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沉默是金已非鐵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3894/web/ 

◆  聯合報社論/多少賠不起的災難,蘇揆卻只在乎宣傳
◆  聯合報黑白集/綠營的媒體共生與寄生
◆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沉默是金已非鐵律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沉默是金已非鐵律


2021-04-20 01:0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本報資料照片


中央銀行是銀行中的銀行,職掌可以左右利率、匯率等攸關經濟成長與物價穩定的貨幣政策,過去為避免引發市場不必要的猜疑,刻意保持神祕,向來有沉默是金的鐵律。然而時至今日,不僅各國央行貨幣政策架構、理論及操作都出現巨大變革,透過各種方式強化貨幣政策的透明性,以及不厭其煩地與社會各界充分溝通,更成為確保政策有效執行並達成目標的必要手段,沈默是金早非各方期待

近來由三位央行前任與現任理事共同出版的《致富的特權 -- 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一書,引發不小爭議,尤其央行現任副總裁陳南光還為此書作序,更使坊間出現各種揣測,政壇間陰謀論也不絕於耳。央行迄今對此回應,只限於總裁楊金龍發表對央行員工的一封公開信,信中文字訴之以情,一方面安撫同仁心情,同時也間接地反駁新書中對央行過去政策的批評。

對照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近日才接受《CBS》節目採訪,提及美國央行政策制定者認為,網路攻擊恐使金融機構追蹤付款的能力受阻,恐引發市場崩盤,類似於全球金融危機。我們看到全球央行楷模的 Fed,主席不僅經常挺身主動在各種場合喊話,更不吝接受媒體的採訪,目的無非是充分說明央行的政策,從而取得有助達成政策目標的理性預期

事實上,楊總裁也並非不知大勢所趨。央行近年來已在尋求政策更為透明化一事上做了些改變,例如定期公布央行理監事會議內容摘要、發布新聞澄清各方對政策誤解、記者會開闢直播來直接面對社會各界,乃至還跟上潮流開闢臉書(FB)粉絲團,以淺白的內容來與社會大眾對話。

甚至楊總裁上任之初也為文表示,央行面對全球五大憂慮的因應之道之一,就是「更有效的溝通及更具透明化的央行」。只是我們認為,這樣的思維還有待更多的落實,且不能只流於形式上而應著重實質的溝通,以及更積極地配合推動結構性的變革,方能奏效。

在此我們提出兩項建議,首先,在對內溝通方面央行理監事會議是央行的最高決策單位,此一定位殆無疑義,但顯然沿襲已久的組織架構及運作模式,可以再重新思考並調整,例如相關部會首長為當然理事的安排是否還有意義,以及如何安排更多專業理事參與決策過程,決策不要掉入團體迷思的陷阱。我們不要害怕出現不同聲音,而應投注更多努力、積極地溝通來尋求內部共識,進而提升政策的決策品質。

其次,在對外溝通方面。一季一次的央行理監事會後記者會有問必答、央行在立法院接受立委詢答,乃至央行與學術界間的交流,仍不足以化解各方對政策可能的疑慮,重點不在於發聲頻率,而是要更積極地參與社會團體的活動,以及對經濟金融情勢最新的變化做出主動與即時回應,才能更接地氣。

最後,我們不認為一本書就可以論定央行20年來的功過,畢竟貨幣政策本來就是一把兩面刃,利率高低或匯率升貶都有受惠與受害一方。但是我們都應該理解,貨幣政策影響國家經濟民生甚鉅,本來就需要接受各方質疑並充分釋疑,我們鼓勵央行應該勇於利用更多管道為自己的政策辯護,當然也要有察納雅言的胸襟。央行加強對內與對外的溝通,並且讓理監事會議充分討論,形成良性循環的決策運作文化,對社會各界更不要吝於表達各項決策考量及提出更明確政策指引。

央行理事出書引發軒然大波,與其視為是異議者的挑釁,毋寧看成是央行進一步變革並邁向現代化央行的一個契機。更有效的溝通,才是建立各方對央行信任的基礎;這是對央行的期待,也是央行必須面對的挑戰。











聯合報黑白集/綠營的媒體共生與寄生


2021-04-20 02:5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52台,中天被下架後,換上政府掌控的華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廣播電台」找民眾黨上節目,被民進黨議員痛批是「公器私用」、「寄生市府」。北市府的做法雖不可取,但比起民進黨的媒體管控,只是小巫見大巫。民進黨罵民眾黨,應該是「恥力」全開,才好意思批柯文哲吧。

蔡政府任內,媒體「綠化」的速度驚人,有線電視頻道十之八九無法倖免。民進黨「海派」的三立,早與壹電視、年代結盟,東森董事長也換上海派的林文淵。中天被下架後,換上政府掌控的華視,又找來海派主播當台長。眾多新聞台,幾僅剩老綠」和「新綠」之別。

