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9日 星期五

【即時短評】時代力量又成民進黨馬前卒

◆  【即時短評】「公司化」是佛地魔?政院該說清楚的四大問題
◆  【即時短評】時代力量又成民進黨馬前卒
◆  【重磅快評】從基層到高層一起耍笨的軍方
◆  【重磅快評】吳釗燮說要戰到底 但他有資格說這話嗎?

◆  【即時短評】少了改革魄力 文青體誰聽得懂?
◆  【即時短評】該被體檢的,其實不只台鐵?
◆  【重磅快評】築牆收編甩鍋 蘇貞昌閣揆保衛戰三部曲
◆  【重磅快評】蔡英文「宣示台鐵改革」 原來也有公式
◆  【重磅快評】還在吹噓「要命的改革」 蔡總統沒睡醒?
◆  【重磅快評】趁夜點火 真是蔡政府的藻礁公投對案?
◆  【重磅快評】改善不了台鐵 蘇貞昌何來怒氣批人帶風向
◆  【重磅快評】假改革、真要命 蘇貞昌還要欺神騙人嗎
◆  【重磅快評】生還者照片 揭發太魯閣號慘案的巨大黑幕







【即時短評】時代力量又成民進黨馬前卒


2021-04-09 07:57  聯合報 /   記者蔡晉宇/台北即時報導
內政部公布更改國徽必要性評估報告,建議國民黨調整黨徽。本報系資料照


內政部昨天公佈了更改國徽必要性評估報告,毫不意外地逃避了關鍵的要不要改國徽問題,而是請國民黨適度調整黨徽,問A答B的回答方式,一如民進黨執政後碰到的其他涉及兩岸敏感事務,多數的「衝組」,最後證明了都在打假球;這回不同的是,「衝組」無須民進黨親自操刀,時代力量已稱職地扮演了馬前卒角色。

過去曾發生過的打假球事件包括了綠委蔡易餘提案刪除憲法「國家統一前」字眼,最後草草撤案;黨內討論修憲時,獨派大老姚嘉文拋出「制憲」、國號「台灣國」,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重申,修憲若涉及敏感議題,民進黨不會走極端。

執政後的民進黨有執政包袱,政治光譜越趨往中間靠攏,卻仍免不了需要釋放深綠族群壓力,但每逢自己人放砲,最後被黨內「和諧」掉的戲碼上演,對民進黨形象都是一次傷害。這次時代力量的改國徽提案出現,可說正中執政黨下懷,可借力使力支持該案作為「民進黨敢改國徽」的政治宣示。

但在內政部打回票後,民進黨團幹事長劉世芳隨即稱,民進黨在國徽上當然有自己的態度,但該案是時代力量主提,並非民進黨主導。民進黨立委鄭運鵬在時力提案時更是直接指出,民進黨身為執政黨,內部當然也有改國徽這樣的意見,但這牽涉到高度的國民感情,需要強大的民意共識,因此黨團成員不會輕易啟動這樣的工程,但是在野黨提出,黨團會給予尊重。

其實想在立法院改國徽根本不難,該議題未涉及修憲,只要大綠小綠再次聯手,直接修改「國徽國旗法」即可,但僅用法律效力不明的決議文形式通過,擺明了民進黨這局從一開始就沒真的想改國徽,這點從昨天內政部的評估報告,也再次得到驗證。

民進黨打假球,只有時代力量認真地搖旗吶喊被利用。國徽黨徽爭議暫時仍無解,卻不會因此消失;民進黨會留到下次需要激化族群對立、或黨內深綠族群又蠢蠢欲動時再使用;盼屆時時代力量莫再成為民進黨馬前卒,否則只怕這小綠的標籤,是越貼越牢。













【即時短評】「公司化」是佛地魔?政院該說清楚的四大問題


2021-04-09 17:53  聯合報 /   記者侯俐安/即時報導
台鐵公司化議題仍須要凝聚共識。記者曾原信/攝影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斥責交通部「不要再提公司化」,但連日各界呼聲四起,「公司化」成為台鐵改革指標。政院今天終於表態,指「台鐵公司化應朝企業化經營,並非民營化」。「公司化」真的成了政院不能說出口的佛地魔,原因只有一個:洗白蘇貞昌過去不支持公司化。如今無法改口支持,似乎只能以文字遊戲模糊焦點。

事實上,企業化、公司化、民營化,本來就是三種型態。2013年葉匡時在當交通部長時,就曾經提過「台鐵企業化」,當時葉匡時著眼點是爲暮氣沉沉的台鐵引入企業創新思維,但台鐵仍為公務機關,只是以企業化管理的方式經營。

