而社企家就是實踐上述理想的個人。社企家創辦企業的目的不僅僅是盈利,更要去回應社會需求或環境問題,進而實現自身的社會理想。他們用商業眼光來看待社會需要,用企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

抽象來看社企家,它是一種人生態度,目的在於希望每個人都有利他精神,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創立社會企業,才能成為社會企業家。如果每個人覺得這個社會有問題時,大家都可以結合自己的職業或專業去改變現況、幫助弱勢,讓社會一點一滴地改變,他就是社企家。

近來筆者與一群關心社會企業的朋友共同推動「你我都是社企家」倡議。我們相信並致力於推動:一、社企家是以社會需求優先於個人需求,但也離不開個人需求,如何更有效地運用資源,尋求方法來改善大環境,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二、社企家的回收不是為了金錢,但也離不開經濟與生存的需求,如果每個人均能主動關懷周遭社會與環境,在付出的過程中自己將獲得更多;三、社企家不把追求財富當成唯一目標及衡量標準,每個人若抱持著服務與感恩的心,社會才會更美善;四、社企家的存在對國家、社會和經濟帶來正面與穩定力量,這個理念超越「獲得」,提醒我們真正的快樂是「給予」;五、它不違反經濟法則,更符合人類永續發展。

歡迎加入「你我都是社企家」行列!











勿以政治凌駕華航商業價值


2020-12-17 03:58  聯合報 /   艾宗華/華航員工(台北市)
華航公布777貨機的新外觀,除了縮小CHINA AIRLINE字樣,並在大大的貨機英文字CARGO字母C中,顯示台灣地圖的形狀。圖/華航提供


近日華航貨機Cargo字樣於C內展現台灣地圖,引發名嘴與立委批判,甚至有「台灣還有長榮及星宇,拚拚看才知輸贏」等論述,猶如置華航員工工作權不顧;疫情期間,華航員工卯盡全力、不畏艱難為營收打拚獲取佳績的同時,何以容外人說長道短,讓政治力凌駕影響華航商業價值及未來營運命運?

說起台灣意象議題,華航員工無不充滿愛國意識,現今國號本為「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華航全名為「中華航空(China Airlines)」何錯之有?眾人言英文名China Airlines可比照KLM變更使用CAL,但現實環境中CAL,已有其他外籍航空公司註冊使用,即便仿效KLM,KLM亦在字體旁註明Royal Dutch Airlines。外界批評容易,但試問在台灣內部連國名共識都難以取得平衡的議題,何以讓一個航空公司背負重責,在疫情艱困期間既要承擔設計變更成本,又須忍受罵名,怎麼做都難以滿足全體。

華航早年尾翼背負國旗,一九九五年起改以紅梅揚姿,即是為了維護航權的顯例,交通部林部長亦苦笑有百條航線要顧,現實處境即為如此。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有苦說不清,若言與我國最友好、鄰近的日本航權為例,「每一條」航線申請,均須要經過至少六個月外交溝通期,這個溝通期並非我國與日本的溝通,而是日本必須俟中國無異議後,方同意台灣的航空公司飛航。檢視新成立的星宇航空,何以年初開航不以受歡迎的日本首發,增加獲利,反以東南亞、澳門等艱苦航線營運,即可一窺航權取得難處。

若稱台灣地圖無法完整呈現台灣意象,外籍人士不認識台灣,事實上恐須仰賴政府、全民共同努力,華航所承擔的罵名,有非戰之罪之嫌。華航是民間上市公司,雖政府泛官股持有多數股份,但各界政治化的期待,非但影響華航、亦影響廣大股民之利。政治人物為自身利益,何不先著手實踐內化國名變更?反犧牲具有超過萬名員工、上萬家庭的華航。抑或由交通部民航局律定所有航空公司大家一起於推廣機身台灣意象?眾人皆知,比華航意象更難,刷存在感不言而喻。