民進黨掌控媒體,有棒子與蘿蔔兩套駕馭法棒子戰術,是以電視台換照要脅、政府結合網軍抹紅、抹黑,乃至狀告媒體。蘿蔔戰術,則給予新聞和廣告的特殊待遇,並籠絡、酬庸親綠媒體人。如此,民進黨早已超脫了「寄生媒體」,達到「與媒體共生」的境界。

台北廣播電台」挨批,不過是該台某節目頻繁找民眾黨人上節目,手段粗糙。被舉發後,柯文哲還自承不應該,說會處分相關人等。而民進黨的媒體共生,已發展成在黨內自成一大派系;這等能耐,柯文哲恐望塵莫及。

民進黨過去訴求「黨政軍退出三台」,如今看來,確有遠見。別人退出,自己才能染指。確保「黨指揮媒」足矣,何須軍、政?












聯合報社論/多少賠不起的災難,蘇揆卻只在乎宣傳


2021-04-20 02:5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前發言人丁怡銘,近日悄悄重返行政院,擔任有給職顧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太魯閣號事件偵結,主嫌李義祥等人依過失致死罪遭起訴,最高求刑僅七年;連檢察長也慨嘆:「法律太輕了!」四十九條人命,如此簡單交代,令人難平。交通部長林佳龍雖為此下台,卻未見政府對台鐵管理及外包工程作出檢討,最後仍將陷入「今天公祭、明天忘記的惡性循環。就在此際,傳出因哏圖造假下台的行政院前發言人丁怡銘已悄悄回鍋政院,讓人對蘇內閣的徇私虛假更感不齒。

丁怡銘的專長,並不是在獻策解決國家的實質問題,而是在宣傳造勢轉移焦點把可議的國政包裝成美好假象,再發包給綠營網軍散播。這樣的官員愈多,政府的施政就愈扭曲,愈難監督,愈是只重浮面。何況,丁怡銘除了誇大宣傳,還為了掩飾萊豬進口政策之不當而刻意造假,顯示其官箴大有問題,哪裡還有資格再擔任政務官。

誰料,他去年十一月下台,今年三月一日閣揆蘇貞昌就悄悄將他聘回行政院擔任機要顧問,月領近十二萬元,還刻意對立委隱瞞。這種「前門離開,後門回來」的手法,就是對整個社會的瞞天過海,暴露了蘇貞昌的徇私與狡滑。更可議的是,一個自詡「會做事」的政府,只少了一名失職的宣傳官就彷彿頓失所依,要想方設法讓他從後門偷渡進來。難道,少了丁怡銘,蘇貞昌引以自豪的政績就會黯然無光?

太魯閣號事件奪走四十九條人命,竟只有幾名包商被追究過失責任,至於台鐵管理的粗疏大意、政府長期漠視問題的行政怠懶,乃至整個台灣施工文化習以為常的草率,卻被略而不提。這樣的政府,根本還停留在「開發中國家散漫官僚心態,缺乏檢討反省的嚴謹用心,災難當然會一再發生。諷刺的是,從普悠瑪號出軌到太魯閣號撞車,人們看到的都是蔡政府敏於善後、工於哀悼的演出;但這些善後處理的積極若拿來提升政府行政管理的效能,不是更能避免人命的無謂損失嗎?

然而,蘇揆更在意的,卻是政績的包裝與宣傳,而不是用心做實事。也因此,他拖延批核林佳龍的辭呈,唯恐林佳龍一下台,輿論怒火就會燒向自己。這種心態,和他遲遲不批核台鐵的總體檢報告,遲遲不批懸缺數月的台鐵局長人事,如出一轍。與此同時,蘇揆卻瞞著整個台灣社會,讓因過請辭的丁怡銘悄悄回鍋行政院,繼續操盤他的政績粉飾工程。

太魯閣號的四十九條人命,要推給區區幾名包商承擔,顯然完全不成比例;就算再賠進林佳龍加蘇貞昌的職位,都不足以打平。但蔡政府對於這類「賠不起的災難,似乎就只會用「隆重的公祭」打發。太魯閣號事件被稱為「低級錯誤」,而台灣這類低級錯誤何其多;對於要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政府又有什麼檢討?

以上周發生在台南科學園區的斷電事件為例,起因是一家科技廠的外包商不慎挖斷廠區的台電電纜;為此,僅台積電一個廠即損失十億元以上,並衝擊車用晶片的供應。同是下游包商的粗疏作業,同樣造成肇事者賠不起的損失但這次出事地點並不是隨便的工地,而是堂堂的南科園區重鎮。試問,南科管理局對這類「低級錯誤」,難道沒有任何防範設計?

 蘇貞昌自詡是「會做事的政府」,但從他處理太魯閣號事件的支支吾吾,對照他偷渡丁怡銘回鍋的取巧閃避,映現的是他喜好吹噓、內裡空洞的真相。蔡政府花八千多億大搞前瞻建設,卻連一個講究安全的施工文化都無法建立,這樣的國家會進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