但台鐵最大的困難在人事任用、組織結構,必須靠「公司化」鬆綁,政院所提出的「中華郵政模式」就是公司化,由政府100%持股。但核心改變是人事任用可彈性調整。現在台鐵局長找不到人,是因為必須要有公務員資格,公司化後北捷、高鐵人才,都能來帶領台鐵。

至於「民營化」則是有民間參與如華航,但民營化後須追求盈利,會帶來票價調漲、成本控制,也會造成基層擔憂影響待遇。因此過去各方專家提到台鐵組織調整時,從來都是「公司化」,不是「民營化」。

太魯閣事件帶走50條人命,總統才喊出改革,行政院就急著卸責。先是斥責交通部「不要再提公司化」,面對組織改革卻隻字不肯提起「公司化」,直到民意湧入行政院澄清蘇沒有斥責後,又改稱只稱「公司化」太過簡略。說白了,就是看著各界怒火從交通部燒上行政院,想洗白又不肯承認過去因不敢承擔而反對。

台鐵必須改革的是調整組織結構、人事制度鬆綁,既然政院提出「中華郵政模式」,就應面對公司化改革。交通部已有七大具體方案,政院該講清楚的是究竟是否支持?兩千多億歷史債務如何承擔?財政預算如何編列?鐵道管理基金何時成立?組織又要怎麼調整?才是行政院該講清楚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企業化、公司化或是民營化,行政院都不要只是光說不練的空話,請拿出決心做實事。












【重磅快評】從基層到高層一起耍笨的軍方


2021-04-09 18:39  聯合報 /   主筆室
海軍投稿軍媒,國造號稱可偵測匿蹤戰機的「雙基雷達車」進駐澎湖曝光,青年日報雖隨即下架新聞,但社長孫立方(左二)被調職。圖/軍聞社


3月26日,國防部「青年日報」臉書刊出海軍「中平」號登陸艦的照片,內容是一輛綠色軍車由軍艦駛下澎湖馬公碼頭。網友發現,這輛車上所載的,是中科院號稱可偵測匿蹤戰機的雙基雷達,29日並被美國軍事網站轉載。不久軍中就傳出,國防部對洩密大表震怒,要求檢討懲處。海軍司令部雖然宣稱沒人受處分,但海軍內部已經盛傳,中平艦的艦長與輔導長,都已被通知撤換。甚至青年日報雖然一小時就將照片下架,社長也要調職。

媒體宣稱,本照片嚴重洩密,甚至引發美方強烈關切。狀況真的如此嚴重?其實不然:中科院早在2011年就宣布研發雙基雷達(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不在同一位置,可以反制匿蹤戰機),並在2013年的台北航太國防科技展,公開展示雷達車。如今時隔8年,如果始終研發不出來,恐怕才是必須千萬保守的機密。

進一步說,照片除曝光雷達車外型與當初樣車有異,唯一暴露的資訊,就是這輛車被載往澎湖。至於它是已經量產部署?還是仍在進行測試?外界完全無從得知。然而不管雷達車還在測試或已經服役,未來進駐外島部署,根本是最基本軍事常識。若說這張照片真的洩露了多少要命的情資,造成國軍明顯而不可回復的損失,都是把敵人當白痴。

反之,這次事件暴露的真正危機,恐怕是「犯蠢」:而且是從上到下、不只一次的耍笨。在敵人面前表現舉止失措,才是真正最大傷害。

為了因應網路時代的大量文宣需求,各部隊都被要求提供日常活動的影像,讓軍媒對外發表。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以本案而言,中平艦投稿目的,只是強調自己載運裝備,至於載運物品是什麼,完全不是重點。本趟運去澎湖的物資,絕不會只有這輛雷達車,然而軍艦在滿足上級要求的「文宣KPI」時,卻挑了最敏感的一項。

這代表在過程中,艦上的政戰幹部(輔導長、政戰士),乃至審稿端的青年日報網站編輯,沒人想到照片主題相對敏感。顯示政戰幹部只有文宣(例如攝影)的專長,軍事知識卻相對匱乏,完全沒想到奇特裝備未必適合對外曝光,才會在毫無警戒情況下,放行具有情報價值的照片。

軍隊是龐大組織,成員犯錯並不希奇,戰場上更不斷有意外狀況發生。然而要想獲勝,重要的是臨危不亂,不能遭逢一次失利,就讓局面如滾雪球般惡化。這次中平艦與青年日報事件,基層單位的確有所疏漏,也的確讓原本無意公開的照片意外曝光,然而接下來國防部的反應,諸如震怒、檢討、換人之類,這些大動作卻是標準提油救火,才是讓外界關注程度最大化,讓事情變成真正的傷害。

情報作為本來就是虛虛實實,如果外界發現我方疑似「洩密」,國防部反而完全按兵不動,絲毫沒有任何「震怒」或「檢討」,甚至連照片都不必下架,反而會讓對方懷疑:這些照片是否故意「官洩」?照片的內容是否與事實不符,故意釋放出來誤導視聽?

