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扶植5G產業須更快更準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扶植5G產業須更快更準
◆  聯合報黑白集/蚵仔煎與藍白合作
◆  聯合報社論/大罷免潮來了,法制歪斜要如何解?





經濟日報社論/扶植5G產業須更快更準


2020-06-13 01:3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中華電信 5G 下月即將開台,這是我國行動通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當各界把焦點放在 5G 資費等消費層次時,我們必須提醒政府,5G 上路代表資通訊新時代的來臨,不但影響通訊行為,更是產業發展的里程碑。5G 開台不只是電信業單一產業的大事,其他產業發展也必須同步跟上。
相較於 4G,5G 具備了速度快、低延遲與大量接取的特色,對一般消費者來說,5G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上網速度變快。至於對產業來說,低延遲與巨量接取意味物聯網、智慧城市、遠端醫療、環境監測等應用將比 4G 更容易展開,這也是各國如此重視 5G 發展的原因,因為 5G 不單改變了通訊的樣貌,未來幾年更會大範圍地改變我們生活的樣貌,背後商機必然超過兆元。
台灣資通訊產業早已看到 5G 的潛力,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布局,但很可惜的是政府對 5G 的扶持力道卻嫌不夠。蔡政府之前制訂了「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民國106-114年(2017-2025年))」,簡稱 DIGI+ 方案,該方案將台灣 5G 行動計畫、前瞻基礎建設的數位建設等多個計畫涵蓋在內,並成立民間諮詢委員會,以期拉近產業與政策的差距。
今年以來全球各國的 5G 政策出現了巨大的轉變,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科技冷戰,讓 5G 的發展前景出現了陰霾,加上台灣下半年正式進入 5G 時代,這原本應該是政府與產業界必須密集溝通與交流的時刻。但 DIGI+ 民間諮詢委員會已經近一年未召開會議,這或許是因為行政院上半年在忙於防疫,經濟部更是傾全力忙著處理口罩與抗疫國家隊事宜。當前國內的疫情已明顯放緩,我國也在本周起全面解封,政府此時應對 5G 投以更多的目光。
政府扶持 5G 產業的第二個隱憂是投入不足。依照政府去年訂定的「台灣 5G 行動計畫」,預計在民國108-111年(2019年至2022年)花費 204 億元,推動鬆綁、創新、實證、鏈結等策略,發展各式 5G 電信加值服務及垂直應用服務。204 億元對龐大的 5G 產業鏈而言,這樣的金額是否足夠,值得政府檢討,像是前瞻基礎建設的數位建設經費,就可以考慮挹注 5G 計畫,在更多經費投入下,才能在 5G 發展初期,加速我國業者的發展速度,進而在國際市場上搶得先機。
第三個隱憂是政府的 5G 行動計畫涵蓋面不夠廣泛,該計畫的主要目標是「打造台灣為適合 5G 創新運用發展的環境」,並列出五大推動主軸:推動 5G 垂直應用場域實證、建構 5G 創新應用發展環境、完備 5G 技術核心及資安防護能量、規劃釋出符合整體利益之 5G 頻譜、調整法規創造有利發展 5G 環境。這樣的企圖心只能說保守有餘,談不上超前部署,如果政府已預期 5G 發展是未來數年我資通訊產業的最大商機,就應該提出更宏大、更明確的 5G 發展策略。
政府目前的 5G 發展計畫中另一個顯著不足是人才培育與產學合作。近年資通訊產業多次呼籲政府要注意產學落差的問題,像是中階技術人員到高階研究人才的不足,這部分必須由經濟部、科技部與教育部的通力合作,才能在最短時間內提供我國發展 5G 相關產業的足夠人力;期間的人力缺口部分,政府可考慮專案從國外引進藍白領人才,增加跨國企業在台設立 5G 研發中心的誘因。
5G 是近十年來資通訊產業最重要的變革,影響層面既深又廣,這也是為何5G 成為美中貿易戰與科技冷戰的核心議題,因為各國都要搶占 5G 的技術與市場高度。台灣企業不會在 5G 市場缺席,但是在各國政府傾注全力扶植 5G 產業時,我政府的出手力道自然也不能比其他國家弱,必須更快與更準地結合產官學資源,不要讓業者單打獨鬥。













聯合報黑白集/蚵仔煎與藍白合作


2020-06-13 00:2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吃蚵仔煎被外界聯想成「滅柯」,依民進黨的權力邏輯這是必然的發展,柯文哲逃不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罷韓之後,政壇浮出兩個新議題:一個是「蚵仔煎」,民進黨下一個要殲滅的對象是柯文哲;另一個是「藍白合作」,藍營在高雄市長補選和民眾黨有沒有合作空間。前者是必然,民進黨不可能放過柯文哲;後者則是偶然,要看國民黨有沒有想通。
蔡英文只不過吃個蚵仔煎,就被外界聯想成「滅柯」;這倒不是大家想太多,而是依民進黨的權力邏輯這是必然的發展,柯文哲逃不掉。柯文哲當然可以「天天吃空心菜」,但用處不大;其中原因柯 P 也很清楚:蔡政府現在是「一黨專政」,民進黨已變成「當年它要推翻的人」。
至於蔡壁如提議的高雄補選能否「藍白合作」,國民黨先呆了一下,隨即說會「自提人選」;很顯然,遲鈍的是國民黨。整個罷韓過程,國民黨都處於遲緩狀態:先是不積極應戰,後則是對替補上陣人選毫無準備,能征善戰者皆未設籍高雄。最後,只能高喊提名要年輕化、在地化的口號,似乎已在作敗選之準備。
國民黨要自提人選當然是正確的,但這不表示藍白在此役就沒有合作空間。說穿了,國民黨對補選仍毫無戰略,甚至連人選都在胡指亂點,才會如此反應。但國民黨只要還有一點想像力和企圖心,和民眾黨合作提出一個夢幻團隊名單和施政藍圖,藍白合作比不過陳其邁的「敗者返鄉」嗎?
若毫無戰略,藍想要扳倒民進黨將難如登天。但有了民眾黨的合作,能力挽狂瀾也說不定。









