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0201/web/
◆ 聯合報社論/抗疫正緊,環保防線卻先傳破口潰堤
◆ 聯合報黑白集/防疫不升級,在怕什麼?
◆ 經濟日報社論/活用國貿規則 確保國家利益
經濟日報社論/活用國貿規則 確保國家利益
2020-02-25 01:1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日前將中國等20多國從美國認定的「開發中國家」名單剔除,引起媒體關注。也有國人樂得呼應,認為中國大陸多年來「裝窮」,這下可踢到鐵板,未來無法在國際經貿上享受特殊優惠而左右逢源了。
不少國家因開發程度較低,在國際經貿上獲得某些優惠是事實;但若認為中國大陸等經濟體,是因為取得這種「身分」,享受長期優惠而獲得發展優勢,才造成快速成長,則是錯誤認知。因為,是否擁有開發中國家身分,對一個經濟體的發展優勢影響有限;能否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才有較顯著的影響,川普為發動貿易戰而誇大了事實。
事實上,若要為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原因排序,最重要的應是經濟體制改革開放,提供誘因讓全民拚經濟所致;其次,包括港澳台等境外企業的大量直接投資(FDI),提供資金、生產和管理技術,讓陸方透過「外溢效果」學習現代企業的經營訣竅,當然也貢獻巨大。而若談到和WTO之關聯,那麼加入WTO本身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開發中國家」的身分,因為是否為世貿成員,在成員國之間獲得的關稅待遇,有極大的差異,對出口競爭力影響頗大。而開發中國家身分,只是在世貿少數規範上,獲得有限度的優惠,對競爭力影響是邊際性的,和是否為世貿成員造成的差異,無法相提並論。
舉例而言,美國對同為世貿成員進口的棉製男童外套課徵13.5%關稅,但若是非世貿成員,稅率就高達90%;隱形眼鏡對世貿成員的關稅率是2%,非成員則課徵40%。台灣對冷凍雞肉課徵的關稅率為20%,但非成員就高達95%;大型冰箱的關稅率為4%,對非成員就是15%。其他各種貨品的關稅率,也都有顯著差異。因此,是否為世貿成員,當然對競爭力關係巨大。
至於「開發中國家」在WTO獲得的優惠,主要是其規範管制的程度較低、調整的期程較長、貿易的機會更多、可獲得技術性的協助;但若貿易競爭力原本不足,這些「優惠」其實協助有限,遠不如入會後獲得成員們較低關稅,以及在「非歧視原則」下獲得的公平對待效益。
川普政府認為,其大量貿易逆差是受到各國占美國「便宜」的後果,所以想擺脫這種束縛。其實,這些「便宜」都來自美國為全球首強,倡議制定全球貿易規則時,為協助弱勢國家更快發展、消弭世界動盪局勢的善意,無所謂誰占誰的便宜。只是,中國大陸在國際上大力擴展政經影響力,包括運用大量資金設立「亞洲基礎建設銀行」、「絲路基金」等來支援「一帶一路」計畫,但同時在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機構獲得大量優惠貸款,的確頗有矛盾而令人側目。少數其他富裕國家,也自稱「開發中國家」而被動享有貿易優惠,當然也不合理。既然美國國力今非昔比,當然可以要求修改遊戲規則,讓「開發中國家」定義更加嚴謹;但是將他國「善用」規則的行為認定為占美國便宜,可說是反應過度、說服力明顯不足。
在聯合國貿發組織(UNCTAD)倡議下,先進國家對「最低度開發國家」(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多數產品通常提供了免關稅待遇。我國身為富裕國家之一,目前也對這些近50個國家提供免關稅待遇,只是涵蓋率仍未過半。但目前15個邦交國中,除五個和我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兩個為「最低度開發國家」免徵關稅外,仍有八個國家被我國課徵一般關稅率,應可考慮以我國的「普遍化優惠體系」(GSP),單方提供免關稅、免配額待遇,並擴大優惠涵蓋率到先進國家水準,來強化邦交。此一作法,「成本」極低而效益應極為可觀。
深入了解和活用國際貿易規則,才能洞悉貿易,並確保我國政經利益。
聯合報黑白集/防疫不升級,在怕什麼?
2020-02-24 23:55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新冠肺炎疫情緊繃,但防疫指揮中心迄今仍是「二級開設」,引發質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目前至少有兩例無法確定傳染源,這點已符合防疫指揮「一級開設」的標準,連美國疾管局也因此將台灣列為「社區傳播」地區。但蔡政府仍一味強調台灣尚未進入社區感染。原應「料敵從寬」,卻成了「自欺欺人」。
當年「抗煞雙仁」之一的前疾管局長蘇益仁,不僅建議應該升級,還建議應升到「國安等級」。對此,蘇貞昌回應,「一直都是國安層級」。但從陸委會對「陸配子女」是否能回台政策被防疫中心推翻,到謝長廷鬧烏龍說鑽石公主號台籍旅客返台不必隔離,再到防疫中心和外交部對日韓旅遊警示不同調,哪一點看得出「國安層級」決策?
