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聯合筆記/擋不住的駭客入侵潮

.在行李箱帶一面國旗 找回海洋文化DNA
.回響/中華民國,妳不會孤單前行
.今天,請當個稱職的中華民國總統
.官方冷漠 自己的國旗自己掛
.孩子笑說…我們國旗好漂亮!
.國慶「圍城」…台中人的家被封鎖
.聯合筆記/擋不住的駭客入侵潮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與韓國政局







聯合筆記/擋不住的駭客入侵潮


2017-10-10 03:12 聯合報  蕭白雪

遠東銀行遭駭,斯里蘭卡警方逮捕提款車手,刑事警察局派員赴當地協助辦案,圖為遠東銀行襄陽分行。 本報系資料庫



從第一銀行ATM盜領案到遠東銀行遭盜領十八億台幣案,儘管都因及時攔阻讓損失大為降低,但駭客入侵對象從政府、金融業到各行各業的浪潮,早已讓許多國家都積極備戰。
雅虎遭併購後,最近承認四年前遭駭客盜取的客戶資料數量高達卅億筆。今年初,美國司法部公布的調查報告才指稱,俄國間諜與駭客合作侵入攻擊數千個雅虎帳號,對象包括多位俄國政客。
德國一家企業顧問公司最近一份針對德國四百五十家企業的問卷調查發現,營業額超過十億歐元的企業,約有半數坦承曾受駭客入侵竊取資料,近七成公司認為隨時可能被駭。
與兩年前調查只有約五分之一大企業坦承曾被駭相較,顯示近年來國際駭客越來越活躍。
德國媒體多次報導,擁有最多駭客的國家是美、俄及中國。美、俄、中相互指責以駭客入侵對方、企圖影響該國政治、竊取對方政府資訊的情況不斷,不管是官方網頁遭駭,還是發布不實訊息,包括影響美國大選選情等,可以確定的是,這三個國家都以國安等理由,藉由國家力量培養大批具有相當能力的駭客。
此外,北韓政府培養的駭客大軍,近來一再被指是各國金融業遭駭、竊取各國大筆金錢的主謀。
在各國積極培養頂尖駭客之際,國內如今傳出國安局受限於公務員薪資規範,特考資訊組最高起薪六萬元,可能聘請不到最厲害的駭客,因此計畫讓中華電信資安子公司,成為政府「寄養」駭客或反駭客重兵之所在。
如果以今年在美國舉行的全球駭客競賽成績來看,由台灣民間駭客與資安社群合組的參賽團隊,奪下全球第二的佳績,實力不容國際小覷。
在國際駭客行動不斷演變,甚至越來越多帶有政治、資本等特定目的情況下,台灣的政府、企業,甚至執法機關,對防駭、追駭是否有足夠的警覺與因應準備,絕不是兩起銀行遭國際駭客侵入都能迅速攔阻找回失款就足以自滿。



在行李箱帶一面國旗 找回海洋文化DNA
2017-10-10 03:12 聯合報  郭瓊瑩/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主任(台北市)
雙十國慶,台北市街頭少見過去「旗海」飆揚的情形。 本報資料照片


今天雙十國慶。近年來「國慶」已漸淡化,也逐漸脫離大眾民心,這除了政黨輪替效應外,其實最關鍵的危機在於「漸缺自信心」。
在國外生活之體驗,尤其在美國國慶日常見家家戶戶會在窗台插一面大小不拘的國旗,代表著對國家的認同與一種榮耀。儘管因現實因素台灣在各國際場合中常被打壓,但各種國際會議中與會者,仍盡力展現出有國旗的識別,甚而包括登山、攀岩等運動,參加這種多元國際活動,國旗之Power不自覺令人感動。

有一年出席南非世界公園大會,加入了攀岩訓練,一群來自全球各國的與會者奮力攀頂時,均一一自身上拿出各國國旗驕傲展現。我是唯一來自台灣的代表,竟然忘了要帶國旗,登頂大合照時,真是懊悔至極。而那次的經驗也自我提醒,各種國際會議活動中,在行李箱中一定帶一面國旗,這是一種對國家之自信與情感之最直接表達。

