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9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新疆棉事件給大陸上了一課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3585/web/ 

◆  聯合報社論/三方較勁新常態:美台關係的前景與隱憂
◆  聯合報黑白集/黨政分際,有這回事?
◆  經濟日報社論/新疆棉事件給大陸上了一課






經濟日報社論/新疆棉事件給大陸上了一課


2021-04-09 01:5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疆棉事件給大陸上了一課。圖/新華社


近來突然爆發新疆棉花大戰,並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事件,從爆發的背景過程可以發現,它既與國際對崛起中國的疑懼及不斷發酵的新疆話題有關,更與中國大陸進入國際社會格格不入高度關聯。

首先,新疆棉花看似和一般人生活離得很遠,棉花卻是新疆最主要的支柱產業,與棉業相關服飾加工更是中國的支柱產業,打擊到新疆棉花,實際上等於掐住中國經濟重要命脈。

新疆棉花產值達千億元以上,民國 107 年(2018年)的產量就達511萬噸,占中國全國的83.8%,全球的19.6%。至民國 108 年(2019年)底,僅在新疆備案的紡織服裝生產類企業3,251家,與之相關高達數千億美元的棉紡與服飾生產加工、進出口、終端消費等產業鏈,是中國最重要、僱用勞工最多的產業鏈之一。

這次新疆棉花大戰,是由瑞典服飾零售商 H&M 去年官方聲明、對有關新疆強制勞動的報導「深感關切」所引發,這個聲明又是基於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的要求而做出的。這個去年10月的聲明,卻因近日北京與歐盟就新疆問題相互制裁而發酵,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點名 H&M,怒嗆「一邊造謠抵制新疆棉花,一邊又想在中國賺錢?癡心妄想」,強調「新疆棉花不吃這一套」。

看似有官方撐腰,網民進而搧風點火,在微博上貼出「剪 H&M衣服」洩憤的視頻,然後網上挖出所有之前發布聲明,停用新疆棉花的各品牌,如耐吉、GAP、愛迪達、優衣庫、ZARA等紛紛被點名,引發民間情緒,成為一場抵制外國品牌的運動。

中共官方其實了解排外運動結果往往是會傷了自己,許多中國的服飾加工業是為外國品牌代工抵制外國品牌的結果會傷了自己產業,害得自己工人失業。根據官方資料,民國 108 年(2019年)直接依靠紡織服裝產業的新疆就業人口就將近13.5萬人,如果計入所帶動的全球 2,000 多個商業品牌的決策,在此背後的是中國大陸數千億美元的產業鏈及上千萬中國就業人口。

態度向來強硬的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最能窺探決策者心態,近來他反倒建議中國官方應「避免、克制」參與聲討西方服飾品牌,尤其不應引導輿論,還勸導中國民眾「要有包容的一面」,呼籲應該「政治歸政治,市場歸市場」。這就解釋了為何在抵制洋貨的敏感時刻,中國總理李克強走訪為耐吉、愛迪達品牌提供原材料中德合資等其他外資企業,表示支持。

有些分析認為,針對新疆棉花的打擊是美中貿易戰的延伸,是美國對中國紡織出口產業鏈精準打擊;由於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做為棉花主產國的美國大幅減產,預估今年要減產近25%,擔心失去市場份額,因此才幕後鼓動制裁

但是用陰謀論來看會讓議題失焦,忽略更根本的問題,西方經濟系統這幾十年來開始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CSR),避免對工人的剝削,減少對環境的衝擊,譬如對種族內戰頻仍的西非鑽石礦產冠以「血鑽石」之稱,要消費者與零售商避免購買;又如要求企業要記錄自己的「碳足跡」,滿足碳中和的目標。

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做的是類似的事情,這個民國 98 年(2009年)才在瑞士成立的非政府組織,通過認證,證明供應鏈棉花合法合理,並監督大企業行為、幫助企業維護品牌形象,全球有 2,000 多個與棉花消費有關的商業品牌加入註冊。

大陸至今認定 BCI 是這次棉花大戰的幕後黑手,認為「這個非政府組織,僅僅以一紙建議,就導致那麼多國際品牌紛紛與新疆棉花做出切割」。但是重要的不是 BCI,而是其所代表的認證能夠讓消費者信賴及放心,這也是大陸要進入國際社會必須要學習的,企業社會責任代表了不是唯利是圖,是進入國際社會所必須理解的門檻。











聯合報黑白集/黨政分際,有這回事?


2021-04-09 02:3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蔡總統在民進黨中常會針對太魯閣號事故發表聲明。圖/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蔡總統在民進黨中常會針對太魯閣號事故發表聲明。一如以往,總統要大家不必懷疑政府的改革決心,卻沒切中問題,提出具體解決方法。但另值得關注的是,總統發表聲明的場合,到底適不適當?

把國政宣示拿到黨部發表,對蔡總統已非新鮮事。蔡政府從一開始就視總統兼黨主席為當然,名曰「黨政同步」:但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敗選後,蔡總統也曾不兼主席,那時綠色執政飄搖,怎麼最不需要「同步」?