華航有其歷史背景與包袱,猶如中華民國的孩子。一個家庭的孩子名字如何稱呼,豈容外界指指點點,外觀要如何整容,也應有自己的想法,外界實無權過問。再者,我們更應關心的是這個孩子的表現是否傑出,能否擦亮招牌,帶給台灣發光發熱的影響力,這才是「愛台灣」的表現。此時華航歡度六十一歲,我只知道華航是我的志業,中華民國是我生長的國家,台灣意象價值並無錯亂;錯亂的是台灣意識形態的訴求及自我矮化的自卑。懇請放過華航,勿以政治力凌駕華航商業價值。












體育班也能全人發展


2020-12-17 04:02  聯合報 /   許立宏/台灣體大通識中心教授(台中市)


近日「體育班存廢」問題引起討論。記得兩年前,筆者曾應邀到台北市立大學分享奧林匹克教育可作為全人發展的理念,當時就有學生提問到體育班存廢的問題。網路臉書上已有些討論與建議,例如應該認同「運動作為學習的重心」或「經由運動進行學習」的價值、「體育班」不應該成為眾矢之的,更該被討論的或許是:應該提供體育班學生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與導引?

體育班為人詬病的問題,不外乎學生運動員學科成績不佳(或學習低落)與過度訓練。正本溯源,「體育班存廢」命題根本不是重點,也不是簡單二元法的單一選項。所以除了提出體育班問題,還要提出解決方案。

筆者問了班上幾位國高中讀過體育班同學的看法,他們皆認為教練的影響很大,有些問題更延伸到,應從偏鄉教育資源加強開始;因為許多讀體育班的孩子原本對其他學科也有興趣,但因缺乏課輔機制,只好轉到體育班求生存。因此,或許可仿造德國師徒制概念,或辦學科營隊,特別加強運動訓練以外的課輔機制,與學生運動員的時間管理著手。

體育班孩子是否能夠發展全人理念的議題,或許也可從電影「卡特教頭」與「攻其不備」兩部電影,得到一些啟示。兩部電影皆在描述有運動天分的孩子,因出身背景較弱勢(黑人)、學科成績過低而沒有翻轉人生的機會,導致有些孩子最後變成社會邊緣人,或淪落為罪犯或受害者。

若能從教育主管機關到實際執行運動訓練的教練或體育老師,改正運動訓練就是為了金牌、獎金或保送加分等酬賞觀念與考核指標,則體育班的存在還是具有重要價值。真正重點應該是,台灣這個華人社會以智育掛帥為主的價值觀,如何讓愛好運動的孩子能夠取得「適性且多元發展」的動態性平衡,才是正道。













忽略縣市執行差異 社宅當然跳票


2020-12-17 04:27  聯合報 /   楊鴻謙/內政部地政司前科長、虎尾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全台社宅分布圖。圖擷自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


行政院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中,推動包租代管是落實社會住宅居住正義之重要措施。內政部為提高社宅戶數,將提兩對策:其一、修住宅法第廿三條第二項第一款,及參加社宅包租代管之住宅所有權人,其租金收入免稅額由原來每屋每月一萬元,提高至一萬五千元;其二、協調有關單位,對於房東參加社宅包租代管前之出租,毋須有任何向前稽查措施,提高房東加入之意願。以上皆為內政部針對社會住宅戶數嚴重不足所下的猛藥,可惜「只見秋毫,不見輿薪」,僅建構上層法令規章,忽視各直轄市、縣市執行面差異,若執行面不加強處理,屆時二○二四年社宅戶數恐怕僅二萬戶,距離八萬戶目標永遠達不到。

筆者研究一般租賃住宅與社會住宅多年,對協助經濟或社會弱勢者能有基本尊嚴住宅可供居住更是長年關切課題;深知在執行過程中,各縣市作法未一致,以致四年來社會住宅戶數僅一萬一千戶,其中六都計九○五五戶,其餘十六縣市合計一九四五戶,台東縣更只一戶;而六都中又以桃園市成效居第一,達成戶數二二二○戶,其次分別為新北市及台中市;台南市八○○戶、高雄市七五四戶,此二都執行面必須徹底檢討。何以桃園獨占鰲頭,因鄭市長將社會住宅包租代管外包給十一家公司處理,其他五都僅外包給三家或二家,高雄一家,這是桃園市成效特別明顯之原因。

