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中共二十大後的兩岸經貿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0261/web/ 

◆  聯合報社論/用這樣的人掌故宮,怎會在乎摔毀寶物?
◆  聯合報黑白集/禮貌一點,很難嗎?
◆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中共二十大後的兩岸經貿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中共二十大後的兩岸經貿


2022-10-31 00:5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共二十大之後,各界認為,習近平會將施政重點放在「共同富裕」和「國進民退」格局下。處於東西兩強之間的台灣,如何定位和自處,將高度考驗國人智慧。 記者陳政錄/攝影



中共二十大日前召開,外界對「習派」完全掌控中央政治局,將「團派」完全排除,都感到高度震驚。各界認為,習近平將展開另一個十年治理,雖不見得會反轉市場經濟,但施政重點將會放在「共同富裕」和「國進民退」─在市場經濟的格局下,大力追求社會主義基本理念,也不對西方陣營的步步進逼輕易退讓。處於東西兩強之間的台灣,面對雙方強烈拉扯該如何定位和自處?過去「左右逢源」的台商,是否能避免「左右為難」,將高度考驗國人智慧。

本報社論日前指出,政府提出清楚的兩岸經貿政策,供台商決策時有更多參考依據。然而我們也了解,這具有相當困難度,因美中貿易科技戰會如何演變,可能連美中兩造也不太清楚,極可能要看兩強的優勢變化,來決定下一步如何「出招」;而台商也只能在未來的局勢變化下,順勢調整策略以趨吉避凶。然而,幾乎可以確定的是,美中科技戰的「戰況」會比目前激烈,台商高科技電子業也會受到更多衝擊;因此,對此衝擊的因應,必須更超前部署,以減少傷害。

無論如何演變,可以確定的是,在高度全球化之下,即使受到抑制,全球兩大經濟體的經貿關係不可能完全脫鉤;特別是中國大陸已從「世界工廠」蛻變為「世界市場」,美國企業不可能為美國政府的「阻中」策略,完全放棄中國市場,必須讓「戰況」侷限在高科技領域。因此,非屬高科技領域或美國不擁有「卡脖子」技術的領域,就不太會受到衝擊。何種屬性的台商,必須做出何種性質的因應,必須謀定而後動,而非一刀切採取相同對策,避免引發無謂的「調整成本」。

進一步思考,西方社會並非沒有「共同富裕」的概念和作為,累進所得稅社會福利等設計,就是在追求這種目標,也許做得不夠多或不夠好,但其均衡拿捏絕非易事;瑞典等福利國家都是在發現做過了頭,才回頭調低所得稅率。二十大之後的「習治理」,要求企業自發地進行捐輸或共享,而非以制度設計去達標,加上「國進民退」將成政策主軸之下,「超大型」台商過去「左右逢源」的待遇將逐漸消失,加上美中對抗恐被波及,加快在中國境外的「全球化」已無可逃避,否則獲利無法預估,難以規劃營運並對股東負責。「大型」台商要全球化或許吃力,但加速分散到東南亞或部分回台應屬必要;至於廣大「中小型」台商,國際化能力較差,難以分散到兩岸之外;鑒於大陸市場即將成為全球首大,當然不能輕率放棄中國工廠和市場。

此外,台灣出口幾乎都押注於高科技電子業的風險愈來愈高。其實,鄰近中國大陸這個巨大同文化市場,是發展服務業的優勢,而台灣服務業也具有競爭力,卻因許多高利潤服務業未彼此開放而失去商機,原意為突破此困境的「兩岸服貿協議」,迄今仍被立院擱置;其結果是服務業出口占比偏低,民國一O九年(2020年)只有10.6%,不僅遠低於服務強國─英國的47.0%、美國的30.6%(皆2021年),也低於鄰國日本的19.6%、南韓的14.4%(皆2020年)。要維持台灣出口動能,台商和政府都必須大力投注心力於此。服務業平均投資金額較小,容易調整或移轉,因應變局彈性較大;政府除須更積極推動加入 CPTPP、和印度、烏克蘭、歐盟等北京相對較無影響力的國家盡速簽署貿易協定大力擴展服務業出口之外,亦可考慮讓「兩岸服貿協議通過立法生效,掌握最有優勢的大陸服務市場商機─若兩岸要一路走向開戰,自然應當別論。

中共二十大之後的「習治理」,加上美中貿易科技對抗,兩岸經貿將益發困難,必須以新思維、新模式來尋找新動力,朝野都必須戰戰兢兢,否則「東亞第一」將快速成為明日黃花。












聯合報黑白集/禮貌一點,很難嗎?


2022-10-31 01:0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記者彭宣雅/攝影



現在官員講話都很衝,酸來辣去,好像不用力嗆聲就會被看扁。台北動物園大貓熊「團團最近腦部長瘤,北市府邀請大陸專家來台提供諮詢,陸委會積極提供協助。不料,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卻說,大貓熊只是在台灣展覽,有必要的話陸方「可以拿回去」。冷冰冰的談話,讓人反感。

團團」和「圓圓」是十四年前對岸送給台灣,從命名可知,牠們承載著兩岸期待,並在台灣生下「圓仔」和「圓寶」,一家都深受民眾喜愛。但在黃金城口中,卻把大貓熊說得像「展出品」,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物件。這種口氣,像是尊重生命的人嗎?

