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5日 星期二

聯合筆記/防疫戰中迎來的難題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0201/web/

◆  面對未知疫情 紓解長期壓力
◆  聯合筆記/防疫戰中迎來的難題
◆  學測欠缺鑑別度 超篩之亂又起
◆  醫護禁出國 凸顯人力荒
◆  封城之後,城裡城外
◆  病毒、空汙 謠言滿天飛 需科學治理
◆  大學上課十八周之謎
◆  柯文哲應親自擔任防疫總指揮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防疫戰中迎來的難題


2020-02-24 23:54 聯合報 /   蕭白雪
台北市長柯文哲呼籲公布新冠肺炎確診第廿四例「北部女」地點,和衛福部長陳時中槓上。記者楊正海/攝影


法諺有云:「戰鼓響起,法律沉默」。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政府許多緊急應變措施,衍生許多法律授權、程序正當、比例原則等爭議,如今又傳出有人藉防疫之亂,企圖讓有疑慮的法令闖關,亂世中總不缺藉災難牟利者

新冠肺炎剛爆發時,不少人回想起當年SARS的種種,當年和平醫院封院、強制召回醫護人員措施,最後促成大法官作出釋字六九○號解釋,對重大災難來臨時,社會安全與個人基本權利如何取捨有所論述;如今,政府不管是下令限制醫護人員出國、處理境外同胞返國等作為,是否有足夠法令依據,是否有人因此受嚴重侵害,都仍待觀察

在防疫第一的前提下,政府先是大聲說口罩絕對夠用,等出現民眾搶購潮後,在還沒發布緊急命令前就先宣布徵收、限購,民眾限購規則一變再變,在防疫戰況緊繃前提下,業者、民眾多數還都聽命配合。

但當確診個案越來越多,部分資訊的公布陸續引起爭議,加上部分應居家隔離者卻外出趴趴走,究竟政府對確診者、待觀察者足跡訊息應公布到何種程度?近來爭議不休。如何在保護個資、避免歧視與為公共利益而示警間取得平衡,從疫情爆發至今,政府處理原則看來一變再變,看不出標準的一致性

透過國家警報系統,主動發出鑽石公主號郵輪乘客曾在北部的足跡訊息對民眾示警後,在國內首件死亡案例的白牌車司機或是北部女的個案訊息,卻顯得相對保守

在地民眾關心是否發生在自己生活周遭,間接導致許多流言與民眾擔憂,警調單位為此頻抓轉發假訊息案件,但為何無法正本清源,在合法範圍內讓訊息透明以減少恐慌,更是未來值得思考的問題。

若政府堅不公布,但確診者或親友主動向親朋好友示警,甚至當確診者是公眾人物、或接觸者眾而主動對外公開,訊息被轉發時,算不算違法

防疫雖視同作戰,國家公權力對於人民權利的限制不比平時,但與真正的戰爭期間仍有不同,若有人利用人民的恐慌,擴大限制、侵害人權,歷史終會記下一筆

當下防疫是第一要務,待疫情平穩、或當新冠肺炎流感化後,這段時間被大家暫時忽略、或被以大局為重避而不談的問題,遲早終究要面對。










學測欠缺鑑別度 超篩之亂又起


2020-02-24 23:53 聯合報 /   溫順德/高中校長(台中市)
大學學測成績公告,數學科滿級分人數高達一萬四千餘人,較去年多出近一倍,去年申請超篩之亂,今年勢將再度上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學學測成績公告,數學科滿級分人數高達一萬四千餘人,較去年多出近一倍,創下十九年來新高因數學高分群暴增,國英數自四科總合滿級分,亦由五九五人增為七七九人去年申請超篩之亂,今年勢將再度上演

去年試題欠鑑別度,導致申請入學超篩,清大電機學系乙組招生四十人,預計篩出一二○人,實際卻達五○六人;醫學系台大等五校增一倍,陽明與成大漲三倍。申請入學程序繁瑣,準備資料費時耗力,南北奔波所費不貲;頂大甄試人數翻倍,錄取機率相對降低,不僅浪費社會資源,更重創學生自信。今年高分考生驟增,超篩夢魘再次降臨,必釀更大恐慌

面對質疑,招聯會卻表示,近半數的招生校系,有的使用分科篩選,有的增加參採科目,除採計四科校系外,數學單科影響不大,今年超篩校系數目,將較去年減少一半;又說醫牙校系超篩,二階甄試人數增加,可選出適合的學生,況且審查委員足夠,甄試品質不成問題。增篩選或參採科目,或可減少超篩校系,但超篩問題依舊存在;且醫牙篩選方式,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四科總分人數增加,超篩人數更勝去年,備審資料真能詳閱?口試品質如何把關?對於甄選公平性,考生心中不免忐忑。

學測五選四的變革,高分考生哀鴻遍野,未來採計減為三科,問題更是雪上加霜。為解決高分群篩選,大考中心曾擬方案,十五級分再分三級,家長團體疾呼增為卅級分;教師團體主張維持現有級分,各方意見大相逕庭。然筆者觀察,加速擴增學測題庫,穩定試題難易度,才能提升考試信度,有效鑑別考生程度;各科增為廿級分,亦可解決篩選問題。

調降學測參採科目,原為減輕考生壓力,而今配套未盡周延,高分群考生的激增,反卻造成甄試壓力,悖離制度設計初衷。檢討更修級分量尺,提升試題的鑑別度,力求考試公平正義,大考中心得加把勁,招聯會亦不容蹉跎!









大學上課十八周之謎


2020-02-24 23:47 聯合報 /   李念晨/勤益科技大學教師會理事長(台中市)
因新冠肺炎疫情,大學延後二周開學,造成不少困擾。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學法施行細則規定每一學分必須上課十八小時,教育部進一步要求各大學每學期必須上十八周。往年大學都會在六月下旬學期結束,接著七月初就有大學指考,以及高普考等相關考試。

今年因為防疫,大學晚兩周開學,若是要上滿十八周,就會造成應屆畢業生無法參加高普考,以及耽誤原本暑假安排的一些事情。為了應付這個狀況,許多大學將這學期期末考時間訂在第十六周或第十七周,並要求老師在第十八周或第十九周送交成績至於期末考後的上課時間,就要求老師繼續上完或提前另找時間補課

把期末考時間往前移,考完再繼續上課到十八周結束的這種怪異安排,大學不覺得很矛盾嗎?考完期末考甚至學期成績都交了,學生還會來上課嗎?大學的行事曆都要經過教育部核備,難道教育部也不認為這樣很奇怪形式上要求上滿十八周,但很可能真正在第十六周就結束了。表面上符合教育部規定,但留下許多複雜難解問題要老師處理。最後到底上了幾周,恐怕只有天知道!

前兩天高普考已決定要延後兩周舉辦,已部分解決了上述問題,希望教育當局能重新考慮學期安排所影響的各個層面,做更妥適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