政府推動八年廿萬戶社會住宅,其中八萬戶是透過包租代管業,以目前媒合戶數僅一萬一千戶,至二○二四年八萬戶仍有一大段距離。說實話,筆者一點都沒有信心,內政部要有心理準備。內政部應通函各縣市,參考桃園市做法,增加外包公司處理包租代管事宜,由點擴大到線,如直轄市增至十家以上,省轄市及五十萬人口以上各縣至少應有五家以上,其餘各縣一至三家外包公司處理包租代管。以擴大執行面措施,再輔以內政部所得稅免稅額放寬及稅捐機關暫不查房東以前出租之租金收入,預期二○二四年八萬戶社會住宅目標,筆者還是有信心的。














萊豬 地方嗆AIT 中央屈膝


2020-12-17 03:57  聯合報 /   潘兆民/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暨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台中市)
AIT處長酈英傑(左一)拜會台中市長盧秀燕,盧當面說明台中民意與法律都反萊豬。記者陳秋雲/攝影
季青漫畫

捍衛國人健康正如保疆衛土,這是民進黨做為執政黨責無旁貸的天職。這不僅是各縣市政府,更是蔡總統接受選民付託的重責大任。而今蔡政府卻不顧民意的強烈反對,逕自開放美國萊豬進口,悖逆民意,戕害國人健康的濫權行為,對美國卑躬屈膝,失信於民,不顧國人的期待。

對照台中市盧秀燕市長卻在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酈英傑率團赴市政府交流時,勇於陳述台灣民眾對美國萊豬進口疑慮,並表達在地方《食品安全衛生管理自治條例》中瘦肉精零檢出的規定,以及反對萊豬的民調反映,這不僅確實讓酈處長與AIT官員能理解國人反萊豬的態度,這更是地方政府首長為民眾健康把關的負責表現,值得讚賞。

毋庸置疑,國內近期民調皆顯示強烈反對美國萊豬進口,如筆者所屬東海大學地方自治研究中心,於九月以大台中居民的抽樣調查顯示,僅有十九點五%的民眾支持,卻有五十五點一%民眾不支持,而且有高達六十六點四%民眾表示贊同台中市政府依據《食安條例》,落實「瘦肉精零檢出」的規定。顯然國人對於進口萊豬可能影響健康之疑慮甚深,卻硬要讓國人吞下美國萊豬,這是蔡政府不知民間疾苦,還是仍然處心寄望附和美國利益優先,即可換得台美雙邊貿易關係的提升?

可悲的是蔡政府一直陷入政治算計的迷思,總認為做出有效的讓步,當有助於《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甚至《台美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簽訂。天真的蔡政府,難道不知,無論BTA或FTA皆涉及市場准入與關稅談判,都是相當敏感又複雜的談判。果然事與願違,只是換來空等待,美國準總統拜登已表明現階段美國無意與其他國家簽署任何貿易協定,因為持續惡化的新冠疫情及嚴重的內部分裂,比起美國開啟貿易戰後的經濟弱化,早已造成更嚴峻的影響,正等待拜登去處理,實無暇顧及台美雙邊的貿易提升。

事實上,蔡政府因迷思而不敢表達的,剛好由盧市長據理力爭,這正是國人反對萊豬進口的高漲民意,亦是台灣在對美貿易談判的最佳籌碼。蔡政府違背民意,自我放棄,而盧市長適時的清楚表達,確有助於拖延執行、甚至重啟進口美方萊豬的協議。因為,天賜良機,美國政府的輪替,給台灣一個新機,為生民福祉計,蔡政府應苦民之所苦,趁此空檔改弦易轍,停止「萊豬進口」,轉而謀求台灣經濟及人民福祉的改善,否則必為國人所唾棄。












