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前瞻規劃 化解勞動市場危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0306/web/

◆  聯合報社論/以信徒健康為上,別給媽祖添麻煩
◆  聯合報黑白集/禁醫事人員出國是為啥?
◆  經濟日報社論/前瞻規劃 化解勞動市場危機







經濟日報社論/前瞻規劃 化解勞動市場危機


2020-02-26 23:4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主計總處公布1月的失業率為3.64%,勞動市場看似正常,但主計總處也提醒若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惡化,勞動市場恐將受到影響。疫情發展至今,一般關注的焦點多在產業受到的衝擊以及對經濟影響,由於勞資協商縮短工時(無薪假)及大量解僱的情形尚不明顯,也致使對勞動市場可能受到的衝擊關注較少。此外,政府的紓困措施也大多針對產業而來,對於勞動市場,僅有提供補助無薪假勞工培訓措施。這樣的因應在疫情屢發不墜的情形下,可能有點輕忽與不足。

台灣由於疫情控制得宜,製造業不像中、韓等國受到較大衝擊,甚至部分受惠於轉單效應,因此未有大規模停工的現象;服務業受到消費心理因素影響,已有較明顯衝擊台灣企業在歷經十年前金融海嘯恣意解僱卻難聘回員工的教訓下,已學會不輕易解僱員工,只要疫情很快過去,甚至經濟V型反轉,咬牙撐過是可以容忍的。只是一個月來,疫情發展漸趨悲觀,長期化的可能性愈來愈高,這就不容短視地認定經濟將會很快復甦,反而必須為長期可能的衝擊預做因應。

根據台經院針對疫情對各產業衝擊的研究,在短期內,製造業尚有包含面板、生技醫療等少數產業獲利,但許多製造業或受制於中國大陸零組件斷鏈影響,或因市場需求萎縮而影響出貨,負面效應已現;服務業包含海空運交通運輸、觀光、餐飲住宿、批發零售,甚至證券業,則是一面倒地受到衝擊。疫情得控下的短期影響尚且如此,一旦疫情長期化,企業營運能否撐住勞動市場,格外令人憂心。

勞動市場的衝擊最大的莫過於大量解僱潮。目前我國近150萬家中小企業中,約有85萬家屬於商業服務業,這些企業的產值雖然不高,但因家數多,支撐就業的效果佳。然而,商業服務業卻也是疫情衝擊最劇的產業,若疫情無法快速止息,企業與就業難免衝擊嚴重。製造業則會有不同樣貌的衝擊,由於斷鏈影響供給、市場萎縮影響需求,只要中國大陸復工情況不佳、南韓疫情擴大,緊密鑲嵌於供應鏈中的台灣製造業必受衝擊,僅有非常少的企業看好其正面效益。因此,不論服務業或製造業,大量解僱潮都有相當程度的可能。

對於勞動市場可能的惡化,政府現在就應未雨綢繆設想因應對策。民國97年(2008年)金融海嘯時,政府在很短的時間就提出立即上工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促進就業措施,也很快就達到安定市場的效果,現在類似的安定勞動市場措施也應該開始規劃。除此之外,勞動政策也應該配合產業發展趨勢及經濟政策有更前瞻性的思維。例如,疫情使得人員復工困難勢必導致全球對智慧機械更高度的需求,這不但是智慧機械長期成長的契機,也會帶動對相關專長勞工的需求,現在就應開始培訓儲備相關人才。

此外,幾乎所有預測機構都預估今年的全球貿易成長率將會低於經濟成長率,亦即全球貿易不振已勢所難免,因此內需必須作為經濟成長的屏障。但不能為了內需而內需,發消費券漫灌式地刺激內需已不合時宜。發展內需必須講究真能改善生活品質、迎合真正需求的實效。內需產業中的醫療保健社會工作服務業,顯然是高齡少子化下最應該也最值得發展的產業,目前也正是求才機會最多的產業之一

前瞻性的勞動政策不能僅止於立即上工計畫這種救急措施,面對產業趨勢與未來生活型態的轉變,也必須將被迫離開市場的勞動力導引到有發展前景或能裨利民生的產業。果能如此,才能達到人力資源有效運用、維持經濟成長動能、就業安定的多贏局面。當然,這樣的勞動政策絕非勞動部可以獨立提出,還有賴於國發會經濟部及相關產業主管部會的通力合作,才有希望將疫情導致的勞動市場危機化為轉機











聯合報黑白集/禁醫事人員出國是為啥?


2020-02-26 23:48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疫情指揮中心日前發布醫護出國禁令,引發爭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布「醫事人員禁止出國」,引發醫界反彈衛福部次日改口修正,稱只禁止去陸港澳等高風險地區」,且只管制一線照護人員」。隔一日,衛福部再度改口,說禁令適用醫院所有醫事人員」,期限到六月底止,若有損失將給予「補償」。

關於這項禁令,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出於「醫療人力量能」考量,必須預為籌謀,以避免疫情緊張或失控時人力不足。其二,有醫界大老籌組醫療團赴陸支援抗疫,政府得知消息,先一步下達禁令阻擋。若是前者,確屬遠見;若是後者,恐有欠明智

政府未經溝通即驟然對特定從業人員下達出國禁令,形同限制人身行動自由,無論如何是可議之舉。尤其,主政者自認防疫得宜,國內確診病例僅卅餘起,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因而遲遲不肯升級為「一級開設」;在這種情況下,卻宣稱「醫療人力量能」可能不足,顯得矛盾。

換個角度看,政府若是為了阻擋醫界組團赴陸而下達禁令,則不僅不智,更是短視而粗暴。試想,本土醫界人士誰不想在疫情之中貢獻一己之力,醫師的職志是在濟世救人,並藉此擴大對新冠肺炎及其治療的認識;但政府卻非要築起政治的高牆阻擋他們施行人道,不是心胸狹隘是什麼?

