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氣候變遷 企業減碳成必修課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5441/web/ 

◆  聯合報社論/總統手伸那麼長,科學家如何誠實把關?
◆  聯合報黑白集/國產疫苗解盲東窗事發
◆  經濟日報社論/氣候變遷 企業減碳成必修課






經濟日報社論/氣候變遷 企業減碳成必修課


2021-06-09 00:1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海洋大氣管理署指出,2011至2020年間,是美國歷史上溫度最高的10年;地球暖化已經成為全球性緊急狀態。(美聯社)


阻止氣候暖化,不僅是環保界的共識,也是全世界領袖的政治目標,部分先知先覺的企業更已在籌劃未來的方向,因應新的法規,現在這股風潮正在席捲最頑強抗拒的石化業者。

國際能源總署IEA)日前才向全球示警,必須立即停止開發新的油氣田,方可阻止氣候災難,有些石化業者如英國石油BP)沒有等到壓力來,去年8月就主動宣布民國 139 年(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具體方案,包括民國 119 年(2030年)減產40%石油與天然氣;但是有些石化業者卻遲遲不改,最後面臨法院判決與股東反彈的雙重衝擊。

5月26日,分別在歐洲與美洲,石化界的兩大巨頭—荷蘭皇家殼牌公司Shell與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分別受到重擊海牙地方法院歷史性地判決殼牌敗訴,下令必須把集團總碳排放量,於民國 119 年(2030年)前減低45%;同時,美國最大的石油財團埃克森美孚,董事會改選中,也歷史性地由「減碳派投資基金」取得兩席董事。

環保團體之所以選擇海牙提告、而不是殼牌的註冊地英國,是因為殼牌公司的行政與策略總部設在荷蘭,荷蘭法院的判決才能對殼牌達到實質性的法律壓力。但是殼牌已經決定上訴,從上訴法院到最高法院預計還有四至六年的訴訟時間,而且還有可能轉至英國繼續訴訟。

法院判決,在執行上也有相當的難度,荷蘭法院判決殼牌在民國 119 年(2030年)要減碳45%,並不只限於企業生產過程上游採油供應下游石化產品使用,也都一併算在應減碳的「公眾責任」,這意味著殼牌甚至要管到汽車的排碳,這是不可能的,但法院並沒有規定殼牌應該如何達成減碳目標,也沒有說明荷蘭司法系統該如何監督。

雖然有這些不確定,但以地球之友為首的國際環團卻大為振奮,因為此一勝訴先例一出,各國的環團都可能藉此判例提起訴訟,影響所及不僅是各國的石油財團,其他高耗能工業、大型農業財團,都要當心了,不趕快設定減排目標不行了。

就在同一天,殼牌敗訴的幾個小時後,埃克森美孚舉行董事會選舉,從環保派來看,埃克森美孚更是石化業頭號汙染者,其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年高達1.2億噸,是殼牌排放的兩倍,發動攻擊的是綠色投資基金一號引擎」,希望能夠推舉出四名董事,徹底改變公司的營運方向。

而防守方則是公司派現任 CEO 伍德,雖然感到山雨欲來,今年稍早前,已經成立「低碳方案」的新部門,研究如何捕捉並將碳儲存在地下,並承諾在民國 114 年(2025年)前減碳15%~20%,但還是做得太少,而且太遲。

一號引擎主張,埃克森美孚不僅應該加快減碳步伐,既定的承諾加倍上修,除了製程減碳外,上下游的產品使用也應該減碳,甚至擴大再生能源投資,趁石油工業還沒有滅亡前分散風險、提早完成企業轉型:「最終目標是在民國 139 年(2050年)達到零碳排的『碳中和』標竿!」

主要支持一號引擎主張的有,加州公務員投資基金加州教師投資基金,總額加起來高達7,000億,以及總額有3,000億的紐約州紐約市公務員退休基金,雖然他們占埃克森美孚的股權僅1%,但是對市場卻有指標性的作用。

不少股市分析指南,開始在公司評估中,公開提倡董事會中應該要有改變,「以提供股民足夠的信心」,最後結果公司派損失至少兩席董事,由主張積極行動的避險基金拿下

氣候變遷政治目前已是歐美各國的顯學,全球許多大企業正面臨到制定符合《巴黎氣候協定》減排目標的龐大壓力,台灣也不例外,像台積電等外資持股比率超高的企業,肯定會是國際環團鎖定的目標,這不僅是個別企業的生存必需,也是政府在疫情後的當務之急。











聯合報黑白集/國產疫苗解盲東窗事發


2021-06-09 01:0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日前表示,國產疫苗因為選錯技術,斷言「7月絕對不可能通過,引發關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端疫苗解盲延期,實驗結果出不來,倒是衛福部審查委員名單先外洩,持不同意見者名字被洩給名嘴在網路公審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質疑國產疫苗七月無法通過國際驗證標準,綠營名嘴攻訐他身為委員卻對外批評,有違專業倫理,「因東窗事發閃辭」。