學校公辦民營 部落教育自己救


2020-12-17 04:26  聯合報 /   柯俊雄/內本鹿文史工作室(東縣延平)
台東縣延平鄉桃源部落的桃源國小的門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台灣的教育開展出多元的想像,以培養更適應於全球化社會多元化趨勢的未來主人翁,這不但提供公立國民中小學有了跳脫官方統一規格的教育框架,也對長期處在人口流失的偏鄉教育有了改變的機會,而這對長期以來主流化教育造成部落原住民學生對自身文化認同與學習低落的雙重挫敗,可透過自主多元開創的實驗教育提供翻轉的契機。

幸運的,筆者所在地的台東縣延平鄉桃源國小於三年前有幸地由長期推動偏鄉教育的誠致基金會承辦台東第一所公辦民營的實驗小學,以文化力為基底帶出品格力與學習力的多元課程規劃,以及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教學,並引進專業熱情與熟識部落文化的相關師資,也結合布農山林野地教育,孩子們明顯在文化、品格與學習上有自信的表現,改變了部落家長對鄉內學校教育的信心。誠致基金會成效卓著,蔡英文總統、潘文忠教育部長等長官都蒞臨指導,讚賞有加,最近華視特地來拍攝桃源國小舉辦的布農族嬰兒祭,不但協助我們布農族傳承文化,更激起我們族人的信心及自尊。誠致在其他縣市還經營五所學校,包含三所國中,二所國小,是全國最大的公辦民營非營利組織。我們因此殷切期盼誠致基金會也能延伸翻轉鄉內已然失去地方教育角色功能的桃源國中,慶幸的方新舟董事長回應了部落家長的需求,因此計畫著手向台東教育處申請第一所公辦民營的國中。

台東縣的國中「教室師生比是全國最高,但基礎學力是全國最低」,這反應偏鄉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包括學校老師身兼多職、非專業配課、且代課老師與新手老師比率高、校長與老師的流動率也高,教學成效難以穩定發展,這對佔有80%偏鄉學校的台東縣來說短時間是難以改變的事實,而山地鄉的學生,不但在會考遠低於平均值之下,更在缺乏對族群文化教育課程內涵的國中階段面臨雙重的自我認同挫敗,有能力的家長大都無奈地將孩子往市區就讀。本鄉唯一的桃源國中,五年前鄉內的武陵永康鸞山三村已無小孩來就讀,即便是就近的桃源與紅葉國小二村的畢業生,也不足二分之一的學生就讀,桃源國中作為本鄉基本教育的最高學府,已然失去其存在的角色功能。

三個月前,誠致教育基金會背負著我們台東縣延平鄉超過 300 位家長(包含四位村長、四位代表、筆者)簽名請願的盼望,向台東縣教育處申請桃源國中公辦民營。教育處照理應該依照委託私人辦理條例第六條第二項,「邀請學者、專家、地方社區人士、家長或相關人士進行專案評估,並舉行公聽會」。到目前為止,教育處沒有積極作為,一再用各種理由拖延。筆者雖然前後幾次求見縣長、副縣長,也石沈大海。

誠致基金會在申請書上明確說明申請公辦民營的必要性,簡略摘要如下:

家長不能等。過去多年,延平鄉家長因擔心孩子的未來,陸續把孩子從離家近、走路可到的桃源國中轉移到台東市或其他鄉鎮的國中。家長跟孩子每天為了上學,都得付出額外的一、二小時及金錢。這對學生的健康與親子相處時間有不良影響,且對稍具經濟能力的家長也是一項沈重的負擔。

孩子的優質教育不能等。很多學生為得到較好教育,在家長協助下去外地唸書,但是由於舟車勞頓與文化適應,成果不如預期。無法去外地、只能就近念桃中的學生,又面臨偏鄉教育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困境,也得不到優質教育。

文化傳承不能等。延平鄉大部份居民是布農族,桃源國中作為鄉裡的唯一國中及最高學府,負有傳承布農族文化的重大使命。然而在符應體制內的課程規劃與師資的限制下,無法多元開創符合在地學生的文化教育需求。家長期待在文化認同最關鍵的國中三年,能持續強化孩子跟部落的關係,希望他們畢業後有著足夠文化裝備,有走出部落的能力,也能在學成之後,與部落有著臍帶相連的情懷。