近來文化部積極推動「歷史場景再現」大計畫,期在各案中得以更有深度地找出「台灣島嶼」在全球地理區位,及不同歷史演進脈絡中之「定位」,包括已啟動之基隆、淡水、鹿港、台南……系列追蹤研究、調查等計畫,且將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

當追溯台灣在大航海時代,甚而更早的海陸移民交流史時,吾人想問的是若自許為一個「海洋國家」,我們該如何挹注於海洋生態、文化、考古,及實質環境之深耕調查研究?及依海多元民族之交流,其演替歷程為何?

明代鄭和下西洋之利弊得失雖已清晰,但也因朝廷積弱缺乏自信,對「海洋」不熟悉,又造成後續之海禁與鎖國之遺憾,惟非朝廷可約制之民間活動卻極頻繁。自大地理區位視野觀之,「台灣」確為非常特殊地緣之政治實體,只是我們的生活、生產、生態與「海」的關係未與時俱進。

近來因基隆港郵輪客之劇增,這個與西方接觸最早的城市在沉寂多時後,終於又有能見度,透過對海洋城市大歷史之探掘,以及海岸變遷之分析,逐一梳理出台灣在大航海時代乃迄廿世紀間,以「城市」向世界接軌之關鍵性。

當遇到法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等代表處國際友人對台灣海洋文化歷史之興趣與關切時,無論是熱蘭遮城或聖薩爾瓦多城,還有各離島與南洋間之貿易、移民等勇於挑戰困境,開創未來之「海洋探索精神」,及以Formosa島嶼為核心向外拓展之海洋經貿網絡,在親潮與黑潮之影響下,這數千年來之非正式移民融合交流,早已融入台灣不同移民之DNA中。

我們深切期望,以此為基盤,讓台灣各港都、漁港、漁村、海岸聚落,有機會以真正的歷史脈絡地理時空與世界接軌,再梳理出海洋文化DNA,再現海洋國家之自信心與榮耀感,而國旗若能再度飄揚於海域,將是國人之尊榮。




回響/中華民國,妳不會孤單前行
2017-10-10 03:17 聯合報 彭懷真/中華民國幸福家庭協會理事長(台中市)
季青

也許是太感性了,從沒啥國旗的台中開車到新北市樹林區看到旗海飄揚,眼眶就濕了。看著聯合報八日介紹大陸外交官當台灣媳婦的報導,也拭淚。前者顯示國的撕裂,後者是家的掙扎。在這充滿轉折又有些無力感的時代,生活在這個又小邦交又少的國家,每一次國慶都像是撿來的祝福。好不容易有的交流,每一對兩岸聯姻,彷彿都曾在不友善環境中奮鬥。
我參加心臟病童聚會,當生日蛋糕推出來,無數家長都流淚,因為孩子能吃到蛋糕不是必然而是眾多條件配合的結果。有回我應邀擔任兩岸聯姻婚禮的證婚人,新郎新娘卻都沒來,想必還有太多阻礙擋在幸福之路上。當研究生出現兩岸婚姻,我燒了飯擺了桌,請新人到家,從中午吃到傍晚,大家都醉了,因為那是度過多少難關後的饗宴。幾十年前,絕不可能!