按理,防疫中心若一級開設,能有更大的指揮、動員權力。以國民黨的說法,六項「一級開設」的作為,目前進行中的就有五項。昨天防疫中心更加碼,禁止醫事人員出國;這種管制手筆,比一級開設還要高好幾級。
事實是,政府力圖營造「防疫滴水不漏」的神話,一旦防疫升級,就代表承認不再是「境外傳染」或「接觸傳染」,防疫神話就破功。為這樣的虛名,竟把表面數字看得比落實防疫及資源整合重要,只能說政客的腦袋真能想。
聯合報社論/抗疫正緊,環保防線卻先傳破口潰堤
2020-02-24 23:5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環評法近期又引發爭議,連以往民間團體旁聽直播,都多次被喊卡。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正當舉國把全副心力放在對抗新冠肺炎疫情,不免讓人擔心,其他領域的正常施政運作是否會受到擠壓。果然,除了行政院推出的《防疫紓困條例》根本未經討論今日就要逕付三讀,近一個月來也頻頻傳出公共建設的爭議事件,都與環評不公或不透明有關。這些案件諸如高鐵北延、桃園鐵路地下化等皆牽涉重大,相關部門若利用抗疫吃緊之際偷偷放水或暗渡陳倉,恐使國土環境留下無窮禍害。
近一個多月來,環保署有些作法屢受批評,甚至與民間環保團體直接衝突。主要的爭議焦點有三:第一,對於一些中央或地方重大建設的環評會議,環保署動用《旁聽條例》禁止民間團體在旁直播,甚至舉行閉門會議,使環評變得極不透明。第二,環評委員的遴選,排除了原先規定的文資、公益等專長,不少人以「環境工程」背景聘任,顯太過均質。第三,本屆環委在環評會上經常不反駁、不討論,即讓爭議案件火速通過,使決策專業與理性受到質疑。
檢視政府近來的諸多作為,可以發現,民間團體頻頻指摘環保署放水、護航,絕非無的放矢。例如,對爭議長達廿年的「淡北道路」開發案,正方和反方居民意見分歧,但環評會議閉門十分鐘後即輕騎過關,幾未討論。再如,環評大會上月通過了「中火」新建燃氣機組案,對於地方人士要求將舊的燃煤機組「除役」,卻不予理會,反要求留作備用機組。不僅如此,環保署日前還發函台中市政府,要求它「更正」廢止中火機組操作許可證的決定,顯然擅權。
除此之外,耗資逾千億元的「桃園鐵路地下化」計畫,環評會議只開了短短五十分鐘,就迅速過關。彰濱工業區要增設「事業廢棄物處理廠」,因包括焚化爐、掩埋場、再利用設施等,有破壞海洋生態、空汙及地下水汙染等疑慮;但環評會竟破天荒動用《旁聽條例》規定,由環評委員表決要求禁止環團在現場錄影直播。彰化「二林精機產業園區」的第五次環評,也是在動用「禁止直播」的閉門會議下,強渡關山。
上述種種舉措,說明台灣的環評已來到了一個「新保守年代」。民進黨政府的環保署更轉而扮演起護航的角色,為各種建設開路開燈,而不是為台灣守護環境。這樣的轉變,除了令人嘆息,也讓人備覺諷刺。
環保署的角色之所以發生這麼大的變化,說穿了,有幾個主要因素:第一,蔡英文就任後推出的八年八千八百億前瞻建設計畫,許多項目因規劃草率進展不如預期,要靠環評護航來開綠燈。第二,蔡政府力推的「台商回流」計畫號稱承諾金額已達七千億元,卻因卡在水、電、土地等「五缺」問題,實際進度為零,必須加速排除障礙。第三,蘇揆和林佳龍在選前開出不少超大型建設支票,這些計畫若不利用環評強力護航,恐難實現。第四,蔡總統的能源政策左支右絀,無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對供電與空汙的失衡、建設與環境的破壞,只能靠工程取向的環評委員力挺。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肆虐,全國人民正忙於抗疫,此時台灣環保陣線卻頻頻傳出防線破口乃至潰堤的警訊,不能不讓人憂心。進一步看,這種「環評變護航」的問題,並不僅僅是環保署一個單位的質變問題,而是整個政府的「取巧心態」作祟,到了棄制度與理想於不顧的地步。
最近就有兩個讓人錯愕的例子:一是台糖公司為了發展綠能,竟計畫砍光屏東沿山公路兩側耕耘了廿年的平地造林,要將兩百公頃綠地改成「光電園區」;二是政府口口聲聲尊重部落,竟放任民間公司在台東部落以非法魚塭名義興建火箭發射基地。如此短視近利的政府,連環保都能曲意放水,還奢談什麼保護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