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接種 我緊張他開心
◆ 國民黨 當思重返執政
◆ 孟晚舟安返 美長臂式微
◆ 畫中有話/另類奇蹟
◆ 星期透視/張亞中旋風提示國民黨的改造方向
◆ 大屋頂下/期待發生張亞中鯰魚效應
◆ 名家綜論/更多國賠才合憲?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綜論/更多國賠才合憲?
2021-09-26 05:34 聯合報 /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行政院會通過國家賠償法修正草案,放寬對司法官聲請國賠要件,法官、檢察官行為侵害到人民權利與自由,就其參與審判或追訴案件,除經刑事判決有罪確定外,若被免職或撤職懲戒處分確定,民眾也可請求國賠。圖為台北地檢署(圖中人物均非當事人)。 記者邱德祥/攝影
行政院提的國家賠償法全文修正案,把法官、檢察官因職務上行為侵害人民權利的國賠事由,從「犯職務上之罪,經判決有罪確定」,擴張到「受免除職務或撤職之懲戒處分確定」,根據提案說明並把主體的法官涵蓋「國民法官法之國民法官及職務法庭之參審員」,理由是要加強保障人民權益。
大法官在國賠法施行不到十年時就做了第二二八號解釋,認為這條限縮國賠事由的規定並不抵觸憲法第廿四條對國家賠償責任的概括宣示,解釋所用「為維護審判獨立及追訴不受外界干擾所必要」的不違憲理由,除了確認限縮責任不違反平等及比例原則外,所根據的憲法第八十條審判獨立原則,是否也為憲法第廿四條設下了內在的界線,因此反過來仍可以問,這樣擴張國賠範圍的立法政策會不會因「太過」而違憲?
核心問題當然還是審判獨立。四個字在兩種不同法律文化下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對法官向來被放在某種造法者地位,其身分的獨立性也徹底和公務員切割的英美法系國家而言,為了審判內容而課以國家賠償責任,是難以想像的事。讓法官的養成和公務員一樣通過考試和職務考核,並受到廣泛監督及審級除錯的大陸法系國家,就不認為國家可以原則上排除賠償的責任。歐洲法院便以這樣的立場去導正有些國家對審判行為的豁免。
但這裡顯然還有跨越文化的共同價值,就是第三權的最後與獨立。司法要決定的通常不是一加一等於二,但仍得有個最後的判斷,也唯其獨立,才是真正的最後。現代法治如果沒有這樣以司法為志業的法官而確保其獨立地位,一定崩盤。對於這一點如果沒想清楚,自然會從一般公務員的角度來思考國賠制度,殊不知一般公務員有沒有犯錯,永遠可由法官來判斷,法官仍有可能犯錯,但除了審級救濟,法官的判斷必須是最後決定,如果對任何審級的法官仍可因其決定追究國家的責任,這最後和獨立原則要怎麼處理?法治還是不是法治?就這點而言,法官當然不能與一般公務員同視。
因此在我看來,即使大陸法系國家不能完全排除審檢追訴、審判行為的國家責任,仍不能不從審判獨立的角度去劃出底線,現行法「犯職務上之罪,經判決有罪確定」的界線也不是一定不能放寬,但必須是審判和追訴行為核心內容經法官確認構成惡意枉法,而不能泛泛擴張到因該案而受免職、撤職懲戒,這裡在獨立保障範圍上的恣意攀比,已是剝蝕審判獨立原則的開始,果然立刻就有再擴張到「受減少退休金或退養金以上之懲戒處分者」的呼聲,怎能不再三謹慎!
至於主體上延伸到即將實施的國民法官,僅就其同為法官一點,在憲法上固然不必做應放寬的判斷,但立法政策是否妥當,就不能不考量對國民參與審判制度的合目的性,在我看來根本是行政院要拆司法院的台,把這麼重要的事情寫在立法理由裡,而刻意不見於法條明文,司馬昭之心,誰人不知?