聯合報為兩岸交流三十年報導的標題有「合作與牽手」五個大字,牽手在台灣也指配偶,牽手入洞房,要牽一輩子。我早在十五年前的中國現代化基金會發表「從洞房看中國現代化」,認為家庭現代化比經濟、教育、新聞、政治等,更切身更重要也更可能實現。如今數以十萬計的男女,合作經營家庭,牽手共走人生路。

專題報導的女主角原中共外交官袁曉麗曾風光接待過四五十國的元首,但為愛放棄一切,在此地對陸配不友善,她多次被語言霸凌,努力面對人群卻心灰意冷。直到有回帶著三歲幼女上下公車,遇到好心人與司機幫忙推嬰兒車,才安心在這塊土地生活。這些路人是台灣最美麗的風景,他們共同見證:「You  will never walk alone.」(你不會孤獨行走)

當中美斷交時,我是一個大四學生,讀著聖經詩篇。詩人描述在異鄉追想亡國之都,唱不出歌,淚流滿面……覺得格外孤獨!所幸,那位大四年輕人,與無數中華民國國民一樣,堅定前行。如同「You will never walk alone.」所唱:保持抬頭挺胸,無懼道路的黑暗,就算心中夢想在風雨吹打下搖晃,依然滿懷希望前行。

中華民國並不孤獨,超過一六五個國家地區給中華民國護照免簽證、落地簽、電子簽等禮遇,包括當初讓我們心碎的美國。今年世大運有一百四十個國家的選手來台北競逐,各種音樂藝術文學電影科技,千萬種產品送進全球超過十億個家庭。中華民國老百姓懂得廣結善緣,出國很少感到孤獨,在世界抬頭挺胸。反倒有時在台灣,黑雲密布,把政治搞得病入膏肓。

海峽雙方少了對方,注定走向孤獨。只盼兩岸多合作、人們能夠以各種方式牽手,年年的雙十節,都能享受生日快樂的喜悅。

相關閱讀
‧情牽兩岸 陸外交官當台灣媳婦



情牽兩岸 陸外交官當台灣媳婦
2017-10-08 01:50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台北報導
袁曉麗與夫婿徐彥。 記者程宜華/攝影

兩岸交流中的婚配由原來的經濟差距、年齡差距,逐漸成為平等的自由戀愛。台大法律系畢業的徐彥與原本擔任中共外交官的陸配袁曉麗就是一例。

袁曉麗從小生長在北京優渥的家庭,得到父母的嬌寵,工作、生活又享有特權,她曾派駐過巴基斯坦,後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負責接待外賓,包括英國伊莉莎白女王、日本天皇、美國總統柯林頓等四、五十位國家元首、總理。

袁曉麗拋下眾人稱羨的工作,與台灣人結婚,如今兩人擁有兩個可愛的女兒,同時翻轉人生,以下是徐彥與袁曉麗的受訪對談。

徐彥:二○○三年我到北京旅遊,透過友人認識曉麗。那幾天的相處是我人生中的快樂日子,回台前很難過,香港轉機時我發簡訊給她:「我好像遺忘了什麼在北京」,她裝傻說:「我幫你找找。」

袁:我因工作關係不能交台灣朋友,部裡規定,不能搭華航、不能在台北轉機。我告訴他,我們不可能結婚的,單位(外交部)要政治審查,肯定過不了。他就說,你就寫五個字(老娘不做了)。但談何容易,結果他電話更勤了。

悄悄結婚 被長官斥責
袁:我可能是外交部第一個與台灣人悄悄結婚的。部裡人事處長得知徐彥是台灣人,斥責我:「你怎麼可以沒報備就與台灣人結婚?」我硬著頭皮說,我不認為台灣人有什麼特殊,台灣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啊!處長說,部裡要研究對你懲處。

徐:我勸她,就提出那「五個字」吧,大陸對工作紀律要求嚴格,你犯了「嚴重錯誤」,即使繼續工作,也無法回到以前狀態了,好好跟我留在台灣把孩子養大。

來到台灣 被叫大陸妹
袁:這婚姻對我衝擊比較大,我離開外交部,隻身到了台灣,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那時台灣對陸配很不友善,生活層面限制多,不能工作,身分證取得比外配多二年,父母前六年不能來台探親。還遇到一個用輕蔑語氣叫我「大陸妹」的鄰居,我好難過。