聯合報社論/大罷免潮來了,法制歪斜要如何解?


2020-06-13 00:1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韓國瑜卸下高雄市長職務後,上午參加前消防局長黃江祥父親公祭。記者劉學聖/攝影
高雄市長韓國瑜遭到罷免後,部分藍營支持者揚言發起「報復性罷免」。圖為時代力量高雄市議員黃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雄市長韓國瑜遭到罷免後,部分藍營支持者揚言發起「報復性罷免」,首當其衝的包括時力高雄市議員黃捷、民進黨桃園市議員王浩宇、台北市議員梁文傑,和基進黨立委陳柏惟等人。姑不論罷免是否能成功,但這場「罷韓」之役,已掀起一波「大罷免潮」,對台灣民主和政治運作將產生重大衝擊。
持平而論,藍營支持者倡議的「報復性罷免」,其政治操作的細膩程度,比起綠營「民間團體」與「國家隊」的聯手罷韓,顯然遠遠不如。雖同樣出於政治動機,綠營的操作是先找出一群「貌似中立」的意見領袖登高一呼,配合選戰逐漸加溫;最後再和民進黨分進合擊,一則從周邊勢力強力動員,二則由政府公權力伺機介入,讓罷免議題延燒,乃至最後通過。
相較於此,韓粉在「罷韓」後立刻發動要罷免黃捷等人,操作上顯得粗糙,且缺乏相關的戰略規劃,如同「且戰且走」的游擊戰。由於鎖定的罷免對象多為議員而非立委,在複數選區下議員罷免門檻相對較高下,罷免案要過關並非易事。這也暴露藍營的軟肋,面對政治議題左右支絀,欠缺足夠的政治評估與執行能力。

無論是綠營的「精心策畫」,或藍營的「且戰且走」,都顯示現行罷免機制已成為政治動員和報復的工具過去罷免有投票率門檻限制,且禁止宣傳,使罷免制度不致流於輕率。這些門檻拿掉之後,罷韓輕易成功,形同解除了罷免的「封印」,可能讓它變成一頭怪獸由於當初立修法的輕率和疏漏,除了總統,幾乎所有民選政治人物隨時都可能面對罷免的凌遲,甚至是下台的命運
這次罷韓過程,曾發生高鐵和台鐵票價打折、交大學生會提供免費專車、發現金補助車資的情況。儘管地檢署認定這樣的行為不違法,理由是這些行為並未明示選民該投贊成或反對;這以選舉「鼓勵投票行使公民權」的邏輯或許說得通,但在罷免設有「得票門檻」時就很牽強。原因是,在罷免規則要求同意票遠高於反對票的慣性下,發錢提高投票率,即等同於提高罷免成功率。試想,如果「罷捷團體」直接在投開票所附近發放現金鼓勵投票,算不算違法?若檢調認定違法,那顯然是雙重標準;若認定合法,那豈非讓「走路工」合法化了?也讓有錢有勢者更容易主導罷免案成功
民國105年(二○一六年)《選罷法》和《公投法》同步修法時,同時加入了「公投綁選舉」和「罷免綁選舉」的規定。三年後民進黨看到公投綁大選對自己執政不利,又修法將公投與選舉脫鉤但問題更大的罷免綁選舉」,卻文風未動。如此一來,無論藍營這波推動罷免的戰果如何,不難想見,民國111年(二○二二年)地方選舉可能併發另一波「罷免海嘯」,現任立委都可能成為潛在對象。在「罷免綁選舉」的情況下,將極容易跨過門檻,甚至可能連帶衝擊選舉結果。
因罷韓而引發的大罷免潮,也讓外界逐漸注意到罷免門檻設計的不合理。尤其,單一選區的立委、縣市長,比起複數選區的縣市議員,兩者罷免門檻落差大到難以置信的地步。縣市長和立委的罷免門檻,往往低於其當選得票數;縣市議員的門檻規定雖然一樣,但以數千票或一、二萬票當選的議員,其罷免門檻卻往往高達七、八萬票,殊不合理。以桃園市議員王浩宇為例,當選票數是一萬六千多票,但罷免門檻卻高達近八萬票,相差五倍之多。從任何角度看,這都難謂是合理的設計。
無論是綠營「罷韓」的道貌岸然,或藍營「罷捷」的散兵游勇,如此架構歪斜的罷免制度,對民主的穩定和政治的公平公正都將構成嚴重傷害民進黨迄今都在享受及剝削罷免之利,但是否要等到自己成為受害者,才會思考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