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缺乏碳中和願景 我將被國際排斥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9299/web/

◆  關中天 必反噬民進黨
◆  第四權 輪不到政府來消滅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缺乏碳中和願景 我將被國際排斥
◆  RCEP衝擊台灣農業?
◆  新媒體 在黑暗中點亮明燈
◆  「會吃壞肚子的麵,不該續賣」
◆  美疫苗問世?一場大規模人體實驗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缺乏碳中和願景 我將被國際排斥


2020-11-20 04:40  聯合報 /   楊之遠(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所兼任教授)


中國、日本與韓國相繼宣布要在二○六○、五○年做到碳中和,美國拜登勝選亦要實施碳中和,碳中和成為國際熱門話題。

碳中和是由環保人士宣導的概念,其意涵指國家、都市、企業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籍由通過節能減排技術、植樹造林等方式,減少或抵消其產生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

要做到碳中和需要時間,更要具備下列五條件:

首先要有創新科技支撐:國際能源署最新分析,要在五○年實現淨零排放,只有廿五%之減排量來自成熟的技術,如風電,核能,太陽能和能效措施等;其餘則取決於尚未商業化的技術,包括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空氣捕碳、礦物碳化、地球化學等碳移除技術,還需更多研發投資,及產業化應用。

其次要建設低碳排放基礎設施:包括實施鐵路電氣化、配合風、光電之特高壓直流輸電、智能電網、先進儲能、氫能煉鋼、綠氫化工、零碳建築等,均是能源轉型需興建的基礎設施。這些基礎建設至少需要廿至卅年。

再者要有足夠資金:前述科技及基礎建設都需公私部門大量投資,歐盟認為要在三○年實現減排五十五%目標,每年需要增加約三千五百億歐元。中國六○年要做到碳中和,模式評估需年投資一千八百億美元,碳價格將達到每噸二百五十元美金。資金籌募及碳金融,就非常重要。

另外要有完整及與時俱增的法律:今年三月歐盟提出首部《歐洲氣候法》,其目的包括:為實現五○年氣候中和目標,要求所有政策均以社會公平和成本有效來進行長期規劃;建立進度監測系統,配合情勢變化,在必要時採取進一步措施;為投資者和其他經濟參與者提供可預測性資訊,確保邁向氣候中和的政策不可逆轉。

最後政治人物要覺醒:民主社會有選舉有政黨輪替,常因少數政客對氣候暖化認知不足,拒絕實施減排措施,形成排放差距。推動碳中和關鍵,在於政治領袖們要有氣候危機感,才能引領國家在過程中面對各種挑戰。

蔡政府執政以來,益形忽視氣候暖化,雖推動再生能源,但對企業加嚴減排標準,常受經濟部門牽制。碳中和浪潮興起,國際投資人均強烈支持各種低碳或零碳轉型產業,若跟不上潮流,不僅國際供應鏈會將我排除,國際投資資金也會逐漸放棄台灣。這是缺乏碳中和願景勢必付出的代價。











關中天 必反噬民進黨


2020-11-20 04:36  聯合報 /   高源流/資深媒體工作者
波波漫畫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決定不予中天電視台換照,十足暴露民進黨就是短視近利,披著民主外衣的專制惡狼。它這決定,毀掉的不僅是台灣自由民主開放,也給民進黨本身、台灣的言論自由,埋下了遭到摧毀的危機。

從戒嚴時期的黨外,到現在完全執政的民進黨,無論從哪個歷史觀著眼,民進黨發展史,就是一本新聞媒體自由與政府管制的衝撞史。如今,民進黨掌權的這批人,過去受新聞管制的傷疤好了,就忘了沒有新聞自由的痛,自己當起了新聞言論自由的殺手。

政治變化無常,沒有任何人或者政黨,可擔保他們自己永久執政。台灣民主先賢流血流汗才卸除的新聞管制,才爭來新聞言論自由,經由這群人這麼一砸毀,來日如果民進黨下台了,新掌權者若是有樣學樣,民進黨和他的同路媒體,可別又拿鄭南榕的神主牌喊救命。

前天,民進黨掌控下的NCC,不顧形象及後果,硬是決定不予換照中天電視台。國內有許多有識之士,引述全世界各種新聞自由真諦、名言及理論,勸誡或指責這批人,但我認為,這些有關新聞自由的道理,民進黨這些人再清楚明白不過,他們這麼決定,圖的就是一時的痛爽。

他們很可能認為,能把中天新聞台這個老是跟他們唱不同調的媒體關掉,台灣就能變成只有一黨聲音的一言堂;以後,民進黨就可橫著走路,無所顧忌。我要告訴他們,這是作夢;因為民進黨本身的黨史,就是一個鏡子。

