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能源政策必須務實面對三大考驗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能源政策必須務實面對三大考驗
◆  聯合報黑白集/太陽花下司法兩道彎
◆  聯合報社論/遇到不在籍投票,就出現「民主進步擋」








經濟日報社論/能源政策必須務實面對三大考驗


2021-10-11 00:0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炎炎夏日已過,上周還連續四天出現代表供電吃緊的黃燈。聯合報系資料照



炙熱的夏季已過,國內供電卻響起警鐘。上周連續四天出現代表供電吃緊的黃燈,7、8兩日備轉容量率更不到6%,亮起供電警戒的橘燈,在這兩天備轉容量率分別僅有4.3%與4.9%,代表再有大型機組跳機,就可能出現無預警限電,重現今年513與517大停電,這是近年來極罕見的情況。

上周供電吃緊的幾個因素,包括大型機組陸續歲修、燃煤機組為顧及中南部空汙問題而降載發電,另一方面用電持續維持高峰,讓備轉容量吃緊。上述是檯面上的原因,看似情況並不嚴重,但如果進一步分析供電狀況,就會知道情況已相當嚴重。上周國內主要用電大戶都被要求降低用電量,台電需量競價向廠商回購的電量也大幅增加,顯示供電量已不足,加上太陽能發電因天氣與入夜等因素讓供電不如預期,是上周供電拉警報的另幾項關鍵因素。

今年兩次供電吃緊分別發生在5月與10月,跟過往用電吃緊多出現在夏天相當的不同,代表我國推動能源轉型多年,現正進入一個調整的陣痛期,這個陣痛期究竟只是一、兩年,還是會成為新常態,是國人跟產業界關注的議題。從近期國際能源發展的走勢來看,我國能源供應正面臨三個挑戰,分別是減碳、供給與價格。

蔡總統在2016首任任期之初推動能源轉型,「以綠代核」是施政主軸,減碳並非施政優先任務。發展綠能代替核能只解決了非核的問題,並沒有解決減碳的問題,因為我國到2025年仍有80%是火力發電。今年全球外交的重點面向是非煤減碳,下個月在英國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美、中、歐都會把非煤減碳列為商議重點。蔡政府遲至今年才提出淨零目標,但卻缺乏可實踐的實施路徑,不但非煤時間表難以落實,更難達到淨零目標。

能源轉型面臨到的第二個挑戰是供給。在疫情等因素干擾下,全球能源供應正出現劇烈的非常態。中國大陸因煤炭供應與碳排等考量造成大規模停限電,印度亦因煤炭供給不足而缺電;英國出現汽油供應荒,歐洲則是受天然氣大漲的衝擊,中小型能源公司倒閉,各國憂心冬天可能出現天然氣荒。

台灣能源九成以上仰賴進口,2025年開始高達50%供電仰賴天然氣,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還要面臨年底公投變數,天然氣與燃煤存量究竟能否符合疫後的新常態,有待政府進一步檢視。

第三個挑戰就是能源價格的波動,以下半年天然氣價大漲的情況,給各國都帶來沉重的負擔,國內雖然凍漲民生氣價,但中油今年將因此巨虧400億,這個成本不可能長期由中油吸收,最終仍要由全民與產業界承擔。

未來數年台灣能源供應在上述三個挑戰的威脅上可能有幾個發展。首先,為顧及空汙與減碳,春、秋兩季燃煤發電廠的調度彈性降低,另一方面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加重了電網調度的難度,今年5月與10月的缺電情況,未來數年可能再次重演。其次,天然氣與再生能源發電比重逐年提升,電價上漲的可能性也加大,輸入型通膨的烏雲將籠罩。

我國的能源供應必須在供給、價格與減碳上取得平衡,才能應對國內外政經情勢的最新變化。過去五年蔡政府的能源轉型著重在增綠減核上,讓能源穩定供應與合理價格的天平出現傾斜,今年多次限電已預告了我們再不做出改變與準備,更嚴厲的能源供應挑戰已近在眼前。能源轉型必然會面臨陣痛期,蔡政府的責任必須確保在陣痛期中能穩住供電、平抑價格與控制碳排,光有2025能源轉型的願景還不夠,政府要提出更明確的能源轉型路徑。















聯合報黑白集/太陽花下司法兩道彎


2021-10-11 00:0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波波漫畫



七年前太陽花學運攻占行政院,魏揚等七人被控煽惑罪,高等法院更一審判決公訴不受理太陽花學運四周年時,民進黨前發言人吳濬彥等六人在警政署潑紅漆,六月也獲高院判決無罪。司法果然很會轉彎!