一般人很難理解,國賠法跨出這一小步,十年能不能辦成一個案子都可打上問號,為什麼會在司法圈引起波濤洶湧,在我看來就在文化感情的差異。古代中國孕育出來的功能獨立機關,有避免造偽的史官,和監督皇帝、百官的諫官、御史,但因為特殊的儒法關係,從來沒有建立起現代意義的法治,既無以審判為業的法官,也無從形成審判獨立的人格與文化,在建構現代司法的道路上這個文化盲點也成了最大的難點。
正因如此,我對我們的司法官總算在幾起太史簡和董狐筆事件的催生下,普遍建立了獨立的價值觀,感到特別珍惜。對於國賠法這樣沒有太多實質意義,卻可以讓社會對這種價值觀再疏離一點的修法,只能搖頭。如果再放大到整個憲政體制,請告訴我現在還剩幾個獨立機關不屈服於以多數民意為名的政策下,名嘴嘲諷的「塔綠班之歌」是之謂耶?司法院可不可以站出來說幾句話?
星期透視/張亞中旋風提示國民黨的改造方向
2021-09-26 05:39 聯合報 /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張亞中(右)發表敗選感言,呼籲找回黨魂。記者葉信菉/攝影
政黨為贏得選舉,必須配合社會生態調整組織及動員方式,不能審時度勢調整,政黨將被歷史洪流所淹沒。
近代政黨在十九世紀出現以來,已見證了社會生態多次改變,如工業革命、都會發展、媒體普及、平權運動、政府擴權、冷戰對峙及今天的數位匯流等。敢於調適的政黨,迄今依然活躍,如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便歷經五次重組;不能配合改變的,如曾盛極一時的農民黨,與近代的共產黨,便幾乎都被掃入歷史灰燼。
十九世紀末,工業化造成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當時政黨無不以領導改革自許,各自擁抱不同意識形態,作為改變的藍圖,如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基督教主義、保守主義、自由民主主義等,各黨的激辯與競爭,為人類思想史寫下了波瀾壯闊的一頁。當時積極參與政黨活動的,被認為熱心社會發展與人類福祉,享有如同今天獅子會或扶輪社員般的正面形象,受到大眾的尊重與追隨。
二戰後,多元社會力興起,參與政黨只是改革社會的諸多途徑之一。此外,由於媒體發達使政商勾結醜聞難以遁形,熱心黨務常被醜化為迷戀金權,不僅過往公益形象不復存在,就連宣揚政黨理念,也不再被人認真看待。有位學者在上世紀六○年代便指出:意識形態已死。人才從此退出政黨,群眾也視政黨理念不務實際,西方政黨形同被掏空,除了舊有的符號,黨魂早已氣若游絲。
面對組織空虛,西方領袖無不努力避免黨的泡沫化,但策略並非重振黨魂,或恢復意識形態號召,因為生態改變已使這些想法難以落實。西方領袖採取承認多元勢力的存在,不再視它們為破壞社會團結的利己主義,反而力求與這些勢力建立同盟關係。例如這兩天進行國會改選的德國,便視重要的利益團體為執政夥伴,而非黨的附隨,利益團體甚至在兩大黨組成超大聯盟過程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學者因此稱德國為「半統合主義」民主。
美國亦同,長期以來民主黨便與少數族裔、自由派、大學生、都市居民、公務員、律師結盟;共和黨則結合福音派基督徒、企業界、保守派、鄉村居民、中小商人等;兩黨甚至透過這些團體,為黨動員選票與文宣。為了方便協調,共和黨甚至將各基督教派整合為「基督教聯盟」,列為共和黨選舉的重要側翼。新的生態並沒有使西方政黨放棄建黨理念,政黨只是在原有的理念框架下,選擇適合的團體建立共生的夥伴關係。
從西方觀察這次國民黨主席選戰,不難發現類似與利益團體結盟現象也在形成中。選前多數地方利益便表態支持朱立倫,而張亞中力推兩岸和平協議與恢復退休軍公教原有權益,也有拉攏台商與軍公教團體的用心。差別只在:國民黨與地方派系結合已有數代交情,彼此互信強固;張亞中則無從政經驗,將來台商與軍公教能否受惠還有待驗證,兩大族群的動員能量因而稍嫌不足。
勝選後的朱陣營應該省思,派系的投機性格,顯非國民黨未來命運之所繫,張的旋風證明結合特定利益有其效益,但與全國性利益結盟,黨領袖便必須出示投名狀,如看似不可能的兩岸和平協議,使這些族群能相信國民黨的誠意。
大屋頂下/期待發生張亞中鯰魚效應
2021-09-26 05:39 聯合報 / 黃年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張亞中(右)發表敗選感言,強調國民黨要贏得民心。 記者葉信菉/攝影
張亞中未當選國民黨主席,但在過去這段時日,他無疑是一尾刁鑽潑辣的大鯰魚,將死水一灘的兩岸論述攪動出翻江倒海的氣勢。