事實很明顯,縱使民進黨今天在台灣完全執政,但是它完全執政的力量,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無法和戒嚴時期的國民黨相提並論。以國民黨政權當年執政威權,再加上多如牛毛用來管控新聞媒體的法制,動輒查封媒體的手段,不僅都無法管得住民進黨人創設的新聞媒體,反而落人反民主、侵害新聞言論自由的罵名,最後演變成今天失去政權。

更何況,今天的傳播環境,已非昔日可比。過去,資訊傳播,除了少數幾家無線電視及廣播電台,就是靠人力派送的報紙、雜誌或傳單等紙媒。容不得新聞自由的政府,只要派人進駐電台、印刷廠,就能讓這些媒體噤聲。

如今,國際無線網路發達,傳播力無遠弗屆,即時通訊軟體,在訊息交流及傳播上,立即而快速,把原屬遠距的傳播,全都變成生動有力的面對面互動。在這樣的世界裡,你今天在有線頻道上關掉一個電視台,明天,同樣的電視台可以在其他網路上問世發聲。

因此,民進黨政府打擊異論,關掉站在反對面的中天電視台作法,除了予世人民進黨「專制無膽,民主無量」的批判,落人侵害新聞言論自由口實,受媒體及政府譴責外,沒有實際讓人噤聲的實效。

人類追求民主自由的浪潮,是不可逆的。我認為,NCC關掉中天電視台的算盤,真的打錯了。未來侵害新聞自由的這筆帳,肯定會蝕了民進黨老本,讓它失去民心及得之不易的政權。就算他們尊為言論自由之父的鄭南榕回魂,也救贖不了。












第四權 輪不到政府來消滅


2020-11-20 04:44  聯合報 /   林法/公(彰化市)
季青漫畫


如有人問:政府會濫權嗎?我們一定認為這個人腦筋有問題;但為什麼當媒體濫用新聞自由,許多人便大驚小怪,甚至主張把它送上「斷頭台」?

民主源於「幽暗人性」,所以強調權力制衡,若媒體是公認的「第四權」,天職就是監督掌握國家機器的政府,那麼即便它千瘡百孔,也輪不到政府來消滅。比起「人性/權力/制衡」的核心問題,一切NCC列舉不予中天新聞換照,如裁罰件數居冠、內控機制失靈理由,其實都是在「枝節和技術」層次打轉。

早在十八世紀,盧梭就認為輿論是「法律之外的法律」,因此新聞媒體必須獲得充分尊重。美國聯邦前大法官波特.史都華根據第四權理論,從歷年最高法院判決分析,更主張憲法保障新聞自由並非什麼「多元意見」或「溝通管道」的考量,其目的只是單純要讓媒體成為自主免受政府干擾的制度性組織。

以上說法都與開放社會仰賴「猜想與反駁」,才能進步的道理若合符節,畢竟人類認知的真理皆為暫時,任何「確信」,尤其來自「利益團體的推銷」,都只是一種誤導。

因此掌權的政府和具影響力的新聞台,從「觀點的自由市場」看,不過就像賣場貨架上任君選擇的商品,沒有真假,也無所謂對錯,一切僅由供需—即消費者定其去留。當然身負監督在位者重責的媒體,因「武器不對等」的緣故,才能讓「寧有報紙無政府」的觀點,更經得起時間考驗。

政府會濫權嗎?從東森S台撤照到中天新聞台的下場,相信民進黨已給了台灣人民很好的答案。












RCEP衝擊台灣農業?


2020-11-20 04:38  聯合報 /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新北市)
RCEP成員國以視訊會議形式,正式簽署這項自由貿易協定。路透


RCEP終於簽署,由於兩岸關係惡化,台灣在短期內應無機會加入,面臨在東亞區域經濟板塊被邊緣化的壓力,傳統產業也將受到衝擊。儘管台灣官方刻意淡化衝擊,並強調雞蛋不能全放在一個籃子裡,但是蔡政府先前提及的CPTPP、台美FTA或BTA、台日FTA到現在八字沒有一撇,連蔡政府全力推動宣稱要以農業為領頭羊的新南向政策,成果也遠不如預期。由於新南向國家多數與RCEP成員國重疊,將更難推動,蔡政府須面對現實,別再牽拖。

全球農產貿易競爭日益激烈,傳統農業競爭,主要受資源要素稟賦、生產效率、規模等影響,其中土地資源,對出口競爭力影響不容忽視,但這種稟賦不是輕易能得到改善,使得各國間競爭力差距,比工業更難克服。鑒於農業具重要戰略地位,各國普遍對農業採取保護措施,開放市場尤其保守和審慎。為此各國均充分利用有限政策空間、國際局勢及規範,保護農產品,往往成為阻礙貿易談判的敏感因素,需透過談判取得最大共識。不僅台灣農業如此,其他國家亦復如此。

