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貧富差距未改善 稅改仍須努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9183/web/ 

◆  聯合報社論/藍白合最終目標:政黨輪替、民主保台
◆  聯合報黑白集/小房間裡的真相
◆  經濟日報社論/貧富差距未改善 稅改仍須努力






經濟日報社論/貧富差距未改善 稅改仍須努力


2023-10-23 00: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近兩年經濟表現優異,但薪資所得分配不均卻是隱憂。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財政部最近發布110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統計資料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111年家庭收支調查,兩者都顯示我國的所得分配未見改善稅制改善財富所得重分配方面仍有努力改善的空間。

觀察財政部歷年的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統計,按家戶20等分來看「總所得」的差距,最高5%申報戶的總所得,在101年是最低5%申報戶的84倍,103年破百之後就扶搖直上,108年達110倍,109年更惡化為129倍,111年又升高到140倍。按十分位五分位來看,差距倍數也是一致地逐年增加、惡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所得者總所得幾乎不受經濟不景氣或疫情影響,甚至逆勢增加低所得者所得總額卻受到嚴重影響而減少,應是近年貧富差距擴大主因

上述的所得申報核定資料統計,並未包含申報戶的免稅所得分離課稅所得低估貧富差距擴大程度目前分離課稅的所得項目,包括債券、短期票券、證券化條例的受益證券等之利息所得、結構型商品之交易所得、股利所得,大多為高所得者享有而許多減免稅所得,包括證券、期貨之交易所得,產創條例、生技新藥條例、科學園區條例、促參法等,也集中在高所得者

例如,綜合所得總額的差距,按家戶20等分,最高5%申報戶是最低5%申報戶的530倍;綜合所得總額加計分開計稅股利所得」後,20分位的差距即擴大為626倍。因此,如果把其他分離課稅租稅減免所得計入富人實際所得絕對要比所得稅申報的統計資料顯示的要高出許多。

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也印證了財政部稅收資料所顯示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現象。五分位可支配所得差距倍數從103年的6.05倍,增至108年的6.1倍,110年及111年擴大至6.15倍,貧富差距創十年來最大紀錄。若依「每人」可支配所得重新排序後計算所得差距倍數,111年為3.93倍,較110年增0.02倍。吉尼係數從105年起從0.33開始逐年增加,109年已增至0.34,111年再增加至0.342

111年每戶可支配所得平均數較110年增1.7%,每戶可支配所得中位數年增僅1.2%,代表高所得者的所得成長速度超過低所得者,這些都和財稅資料所顯示的貧富差距擴大相符

再看所謂「量能課稅」的綜合所得稅制,在縮小貧富差距改善所得分配不均方面表現觀察五分位的「稅後所得」(也就是將綜合所得減掉應納稅額)的差距,107年最高20%的稅後所得是最低20%的12倍,108年增為25.09倍,109年又增至25.6倍,110年雖略降為25.3倍顯示最高所得戶比較容易從扣除額方面獲得實質鉅額減稅效益造成累退不公平現象

也難怪,主計總處的統計發現,111年五分位的所得差距倍數為7.50,雖比110年的7.63倍降低,仍是103年以來的次高。但是租稅政策只縮小所得差距0.15倍而已,主要還是靠著社福補助縮小所得差距1.19倍,才使得可支配所得最後的差距減為6.15倍,貧富差距仍是101年來最嚴重。

所得分配差距既然愈來愈懸殊,可想而知由各年度稅後所得構成的「財富」,其集中程度一定更為嚴重。可惜財政部雖有財產總歸戶資料,但和主計總處都沒有「財富分配」的統計資料,建議未來應當彙整公布財富分配情形,作為後續的政策參考依據

另一方面,財政部遲至最近才提出囤房稅2.0,方向上應有助於改善「財富分配」的差距,但初估平均每一囤房戶的稅負只增加 6,000 元而已,縮小貧富差距效果仍然有限,有必要進一步提高稅率及累進程度

至於所得稅制方面,應該檢討刪減分離課稅及免稅項目,或是提高稅率;也應該針對資本或財富所得比重低,且低薪的勞工給予減稅以提高稅後的薪資所得雙管齊下,將可以提高租稅重分配效果縮小貧富差距












聯合報黑白集/小房間裡的真相


2023-10-23 00: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賴清德受訪時表示,如果柯文哲曾說過登門拜訪,請柯能夠說明時間地點,如果沒有辦法清楚說明,那柯就應該要表達歉意。記者許正宏/攝影


賴清德和柯文哲近日頻頻為舊事交火。柯文哲宣稱賴曾「親自拜訪」他,要他反對深澳電廠;未料,後來因蘇貞昌要選新北市長就放棄了,讓他氣得想摔電視。賴清德聞言氣急敗壞,說他從不曾登門拜訪柯,柯文哲是自編自導自演。