我極度痛苦,獨自帶著大女兒待在家裡,就像坐監一樣。那時我一度想帶女兒回北京,但徐彥紅著眼說,「你要把我最愛的兩個禮物全部帶走」?我望著他眼裡的淚水,嘆了一聲氣。

當年環境 不友善陸配
徐:我以前沒注意台灣環境對陸配不友善,後來才知這是一個很不文明的政策,一個健康、有自信的政府,是不應對另一個地方歧視的,這只是凸顯自己的懦弱與無知。我就要曉麗帶孩子回娘家待一個月度假紓壓一下。

袁:哪有一個月,才兩周,就要我們趕緊回台灣了(兩人笑)。徐彥曾說「任何對我太太的不尊重,就是對我的不尊重」,這句話讓我很溫暖。

袁:我在家「坐監」了三年,○七年才接觸台灣社會,我搭公車坐捷運,帶三歲幼女出門,隨時有人伸出援手幫我提嬰兒車,連公車司機都會下來幫我,才讓我的心態有很大轉變。

袁:我因為嫁給台灣人,父母也開始關注台灣,尤其父親比我更關心台灣,每天晚上八點半準時看央視的海峽兩岸。(徐:連颱風要來,還是岳父打電話告訴我們要注意小心!)

相互理解 兩岸都是家
袁:兩岸都是我的家,我不希望兩岸有緊張情況發生。兩岸同文同種,不要那麼排斥大陸,尤其台灣若離開大陸,經濟前景會更糟。也希望台灣善待陸配,很多陸配在台過得並不好,她們只要求基本條件與外配平等就可以了。

徐:不管對哪個地方的人,都要從人性尊嚴角度去看待,相互尊重理解。人要活得平實一點,政治上的獨或不獨,統或不統跟我們有何關係?我們教育下一代有溫暖、有包容的心,我們的社會就是和平、穩定且富足的。





今天,請當個稱職的中華民國總統
2017-10-10 03:17 聯合報 陳志今 /英國僑民(高雄市)


國慶日對像筆者一樣的僑民而言,總是參雜許多情緒。喜的是一來自己的祖國又過了一歲生日,憂的是國家的未來和她國際的聲望。

每次國慶對於支持台獨的政治領袖而言,是否使用中華民國或國旗一事,總是搞得沸沸揚揚。蔡總統的國慶晚宴演說中不含中華民國並不稀奇,許多留歐台生,一方面十分支持台灣獨立正名運動,也在國慶日這天在國外大力揮舞國旗,或在國際體育賽事上為了無法帶入國旗國徽而掉淚。這種矛盾的行為並不只在台灣和台生身上,歐美各國的政治場合也處處皆是。但英國最近幾年的政治上的變化,以及其黨派領袖處理這些國家利益和個人立場的衝突,或許可以給總統女士和其他台灣人一個借鏡。

現任英國工黨的領袖柯賓是一個出了名的政治局外人,因為他長年主張廢除核子武器,也主張英國廢除皇室並成為共和制。在二○一五年他剛上任時,他自己的同黨議員不只一次認為這兩項主張都不可能實現,也認為這些立場使得柯賓不適合擔任領袖。柯賓當上領袖後,自動成為英國樞密院的一員,定期向女皇報告,條件是要向女王宣誓效忠。雖然他效忠,柯賓卻沒有改變他想建立共和制的主張。在核武上,柯賓的立場引發黨內兩次提出對黨魁的不信任投票,甚至連番引發自己的影子內閣辭職離去。柯賓明白理解,這兩項主張並非黨員所喜,但他不會改變個人立場,而身為全黨的領袖,他會做多數黨員所期盼的事。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英國的自由民主黨,在十年選舉時,為了吸引學生族群而宣示若主政將不會調高大學學費,但在進入內閣後卻立刻改變立場,將學費足足從一年台幣十五萬調高至四十五萬。結果呢?五年後選舉自民黨席次暴跌百分之八十。即便在現在脫歐時自民黨是唯一主張與歐盟結盟的政黨,它的民調信任度卻跌至史上新低。