例如RCEP允許將日本的稻米,小麥、牛肉、豬肉、乳製品、砂糖等五個品類排除在關稅削減和取消對象外,日韓均對農產品採高度保護,也爭取到較長調適期;而印度人口五成以上是農民,基於保護農民,莫迪總理選擇暫不加入。

中國及東協都是台灣重要農產品出口國,該協定成立後,會代替一些成員國與非成員國(如俄羅斯、歐盟、美國加拿大及台灣)間農產品貿易,形成貿易轉向效應(越南政府認為將有助於該國農漁產品的外銷),實際影響如何值得政府持續關注,並擬妥因應對策。

RCEP協定雖未見農業專章,但同意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並採區域累積的原產地規則及負面表列,有助區內農產品流通及外資投入,儘管農業在降稅模式和敏感產品有較大差異,最終也依現實做出妥協。整體言,RCEP對農產品規範較CPTPP寬鬆,台灣能否找到突破口,考驗執政團隊能力。

其實保護農業與加入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不必然是二選一,農業也不一定是區域經貿合作的絆腳石(產品存在互補性),如何藉此提高競爭力,並透過區域經貿合作打開國際市場,才是正確的決策方向。

台灣想加入採高標準貿易規則的CPTPP,除開放日本核食外,壓力將遠大於加入RCEP,以蔡政府對農業採取高度保護及補貼方式,更墊高加入CPTPP的難度,是否又是另一個泡沫,很快見真章。全球農業已進入新競爭模式,台灣政府及農民不能活在過去!












新媒體 在黑暗中點亮明燈


2020-11-20 04:48  聯合報 /   吳宥蓁/SOHO 族(新北市)
中天電視台換照失敗。 記者邱德祥/攝影


三國演義開宗明義「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道盡興衰起落,乃大勢之所趨。

這樣情節在全世界輪番上演,大勢所趨,無論從民主到操縱民主變相獨裁,都是有跡可循、有勢可導。我佩服日前美國選民換掉剛愎自用的總統,包容傾聽的拜登時代即將來臨。

在分合態勢中,暴政必亡是恆久邏輯。所謂暴政,翻成俗話就是:無情無理無法無天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長久以來,許多評論常指當局為政兩套標準,說穿了就是「順我昌逆我亡」。

身為小民,看著一家電視台遭不予換照…我寧可看到的是一齣長安不見使人愁的烏雲蔽日戲碼,也不願看到「魔戒」中墮落神明,利慾薰心隻手遮天的戲碼。

面對暴政,小民們向來只能逆來順受,但存一線希望:從來,無力無奈的小卒都槓不上無恥無德的大官,但總有有為有守有情有義的好漢,終會揭竿起義。

放眼網路世界中,各種小媒、直播等頻道、節目如雨後春筍出頭之際,單一有線電視台的影響力其實逐漸式微中,已有忠實觀眾的媒體即使背了欲加之罪被釜底抽薪,另起爐灶或將開創更廣闊的天地。

在暗黑時代,無論爭一時、爭千秋,或爭一口氣,不妨先點盞明燈。我期盼媒體各山頭好漢齊聚,當燈火通明時則破曉在望、天日重現。












「會吃壞肚子的麵,不該續賣」


2020-11-20 04:47  聯合報 /   陳怡璇/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嘉縣民雄)
前新聞局長鍾琴,昨天號召民眾到NCC前,抗議中天新聞不予換照,含淚控訴表達捍衛新聞自由,並在民進黨旗上打「X」並予以撕毁。記者林俊良/攝影


NCC對中天新聞台不予換照,社會反應熱,最大反對理由在此舉「扼殺新聞自由」。主張新聞自由前提,是媒體做到該盡的責任。

新聞自由應建立在報導內容基於事實,整體社會的自由建立在正確、充足的資訊。如果偏頗、誤導的內容常態性存在,傷害的反而是人民「知的自由」。正如同,商家有賣牛肉麵或陽春麵的自由,但如果賣的麵會讓消費者吃壞肚子,那麼這間店就不該主張他們享有販賣會讓人拉肚子的麵的自由。

當議題牽涉「政治立場」,多數的討論只有藍綠,不看事實。中天新聞關台多聚焦在「政治介入」,卻鮮少實際討論中天新聞的報導是否傷害民眾的「知的自由」。列舉幾則中天新聞報導如下:

一、中天新聞報導扭曲事實:中天新聞被開罰一百萬理由是因兩則新聞,但二○一九年三月廿八日中天新聞卻報導是因「韓國瑜新聞太多」。不僅不合事實,也讓可受公評的新聞表現落入泛政治討論。