我們相信在以文化力為基底所帶出的品格力與學習力的實驗教育,較能解決當前原鄉學校原住民學生長期所面臨的雙重挫敗,尤其國中青少年面對自我認同危機的關鍵心理發展期。同時對於教育資源缺乏的台東,公辦民營何嘗不是為地方教育開出多元發展的可能。我們對誠致承辦桃源國中充滿信心,希望台東縣能依法行政,迅速召開專案評估,尊重在地家長的教育選擇權,請台東縣縣長、原民會主委,幫助我們延平鄉翻轉我們的最高學府!

台東桃源國中公辦民營籌備會代表:

邱正明( Biun Maibut)/布農文教基金會農業部長

凱方.達斯努南(Qaivang Tasnunan)/延平原家中心主任

胡健文(Bali Takihusungan)/桃源村長

胡榮茂(Dahu Takihusungan)/內本鹿小學校長

柯俊雄(Sinsin Takihusungan )/內本鹿文史工作室

邱福財(Haisul Takivislanan)/旅日回國的地方耆老

黃嘉鈴(Yusi Maray)/七個孩子的媽












改變賽制排程 讓學生運動員回歸教室吧


2020-12-17 03:59  聯合報 /   李加耀/台北教大體育系教授(台北市)
民團籲廢除國中小體育班, 但教育部要保留。本報資料照片


立法院對體育班又現檢討聲浪,不外乎學科成績低落,訓練時間過長;這樣的現象幾乎每隔一段時日就會出現在媒體版面,但我們真的在乎學生運動員的學習嗎?

其實,教育部體育署近幾年非常致力改革體育班的問題,但為何學生運動員的學習與課業仍然低落呢?個人認為,與學生運動賽事經常性的安排在星期一到五的上課時間有絕對關係。問了很多體育界人士為何比賽要在非假日辦理呢?有的提到是為了場館營運收入,因為假日要出借增加收入;有的說是因為裁判,有的表示假日教練也需休息,也有說為了媒體轉播,當然也有賽程六日兩天無法消化等因素。確實賽制的改革牽涉諸多複雜因素,但學生最重要的應該是正常學習,賽程安排在上課日,不是剝奪了學生學習的權利嗎?

既然身分是學生,為何上課日請假比賽成為常態?筆者的友人們有一種講法,比賽愈多的運動項目,就是課業最低落,學習慾望最差的選手,好像也有幾分道理。筆者觀察,在九月開學後有幾個運動項目比賽確實多,不少學生每個月幾乎都請假兩周在比賽,當學生運動員經常性遠離教室學習,我們必須正視幾個問題:

第一是造成學科老師困擾:體育班一般會有三個項目,每個項目比賽時間不同,如果田徑、籃球與橄欖球同在一班,有可能會產生每周都有一個項目的學生不在教室,任課老師的教學進度無所適從;尤其到國中、高中,學科難度愈來愈高,只要一周不在,學習就會落後甚多,此為學生運動比賽在上課日辦理造成的最大問題。

第二是養成學生運動員對學科的漠視:筆者兒子亦在體育班,為維持課業學習,上高中後只要是上課日比賽就幾乎不讓他參加,卻常聽到他抱怨為何不能去參加比賽,有多少家長能這樣堅持呢?如果都不讓他比賽,當然會擔心程度是否會愈來愈差?也會擔心教練還會想認真訓練兒子嗎?這些每個月請假超過一周參加比賽的學生運動員,如果沒有家庭支持、導師教練督促,還能期待孩子自律學習嗎?我想大部分學生運動員很難在學業上堅持。

學生運動比賽制度不改,學生運動員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欲望低落問題依然存在。總之,上課日比賽方便了某些事,但卻犧牲了學生運動員正常的學習環境;老師想認真上課,學生卻不在,運動員想認真學習,老師卻無心的現象充斥著台灣的體育基層。如果真重視學生運動員的學習,就改變賽制,讓學生回歸教室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