魏揚案爭點在於:法律有沒有保障抵抗權公民不服從?太陽花群眾衝進政院破壞公物是行使抵抗權和公民不服從?不僅魏揚想知道,本案蒞庭公訴檢察官朱朝亮乃至全國人民更想知道,如果魏揚等無罪,反萊豬、反核食民眾是否也可衝進總統府吃餅乾

面對此難題,高院承認最高法院創設的抵抗權和公民不服從,但認為抗議民眾占領政院已超過原本集會抗議訴求,且非毫無選擇餘地;同時又以魏揚等人行為僅屬教唆或幫助範疇,政院已撤告因此不受理,極其巧妙的避免觸碰政治敏感神經,卻也留下好大懸念。

相較魏揚案的「技巧性過彎」,潑漆案則像是突然急轉彎般地顛覆過往,以物品本體及外形沒有損壞、未達不堪用程度,逆轉改判無罪。但油漆雖可清除,難道去漬油不用錢?清潔工資不必付?何況使用去漬油仍難免留下痕跡或傷及原物品表面。如此判決,莫非宣告潑漆討債也無罪

司法是維謢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維繫社會安定的基石。但太陽花下高院兩道彎,既失守防線,更自毀基石。














聯合報社論/遇到不在籍投票,就出現「民主進步擋」


2021-10-11 00:0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院會通過中選會所研擬之「全國性公民投票不在籍投票法」草案,只限國內跨縣市投票。本報資料照片



公民投票法在一○七年初修正公布規定「全國性公民投票,得以不在籍方式為之」,過了將近四年,行政院會終於通過「全國性公民投票不在籍投票法草案」。儘管拖了這麼久,「鳥籠公投」所允許的不在籍方式,還是僅限於移轉投票;通訊投票、電子投票等都付之闕如。從時程延宕到草案限縮,都只見民進黨滿滿的政治算計,不見尊重人民投票權利的誠意。

投票是民主國家最重要的政治參與活動,為保障人民的投票權,許多國家都有不在籍投票設計但在台灣,不在籍投票,尤其是通訊投票,卻似乎變成了禁忌。目前總統副總統、公職人員選罷法都只將不在籍投票限定在選務人員,而且不得跨選區;公投不在籍投票則好不容易才在近四年前修法納入,但實施方式仍待立法。

民進黨從在野到執政,對不在籍投票始終心懷恐懼,並極盡扭曲之能事。民進黨表面上是擔心不在籍投票可能舞弊;實際上是認定需要不在籍投票的選民,並非綠營基本盤,而是以國民黨潛在支持者為主,其中主要是海外台商,還有各地執行公務的軍公教人員

行政院長蘇貞昌在回應「公投不在籍投票法草案」有阻擋台商投票之嫌時,反問「你相信中國會讓台灣人在那邊自由行使民主投票權利嗎?」就相當程度代表民進黨對不在籍投票的汙名話術。如果此說成立,何以美國實施通訊投票多年,從來不怕大陸美僑無法自由行使投票權利?民進黨直接推定大陸台商會受中共影響,簡直就是把選民當賊的心態。

民進黨對不在籍投票畏懼如虎,不願為人民行使投票權利提供最大的便利。公投法在一○七年初就修正,中選會拖到去年五月才提出公投不在籍投票法草案,行政院又拖到現在才通過送立法院,就是唯恐太早完成立法,得以在今年的公投中適用。畢竟公投最重要的就是投票率是否能達門檻,不在籍投票勢必提高投票率,公投成案的可能性也大增。果然,法案還沒進立院,中選會主委李進勇就斬釘截鐵說年底公投肯定來不及適用」。

更離譜的是,建置了電子連署系統,卻遲不啟用公投法第九條明定「主管機關應建置電子系統,提供提案人之領銜人徵求提案及連署」,中選會也宣稱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底系統已建置完成,但中選會和行政院不斷以資安、系統改善為由一拖再拖,迄今還沒上路,處心積慮阻擋電子連署。其意在阻擋公投連署成案,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此外,受疫情影響,許多台商二年無法返台將遭強制遷出戶籍,不僅喪失戶籍和健保,明年九合一選舉恐怕也無法投票。台商估算如要投票,就得在不到一年內返台兩次,以目前防疫措施,總共必須隔離一、二個月時間。疫情是不可抗拒因素,可是內政部只說「不宜修戶籍法」,無意為其解套。如果旅居海外者是民進黨票倉,蔡政府會如此消極嗎?

即便不論不在籍投票對擴大投票、保障公民參與權的意義,過去公投民進黨常炒作的死人連署,以及此次台商投票問題,透過電子連署、通訊投票都能解決大半。疫情期間各種活動由實體改為線上操作已是趨勢,蔡政府最愛誇耀數位能力,卻在以數位技術提升公投安全、便利上消極以對,顯然仍是政治考量凌駕一切

國民黨執政時推動不在籍投票,因民進黨壓力半途而廢;民進黨執政後,更對不在籍投票百般阻撓甚至汙名化。遇到不在籍投票,「民主進步黨」就變成「民主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