柯賓的例子彰顯出一個領袖在領導的位子上必須有的氣度,也顯示他認為國家和黨派利益遠高於個人利益。而自民黨台下主張一回事,上台又是一回事,不只令英國選民唾棄,也令人從中看到台灣許多政治人物的影子。

一個政治領袖可以保持自己的中心思想,也必須因時間和人民需求而改變主張。雖然每個台灣人對於統一或獨立和國號一事各有意見,但是在國慶日這一天,請總統女士記得:這是中華民國的國慶,請當個稱職的中華民國總統。





官方冷漠 自己的國旗自己掛
2017-10-10 03:21聯合報 朱言貴/教(台北市)


今年國慶因為之前有「沒國旗、沒國號」的爭議,不少團體及個人在網路上號召大家參與升旗活動,今天應能看到難得一見的旗海飄揚場景,官方冷漠反而激起民間熱情。

一名建中生發起「一人一三○元,一面國旗」活動,號召買國旗把國旗掛回去,讓學校所在的南海路重現過去十月旗海飄揚的景象。台北也有外國人準備在國慶當天於國父紀念館前舉辦升旗活動;連台南這種「綠色氛圍」強烈的南部縣市,往年國慶只有官方舉辦的升旗活動,今年也多了好幾場民間活動。而各縣市的火車站,亦將舉辦升旗典禮。

如果慶祝國慶,卻沒有升上國旗,確實令人匪夷所思。立法院長蘇嘉全所言將國旗藏在心裡,大概沒有人會相信。由於物極必反,民進黨政府刻意去中華民國化,導致大家自動自發升起國旗,這比政府道德性勸導民眾掛國旗來得實用多了,反證官方不掛國旗作風不得人心。

民進黨政府最大的矛盾,就是不認同中華民國國號與國旗,但不敢公開說出來,只好偷偷摸摸的做,形成人格分裂現象。民進黨政府不掛國旗,無形中與掛國旗民眾構成區隔,對標榜遵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與兩岸關係條例以維持現狀之蔡總統來說,確實是一大反諷。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國旗自己掛,人民可以用實際的行動,展示對中華民國與國旗之認同,使政治人物有所收斂,並知難而退。政治人物無權要求人民改變其國家認同,毋寧應由政治人物帶頭,真誠地回歸到對中華民國國號與國旗之認同。




孩子笑說…我們國旗好漂亮!
2017-10-10 03:21 聯合報 高凌華/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在一般人的眼中,這裡是我們的國家,青天白日滿地紅是我們的國旗。

在喜好政治人的眼中,國家是議題的炒作,國旗是選舉的話題,尊不尊重、認不認同,都不是他們在意的;但弔詭的是,他們還是爭先要選著這個國家的民意代表、要爭著這國家領導者的位置,但說實話,又做了些什麼。

這幾天聽著孩子一直哼唱國歌、國旗歌,問她有人教嗎?她回說沒有,是自己聽到亂哼的,覺得旋律好上口,就一直唱著。

當國慶吵著要不要掛國旗,學校也未必教唱國歌、國旗歌時,走在橋上,看到幾面國旗飄揚,在陽光下,孩子隨口說「我們的國旗好漂亮」,聽他們哼唱著國旗歌,就算歌詞不甚正確,但心中有種感動,這是我們的國旗,而我們就在屬於我們國家的土地上生活。





國慶「圍城」…台中人的家被封鎖
2017-10-10 03:17 聯合報 賴彥丞/大學生(台中市)


為了迎接蔡總統等高官前來,作為台中國慶晚會舉辦地點附近的道路兩旁都裝上了鐵欄杆防陳抗,儼然「圍城」般肅殺景象。

許多台中市民一早醒來,發現自己的家被「封鎖」了,車子沒法進出;一中商圈店家更困擾:店門口都被圍起來,要怎麼做生意啊?

