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經濟/政府招商 要有三個突破

udn 論壇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不可不知的「外部性」
.聯合報黑白集.葉部長背叛「葉教授」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招商 要有三個突破





經濟/政府招商 要有三個突破


2017-10-10 02:4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賴院長日前召開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會議,指示採行四項行動來改善投資不足問題。四項行動是:一、檢討經濟部招商中心功能,二、提高公共建設預算執行率,三、加強國營事業投資,四、檢討促參機制鼓勵投資。較受關注的是第一項,賴揆指示招商要「化被動為主動」,針對僑外及本國投資都要擬訂計畫、單一窗口專人服務。國發會陳主委則表示,要參考新加坡找出最佳規模及組織型態,讓目前任務編組的招商中心擴大功能。
賴揆的指示和陳主委的研究方向,看得出都務實了解問題所在,值得肯定。然而,若政府有心突破,欲仿效新加坡設立專責招商機構,那麼就有必要建立一些國際招商的新思維;否則極可能依循故往,徒具形式卻事倍功半。
依聯合國統計,新加坡以接近600萬的人口規模,在2016獲得616億美元的外來直接投資(FDI),遠超過台灣83億美元和南韓108億美元,幾乎達到中國大陸1,337億美元的一半,的確是驚人的成就。更難得的是,在上述三個經濟體都已是「淨外資流出者」時,新加坡的外資流入量卻還是接近流出量的三倍,其吸金能力之強,全球無人能出其右。因此,新加坡的招商模式,的確有值得參考、仿效之處。
要由專責機構進行全球招商,首先要認清的就是,這些在海外實際和外國招商人員廝殺拚搏的,能力要夠好、拚勁要夠強,沒有好的待遇是找不到這種人才的。據報導,新加坡經發局投資公司在全球有400位成員,一年預算逾20億新台幣;假設七成預算用在人事上,表示每人每年待遇350萬,差不多月薪30萬元。除非賴揆足夠重視,願意由經濟部打破現制以高薪招考既嫻熟國際語言、自我要求又高、且具最新產業專業的頂尖人才,否則以台灣目前氛圍,已經沒有這種人才會進入政府部門。
其次,招商要有策略,策略則來自全面且深入的研究為基礎。可惜,政府目前對智庫的研究預算不僅一再刪減,且經常限制智庫的人事費用規劃,讓研究單位無力找到優質研究人員。再加上在各種壓力下,委辦單位不斷要求研究單位支持大量的「相關政策交辦」任務,耗費大量人力卻經常和研究課題毫不相關,甚至要為部門長官寫演講稿、支援其出國活動。因此,支援海外高度競爭工作的基本研究,經常無法做好,這有如在一線打仗的戰士沒有好的武器和彈藥,如何打好被交付的戰事任務?
其三,在科技和地緣政經快速變動的環境下,外來投資趨勢變化極快;除需靠國內研究提供支援外,海外第一線作戰人員本身也要有高度的研究精神,才能隨時應變,在對的時間、就對的產業、找到適當的遊說對象。例如,這兩年海外投資浪潮稍緩,但衝擊較大的是開發中國家,先進國家則持續成長,掌握了六成外資流入。在聯合國對高階經理人的調查中發現,影響海外投資最重要的個別企業因素,是「科技變動」和「數位經濟」,總體因素則依序以「開發中的亞洲」和「北美」的經濟狀況最重要,而「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恐怖主義」和「社會不安」,則為海外投資風險的最重要來源。這其實可由泰國外資流入量,在2014年軍事政變後社會紛擾下,由2013年的155億美元巨幅下滑到2016年15.5億美元,剛好剩十分之一;流出量卻由2014年56億美元提升到2016年132億美元,可看出鮮明的對比。
因此,在解決「五缺」問題之外,快速通過「數位經濟基本法」,努力讓台灣有效轉化為數位經濟、創造內外資的投資機會,並維持穩定良好的兩岸關係、消弭兩岸政經風險,應該是在成立招商專責機構之前,更需全力以赴的吧!

