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金隆/保險公司淨值低需要擔心嗎?
◆ 章定煊/別讓房產業者3大藉口 危害居住正義
彭金隆/保險公司淨值低需要擔心嗎?
2022-11-01 05:33 聯合報/ 彭金隆/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最近壽險公司淨值比太低,好友突然聯絡我,語氣有些焦躁地說,他本來覺得沒什麼,但新聞不斷讓人開始懸心起來,忍不住想求證一下真的不用擔心嗎?
我先跟他說「杞人憂天」這個成語來源,是有關古代有個杞國人,擔心天塌而憂慮不安的故事,這應該是大部分人知道的。朋友聽到這典故,立刻就想下結論說是否就不用擔心囉。
我說是也不全然是,大部分人只知成語故事的前半段,這個出自「列子:天瑞篇」的典故還有後段。杞人說出擔心天地會崩塌的憂慮後,有路人甲講述一堆道理安慰杞人,解釋天空跟地表都不會有事請他放心。但是話傳到列子耳裡,他笑著說:杞人擔憂天地毀壞雖然是謬誤的,但說天地不會毀壞也不對。壞與不壞,其實都不可知,兩者都是一種可能,既然是這樣,壞與不壞為何要掛心呢?
一般判斷公司是否出問題,會看財報上資產與負債的差額也就是淨值作為判斷,淨值愈大代表償債能力愈好,反之則否。淨值低下當然代表償債能力變差,對許多行業來說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對壽險業卻有待商榷。
大部分買賣業或製造業的營業周期都短,做完一輪交易到確認獲利與否,可能就是幾天、幾周,頂多幾個月,以現在採一年會計期間的慣例,年度財報數字可以反映真實經營結果,財報上資產與負債的金額確定程度也高。
但是對於營運周期超長的壽險業而言,賣出保單要確定是否賺賠,經常必須等幾十年後契約終了才能確認,但是會計報導期間最長最是一年,而且每季都要出報表,因此必須使用大量的估計數字,包括未來的利率、死亡率、解約率等,才能估計出財報的負債,而資產也必須等到報表日收盤才能評估,況且壽險業所謂的損失很多是未實現的評價損失,並非真正已經實現的虧損,往後利率下跌股市回溫,都有回復的機會,加上台灣 IFRS 只接軌一半,原本已經失準的淨值,更是無法看出公司的償債體質。所以跟朋友說明,單看見淨值低就擔心壽險公司,其實跟杞人憂天是一樣的。
朋友反問,淨值不準的概念可以接受,但淨值低成負數應該問題嚴重吧?我解釋壽險公司財報的負債是「會計負債」,並非真正立刻有支付義務的法律負債。即使財報淨值已經是負數,公司依然可以穩定運作。壽險公司的會計負債雖然很大,但是保戶要兌現法律負債權利,前提必須發生保險事故或契約到期,否則只有付解約費用解約一途。總之,壽險公司立刻要清償的法律負債,是遠低於帳列的會計負債的。
這一點跟銀行不同,存款是銀行主要的負債,會計負債十分確定,且存款人依法有權隨時提領本金頂多損失利息,銀行財報的會計負債與法律負債相近,因此銀行被擠兌的風險是高於壽險公司的。
我看好友似乎已放心不少,便好意提醒列子說的話:「言天地壞者亦謬,言天地不壞者亦謬,壞與不壞,吾所不能知也」。若了解淨值與壽險經營特性的距離,從中短期來看,淨值的起落確實不須杞人憂天,但如列子所言,長期來看未來變數如此難測,壞與不壞,皆吾所不能知也。保有一定的風險意識,關心而不憂心,也是列子智慧給我們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