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磅快評】阿查爾有沒有「白來了」?中共軍演給答案
◆ 【重磅快評】陳建仁、陳時中不同調 疫苗政策聽誰的?
◆ 【重磅快評】小明、小小明、大小明 蔡政府切割超精微
◆ 【重磅快評】首戰即終戰? 馬或失言但不代表蔡必正確
◆ 【重磅快評】防疫神話早歸零,陳時中以為還在神壇上?
◆ 【重磅快評】談普亭疫苗帶酸 阿查爾實已承認美國慢了
◆ 【重磅快評】阿查爾偶有口誤 飯店卻選得百分百正確
◆ 【即時短評】兩國論後最戰雲密布的一天? 台灣應沉住氣
【重磅快評】小明、小小明、大小明 蔡政府切割超精微
2020-08-13 12:49 聯合報 / 主筆室
繼上月開放二歲以下小小明入境,今起放寬到六歲以下,但求學階段的大小明能否在九月開學前回台仍未確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今天起2至6歲持我國居留證的陸籍子女「小小明」可申請入境,共有532人符合資格,指揮官陳時中說會盡量促成6歲以上、正值求學階段的「大小明」趕在開學前回台;只是距開學只剩半個月,依蔡政府半年來的作為,「小明」父母們最擔心的是恐怕是蔡政府再度切割,終至切斷孩子的回台之路。
在陳時中一番「國籍選擇的承擔」的談話後,今年2月11日有2,000多名沒有我國國籍的陸配子女被阻於國門之外,從此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小明」,這些孩子起初不分年齡、性別、大小,統統被叫「小明」,個個返台無門,儘管他們的父母到處下跪、陳情,陳時中期間曾說他為此決定感到痛苦,但卻無助於改變他們返台無門的命運。
在人道、疫情等因素考量下,僅管蔡政府清楚當初這道門關得不盡合理,但抗中當頭,就是不願髮夾彎,只得慢慢轉、慢慢彎,硬撐了快五個月,7月16日第一次開放2歲以下持我國居留證陸籍子女可入境,宣稱有100名「小小明」可以返台與父母相聚,但結果只有一人申請,這項「德政」,似未獲得太大回響。
為免「為德不卒」之譏,蔡政府今天再開放2至6歲持我國居留證的陸籍子女「小小明」可申請入境,宣稱有532名「小小明」符合資格;看來,這次德政的規格要比上次大了好幾倍,應該要獲得多一些的掌聲才是,也可以讓陳時中的痛苦緩解一些,但決策官員不接地氣,不了解2至6歲的「小小明」其實大都有大人陪伴照顧,也沒有上學,其實沒有回台急迫性,蔡政府雖然把門又打開了一點,但會因此申請回台的「小小明」恐怕也不多。
其實,真正的重點在於6歲以上、正值求學的「大小明」能不能在開學前回台,他們才是熱蝸上的螞蟻,他們已經被耽擱一學期, 如果再錯過開學日,是不是又要再耽擱一學期?孩子的父母要問的是,孩子能不能及時趕回來?可不可以繳費註冊?陳時中給的答案很保守「我們盡量能促成,但開放與否有錯綜複雜的判斷,需要逐步開放」,這又把小明父母的心懸在半空中。
何以如此?觀察這半年來蔡政府處理「小明」回台,一直用的就是超精微切割的技術,原來要處理的就是二千多名滯留大陸的陸籍配偶的子女,蔡政府對他們關門之後,又精心設計開了小門縫,於是就切割出來「幼小明」(2歲以下),結果是只有一人經由這個門縫回台。
經過一個月,蔡政府再觀風向,又把門縫開大了一些,說是有532名「小小明」(2至6歲)也可以回來,但門外還有一千多名真正急著回來的小明,我們不禁要猜,日後還會不會再切割分出「小學小明」、「國中小明」、「高中小明」...?說來荒唐,但蔡政府逢中必反,又有什麼事是做不出來?已是「準國人」的小明際遇尚且如此,5,000名選擇來台灣求學的陸生恐怕也要有心理準備了。
【重磅快評】陳建仁、陳時中不同調 疫苗政策聽誰的?
