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9627/web/◆ 聯合報社論/欲解封又不捨魔戒,蔡政府好矛盾
◆ 聯合報黑白集/謝曉星也「不必查」?
◆ 經濟日報社論/避開綠天鵝 政府要更積極行動
經濟日報社論/避開綠天鵝 政府要更積極行動
2022-10-06 02:23 經濟日報/ 社論
金管會。本報系資料庫 戴瑞瑤
金管會近日推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將促使國內金融業發揮投融資的力量,影響往來企業推動淨零轉型。在此方案下,明年3、4月,金管會也將首度對銀行啟動氣候變遷壓力測試,避免「綠天鵝」事件突然降臨,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而此壓力測試的結果,也將做為金融機構投融資的決策參考。
黑天鵝,泛指那些難以預測、不尋常,一旦發生就足以引發市場連鎖反應的大事件,比如年初閃電開打的俄烏戰爭,至今一路影響歐洲能源及全球糧食安全;綠天鵝事件,則是指超出正常預期範圍的氣候事件,同樣會對市場、產業帶來破壞。
會被列入氣候變遷壓力測試的因子,通常有兩種,一是實體風險,像是授信戶工廠因洪水、乾旱等極端氣候,無法運作,由此影響金融機構債權。另一個是轉型風險,泛指政府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提出轉型政策,進而對企業造成影響,比如歐盟預計明年上路的碳邊境稅,就會衝擊到一些高碳排出口企業。
回顧過去金管會推動「綠色金融」,從2017年的1.0,做到2020年的2.0,再到近期的3.0。1.0旨在鼓勵金融機構對綠能產業做投融資,2.0談到了建構永續金融生態系,3.0則是盼金融機構進一步發揮「綠金」的力量,同時也讓國內企業更加體會到,不減碳恐波及資金鏈,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現在進行式。
事實上,金管會推進中的綠色行動,除了針對金融機構實施氣候變遷壓力測試外,明年6月底前,還將要求銀行及保險業比照「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標準,揭露氣候相關風險財務資訊,並鼓勵金融機構成立氣候風險管理委員會。在台灣推動淨零碳排的路程上,金管會無疑是重要且積極的政策推手。
根據經濟部統計,全台154萬家中小企業中,目前受供應鏈或外銷歐盟要求,必須做碳盤查的企業約19萬家,涵蓋電子、運輸等行業。這些企業可說是位處「國際減碳海嘯」第一排,一旦國內金融機構持續加壓,要求企業做更多碳盤查或減碳行動時,這些中小企業的減碳壓力恐怕瞬間爆表。
事實上,只有金管會與金融機構跑在前頭是不夠的,台灣還需要更多政策面的關鍵行動。例如,政府是否提撥足夠資源,協助出口型中小企業完成符合國際認可的「碳排查」?當企業有「碳抵換」需求時,國內碳交易平台準備好了嗎?想買綠電時,中小企業能公平買到價格合理的綠電嗎?
如果中小企業眼中看到的只是綠色成本不斷上升,遠不及日後訂單的報酬;如果這場減碳大考,最後只是搞到中小企業魚死網破,那麼台灣在這場淨零排放行動上,就注定是捨本逐末,放完煙火就什麼也不是。
那麼,什麼才是政府應對未來的「綠天鵝」,及國際減碳趨勢,該有的關鍵行動呢?首先是,政府在減碳環境面的布置,及提供給企業的減碳工具上,要盡快出手。例如,政府必須要盡快解決國內碳盤查檢測機構量能不足的問題,及建立類似聯徵中心的ESG資料庫,讓金融機構更能信實地查核並引導授信戶做減碳。
另外,像是談了許久的碳費、碳交易平台及協助中小企業購買綠電等,政府也應盡快出爐相關規範,降低企業的不確定性。而在心態上,政府須知,應對氣候變遷採取「有序轉型」,絕對會好過「無序轉型」,前者是指政府提早推出政策,降低氣候風險;後者則因減碳時間壓縮,政府被迫要用強烈的措施來減碳,比如收更高的電費、碳費等,由此也將讓台灣經濟面臨更大衝擊。
聯合報黑白集/謝曉星也「不必查」?
2022-10-06 04:46 聯合報/ 黑白集
媒體報導原能會主委謝曉星涉嫌性騷擾秘書、言語霸凌下屬,政院組專案小組調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年蔡政府用人眼光獨到:人品才德不重要,越是皮厚心黑越受重用。正因如此,陳時中、陳吉仲、李進勇、王必勝等人的知名度,才會遠勝重要部會閣員。近日厚黑名單再添一人,原能會主委謝曉星被爆選秘書像「選妃」,三年換九秘,職員嘆「上班像在地獄」。
謝曉星一人有四個秘書,他皆親挑年輕貌美長髮者,顯示品味不凡。然而,每天要秘書陪他外出吃午餐,沒有濫用權威嗎?此外,他對女下屬言詞騷擾、肢體碰觸,或無故辱罵,皆構成性騷及霸凌。這些表現,真能以他和學生的「亦師亦友」關係類比蒙混嗎?