民眾對團團的病情都極關注,並非因為牠是大貓熊,而是一種發自人性的悲憫。黃金城身為政府高官,卻表現得毫無感情:團團送來是隻強健公貓熊,如今生病了,就說「可以拿回去」,真是冷酷又粗暴次日林務局才代為澄清,說他「口誤」。在民眾看來,更像是「可惡」吧!

北市府的禮貌,也沒高明多少。柯文哲誇稱,台灣醫療技術很好,不是我們很需要大陸專家來協助醫療,而是對岸覺得「嫁出去的媳婦快掛掉」,要來看一看。請問,「快掛掉」這種話,市長可以隨便講嗎?把大貓熊比喻為「媳婦」,又恰當嗎?

社會要和諧,需要多一點人性關懷。對人禮貌一點,很難嗎?












聯合報社論/用這樣的人掌故宮,怎會在乎摔毀寶物?


2022-10-31 01: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故宮院長吳密察。記者蘇健忠/攝影



故宮博物院在短短十五個月摔碎三件國寶瓷器,這種事故率,比一家餐廳打破碗盤的機率還高。可議的是,除文物毀損,故宮院長吳密察竟下令保密封口,不僅不交代事發原由更讓破壞事件一再重演。故宮文物遷台七十多年,從未發生毀損;而吳密察上任三年就發生三件,反映蔡政府用人多麼魯莽。

吳密察獨派色彩鮮明一直推動文化台獨甚至表態同意將故宮併入文化部降為三級單位。閣揆蘇貞昌任命這樣的人掌管故宮,顯然要他發揮去中華文化」的專長;因此發生令人痛心的文物毀損事件,恐怕還有人私心竊喜。看吳密察在立院的答詢,他對三件瓷器毀損毫不在乎,稱這三件只是「一般古物」,說「可以修復」。試問:碎成七片瓷器,即使黏得回去,又算什麼「修復」?

去年二月嬌黃綠彩雙龍小碗」被發現破損,吳密察立刻下令這項器物不得點交不得紀錄也不得做檢視報告。這些動作,目的就是在隱匿事實避免國寶毀損的事情外洩。這種作法,和蔡英文論文封存卅年、陳時中的高端疫苗採購合約封存卅年,簡直一脈相承。正因對首件毀損毫無檢討,因此今年四月又發生暗龍白裏小黃瓷碗破損事件;接著,五月又發生乾隆青花花卉盤摔破事件

環顧世界,有什麼國家的文物在國立博物館內遭到人為破壞,卻能瞞天過海,裝作若無其事?但吳密察掌理的故宮,可謂創下了先例,毀損文物毫無愧疚,也不調查。以「嬌黃綠彩雙龍小碗碎成五片的情狀看,必定是遭摔落地面所致;吳密察卻說,監視器紀錄未看到有人員作業時毀損的情況,因此判定「非人為疏失」。如此草率的推託之詞,國人會相信嗎?

故宮近年急於執行數位典藏計畫,不斷將各種文物移出庫房拍攝,工作人員若訓練不足或倉促行事,便容易發生毀損事故。荒唐之處就在於此:國寶文物是人類共同遺產,但在蔡政府官僚眼裡,卻只是一件「數位化物品,打破也不心疼。吳密察還振振有詞,反咬故宮瓷器包裝落伍」,他將改箱為櫃,以單件文物作為儲存單位。然而,「落伍」的包裝幾十年來並未毀損文物,瓷器是毀在自以為進步」的官僚手裡,不是嗎!

蔡總統任內,故宮歷經三任院長三位都缺乏藝術史專業行事備受爭議。首位院長林正儀熱衷於「年輕化」經營,不斷推動實境遊戲、密室逃脫、文物攝影打卡等,走偏方向,其後以健康因素請辭。第二位院長陳其南,更計畫將故宮「封館三年」,重要文物則送至嘉義南院展出,讓國際觀光客走向南部。試想,此計畫一旦推動,故宮將有多少國寶文物毀於搬運?

吳密察也不遑多讓。他七月間甚至誇口說,故宮「南院」的參訪人數未受疫情影響,但「北院」參訪人數則慘兮兮,「已看不見南院的車尾燈」。言下,北院的「沒落」非僅與他無關,他竟還頗自得,因為自己提高了南院的參訪率。事實上,故宮南院參觀人數提高,主要是周邊夏季親子藝術月玩魔法水舞及無人機等趣味活動大增與南院的文物展示無關。堂堂故宮院長,竟拿趣味活動人數膨脹政績,這還有沒有一點尊嚴?

從封館三年,到打破三件文物瓷器,都是故宮精神變質走調徵兆。這不只是民進黨因「仇中」而「仇故宮」,而是蔡政府的用人已失去基本準繩,也不在乎對國家造成什麼傷害。吳密察掌管故宮就如同讓去看管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