2020-08-13 15:55 聯合報 / 主筆室
攸關全民防疫的新冠肺炎疫苗採購,衛福部長陳時中(左)和前副總統陳建仁(右)各彈各的調。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昨天中午和前副總統陳建仁等人午宴,陳建仁表示「台灣疫苗公司在疫苗研發相當順利」,他說政府如果知道國外有好的藥物,會盡早採購「部分疫苗」,讓第一線醫護人員、防疫等高風險人員接種。
陳建仁的說法並不是首見。早在今年7月初,陳建仁就提出過類似說法。他的「雙管齊下論」,是「醫護和防疫人員外購、一般民眾等本土疫苗」。而他所持的理由,就是「國內疫苗發展非常順利」。可是近一個月來,「本土疫苗發展順利」的謊言早已被戳破,陳建仁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不禁令人好奇其動機、依據為何。
舉一個例子,就可知道目前國內疫苗研發的進度落後到甚麼程度。三天前,國家衛生研究院透過衛福部發布新聞稿,說國衛院的 DNA 疫苗「經動物試驗證明具保護效果」。也就是說,國衛院的疫苗「通過動物實驗」。但動物實驗後,程序上應該還有三期的人體臨床實驗,目前國際上至少已經有五、六支疫苗已經禁如第三期人體臨床試驗,或完成了第二期人體臨床試驗。若以一期三個月計,本土疫苗的研發進度至少就慢了半年。
衛福部和除了陳建仁以外的學者專家對此情況當然不會不知道,所以早在七月中旬,包括衛福部長陳時中在內,早就已經宣布了「三管齊下」的疫苗取得策略:其一是外購,其二是繼續研發,其三是取得授權生產。而且外購是以「1,500萬劑、涵蓋百分之六十民眾」為目標,這和陳建仁說的「外購疫苗讓高風險人員施打」,顯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由於陳建仁曾是副總統,又是綠營十分倚重的公衛權威,其論點顯不能以「一般專家個人看法」視之。於是第一個問題是:陳建仁的看法與衛福部相左,甚至是公開與陳時中相抗,未來政府的決策到底是聽誰的?
第二個問題是,當所有證據都顯示國內疫苗研發進度落後,陳建仁何以堅持「研發順利」,而且外購疫苗只限於讓第一線民眾施打,不顧一般民眾可能得等上一年才有疫苗可打的風險?近來有新聞指出,國內研發疫苗的藥廠對政府意欲「外購」、「授權生產」的政策表示不滿,認為這可能讓國內疫苗研發廠商的投資付諸流水。陳建仁的看法,到底是為了維護民眾健康,還是本土疫苗廠商的利益?
第三個問題是,在疫苗研發階段的政策錯誤,讓台灣幾乎確定喪失優先取得疫苗的先機。即使衛福部政策方向改成「三管齊下」,也不保證能及早取得疫苗。如果再有陳建仁這樣的人出來亂,是否會再讓疫苗政策再度陷入混亂?
這些問題,都有賴政府高層好好地出來說清楚。否則民眾、廠商到衛福部都無所適從,疫苗政策錯誤帶來的傷害,恐怕會更大。
【重磅快評】阿查爾有沒有「白來了」?中共軍演給答案
2020-08-13 18:53 聯合報 / 主筆室
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在台訪問之際,中共戰機日前跨越海峽中線挑釁,空軍罕見以「飛彈全程監控」強硬立場,宣示驅離共機。 圖/國防部提供
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和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同日來訪,先後離台。蔡英文總統在臉書呼籲,「希望大家一起關心台灣的外交進展」,不要只在討論阿查爾有沒有把「蔡總統」喊成「習主席」,以及蔡英文有沒有當日本訪客的面「脫鞋子」。
不過,民眾顯然還是對「習主席」和「脫鞋子」比較感興趣;真正最關心「台灣外交進展」的,大概是中共。
蔡英文提醒大家,「這幾天,是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時刻」。好巧,中共軍方也宣布,近日解放軍東部戰區多軍種多方向成體系出動兵力,在台灣海峽及南北兩端連續組織實戰化演練,進一步檢驗提升多軍種聯合作戰能力;並指責「個別大國」在涉台問題上消極動向不斷,向台獨勢力發出嚴重錯誤信號,嚴重威脅台海地區和平與穩定。
