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4893/web/◆ 經濟日報社論/資通訊業須重新思考政治成本
◆ 聯合報黑白集/「有嘴沒耳」的政府
◆ 聯合報社論/「爛尾軍購」近年為何層出不窮?
經濟日報社論/資通訊業須重新思考政治成本
2022-04-21 02:41 經濟日報 / 社論
2月24日,俄國發動入侵戰爭,使得美國在同一天公布的最新版供應鏈檢討報告未引起注意。圖/報系資料照
2月24日,俄國發動入侵戰爭,使得美國在同一天公布的最新版供應鏈檢討報告未引起注意。這次報告特別針對資通訊(ICT)業為對象,不但將印刷電路板、路由器等台廠重要產品納入,更指出目前的電腦及智慧手機電子代工模式,也是風險來源。相較於去年的半導體報告,今年涵蓋範圍更廣、影響更深遠。
這份名為「支持美國資通訊產業之關鍵供應鏈檢討」的報告,是去年受到關注的半導體檢討報告的後續。去年2月24日拜登總統發布命令,要求各部會分二階段,檢討十個關鍵供應鏈。去年中完成的部分,是包含半導體、先進電池在內等四個有短缺問題的優先對象,也成為美國推動500億美元「晶片法」的基礎。命令滿一年的今年同日,美國又提出針對資通訊、運輸、醫衛、能源、農業及國防工業等六個供應鏈檢討報告。
本次檢討對台灣影響最直接的,無疑是對ICT供應鏈的檢討。ICT及半導體,是台灣近十年來代工產業(Contract manufacturing)轉型成功的最大亮點。台大陳添枝教授的新著「越過中度所得陷阱的台灣經濟」,更指出ICT及半導體代工的成功轉型、科技創新及組織調整,是引領台灣持續成長,成為全球與韓國唯二跨越中等所得陷阱國家的關鍵原因。這次美國報告也具體歸納,占全球電子代工服務市占率超過九成的企業中,有七家是台商,而且第一名鴻海集團的市占率就高達四成。
然而台灣驕傲的電子五哥及十雄,卻已成為美國的擔憂。這份由美國商務部及國土安全部聯名發布的檢討報告指出,美國多數企業固然在研發、產品設計及品牌行銷等領域保持領先,但電子代工的興起,導致重要企業幾乎都完全失去製造能力,美國也失去了有製造經驗的勞動力。
其次,全球資通訊的零組件及智慧手機等成品,目前高度集中在亞洲,並且以中國為重鎮,造成供應鏈脆弱的風險,最後,硬體製造廠偏好使用「開源軟體」(OSS)來編寫控制硬體韌體(Firmware),也是供應鏈風險的來源。
除了電子代工外,美國特別點名了以下跟台灣極其相關的產品:印刷電路板(PCB)、路由器、伺服器、交換機及液晶顯示器。其中因為印刷電路板是包含半導體在內的所有電子產品的基礎元件,因而特別受到重視。如同電子代工,美國報告也歸納全球前十大PCB廠有五家是台商,同時生產地點也有聚集中國大陸的問題。
對於以上風險,美國的回應方向也類似半導體,第一是要以政策推動在美國本土優先重建PCB及ICT製造能量,並透過政府採購等方式增加誘因。第二是要透過資訊透明、強化政府監測能量等方式改善供應鏈風險管理,第三是強化國際合作及標準制定機制,以及第四加大研發與勞動力提升。
對台灣而言,被美國肯定固然值得驕傲,但也必須看到背後的風險。例如過去我們在半導體、電子代工及PCB等領域的成就,來自於科技、管理、成本控制等經濟條件的優勢,生產供應鏈的布局組織,很少政治考慮,基本由經濟成本決定。
美國報告反映出的方向是,未來生產供應鏈布局如何調整(例如兩岸、美國、歐洲的配比),除了經濟成本外,還要考慮客戶端及企業母國的國家安全成本、地緣政治成本及外交成本。
簡單的說,不僅赴美投資一事,不再只是台積電的煩惱,就連製造業政治學,都將成為未來十數年全體電子業繼續升級轉型、維持成長的必修課程。
聯合報黑白集/「有嘴沒耳」的政府
2022-04-21 04:02 聯合報 / 黑白集
疫情指揮中心上周突然針對旅行團祭出「三劑令」,讓旅行社整個周末人仰馬翻,退團電話接到手軟。記者余承翰/攝影
指揮中心連續做了幾個決策,都只「往上報告」,沒有「橫向聯繫」,更別提要「聽取民意」。其結果,就是獨斷決策引發強烈反彈,被外界罵翻。這就是蔡英文總統宣稱的「最會溝通的政府」?
例如,要求「沒打三劑疫苗」不能參加旅遊團,為旅客、旅行社、旅館業者帶來一大堆退費麻煩,商機損失估計超過百億元。交通部長王國材喊冤,說他次日「看報才知道」;原來陳時中只向蘇揆報告就拍板,根本沒問過交通部意見。碰到反彈後,政府立馬又鑿小洞,說打完兩劑未滿十二周間隔期者可以參團,有醫師證明不適合打疫苗者也行;真是庸人自擾!
