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

王文華/疫情中,怎麼樂觀?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疫情中,怎麼樂觀?







王文華/疫情中,怎麼樂觀?


2021-09-06 03:55  聯合報 /   王文華(作者是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美股示意圖。路透



為什麼在 Delta 疫情中,美國和台灣股市都持續飆高?

美國 Delta 疫情嚴重。八月底,平均每天確診數近十六萬人。疫情的低點是在七月初,那時平均每天確診數只有一萬人。

疫情打擊了醫療、經濟、民眾的生活和心理。照理說,股市應該應聲倒地。事實也是如此。去年三月疫情剛在美國爆發時,S&P 500指數從三,三八九掉到二,二○○。台灣加權指數也掉到八,六○○點。

但從去年三月到今天,疫情揮之不去,美國和台灣股市的走勢圖,卻像「打勾符號」一樣:去年三月是底,然後就一大筆朝右上方邁進。今年八月底,S&P 500指數飆到四,五○○,台灣加權指數是一七,四○○,都超過谷底時的兩倍。

股市,怎麼跟現實,脫節了?

股市當然會跟現實掛鉤,所以「事件」影響股市。確診數字飆高是「事件」,疫苗核准是「事件」,企業公布亮麗財報是「事件」。莫德納的股價今年從一○○漲到四○○,就是「事件」牽引股市的例子。

但股市,不等於現實,甚至不等於經濟。美國股市的樂觀,來自於兩個「結構」原因:科技股受惠於疫情,以及政府的干預

光是臉書、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五家公司的市值,就占了S&P 500的廿五%。它們都受惠於疫情造成的遠端工作或電子商務。

另一個「結構原因,來自於聯準會持續把利率壓低,並從市場上買回債券利率壓低讓借貸容易,刺激經濟活動。買回債券則拉高債券價格,連帶壓低債券殖利率,使得債券對投資人的吸引力降低,間接讓資金流向股市。

這些「結構」,打敗了「事件」,讓股市樂觀。

看著火熱的股市,再看著冷清的街市,我在想:「個人」能不能在疫情中找到樂觀?

疫情中,你我「個人」感受最深的,當然是「事件」。某家餐廳倒了,某位朋友確診了,某家公司裁員了,某些東西又缺貨了…這些「事件」,讓人悲觀。

當然,也有「事件」讓人樂觀:台灣每天確診人數降到個位數,五倍券即將發放…

但「事件」來來去去,個人能不能找到「結構」的樂觀?如果我不在台積電工作,沒有買股票,還有沒有樂觀的原因?或我能不能,自己創造出「結構」的樂觀?

這個問題,只有每個人自己能回答。

對我來說,疫情減少了我的夢想和工作。讓我早點回家,好好吃飯,花更多時間照顧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我成為自己的「聯準會」,持續把欲望壓低,在市場上贖回「人情債券」。生活的結構完全變了,從「往外」,到「往內」。

往內」互打,完全免費。也許「結構」的樂觀,就在這個最遠,也最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