事實上,阿查爾訪台之際,中共主力戰機就跨越海峽中線挑釁;中共官媒環球時報還稱,這顯然是對阿查爾訪台的清晰回應,也是對蔡政府配合美國遏制中國戰略的明確警告;美國將逐漸把台灣變成中美博弈的火藥桶,台灣將滑向被美國引爆的邊緣,失去對自我戰略的選擇能力。不過,台灣空軍也罕見地以「飛彈全程監控」的強硬立場,宣示驅離共機。
阿查爾離台後,共軍又宣布近日「在台灣海峽及南北兩端」連續組織實戰化演練。這種儼然是三面合圍的想像,很容易讓人想到民國85年(1996年)的台海危機。
當時中共進行的導彈演習,導彈落點就分別選在基隆和高雄外海,解放軍海陸空部隊也在平潭島展開登陸聯合作戰演習;還有消息稱共軍將攻馬祖外島,而我外島戎守的阿兵哥也都被要求寫好遺書備戰。美國則派遣二艘航母戰鬥群部署到台灣東部和東北部海域,情勢一觸即發。
從民國84年(1995)延續到民國85年(1996年)的台海危機,是中共對李登輝訪美,以及李登輝總統選舉連任的回應。這次針對美國宣稱四十年來「層級最高」的閣員訪台,共軍不只南北夾擊,而把演習形容成三面合圍;也不只導彈試射,而強調要從實戰演練提升多軍種聯合作戰能力。至於美軍,阿查爾來台前,據聞美國航母和巡洋艦也在東海巡戈,而反潛機則在台灣南部海域現身;美軍前來為蔡政府助勢的軍容,顯然不及李登輝時代的兩艘航母壯盛,但台灣人好像也沒在怕的。
不過,當台灣的外交進展到成為美國抗中的棋子和川普競選的籌碼時,被綁上火線的台灣,還存在外交自主和戰略選擇嗎?難怪,雖然蔡英文希望大家一起關心台灣的外交進展,大家卻只為了該尊稱蔡英文為President Xi 或Presidency而吵成一團,都忘了追問阿查爾到底有沒有「白來了」;反正陳時中也不給問,只說這種問題「太白目」。
【即時短評】中共軍演 我有萬全準備?
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日前來訪,為民國68年(一九七九年)斷交後的台美關係立下新的里程碑。但阿查爾抵台之際,共軍殲十一、殲十型戰機就踰越台灣海峽中線;阿查爾甫離台,中共解放軍馬上宣布在台灣海峽及南北兩端軍演。我國外交陸續有斬獲,但即伴隨兩岸危機升高,確實有賴政府審慎拿捏、因應。
無論中國軍方的挑釁動作是例行性騷擾,還是有意抗議,都顯示現行的美中台三角關係,一邊是台美友好,一邊卻逐步演變成鮮明的兩岸對立,跟美中對抗成為「等腰三角形」。
台美關係升溫,說明蔡政府的親美路線奏效。一方面我國的外交政策不斷向美靠攏,另一方面,台灣的親美態度,也符合美國現行對抗中國的外交方針。然而,這樣的台美蜜月期還能夠維持多久,仍是一個未知數。
首先,川普政府與中國的關係急速冷凍,未必與美國內部情勢無關。美國對中國的強硬態度,當真是要推向美中對立的「新冷戰」局面?還是其實有意轉移美國國內焦點?不無可疑。一旦美國內部情勢回穩,美中關係也將回穩,台灣恐難再受到同樣重視。
其次,美國大選在即,一旦川普政府下台,美中關係恐怕要重新洗牌,政權輪替後的美國,勢必重新衡量「美中對立」是否當真符合美國當前利益。
台美關係縱使如蔡政府所稱「四十年來最佳」的友好程度,但台灣能否從中獲得實質利益,仍須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誠然,「台灣旅行法」等利台政策近兩三年來一再出爐,但最具實質性的如台美 FTA 等,卻進展緩慢,未能有重大突破。
相對於台美關係被質疑「口惠實不至」,兩岸的緊張、衝突,卻有一觸即發之勢。亦即,政府一味親美之外,面對詭譎的國際情勢,更應有外交備案,以及兩岸對策。
與其一再強調緊盯中共軍演、呼籲國人不用過度擔憂,政府也該把兩岸關係的實情,對全民開誠布公。畢竟,民眾更想了解,政府能否充分掌握?有無萬全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