其實,陳培哲五月底已請辭審委,因不滿政治力介入及憂心國民接種無著,才發表專業意見。可議的是,主事官員搶在解盲前借刀殺人,對吹哨者急於滅口。這種做法,還更像「東窗事發」。

指揮中心刁難民間引進疫苗,陳培哲抨擊政府傲慢,把權力放在人民生命之前。他直言,若依國際緊急授權準則,國產疫苗七月絕不可能做出來。院士專業之談獲得社會共鳴,名嘴理不如人就抹黑,反倒逼出陳培哲真心話:「審查最大困難,就是蔡總統。」

陳培哲質疑,上面已講七月底要打國產疫苗,「食藥署擋得住總統府壓力嗎?」審查既難維持獨立專業,只能自動求去。

除了總統「七月打國產的軍令狀,AIT處長預告台灣疫苗將有成果、日本外相點出七月可以生產,前副總統陳建仁搶先背書省略三期實驗「符合科學」。有這麼多「政治解盲加持,就算國產疫苗科學解盲不如意,好像也能強混過去。名嘴嗯哼兩聲,倒像此地無銀三百兩了。











聯合報社論/總統手伸那麼長,科學家如何誠實把關?


2021-06-09 00:5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季青漫畫


在台灣疫苗不足的困境中,衍生出蔡政府為強推國產疫苗,刻意阻攔民間自行進口的插曲。令人驚訝的是,擔任食藥署疫苗審查委員中研院士陳培哲,五月底因不滿政治介入而辭去審委職務;他宣稱國產疫苗很難在七月取得緊急授權,還說「審查最大的困難,就是蔡總統」。台灣的疫苗之亂,竟摻雜了總統與科學家的角力,讓人錯愕。

陳培哲說「疫苗最大困難是總統」,主要是蔡總統已公開宣布七月要打國產疫苗,食藥署不可能擋得住這個壓力,非要讓它過關不可。作為科學家,若已失去誠實把關的餘地,他只能選擇離開審委職務。對於陳培哲堅守專業的精神,我們表示敬佩。如果他的憂慮沒錯,食藥署可能在總統的壓力下讓國產疫苗加速過關,那麼無法經由誠實及嚴正程序審核的國產疫苗,若用來給民眾施打,豈非把國民當白老鼠?

陳培哲對國產疫苗的批評,不能視為「唱衰」,他只是根據自己身為科學家的專業提出誠實之見。其主要論點有二:其一,幾家國產疫苗研發的都是「蛋白質次單位疫苗,都是技術上最難、保護效果最差;例如美國生技大廠諾瓦瓦克斯研發同一技術,即將完成三期臨床,仍無法獲得國際認可。其二,目前國產的兩劑疫苗都尚未完成二期試驗,總統就說七月要打,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主國家,會對僅完成二期試驗的疫苗給予緊急授權。

對於陳培哲的上述兩個觀點,若干醫界專家對第一項觀點略有不同意見。理由是,「蛋白質次單位」疫苗技術難度確實較高,但很難論斷其保護效果最差,只是劑量較不易拿捏,也許需要打到三劑;但它的保存方式更平易,不需要特殊冷藏。至於美國諾瓦瓦克斯公司研發的同類疫苗,最近即將完成數萬人的三期試驗,預計第三季可向美國和歐盟提出授權申請,有望開始施打。換言之,國產疫苗的開發,技術難度並非主要障礙;真正的問題,在缺乏第三期的大規模有效性試驗下,政府就想匆匆將它推上陣,這是讓科學家深感不安的事。

在台灣的政治氛圍下,陳培哲說出「最大困難在蔡總統」,需要很大的勇氣。果然,他立刻遭到綠營側翼鋪天蓋地的攻擊,連其親弟弟都被拉出來助陣反對。疫苗原是一道科學議題,在台灣卻變成非綠即藍、即紅的交戰;連科學都不尊重的社會,還有理性辯論的空間嗎?再說,審查委員名單應是機密,否則很容易受到關說,衛福部卻輕易洩漏陳培哲之名?又是誰把台灣變成如此網軍橫行、黑白莫辨的地方

陳培哲擔心,疫苗審查委員在總統的壓力下沒有太多獨立自主的空間,其實並非杞人憂天。最經典的例子,是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的司改國是會議總結會議,為了最高法院法官遴選問題表決不如己意,擔任主席的蔡總統當面指責與會委員:「你們在搞什麼?」然後,自己修改提案內容,一直表決到她滿意為止。最後她還奚落大家:「這不就是我剛剛第一次要你們表決的情形嗎?你們繞了一大圈!」

試想,蔡總統對待司改委員都如此霸道,區區食藥署疫苗審查委員能比司改委員更「硬頸」嗎?對此,我們難表樂觀。陳培哲院士只是誠實說出他的個人意見,即遭到綠營的群起圍剿;如果其他疫苗委員膽敢不讓國產疫苗順利過關,他們的下場將難逆料。要問的是:我們與疫苗的距離,是取決於總統或是科學家?如果總統的手伸那麼長,科學家還有多少忠於專業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