兩岸陷於僵局,原因在藍綠紅三方的兩岸政策皆告膠著、破碎、擱淺。國民黨抱著中華民國憲法,但不能建立起中華民國的自尊、自信及願景。民進黨搞半調子台獨,但連邱義仁都說除非瘋子才搞台獨。中共迄今仍抱著「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卻又眼看著台灣愈演愈烈的「去中華民國化」不知如何是好。
張亞中這尾鯰魚讓各方直面現實。他至少提出了七個問題,皆是紅綠藍三方都應當回答的問題:
一、什麼是台灣史觀?如今民進黨的台灣史觀是「去中國化/中華民國外來政權化/二二八無限上綱化/借殼台獨」,張的台灣史觀則可說是「中國/辛亥革命/中華民國/三民主義/孫中山/蔣中正/蔣經國解嚴及引領兩岸交流/在中華民國憲法下實行民主憲政」。民進黨的史觀是視中華民國為外殼、負債、異類、風險、失敗;張亞中則以中華民國為靈魂,他常說,應當恢復中華民國的自尊。在他眼裡,中華民國失去自尊及願景是問題的根源。
二、「一個中國」是什麼?張的一個中國是指「完整的中國」(Whole China),不是中華民國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一個在二者之上並兼容二者的概念,可說是「第三概念」或「上位概念」的中國。
三、一中各表或一中同表?張認為,一中各表,一方主張「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另一方主張「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此,第三概念或上位概念的「完整的中國」就不能建立。而所謂「一中同表」,應是指「兩岸同表整個中國」,並無「兩岸同表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意。
一中同表是張亞中最生爭議之處。但一中同表若指「兩岸依據各自憲政實體同表整個中國」,這其實也是一種「一中各表」,並以此界定兩岸的主體性。
四、兩岸的主體性何在?張主張:「兩岸同意並尊重對方為憲政秩序主體,在平等之基礎上發展正常關係。」
此說延承他「一中三憲」的主張,認為兩岸平等具有「憲政主體」的地位。也就是在「完整的中國」之下及之內,有「中華民國憲法實體」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實體」兩個政治實體(他未說出雙方國號)。這就是他說的「分治(互視為憲政主體)而不分裂(完整的中國)」。他過去還引用東西德模式,而主張「兩岸互視為不是外國的國家」,如今已磨去這類稜角凸出的語言。
五、第三憲是什麼?張曾草擬《兩岸和平協議》,雙方簽署人是「台北中國領導人vs.北京中國領導人」,認為協議可具有「憲法」性質,亦即在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之上,有了「第三憲」。
此次競選國民黨主席,他改為《兩岸和平備忘錄》,若未來經全民公投成為《和平協議》,即是兩岸關係的最高法。「三憲」有點像歐盟模式或邦聯,但張沒有這麼說。
六、是不是統一協議?張說,這不是統一協議,而是停止敵對狀態的和平協議。所以,將交付全民作「和平公投」,而非「統一公投」。
七、是否仍有統一議題?若主張台獨就不能有統一議題,但若要兩岸和平,或仍要維持「中華民國憲法主體」,或認為仍有「完整的上位中國」之存在,就不能不處理統一問題。張說:「中國共產黨主張『一國兩制』是統一後的政治安排,中國國民黨認為孫中山先生所主張的『天下為公』之精神是統一後應有的共同政治制度基礎。」
張既主張「中華民國憲法主體」,就不能不處理統一問題,因為這是一個憲法議題。他的相關論述,將「如何統一」先於「是否統一」,並主張必須經由「統一公投」,這其實是討論節制統一議題的方法,若說成是「紅統」或「投降」,恐怕有失準確。
以上是張亞中對這七個問題的看法,不論你同不同意,皆可用同樣的問題來問紅綠藍三方。
問國民黨。張的兩岸論述引起國民黨內的疑懼與撕裂,主要是從來沒有人把問題挖得這麼深。
例如,「一個中國」和「統一」是國民黨始終未能有效處理的難題。對於「一個中國」,張亞中質疑「一中各表」,而主張「兩岸同表(上位概念的)整個中國」,其實也可說成「兩岸各表整個中國」,藉以擱置「誰是中國的唯一代表」的爭議。
關於「統一」,他不認為可以停留在「不統」,而認為應處理統一議題以換取和平發展,並以「統一公投」、「天下為公vs.一國兩制」來節制統一,亦即以「如何統一」來節制「是否統一」。
問民進黨。張亞中與民進黨競比「愛台灣」。他說,民進黨是「仇中愛台灣」,他則主張「和平愛台灣」。他斷言,「民進黨不敢台獨」。民進黨如今已不談「台獨公投」,而張亞中主張用「統一公投」來節制統一,可謂反向操作。張亞中揭示了「借殼台獨」的困境,民進黨以「去中國化/去中華民國化」的方法「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如何自圓其說?