同樣被「三劑令」卡到暴怒的,還有健身房和健身客,大家都很氣健身運動被當成「八大行業」同等看待。當然,教育部事先也不知情;體育署官員說,接到指令的時間「和健身房同步」。衛福部官員坦承,自己不是健身業主管機關;那為何做決策時,不找主管部會商量一下?
從最近疫情惡化的曲線看,陳時中一直在扮演「離譜指揮官」的角色。兩年半來,他靠著一張嘴號令天下,萬民莫敢不從。但現在疫情已經失控,他還威風八面,不聽專家和民眾意見,真以為自己可以隻手遮天嗎?
指揮中心如今只剩一張嘴,耳朵聽不進其他意見,這也是蔡政府的整體寫照。
聯合報社論/「爛尾軍購」近年為何層出不窮?
2022-04-21 04:02 聯合報 / 社論
美軍MH-60R反潛直升機。圖/美國海軍官網
近年美中爭霸,美國對我軍售不斷放寬,雖有助提升國軍戰力,但虎頭蛇尾或貨價不合的「爛尾」軍購卻也大大增加。例如,海軍採購MH-60R反潛直升機,已開始編預算,卻傳出美方不想賣了;空軍UH-60M黑鷹搜救直升機加裝夜視,原估十九億元,美方報價卻達四十三億,只好撤案;陸軍M1A2戰車號稱「地表最強坦克」,僅編四○五億元預算,比美方公布的廿億美元少了三分之一。國造飛彈巡防艦「震海計畫」因技術瓶頸卡關,海軍索性改造成兩千噸級輕巡防艦,大小僅原先一半,也少了區域防空能力;承製獵雷艦的慶富造船爆出虧空,海軍解約,替代方案至今闕如。
站在國家安全的角度,軍事投資是必要之惡。正因事關存亡,高科技軍火又如此昂貴,更需仔細規劃。上述諸多案例全發生在近五年內,足見政府建軍備戰的執行存在相當大問題,且日趨嚴重。
軍購「爛尾」頻傳,主要是美國大開軍售之門,又不斷指點江山,而我主觀上難以因應。川普任內前兩年僅批准十七・五億美元軍售,後兩年卻暴漲為一六六億美元;加上蔡政府標榜「國防自主」,不斷啟動武器自製案,在在要花大錢。近年國防預算已高於扁、馬時期,又連推兩筆總額四八○○億的「特別預算」,卻因開銷暴增,仍不足支應。檢視近年預算書,可發現國防部大玩揚湯止沸,在各軍購付款高峰期不斷遞延,只求當下周轉過關,爛帳留給後人去傷腦筋。
此外,下級單位為爭取提案出線,往往先以多報少,造成既有事實,這是官場潛規則。近年軍購案大增,資源爭奪更為激烈,這類「頭過身就過」的心態愈發明顯。前幾年,國防部顯未扮好把關角色,放任下屬提報不合理財務規劃;最後發現開銷遠超原先估計,只好將所需品項七折八扣,若仍無法周轉,只好宣布撤案。
浮濫成習不止軍方,蔡政府好大喜功也有責任。民進黨深諳「國防自主」口號之好用,除了宣傳,更可藉機將手伸入產業,調動龐大資源的分配。蔡總統上任之初,國安會曾要求所有自製武器裝備的建案都要由中科院主導,但上位者的主觀意志抵不過客觀現實。以「震海計畫」為例,要求裝用類似美軍神盾系統的相位陣列雷達,但全球同等級戰艦最小也需要五三○○噸。中科院技術不及歐美大廠,卻想在四五○○噸艦體上達成目標,一開始就注定要失敗。
更嚴重的是,蔡政府奉認知戰為圭臬,宣傳帶風向為第一要務,自不容許惹眼的敗績。也因此,面對挫折,寧可轉移焦點,也不願誠實面對。例如獵雷艦計畫固有弊案,但海軍的兵力需求仍須設法滿足;蔡政府卻把事件打成前朝弊案,後來發現菊市府也高度相關,立刻戛然而止,火速解約撤案。為此,海軍甚至自棄專業,配合宣稱不需新造獵雷艦。試問,先前編列三百多億元造艦六艘,難道純屬空中樓閣?同樣的,具備區域防空能力的神盾艦,與兩千噸級輕巡防艦,是不同定位的產品;若震海計畫當真髮夾彎,豈非證實所謂國防自主不是針對實際作戰需求,而是蚊子館式的「為造而造」?
俄烏戰爭引發全民對國防的關注。但相較於蘇聯解體後因缺錢而武備廢弛的俄國,中共軍費年年暴漲卻是另一極端,也代表我方須面對之凶險遠甚於烏克蘭抗俄。建軍備戰的每一塊錢都必須花在刀口,對武器裝備的投資必須堅持專業把關,主政者必須把國家安全放在政黨競爭之前。這些條件,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