根據處分書,被開罰一百萬原因是兩則新聞。一則「新加坡大使盯場」,新聞末段根據新加坡大使在韓國瑜超市簽約典禮現場低頭看手機,便下結論說大使與代表處同仁盯場未平衡報導,也沒查證。這則新聞被罰六十萬;第二則是選舉期間「侯盧韓合體 天空出現鳳凰雲」新聞,開罰四十萬元,但是中天報導被開罰百萬涉己新聞,卻說是因報導韓國瑜新聞太多。不符NCC的裁罰實情。

中天回應,報導韓國瑜過多裁罰理由來自「一○八年三月廿七日NCC新聞稿」,但檢視該新聞稿,寫的是「限期改正」,並非裁罰根據。這是明顯讓民眾對NCC裁罰評價,建立在錯誤事實上。

二、中天新聞報導斷章取義:十月廿六日,中天報導「被裁罰是因為報導韓國瑜過多,但是親綠媒體報導韓國瑜的數量多過於中天,卻沒有被罰,可見此裁罰是政治性操作」。新聞中提供NCC觀測報告,的確三立韓國瑜新聞比中天多四點七九%。但這僅是當年十二月統計,並非全貌。觀測報告亦公布三月各台韓國瑜新聞播報比例,兩月合計,中天比例遠高於其他電視台。但中天卻用片面資訊做不實報導,再次把NCC裁罰導入泛政治討論裡。

民眾需要媒體報導公共議題,當報導沒有建立在事實,導入泛政治討論中,讓民眾評價建立在對立上,非全民之福。媒體要求享受言論自由前,至少要盡到最起碼責任,根據事實報導。讓有問題媒體繼續存在,或交由市場機制,只是把媒體、主管機關該盡責任轉嫁到民眾身上。當我們選擇要吃牛肉麵或陽春麵時,都有免於擔心吃了拉肚子的恐懼,媒體也是!











美疫苗問世?一場大規模人體實驗


2020-11-20 04:37  聯合報 /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新北市)
目前美國已先成成功開發兩種新冠疫苗,都宣稱保護預防效果高達95%。輝瑞表示將在日內送FDA核准緊急使用。 路透社


美國輝瑞疫苗和莫德納生技相繼表示,其新冠疫苗經三期臨床實驗,有效率達九十%或以上,將於年底前生產供美國使用。這兩家公司都應用近年剛興起的mRNA技術研製疫苗,公開mRNA新冠疫苗效率時,都稱副作用相當輕微,輝瑞於十八日更宣稱,重新審視疫苗有效率為九十五%。

國外有專家打臉這些mRNA疫苗,認為只是數據未經他人評審,也未經知名醫學期刊認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商榷。

筆者不解,接種組又沒作攻毒試驗,究竟其九成、九成五效力可信否?安慰劑對照組也有那麽多人未受感染?有用統計學檢討兩組是否有差異顯著性嗎?受試人員是否日常活動也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根本沒機會接觸到病原呢?打疫苗或打安慰劑受試者接觸病原機會是否相同?兩家疫苗公司都未公布完整試驗過程和詳細成績前,就草率發布疫苗效力,莫怪令人質疑。

二○一八年,賓州大學醫學系柏第教授在《自然》發表「疫苗學的新紀元—mRNA疫苗」乙文,指mRNA疫苗有取代傳統疫苗的趨勢,其具高效性,可快速研發,製造花費低,並可安全管控等優勢;但其應用仍被mRNA的不穏定性,和在人體內傳遞效率所限。最近科技進步,在動物模式和人體,對抗傳染病和治療癌症的多種mRNA疫苗,已獲令人滿意結果。對mRNA疫苗推崇備至,副作用僅以「其副作用並非不重要」帶過,真有老王賣瓜之嫌。

其實至今,仍無應用mRNA技術製造的市售人用疫苗,mRNA新冠疫苗只是迫於疫情嚴峻,藉由基因重組技術快速研製,趕鴨子上架的產物,筆者認為該疫苗注射後,當遞入人體多種細胞內,進一步製造病毒蛋白,釋放細胞外,刺激淋巴系統製造抗體,人體可得保護力。疫苗中人工修飾過的mRNA也可能極易誤進神經細胞內,引起炎症反應而造成病變,如引起急性發炎性神經病變(GBS,格林巴利症候群)。因此疫苗安全性更需再經多方長期觀察,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有其必要性。

日前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已編列一一五.五億元購買疫苗,希望明年中就可施打歐美生產疫苗。由於兩種疫苗需低溫保存,乃為求疫苗成分mRNA的穩定,而兩種疫苗保存溫度不同,應和修飾mRNA的設計有關。這些疫苗都以美國優先,加拿大等國也要分一杯羹,台灣明年中前購得機會渺茫。

美國數億人口將會率先施打全球首創以mRNA製造的疫苗,像一個大規模人體白鼠試驗場。陳部長採購歐美新冠疫苗不順遂,國內不妨參考美國使用後果,搞不好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