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 星期四

盛治仁/資本主義是環保解方或病因?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資本主義是環保解方或病因?
◆  楊志良/世間蠢人多?
◆  林中斌/武統台灣?
◆  周行一/迴旋空間

◆  嚴震生/貶抑軍人的川普 還能發動戰爭嗎?
◆  薛承泰/道路上的無知之幕
◆  馬凱/30年前的預言與超級全球化
◆  洪蘭/讓孩子去做白日夢吧
◆  盛治仁/125個死刑冤獄
◆  劉維公/「靠北」之社會語意學考察
◆  方祖涵/捕手鈴木清的川普紅帽

◆  王健壯/大法官對憲法閉上了眼睛
◆  趙春山/巧婦難為,不要吝於給江主席按讚
◆  黃介正/美對兩岸「戰略模糊」的終結?
◆  葉銀華/康友之公司治理警訊
◆  沈呂巡/美國對台灣主權爭議轉折記
◆  羅智成/「真」的貶值







盛治仁/資本主義是環保解方或病因?


2020-09-16 23:40  聯合報 /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麥克費認為「科技進步」和「資本主義」是驅動環保進步的主要動力。 記者許正宏/攝影


環保的重要性已經成為主流共識,但是該如何做卻有不同看法。減少消費是否能有效保護環境?回歸農村自然生活,能否降低汙染?如果有人說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您能接受嗎?如果有人說,資本主義是解決環保問題的解方而非病因,您相信嗎?


安德魯麥克費第二次機器時代機器、平台、群眾之後,最近出版了以少創多」,抱持的就是上述觀點。他這番挑戰許多先入為主觀念的理論,在我們決定接受或否定之前,可以先瞭解一下他的說法。


簡單地說,麥克費認為科技進步資本主義是驅動環保進步的主要動力。資本主義為了降低成本,會努力地研發科技,使用愈來愈少的天然資源。例如飲料罐,材質從鐵罐變鋁罐,而且愈來愈輕,消耗的資源也愈少。


再例如智慧型手機,一支就取代了計算機、手電筒、收音機、指南針和導航機等等設備,而愈來愈多的數位生活和運用,也同時減少了原料的使用,降低了地球的負荷事實上,這種去物質化的趨勢,在美國相當明顯,每年的實質 GDP 雖然不斷成長,但有九成以上的資源在民國104年(二○一五年)前就已經過了消耗高峰,開始逐年下降。


用一個數字來說明:民國106年(二○一七年)美國能源總消耗量比民國97年(二○○八年)減少約二%,但經濟成長超過十五%。換句話說,過去我們認為經濟成長環境保護必須二擇一的命題不一定成立


但光靠這兩者還不夠,畢竟自利的資本主義,不會積極處理汙染等外部性問題,所以還需要公眾意識回應民意的政府」,來設立規範,防止不當的行為並降低汙染。當這樂觀四騎士同時出現的時候,通常都能獲致良好的結果。一個例子就是民國59年(一九七○年)代美國通過的空氣清淨法公民重視、政府立法、科技進步、商業競爭四個條件俱備之後車子的汙染排放降低了九十九%,更加省油,且馬力更強


為了環境的永續,我們一定要致力環保,但是要用對方法。例如文初提問如果人口回歸農村是否對環境有益。事實上,小規模農耕使用資源的效率較低,且居住在都市大樓反而能源效率高、交通成本低,對整體環境比較有利。


作者為哈佛博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其學術訓練讓他在闡述論點時提供了非常多的數據做支撐。我在閱讀時,有許多既定的觀念也不斷被挑戰。例如作者認為基改食品在科學研究上不但對人體無害,也對解決糧食短缺問題有重大貢獻。但是有許多消費者因為對未知害怕,進而影響許多政府限制基改食品的政策。


從書中我們看到了生態環境有機會在經濟成長的前提下持續改善,但這不會自動發生,還是需要所有人的覺醒和努力,來克服外部性的自私人性。另一方面,此書給我一個重要的啟發就是打開心胸和既定的成見,從科學和證據來思考。


現在社會普遍信任感降低,疏離感增加,人們選擇相信資訊的來源愈來愈窄化。有人只相信所屬黨派立場的說法,或是認識的朋友和社群網路裡的訊息,而不願意接受客觀數據支撐的論點在美國連戴不戴口罩都跟政黨立場有關,就是一個荒謬但現實的例子希望一個築基於證據和數據的論述,可以刺激大家的思考,一起為環境保護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