身為興大的學生,對政府這樣的擾民作法只有更加的憤怒。年初年金改革中區座談會,政府施壓興大校方借場地舉辦(侵害大學自主),逼得期末考前夕圖書館必須為此關閉,圖書館四周跟這次國慶晚會情形一樣都被鐵柵欄包圍。政府把政治紛爭帶入學校,造成校園不得安寧、學生權益嚴重受損,一個學術殿堂該有的尊嚴就這樣被民進黨狠狠地踐踏。如今政府霸凌興大還不夠,還要欺壓全市市民!

好端端的國家生日搞得市民與店家不開心,更累壞了基層員警;然而只要小英能開心,人民的「犧牲」對民進黨來說都值得。蔡總統所到之處,如影隨形的鐵柵欄能擋什麼?什麼都擋不了,只凸顯政府的霸道及助長民怨而已。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與韓國政局
2017-10-10 03:12 聯合報 金珍鎬 / 韓國檀國大學校政治外交學科教授(韓國首爾)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自從八月初在韓國上片以來,不僅創下最快觀影人數超過五百萬人的紀錄,更在一個月多月內衝破一千二百萬,相當於韓國總人口數的五分之一,成為二○一七年韓國票房冠軍。

這部電影通過計程車司機與來南韓採訪的德國記者彼得的親身經歷,來描述在光州發生的韓國現代民主運動和權威政府之爭的故事。有關光州事件的電影,也曾在金大中和盧武鉉政府時期上演過,但這次「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電影的特點,是在一九八○年代初期溫馨、和平的韓國城市和農村環境背景下,以諷刺及喜劇的方式,重新描寫光州民主化運動的悲慘事實。

在前總統朴槿惠時期,曾有電影「國際市場」(尹濟均執導),以名為德洙的家長親身經歷,描述在韓國戰爭時從興南碼頭撤退、韓國向德國派遣礦夫,越南戰場等情節,劇情讓觀眾又哭又笑,上映廿八天之後,觀影人數突破一千萬,但部分人批判稱這是只體現韓國現代史一部分的「保守派」電影。同一時期上映的「辯護人」(楊宇錫導演)同樣吸引了一一三七萬觀眾,主角宋佑碩律師的原型是後來跳崖自殺的盧武鉉總統,被冠上「進步派」的電影標籤,讓兩部電影當時陷入理念論爭。

今年是韓國民主化運動卅周年,很多導演事前都準備了不少與此相關的素材:學生運動、全國民主主義運動、光州市民革命、人權和依法治國的題材,都是今年韓國電影界的主流。

除了「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還有「挖土機」一片,講述了光州民主化運動時,被調來鎮壓示威人群的空降部隊士兵金康一,退役後成為一名挖土機駕駛,因為偶然的事件,開始追查廿多年前被掩蓋的令人不快的真相。這兩部電影都試圖為光州事件重作歷史評價。

「我是盧武鉉」則是以韓國已故前總統盧武鉉為主題的紀錄片,集合了包括現任總統文在寅在內的卅九名盧武鉉身邊人物的採訪片段,講述他二○○二年在黨內以二%支持率起步,最終成為總統候選人的歷程。由於五月廿三日是盧武鉉去世八周年紀念日,這部紀錄片在文在寅就任後立即上映,反映了文在寅政府和盧武鉉政府的密切關係。

目前韓國社會裡,不少人還是懷念著盧武鉉,文在寅和盧武鉉是卅多年的摯友,他因此也在今年選戰中得到不少的支持。文在寅就任後,一些與盧武鉉和光州事件有關的電影上演,證明新政府希望實現「盧武鉉-文在寅民主理想政治」,而這些新思維的電影,是不可能會在保守派政府時期允許上映的。

最近上演的幾部電影在「左右」、「進步和保守」、「地區勢力矛盾」的傳統爭論裡,毫不含糊的顯示了自己的立場,這也顯示了韓國的政治和社會,未來將從傳統爭論漩渦中掙脫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