原能會目前的工作,只是遵循蔡英文的能源政策,廢掉既有核電廠,並解決核廢料處理問題。這麼沒挑戰性的工作,謝曉星不僅用上四個秘書,還「選妃」般換來換去,原能會簡直被當成「海角一樂園」了。
謝曉星的濫權踰矩可議,但比起婚外生子的王必勝、十指緊扣乾女兒的李伯璋,則尚差一截。問題在,蘇貞昌對官員的不倫事件根本不以為意,甚至讓王必勝升了官;如今對謝曉星的性騷霸凌,大概只能裝作視而不見了。就像鏡電視錄音檔,「不必查」。
一個不在乎官員品德能力的政府,才會把庸才當幹才,不斷提拔,直到他們陳屍在「彼得原理」的灘頭。蔡政府用人,充分演繹了這哲學。
聯合報社論/欲解封又不捨魔戒,蔡政府好矛盾
2022-10-06 04:52 聯合報/ 社論
指揮官王必勝說,疫苗、藥品、快篩物資等,這些緊急使用授權(EUA),若指揮中心解散「就會失效,必須銷毀」,若要申請正式藥證,「要有三期臨床試驗」。圖/指揮中心提供
國境即將解封,成立近三年的疫情指揮中心理應降編,並逐步裁撤。蔡政府對解編裁撤卻戀戀不捨,面對外界質疑,卻說不出好理由。近日衛福部和指揮中心對這個問題數度改口,忽而稱解編就必須銷毀疫苗藥品,忽而又否認此一說法。如此反覆不定,只說明蔡政府捨不得拿下防疫管制的「權力魔戒」。
有關指揮中心是否退場,政府的說法一變再變。九月廿二日,指揮官王必勝提出「疫情穩定趨緩」和「防疫常態化」兩條件,稱可在十月中檢討。一周後,他的「兩條件」卻變成「四條件」;衛福部長薛瑞元改提《防疫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屆滿的明年六月卅日作為退場時間,和王必勝的說法大相逕庭。
最離譜的是,十月一日薛瑞元和王必勝將疫苗、藥品的緊急授權(EUA)與指揮中心存廢掛勾,稱指揮中心一旦裁撤,許多疫苗、藥物都必須立刻銷毀。此一說法,遭許多專家打臉;王必勝兩天後改口說自己「沒提過這說法」,卻強調指揮中心仍有「七大任務」。薛瑞元次日則改稱,「明年上半年有機會」,不再與防疫條例掛勾。
如此翻來覆去,透露了一個事實:指揮中心存廢的決定權在府院高層,須由蘇貞昌乃至蔡英文拍板。簡言之,就是「政治決定」。
指揮中心成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統一事權進行防疫,降低疫情對社會經濟和安全的衝擊。但指揮中心成立後,蔡政府假防疫之名,使整個政府的經費運用及管制運作變得完全不受監督,黑箱處處;而人民的行動自由,則受到如戒嚴般的管控,限制多端。防疫條例第七條「為防治控制疫情需要,得實施必要之應變處置或措施」,簡直成了對政府的空白授權;八千四百億的特別預算,更可跳過一般預算使用、採購程序,由指揮中心隻手控制。魔戒般的權力,蔡政府豈會輕易鬆手?
且看,高達八千四百億的防疫特別預算將在今年底用罄,其中用於防疫的經費約僅二成;最大宗的,則是經濟部的「紓困振興」經費,高達近五成。其中,諸如發行各種消費券或振興券,一面防疫,一面鼓勵旅遊消費,美其名「紓困振興」,其實是用人民的納稅錢拿來綁樁施恩。在這種情況下,因事關資源分配,地方政府對中央的各種政策,無論合理與否,都只能配合到底。
在防疫大旗下,許多不合理的決策甚至利益輸送,都能被美化或藏入黑箱,有些決策則被當成大內宣及意識形態鬥爭的工具。從政府對台胞武漢返台包機的消極以對,到阻擋「小明」,到獨厚高端疫苗自詡「培植下一個護國神山」,阻擋對外疫苗採購則是「中國阻攔」,以及快篩試劑採購的諸多弊端,事例難以勝數。
因此,一旦指揮中心降編或裁撤,一切決策回歸權力分立、採購程序和市場原則,蔡政府假防疫之名、行濫權擴權之實便無法再如此得心應手。年底選舉在即,二○二四的大選亦隨之而來,蔡政府當然不願放棄指揮中心的偌大權柄與管制便利,衛福部當然也只能含糊其詞了。
諷刺的是,陳時中近日受訪為自己的防疫打了八十五分,最受詬病的疫苗採購更打了九十分。對於在野黨追究高端弊端,薛瑞元還反控,這是在「做空高端股票」。兩人能大言不慚,倚恃的正是指揮中心不受監督的暗黑能力。
既然要解封邊境,就該下放權力給各權責單位;否則,中央仍緊握著指揮中心的管制魔戒,解封只是做假的。執政者踐踏了專業、程序民主和人民自由三年,也該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