民進黨自己若沒完沒了地「去中華民國化」,如何能教中共「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問中共。中共主張「一中原則」,但始終未敢對台灣明言「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張亞中主張將「一中原則」轉移為「上位概念的完整中國」,這對中共當然是一個難題。再者,張的和平方案主張「分治而不分裂」,在「完整的中國」下,「尊重對方為憲政秩序主體」,此處的潛台詞應是建議中共轉移「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
迄至目前,大陸官方的發聲系統未對張亞中的言論有何反應,但已有網評指其為兩國論,妄想恢復中華民國。
張亞中落選,終究不能將他的兩岸方案從書桌搬到真實的政治舞台。但他提出的問題,卻是兩岸必須面對但迄今無人有膽識處理的問題。
張亞中如果有錯,只是錯在他把問題挖得太深了,深到大家不敢且沒有能力處理的深度。
所以,不必用唐吉訶德之類的名號來稱呼張亞中。因為,唐吉訶德面對的是風車的幻影,但兩岸面對的僵局卻是無比兇惡的現實,不能視若無睹。
希望張亞中這條鯰魚激起的不是旋生旋滅的水花,而是喚醒紅綠藍三方皆能認真地省思與面對。
▌延伸推薦:
大屋頂下/超越紅統藍統 整合台統陸統
大屋頂下/紅統熄滅 藍統沒落
畫中有話/另類奇蹟
2021-09-26 05:40 聯合報 / 記者曾學仁
記者曾學仁/攝影
蘇揆日前在立院備詢表示,台灣疫情控制是世界最好,連外媒都稱為奇蹟;但對疫苗不足現象,只說會努力催,強調蔡總統也「用盡了命在催」。
蘇揆沒說的是,防疫奇蹟是因國人配合防疫,且疫苗近半來自外國和民間捐贈,昨天日本第五度捐贈五十萬劑疫苗抵台,反成政府業績。果真「官字上下兩張口,怎麼說都對。」但,民眾絕非旁觀者,可任你擺布?
孟晚舟安返 美長臂式微
2021-09-26 05:40 聯合報 / 樂為良/資深媒體人
華為財務長孟晚舟(中)。路透
孟晚舟與美國檢方終達成緩起訴協議,並獲判解除保釋並當庭釋放,已飛返深圳。中共當局派出專機接人,有其想表達的政治、外交意興。在全球戰略象徵意義上,美國回來了,但不再是老大,難再四處伸臂管事,至少「中國不吃這套」。
不談百多年前破敗殘弱,即使在近廿年間,美國先是在公海攔截大陸的銀河號貨輪並上船搜索,後又朝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射飛彈。中共當局有抗議,但基本對美國的霸權束手無策。今天,若非大陸國力形成嚇阻力道,實難想像美國真拿不下一家企業女高管。
從美前總統川普開始對中發動貿易戰,繼以連串軍事、外交、新聞、教育的攻勢,對大陸當局是場生死存亡挑戰。拜登主政後,雖然態度不再魯莽,但對中戰略基本未變,但同樣壓制不成,現有的各方面數字,都顯示中國更加壯大,這正是迫使美、加對孟同時讓步的背景;若非中國官方出手,孟晚舟可能早幾年就被美國引渡受審了。
當然,孟晚舟能不被引渡至美國,與她本身條件有關。華為連六年位居大陸五百強之首,豈能坐視自己的財務長不管?再加上,她那不怕事又明理的父親任正非,讓她有雄厚的財力與定心與控方周旋。
其次,才是美國引渡所舉事實漏洞百出,及加拿大海關扣押孟的程序不當,才讓本案件得以進行冗長的程序申訴。
當加拿大主審法官退回孟晚舟突破重重障礙方取得之與匯豐銀行文件時,已表明美方引渡條件「不足」,所餘唯一可恃的就是外交壓力。然,隨著拜登內政與外交的失利,如疫情不退反增、倉皇撤出阿富汗;同時,加總理杜魯多雖再獲組閣權,但在國會未獲多數議席,無心再自找麻煩為難中國。