總之,這個禁令下得突兀,只能事後一再改口;若以為用「損失補償」即可讓醫事人員心服,都貶損了醫者救人無國界的心志












聯合報社論/以信徒健康為上,別給媽祖添麻煩


2020-02-26 23:46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疫情延燒,大甲媽祖與白沙屯媽祖遶境是否舉辦受關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三月瘋媽祖,動輒數萬信徒、遶經廿一鄉鎮市的大甲媽祖白沙屯媽祖遶境活動到底要不要照常舉辦,已成疫情攻防大戰科學理性遇上宗教信仰,最怕的是人的私心作梗;主事者聲言:「媽祖會保佑」、「如果封城就不辦」,難道要把停辦責任丟給媽祖或政府?信仰當然重要,但韓國和香港因宗教活動造成大感染的例子擺在眼前,主事者得想想:如何別找媽祖的麻煩。

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昨天宣布大甲媽祖遶境將如期舉行」,但會精簡縮減規模,取消起駕宴、晚會、祝壽大典等活動,並禁止民眾摸轎及鑽轎底。對此,內政部僅虛弱地回應,務必要做好延期舉辦的備案。然而,病毒的擴散並不認宗教門派,無論宣教者或信徒自認多麼虔誠或神功罩體,就醫學而言,人群聚集就有傳染風險,這點不能不防。

歷史上,十四世紀歐洲爆發的黑死病,造成七千多萬人死亡,曾嚴重動搖了當時支配歐洲的羅馬天主教地位。當時教宗為安撫人心,宣布信徒若到羅馬朝聖,死後可以直接進入天堂,而不須經歷煉獄。成千上萬的教徒熱烈響應,朝聖之路就成為瘟疫之旅,瘟疫隨著朝聖路線一路散播。徒有宗教熱情並無法使人免於瘟疫纏身,那場世紀災難,使許多人對教會產生了懷疑

看看最近韓國、香港的例子,殷鑑就在眼前。在南韓,由於「新天地教會」的活動群聚,引起大邱和大南醫院爆發大規模群聚感染;廿四萬名信徒將全面檢測,造成韓國醫療量能的極大消耗。尤其,該教會信徒視身體的疾病為一種「罪過」,因而會刻意隱忍自己的不適,這不僅增加了確認接觸史的難度,更導致醫護人員在不知情下受到病患感染,使疫情雪上加霜。另有一批南韓信徒,不僅在赴以色列朝聖途中交叉感染,更將病毒帶往中東,弄得當地國家風聲鶴唳。

再看香港的例子。香港北角的「福慧精舍」佛堂已有七人確診,這難道是佛祖不保佑嗎?經防護人員檢驗,該佛堂從佛經表面、到洗手間的水龍頭,都檢測到新冠病毒陽性樣本

該佛堂初一、十五都會派費給信眾,並舉辦上香、祈福等儀式這顯示,信眾群集時間越長,交互感染的風險也越大

防疫視同作戰,稍有不慎,可能全盤皆輸。民眾的虔誠信仰,當然必須全力支持;但在防疫抗疫的嚴峻時刻,或許就應該選擇聽從專家意見,斷然打破形式成規,這也是禮敬神明、憫恤信徒的重要體現。觀察以往的媽祖遶境、進香活動,許多時間雖在戶外,但其間經常是群眾頻密接觸、共同飲食,且清潔衛生設施不若平日方便,在在提高信徒間的接觸感染風險。一旦不慎,發生大量群聚感染事件,除造成現有醫護防疫人力更加緊繃外,也將加重我們衛生防疫體系的負荷與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主辦單位必須審慎三思,政府部門也應該提出具體的規範原則,以便社會各界有所遵循。如果連國際盛事的東京奧運都可能停辦,我們的媽祖進香遶境卻不知趨吉避凶,那就太輕忽了。尤其,歷時九天八夜的共食共宿,要如何確保全體信眾安然,若僅靠宮廟主事者拍胸脯保證說「媽祖會保佑」,似乎不是太有說服力,恐怕媽祖也難以苟同。

曾經歷抗煞的公衛專家葉金川提出警告說,一百支籤中,有兩籤抽到會死,能不怕嗎?要不要抽?這話不是危言聳聽,媽祖會保佑虔誠敬謹的人,但無法幫輕率粗疏的人阻擋病毒。包括佛光山、慈濟、法鼓山等大型教團,都已宣布大型活動延期此外,同樣信仰媽祖的松山慈祐宮汐止濟德宮,都在請示神明之後暫停進香、南巡。這是理性的決定,絕對不是不虔誠;若真的崇敬相信媽祖,就別給媽祖添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