以「體制」責備蔡政府,似乎理想化過頭,因為其一路表現的性格,就是只求權力行使無礙,府院高層職掌也因人設事,從不把體制當約束,更不把規則當回事

就像這次台鐵事故,身為閣員的交通部長林佳龍請辭,還沒告訴閣揆蘇貞昌,就先越級向總統報告,權力效忠凌駕體制;難怪台鐵局長懸缺三個月,林佳龍建議人選都被蘇貞昌打回票,也只是剛好而已。

再看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其業務職掌與藻礁保育或天然氣接收站全然無關,卻出面與藻礁公投發起人潘忠政會商,同樣是私人關係凌駕體制;尤其陳吉仲還拉著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一起上桌談判,充分體現蔡英文「黨政同步」奧義。

這些狀況看在憲政學者眼裡,難免搖頭。然而若把恪遵憲政當成檢驗蔡政府的標準,恐怕就是天大誤會了。










聯合報社論/三方較勁新常態:美台關係的前景與隱憂


2021-04-09 02:36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美中競合與兩岸僵持態勢下,中共顯然更在意美台關係的發展。圖為美台關係示意圖。路透


近日共機擾台加劇,美中台三方機艦相互監控較勁。中共遼寧艦航母編隊在台灣周邊海域演訓,美軍驅逐艦馬侃號也通過台灣海峽,雙方相互監控。台灣西南空域則有共機起飛監控美機,我戰機也升空警告驅離共機,三方同場較勁。中共稱台海周邊演訓常態化,美方表達密切關注,美中台三方相互監控較勁的場景將隨時上演。

美國拜登政府上台後,改變川普單挑抗中做法,揪團結盟對付中共;美國與日、澳的軍事對話都列入台海情勢,並把台灣納入印太海巡機制。雖說台海周邊三方較勁,其實仍是美中對抗的一環。因此雖然近來蔡政府頻對大陸釋善意,但在美中競合與兩岸僵持態勢下,中共顯然更在意美台關係的發展。

金融時報報導,拜登政府將放寬與台灣官員互動限制的行動指南,鼓勵美台官員會晤。事實上,拜登政府上台後,對美台交往一直採取寬鬆態度,譬如我駐美代表蕭美琴獲邀參加拜登就職典禮,正式進入國務院洽公;我駐 WTO 代表羅昌發在駐團辦公室會晤美國駐 WTO 代理館長,駐日代表謝長廷也受邀到美國駐日大使官邸交流。

台灣問題是北京最關心的雙邊議題,在阿拉斯加會談上,美中正式過招,美國警告中方不得騷擾台灣,中方則要求美方遵守一中紅線,會後新華社報導,美方承諾將遵行一中政策。但美方一步一步用切香腸的方式,逼近紅線。三月廿六日美台簽訂海巡互助協議、廿九日美國駐帛琉大使隨帛琉總統來台,大陸立即強硬反應,兩天共機都大舉侵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廿六日的廿餘架軍機,更是國防部發布共機動態統計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台灣正值兩大國較量的中心,拜登不會輕易屈服,否則將讓大陸予取予求,雖然這會增加台海風險,但拜登不能不做。更重要的是,美國外交政策國內選舉考量,拜登要在明年底期中選舉獲勝,才不會淪為跛鴨,從而影響連任。拜登日前宣布二兆基礎建設,雖是內政,卻強調中國的競爭,逼著共和黨支持;而支持台灣更是國會兩黨共識,拜登不容在台灣議題上退讓。

值得注意的是,一中政策仍是拜登政府的護身符,美台交往指針的修改,仍然加上一中政策的限制:譬如不得公開展示我國國旗,「任何與主權相關的事情都是禁止的」。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也重申在一中政策下,推動與台灣的非官方往來,考慮高階官員訪問華府與台北,但此處指的是部長級以上官員,勢必引發大陸的憂慮與動作。

台灣一方面不敢違逆美國的好意,希望增進台美關係;另一方面也向大陸拋出善意,目的在緩和大陸情緒。然而,陸委會主委邱太三表示鳳梨銷陸遭禁是檢疫技術問題,還要開放商務人士訪台;外交部長吳釗燮則大肆宣傳「自由鳳梨」,與美國駐帛琉大使、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共推「自由開放的亞太區域」。蔡政府左右手互搏,簡直是精神分裂決策模式

台灣的老朋友,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在新書中提醒,華府的台灣政策須謹慎行事,勿給台灣「開綠燈」使其推行不符合美國目標、甚至引起戰爭風險的政策;而美中關係嚴重惡化並不符合台灣利益,台灣人不該以為美中緊張有利台灣。卜睿哲的忠告正是美國傳統戰略模糊政策,也是拜登擔任參議員時擁護的政策

美台關係的增進,是台灣朝野一致支持的,但即使是美國的好意,我們也要審慎評估,因為偶一不慎,引發戰火,台灣將首當其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