雖然孟與美方談判已有時日,但若非美、加領導人處於不利情勢,她的獲釋返國時間,或許還要再拖上一段時日。
再說,扣住孟晚舟不放,除了激怒大陸人民,為難大陸官方,早不再是張籌碼。因為即使中共在新疆民族問題、武漢實驗室製造新冠病毒等嚴重指控,都起不了困住中國崛起企圖,缺乏正當理由不放孟晚舟成燙手山芋,還是早早送神為妙。
只要不放孟晚舟,美加都難與中國重回正常關係。拜登不是川普,杜魯多本來與中國關係良好,兩人看法都是解鈴還須繫鈴人,到了可以退一步想的時候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孟晚舟並未對美方指控「認罪」,只是同意簽下緩起訴協議,同時避免詐欺重罪指控。事情真相和司法正義,還有待持續進行。美國放人不表示就會放過華為,但已然無足輕重,因為美國不但圍堵中國未成,還得罪了歐洲盟友,在中東幾無立足之地,且拉攏東南亞不成,再加上其疫苗政策使落後國家更靠向中國。因此,就算美國依舊實力強大,但巨人已大不如前了。
美國長臂管理的模式,或許對一些國家還有威脅性,但孟晚舟安抵國門就是式微表徵;拜登重彈美國重返國際舞台沒錯,但「大哥」或力有未逮,國際新秩序將隨之出現。
國民黨 當思重返執政
2021-09-26 05:40 聯合報 / 張漢平/榮民(高雄市)
國民黨主席選舉投開票,前主席朱立倫以八萬五一六四票、得票率百分之四十五點七八當選黨主席。記者潘俊宏/攝影
國民黨黨魁之爭落幕了,初始預判是江、朱之爭,未料張亞中跳上舞台後反綠強力論述,激發許多深藍黨員回響,致選情起了變化。
一場黨內選舉,除了可驗證該黨的團結向心程度,更是社會各界認同和評量該黨整體「民主素養」指標,期盼當選者展現包容與智慧,落選者也要展現應有的民主風範,共同努力達成未來可望執政的戰略目標。
其實無論誰當選,基層黨員都該認清當前政治現實;自從蔡英文主政後,許多民眾關注的重大民生議題與作為,都未獲重視,僅凸顯對國民黨的無盡追殺;當下惟有想方設法爭取人民的支持與認同,進而重返執政之路,否則一切皆為空談。
兒接種 我緊張他開心
2021-09-26 05:40 聯合報 / 陳宏煇/文字工作者(新北市)
台北市校園22日開始施打BNT疫苗,衛生局表示,前3天已完成3萬6895人接種,450人出現輕微症狀,4人呼吸不順,1人心律不整,目前在家休養。本報資料照片
周一,就讀國三的大兒子要在學校打 BNT 疫苗!問他會不會緊張,會不會暈針,他說不會;他說以前每周都要去打減敏針,早就不害怕打針了,相反的他還很期待打疫苗,因為打完疫苗可以放兩天假。
原來小孩心裡想的只有「放假」(兩天不用去學校上課),但大人緊張的可是,打完針後會不會有不良反應,甚至更嚴重後遺症。我仔細地叮嚀他施打完疫苗後,可能會有頭痛、腹瀉、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但他似都不在乎,在乎的是可以在家「玩」兩天。
先前,問他打疫苗的意願,他說,「你們決定就好」,我持反對意見;但內人是護理師,溝通很久終於簽了同意書,打可增加小孩對抗病毒的保護力,況且同學都施打了,他沒有打,也很奇怪!再加上學校師生多,有打有保庇!
但我堅持要買疫苗險,多少對他是一種保障,而且很多人打完疫苗後死亡,幾乎都被認定是個人健康因素,與疫苗本身無關,所以買疫苗險至少求個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