聯合/葉部長背叛「葉教授」


2017-10-10 02:4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針對台大學生抗議遭攻擊事件,內政部長葉俊榮極為震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國新歌聲》在台大引發統獨兩派人馬混戰,內政部長葉俊榮為之「震怒」。他說,過去有《檢肅流氓條例》對付黑道,但現在警方失去了工具,面臨黑道介入政治的威脅,政府可能制訂新法進行前頭管制,而「不是事後各按刑罰追究」,以遏止黑道介入政治。
葉俊榮言下之意,是要訂立新的法律,在「事前」把所謂「介入政治的黑道」提早繩之以法。外界該怎麼評價葉俊榮的談話呢?
台大法學院四年前曾邀請國內外法律學者舉行座談會,就討論到廢除《檢肅流氓條例》的議題。會議主持人是知名憲法學者,他對當年的檢肅流氓條例的評論是:「違反當代憲政主義,及人權所要求的基本條件」。可謂一語中的。這位教授更指出,台灣之所以能廢掉這個惡法,除各界對憲法的重視,還有功能良好的憲法法庭、積極的法官,以及市民社會的反省,共同構成「反省網絡」所促成。他更慨言,不止要廢除法律,更必須了解廢除的意義,更重要的是正當程序和對人身自由的保障。
用這些概念來評論葉俊榮想要另立新法事前「遏止黑道介入政治」,可謂再恰當不過。而這位學者不是別人,正是當時擔任台大法律系講座教授的葉俊榮。
人們常說:「換位子就換了腦袋。」葉俊榮不僅換了腦袋,更換掉了他的專業良知;可以說,「葉部長」背叛了「葉教授」。葉俊榮應想想自己的初衷,做官有必要做到這樣嗎?

聯合/蔡政府不可不知的「外部性」


2017-10-10 02:4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根據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電力供應等基礎建設供應品質退步最顯著。 聯合報資料照片



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公開演講,直言政府與企業應各盡本分,經濟與產業發展是企業的責任,政府只要把基礎建設做好,營造出一個友善的經商環境即可。他所謂的基礎建設,是一「廣義」概念,亦即在水電、土地、人力等「狹義」的基礎建設之外,還要包含環保、法規與法律等法制建設;這點,與蔡政府「前瞻基礎建設」的重點思維有本質上之差異。蔡政府回應此質疑時,若硬要搭輿論便車推銷政策,難免有些不倫不類。
前英國運輸部長特別顧問格洛弗稍早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狹義」的基礎建設雖重要,但它就像製作麵包基本的酵母麵糰,除此之外,仍需要水、糖、鹽及適當的溫度配合,才能做出好麵包。同理,政府的基礎建設必須要有「頂層設計」的思維,能夠使各項經濟政策截長補短,才能推促經濟轉型。
若單論「狹義」的基礎建設,會發現西班牙完勝德國。西班牙有眾多壯麗的道路與隧道建設,馬德里機場和畢爾巴鄂機場更雙雙入選全球最漂亮的十二個機場;而德國坑坑洞洞的道路品質則為人詬病,且德國二○一七在WEF世界競爭力報告中排名還在台灣之下。但西班牙經濟表現有比德國好嗎?當然沒有,單是失業率,西班牙就比德國高出近四倍。可見,「狹義」的基礎建設並非經濟成長的保證。
經濟學教科書一向告訴我們,當經濟低迷時,推動基礎建設不僅可拉升短期的經濟數據,若能創造正向的外溢效果,還可帶動民間投資,進而創造長期的就業與增長。這點當然沒錯,但其前提是,政府進行基礎建設規畫時,不能只想著做什麼(what)建設項目,或如何推動(how),更要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出發,思考基礎建設所必須清楚所對應要解決的經濟問題,也就是「為何而做」。
由此檢視前瞻建設,不難發覺主要爭議就是:政府雖能說明要做什麼,卻在關鍵的「為何而做」問項上,提不出及格的答案。簡言之,企業和民眾的期待是,政府解決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及缺人才)等投資生產面臨的迫切問題;但政府卻「由下而上」收集地方的建設需求,以促進地方發展及區域平衡為目的,然後,才考慮藉這些建設規畫來拉抬經濟成長率偏低、投資負成長及基礎建設國際排名落後等問題。這種作法,不啻平白辜負了「前瞻」二字。
更何況,缺乏「頂層設計」的架構,極易忽視基礎建設本質上具有「公共財」的性質,也就是具有經濟上的「外部性」。尤其,從國家與地方政府視角所看到的公共財之「外部性」,並不一定相當。以電廠為例,對國家來說,穩定的電力基礎建設,絕對可產生吸引投資的正向外部性。但對電廠落腳地的地方政府而言,電廠則是「嫌惡設施」,為當地帶來負面外部性。因此,若基礎建設規畫是從盤點地方建設需求出發,自然會排除掉電力供應這類對全國產生正向外部性,卻對地方產生負面外部性的設施。
在這樣的機制設計下,人們即不難想見,為何前瞻基礎建設大多包含軌道、水環境、綠能及數位建設等對地方產生正向外部性的政策。以WEF世界競爭力報告評比的一三八國指標為例,台灣的道路設施、鐵路設施、港口設施、航空設施、電力供應分別位列十一、十、廿、卅三及卅五名;由此可知,這次蔡政府主推的基礎建設,竟都是排名已經較居前者,反而是落後的項目未受關注。
各界對前瞻建設項目的批評甚多,但問題真正的癥結點,應是政府漠視基礎建設極需頂層設計架構的重要性,且忽略其外部性的特質,遂端出不是台灣最迫切需要的基礎建設。而當政府與企業的政策供需有如此明顯的落差時,屆時執行成效不如預期,恐在預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