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益仁/新冠疫情的解封、降級及修法
蘇益仁/新冠疫情的解封、降級及修法
2022-09-26 05:11 聯合報/ 蘇益仁(作者為南台科大講座教授、前疾管局局長)
新冠 Covid-19 疫情自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底爆發以來,迄今已近三年。一如早先大家所預期的,病毒雖然傳播力增加,但毒性減弱,中重症患者數已降至醫療量能能承受的範圍。因此,世衛組織祕書長首度在兩周前宣布疫情已達到民國一○九年(二○二○年)三月以來最樂觀的情形,且已見到曙光,雖然還不知道隧道要多久才能通過。
雖然譚德塞祕書長的此一宣布比歐美國家的解封慢了數個月,但確也帶動歐美以外的亞洲地區國家紛紛鬆綁邊境管制,活絡經濟及旅遊。
台灣與中國是採取清零政策及邊境管制最嚴格的國家。台灣在今年四月 Omicron 疫情下放棄清零而採行減災政策,真的是應了公衛專家所說的被掃到颱風尾,至今仍每天持續發生三、四萬例確診,全民已有六百萬人口確診及上萬人死亡。大家最好奇的是新冠起於武漢,中國可能也是全球最後一個解封的國家。
台灣由於受到 BA.5 疫情的影響,雖在公衛標準下已達解封的條件,尤其目前入境確診人數遠百十倍低於境內感染例,但指揮中心面對醫界每天數萬例確診仍不放心的標準下,對邊境解封三心兩意,但終於抵擋不住旅遊界及工商界敞開國門的需求,行政院終於宣布十月十三日解封,算是遲來的好消息。
如果去回推全球邊境解封的時序,英國自去年七月十九日基於中重症病例已大幅降低,不會威脅到醫療量能,在疫苗覆蓋率達九成下,大膽宣布解封,一年多來雖然也歷經一些疫情高峰,但終於安全度過,讓公衛界見識到英國在科學上的卓見,尤其專業團隊與政府決策上的靈活互動,值得台灣未來在防疫上的參考及學習。
其次,台灣在未來要面對的是解封以後,是否指揮中心及傳染病防治法要降級及修法的問題。在民國九十二年(二○○三年)SARS 時基於在防疫上中央與地方的意見扞格,造成指揮的不順;再加上防疫措施執行時缺少罰則,以致民眾未能遵循必需的規定,如通報及隔離,因此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進行傳染病防治法的修法。
但在過去兩年多的執行過程中,指揮中心在第五類傳染病的防治法庇護下,造成中央與地方在防疫上缺乏應變彈性,而致疫情嚴重的雙北無法靈活在通報隔離依實際需求因應。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彰化衛生局及台大公衛合作的萬人血清抗體檢查,指揮中心及政府各部會以政風及違反 IRB 進行懲處,對地方政府的防疫產生寒蟬效應,也間接導致台灣在防疫的科學研究及快篩試劑不足的窘境,影響深遠。第五類傳染病防治法在 Omicron 疫情下,輕症高達九十九.五%,早已不符合該法的適用性,但仍持續至今降級遙遙無期,對基層防疫、民政及民眾生活造成重大影響。
因此,在新冠疫情曙光已現下,政府必須儘速檢討過去兩三年來的防疫措施,在指揮中心的專業與決策、傳染病防治法的修法、及防疫物資的採購等受到詬病之處,於明年疫情告一段落後修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