故事的說詞後來有了修正。柯文哲說,那年三月他們見過好幾次面,賴清德都把他拉到旁邊「小房間」去談。可見,「親自拜訪」的敘述言過其實,柯悄悄修正。但賴清德仍無法釋懷,說「拉到小房間」絕非事實,「我們交情沒那麼好」。柯文哲馬上再回嘴,說剛退黨的周榆修可當證人。

這次交手,如果糾結在「小房間」或「登門拜訪」,就畫錯了重點。柯文哲想說的是,賴清德決策出爾反爾,搞得老百姓不知要相信什麼。賴清德則想甩掉這條小辮子,只能利用柯文哲的語言漏洞反擊,卻閃掉實質問題。小房間裡沒有真相,其實是各自表述

板凳議題也讓兩人互噴口水。柯文哲說,賴清德和他吃飯板凳只坐三分之一。賴清德氣沖沖反駁,人盡皆知李登輝見蔣經國時板凳坐三分之一,自己不是李登輝,柯文哲也不必以蔣經國自居。柯文哲譏稱,一定是兩人民調很接近,賴才會如此氣急敗壞;後來,他也承認是「玩笑話」。

看不見的房間,不存在的板凳,和消失的電廠,你要相信誰












聯合報社論/藍白合最終目標:政黨輪替、民主保台


2023-10-23 00:0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左),早前談及2024選舉藍白合時曾經直言:「你們也放心好了,最後一定會合的,只是說怎麼合而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了開放性民主初選或全民調談不攏,藍白合談判上桌後就失控,幕僚相互攻擊,甚至有瀕臨破局的氛圍。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透露與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都見過面,朱立倫提出從選舉聯盟執政聯盟設計思考,柯文哲則承認國民黨仍是主力,藍白合一時間又有峰迴路轉之勢。

朱立倫提出的構想,選前有選舉協調委員會,選後有執政委員會,這就是為政黨合作體制運作準備德國模式是朱立倫的參考架構之一。德國主要是靠政黨結盟維持國會穩定多數,而政黨要維持穩固結盟運作,需要一紙協議明確宣示合作方式與政策目標,這或許可以是柯文哲所說聯合政府思考方向,讓政黨合作執政變得可能。

不過,我國憲政制度並不是內閣制,很難完全照抄德國模式來運作。例如,德國執政聯盟嚴重分歧可能導致聯合政府解體、國會解散但在台灣,未來的執政聯盟即使瓦解,總統仍然繼續掌權無所約束。因此,「結盟委員會」要如何設計,才能讓差異性這麼大的藍白兩黨,能有制度性互信維持政策結合和執政共識,將是一大學問。如果兩黨拿不出一套合理說詞與設計,只是把藍白合限縮為誰正誰副的權力安排,就很難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兩黨除了政策理念溝通外,還必須對國會席次未來執政方式,提出一個政黨運作新模式,讓選民相信藍白結盟可以倚靠,而不只是分官封爵安排而已

藍白合所以會有票房,主要是多數民眾希望再次政黨輪替,而侯柯的民調支持度也是「合則勝、分必敗」,這是政治的現實。但這些都是政黨利益選票估算,而不是國家政策路線選擇。藍白應該合,除了選舉利益外,在國家發展路線兩岸政策上,確實和民進黨有重大分歧;藍白合必須讓選民相信,兩黨可以為人民捐棄成見,不僅在選舉促成政黨輪替選後執政也有能力民主保台;這不僅要在國會維持穩定多數,在國家安全大政上也不能有明顯歧異。這些都需要白紙黑字承諾以確保穩定執政可能。不過,這畢竟是我國政黨史上的新創舉,能不能成事,要靠兩黨的格局與智慧

此外,由於藍白性格與利害不同,黨內人多嘴雜,黨外更是雜音不斷,破壞聲四起。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就見縫插針,指藍白選舉時合不合都那麼紛爭,如果執政每天吵。這就是朱立倫強調堆疊善意化解情緒;但侯友宜和朱立倫或許忍得住,習於網紅政治的柯文哲能否管得住自己那張嘴,恐怕也是大問題。藍白如果沒有「大局為重、相忍為國」的覺悟,就必須要做好選舉兩敗俱傷選後玉石俱焚準備。因為藍白合破局結果政黨輪替目標落空,即使藍白在國會合計占多數,新仇舊怨將會使兩黨衝突更烈面臨分遭綠營各個擊破泡沬化危機

藍白合有可能創造我國政黨政治憲政運作新里程碑,但藍白要組成最強戰隊,兩黨已沒有條件浪費在政治口水與爭執裡。改變民進黨政府失政現象,讓脫軌的民主回到正軌,舒緩台海緊張情勢,是在野黨領導人無可逃避責任當前紛擾是藍白必經磨合過程,也是兩黨轉型再造機會,如果兩黨仍各持己見,既不符民意期待,也會讓台灣命運更加沉淪。在野黨領導人和參選人應該認清現實不要逆勢而行當民意絆腳石,否則將付出慘痛政治代價成敗一念間破局易成事難,不想讓歷史留下憾恨,藍白都要小心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