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3719/web/
◆ 聯合報社論/「韓流」發威,國民黨大老誰能爭功?
◆ 聯合報黑白集/中選會「公親變事主」
◆ 經濟日報社論/爭取加入CPTPP 不能紙上談兵
經濟日報社論/爭取加入CPTPP 不能紙上談兵
2018-11-15 01: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日前接受日經亞洲評論專訪時透露,正在努力於APEC會議期間,安排我國領袖代表張忠謀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談,當面爭取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全面進步夥伴協定(CPTPP)。CPTPP今年3月簽署,在澳大利亞成為第六個批准國家後,將在今年12月30日生效,進展之快,超過預期,而台灣此時爭取加入,所面臨的挑戰才剛開始。
CPTPP生效時將有第一批產品立即降為零關稅,而且緊接著在2019年1月1日,除日本外將進行第二波的降稅;日本則在同年4月1日進行第二波降稅,所以CPTPP是一個降稅非常快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另外在服務業、政府採購、貿易便捷化及電子商務等領域,幾乎也是立即開放,對於台灣衝擊也會更顯著。
CPTPP 11國成員預計在明年初集會,研商增加新會員的方式。目前浮上檯面的主要國家,包括泰國、韓國、英國及哥倫比亞。泰國早在TPP時期就已經表達加入意願,主要是為了降低CPTPP成員馬來西亞及越南在電子產業及農產品方面的競爭。韓國經濟規模在CPTPP中僅次於日本及加拿大,為CPTPP拉攏的對象。英國在宣布脫歐後積極尋求與其他國家建立新的貿易關係,加入CPTPP可擴展英國與亞太地區的經貿連結,也將使CPTPP成為全球第一個橫跨歐亞美三洲的自由貿易協定;至於哥倫比亞則是CPTPP積極拉攏的拉丁美洲國家。
政府準備加入CPTPP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也不斷在國際發聲表達加入CPTPP的意願,但是卻經常被忽略,而不在第二波加入CPTPP名單中,這其中的玄機,值得深思。
CPTPP雖然在簽署不到一年即生效,但是由於美國的退出,使得CPTPP影響力降低,所以非常積極向外擴展;由於新會員的加入必須得到既有成員的共識支持,自然以爭議性較少的國家為優先。
台灣加入CPTPP必須克服中國大陸阻撓。最近有澳大利亞卸任官員透露中國大陸曾對澳大利亞施壓,要求澳大利亞不要與台灣洽談自由貿易協定;再度顯示中國大陸壓縮台灣經貿空間,防堵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
台澳自由貿易協定的背景,可以回到民國102年(2013年)台灣與紐西蘭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後,由於紐西蘭與澳大利亞農業出口產品重疊性高,使得澳大利亞感受競爭壓力,因此有加速與台灣建構自由貿易協定的聲音。不過當時澳大利亞正與中國大陸洽談FTA,礙於中國大陸的因素,澳大利亞在與中國大陸民國104年(2015年)簽署FTA後,才展開與台灣建構FTA的行動,但而後由於兩岸關係緊張才發生變化。
中國大陸對台澳自由貿易協定施壓,也同樣會發生在台灣加入CPTPP上。各國由於忌憚中國大陸的壓力,對於與台灣建構FTA非常保守,使得台灣FTA之路萬分艱難。特別是近年來由於全球FTA數目大幅增加,台灣目前競爭環境,尚不及民國91年(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各國幾乎均一體適用最惠國關稅,對台灣更為不利。
事實上過去台灣與其他國家接觸自由貿易協定可行性時,一些國家表示僅有在兩岸關係改善下,才有可能考慮與台灣洽簽。台灣與其他國家建構自由貿易協定要看中國大陸臉色,當然台灣絕對無法接受,但這是國際現實,台灣必須要承擔與克服。
中國大陸與目前CPTPP成員雙邊貿易投資關係,均比台灣密切;多數CPTPP成員也在中國大陸一帶一路輻射範圍內,產業互動密切;中國大陸也與CPTPP其中八國分別簽署FTA。未來兩岸關係難以改善下,在中國大陸壓力下,若各國被迫選邊站,台灣應如何解決此一問題?政府不能視而不見。政府除了指責中國大陸外,必須能夠提出台灣可以在國際發聲,並且能拓展經貿空間的策略,否則台灣永遠都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聯合報黑白集/中選會「公親變事主」
2018-11-15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中選會因公投公報爭議,槓上法院。圖為中選會主委陳英鈐。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中選會因修改十個公投案的意見書,擅增行政院意見書,遭「愛家」公投發起人以「違法」向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假處分,要求其停止執行。高等行政法院日前裁定中選會「違法」,要求中選會以十月廿四日公告之內容為準。誰料,中選會對法院裁定置若罔聞,更反咬這項裁定本身「違法」,而提出抗告。
不僅「愛家」公投案引發不滿,國民黨提出的「反核食」公投,也發生中選會擅加行政院意見書的問題,國民黨也將提出假處分。試想,距離選舉和公投只剩十天,中選會自己還在那裡鬧事,刻意對公投案「帶風向」,暴露執政者的偏好和立場。這樣的機構,如何可能中立、無私地辦好選務?
