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宗慶/藝術行政與管理的運用,大有可為!
◆ 陳立恆/有了品牌,台灣才能多一點
◆ 蘇蘅/期待一個願意溝通的政府
◆ 施振榮/消費者新保護主義
朱宗慶/藝術行政與管理的運用,大有可為!
2021-03-25 04:00 聯合報 / 朱宗慶(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表演藝術體驗的完整歷程,有賴於藝術工作者與行政工作者共同促成。(中央社資料照)
一場專業而精彩的節目,不僅於揭開舞台序幕到謝幕之間的呈現。表演藝術體驗的完整歷程,包含節目安排規劃、正式演出到演後散場,一連串細膩規劃與貼心服務,方能提供觀眾一氣呵成感受,而這樣的完整體驗,有賴於藝術工作者與行政工作者共同促成。
記得過去藝術行政與管理專業還未被重視的年代,表演團隊營運,經常是藝術工作者「校長兼敲鐘」,除演出外,還要肩負行政工作,小至訂場地、器材整理,大至節目企劃、行銷宣傳,都必須負責。然而,就表演團體長遠發展而言,需要更專業的分工運作。
成就藝術展演與創作,若有專業藝術行政管理人才加入,從管理角度做評估,從行政到國際事務等層面思考,將能讓展演與創作者更專心致力於藝術創作的追求,也讓精彩表現更為人所知,為演出再加乘!
隨著演出節目愈豐富,各式各樣表演載體出現,表演團隊如何提升競爭力,更需要行政團隊以管理角度,做更有效並具有說服力的經營,藝術與行政專業分流趨勢應運而生。民國九十年代後期,藝術大學陸續增設藝術行政與管理等以推動藝術發展為目標的系所,也集結各領域、對藝術具熱情與想法的優秀人才加入。
我總認為,藝術大學創造的環境,除讓學生有計畫學習企劃、行銷、策略、財務、人資等課程,也有機會修習其他專業課程,讓學生得到充分飽足的藝術涵養,並在跨領域交流和實作過程,產生更多同理與共感,更具培養優秀藝術行政與管理者的條件。
從學校畢業、實際進入藝術場域後,才是真實修道場。相較一般企業,藝文團隊能掌握的資源更稀缺,以表演藝術為例,如何協助創作者將創作構念轉化為可具體執行項目,並在舞台達到最好效果,考驗藝術行政工作者的能耐。除專業呈現外,有效資源運用及管理、網絡建構與連結,都需要藝術行政工作者專業與承擔,相應而生的能力養成益顯重要。
令人欣慰與充滿期待的是,近年許多藝術管理系所畢業生,在各領域都有亮眼成績,不僅在藝文團隊、機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在地方或中央政府機構擔任公職者,甚至以藝術行政管理,跨足其他領域,創新、創業案例不在少數。
例如,以藝管角度,再次活化祖父母經營的「萬秀洗衣店」,顛覆對傳統洗衣店想像的張瑞夫;又如結合農業知識與藝術行政管理專業、返鄉投入畜牧工作的「養豬青年」李昭慶;及活用所學,曾致力推動兒童福利發展的李仁傑;甚至是創業開設餐廳、獨立書店,或是跨足科技產業、一般企業,以文化或藝術管理背景,參與策略規劃與制定,為組織經營注入藝文視角,都看見藝術行政管理能運用之範圍,有無限可能!
當藝術價值發揮不再僅止於藝術領域,藉由藝術行政與管理專業,投入各行各業,將能使藝術的精神與理念,透由不同媒介傳遞;此外,也能讓藝術與文化,以不同方式,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從藝術行政與管理發展歷程,看見其發揮實是大有可為!令人興奮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