這種狀況的最好案例,莫過於《三國演義》裡的空城計:諸葛亮派馬謖鎮守戰略要地街亭,不料馬謖是個只會說大話的草包,輕易就被敵人擊潰。眼看魏軍以破竹之勢殺來,諸葛亮卻選擇大開城門,一個人坐在城樓上彈琴。此舉果然讓司馬懿上當,認為對方必有埋伏,急忙下令退兵。面對己方空前危機,手頭根本無兵可調的諸葛亮,卻靠著無比的心理素質,成功玩弄認知戰,挽救身死軍滅的最不利局面。

反觀近兩千年後的國軍,卻令人忍不住要感慨:我們似乎沒有諸葛亮,卻完全不缺乏馬謖。














【重磅快評】吳釗燮說要戰到底 但他有資格說這話嗎?


2021-04-09 15:28  聯合報 /   主筆室
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會見外媒說,如果中國攻擊台灣,台灣會戰鬥到底。記者徐偉真/攝影


吳釗燮前兩天會見外媒說,如果「中國攻擊台灣」,台灣會「戰鬥到底」。作為外長,這一句話說得漂亮,但要不要戰鬥到底,誰說了算?

由於這話慷慨激昂,它上了路透社等多家外媒的標題。報導中他說,「我們有自衛的意願,這一點毫無疑問。如果需要打仗,我們會打仗。如果需要自衛到最後一天,我們會自衛,直到最後一天。」他還說,美國的決策層級人士「清楚地看到了中國可能攻打台灣的危險。」而台灣也會增加軍費,強化自己的軍事能力。

隔天他又在立法院表示,台海局勢已緊張一段時間,台灣必須持續觀察敵情威脅,更重要的是國人一定要有保衛自己國家的決心。

這裡是否哪裡錯位了?吳釗燮這些林林總總的發言,好像都應該屬於邱國正的職務範圍,吳釗燮算是越俎代庖了。當然,邱國正上個月也才說過,敵人「要打多久,我陪多久」,這跟「戰鬥到底」的意思,也算不相上下,吳釗燮倒也沒有違逆或扭曲了邱國正的話。

然而真正的問題是:要不要戰鬥到底,既不是外交部長說了算,也不是國防部長說了算,更不是總統說了算,而是那一個一個累計起來總共有二千三百多萬的人民才是要不要戰鬥到底的最終決定者。所以究竟會不會戰鬥到底,是事情真實發生後,才能見出真章。

既然如此,吳釗燮這一番壯懷激烈的表態,其實就只有大話一句的效果,只有給自己加油兼壯膽的作用。當然,這麼一番言詞,想必也算是可以大大地鼓舞民心士氣。

不過,眾所周知的是,戰爭的成敗固然也部分取決於民心士氣,但主要還是武器配備的優劣及軍隊的數量規模,還有對於戰法與戰場的嫻熟與否;從這一角度去探討,兩岸的軍力早就不在一個量級上,甚至於根據美軍自己的兵推,過去18次推演全盤皆墨。那麼,「戰鬥到底」究竟意味著什麼?顯然不是最終的勝利,而可能是屍橫遍野。

吳釗燮「戰鬥到底」的想像裡,恐怕是一幅美軍與我國軍並肩作戰的光景,因為他說這句話時,刻意提了一下美國也「清楚看到中國可能攻打台灣的危險」,他以為,美國既然看到了這個危險,就一定會來助陣,陪我們戰鬥到底。就算他的想像真的實現了,而美軍也不像他們自己的兵推顯現的那麼脆弱,但這場戰爭卻可能走向一個令人驚恐的結局。

美國駐中國大陸前大使芮效儉今年2月就已在美國智庫一場演講中作出警告,美國處理台灣問題,必須考慮可能因為台灣問題引爆美中軍事衝突,如果處理不當甚至有升級為「核戰爭」的風險。

如果「戰鬥到底」的結果是一場核戰爭,這早已脫離了兩岸的地緣格局,而變成了全人類的浩劫,那這個玉石俱焚的「戰鬥到底」還值得提倡嗎?

台海形勢的複雜程度,早已是聞名全球的火藥庫,可說是已經取代中東成為最新的「亞洲巴爾幹」,當它可能催生一場由美中兩個巨人都參與其中的核戰爭時,就絕不是吳釗燮、邱國正腦子裡以為的,只是一座島嶼的爭奪罷了,更不是之前蘇貞昌以為的,那個完全屬於新石器時期古人類拿掃把互毆的猴戲。

要不要「戰鬥到底」?說真的,這還真不是吳釗燮有資格置喙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