「公親變事主」的還不止中選會,監察院也來軋一腳。就在選舉倒數的敏感時刻,監院卻刻意就「文大學生宿舍案」發函糾正北市府,遭質疑意圖影響選情,護航民進黨候選人。
正當中選會磨刀霍霍,警告民眾今起不得在臉書或LINE散布任何民調,否則將重罰五十萬到五百萬元。可笑的是,它自己卻在知法犯法,玩法律邊緣遊戲,為政治效忠。這次民進黨選情低迷,不正因這些「東廠們」太猖獗所致嗎?
聯合報社論/「韓流」發威,國民黨大老誰能爭功?
2018-11-15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韓國瑜這次在高雄意外掀起強勁的「韓流」,威力外溢其他縣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長期被國民黨主流視為邊緣人的韓國瑜,這次在高雄意外掀起強勁的「韓流」,甚至威力外溢其他縣市帶動藍營整體選情。「韓流」現象為國民黨注入新能量固然可喜,但這股動能要如何化為未來黨內更新再興的力量,擺脫僵化思維與老舊勢力的羈絆,才是更令人關切的事。最怕的是,國民黨趁著氣盛又開始爭功諉過,依然故我,將白白糟蹋復興契機。
國民黨內文化,一向講究學歷、資歷與排序,強調恭順、拘謹、不惹事。在這樣的醬缸中,往往只會磨損人的志氣,產生不了「戰將型」的鬥士。也因此,藍營人士多半善打順風牌,跟隨大勢推移,卻難以締造險地逆轉的奇蹟。而韓國瑜正是一個「非典型」的國民黨人,他通達人情又接地氣,行事出格而不拘泥,應對靈活而不刻板。正因如此,他自來難入國民黨高層的眼簾,長期被淹沒在學者及官二代林立的浪潮中。然而,也正因為他這種非典型的特質,這次才能在高雄拔地而起,打破藍營廿年無力反攻的沉悶局面。
國民黨偏好學者出任政務官、崇尚溫良恭儉讓的儒士作風,不能說完全不對;但過度「均質化」的結果,政黨的活力與競爭力必然大為減損。學者型官員往往借調期滿即返回學界,這對政黨累積人才及執政經驗,其實相當不利。在需要真槍實彈肉搏的選舉中,那些溫良型的人物多半怯戰,或沒有能力因應複雜的打殺而退卻。年初提名時,連擔任過桃園縣長的吳志揚都怯戰棄選,還稱對手鄭文燦是「國民黨無人可望其項背」。這種自暴自棄、不戰而降的心態,正是國民黨不斷喪失戰場的主因。
事實上,國民黨前兩次選舉大敗,「世代交替」聲浪四起,藍軍就應該深自反省,重新調整政黨發展策略及經營模式。遺憾的是,過去四年國民黨多數精力皆用在內鬥及主席之爭,包括應付民進黨討黨產的糾纏,因而對於世代交替及結構調整幾未觸及。試問,如果不作培養人才的計議,如果不作長期部署的規劃,政黨戰鬥力要從何而來?國民黨失去的民心要如何贏回?
以這次的選舉提名為例,許多選區都還陷於「派系」、「閩客」、「宗親」的陳舊框架,最後只能在內鬥的泥淖中掙扎。如此墨守成規不知與時俱進的政黨,這樣的陳年內鬥戲碼,如何爭取選民垂青?以新竹縣為例,黨不提名民調領先的林為洲,卻屈從地方勢力勒索而提名楊文科,只是便宜了第三勢力。例如嘉義市,則因黨中央無法化解地方派系心結,任由鷸蚌相爭的戲碼一再上演,原本大好的選情卻陷入苦戰。這些,都是國民黨「又老又舊」的證明。
這次韓國瑜在高雄崛起,完全是他個人特質及奇異魅力奏功,因而快速吸引網民集結。在缺乏黨中央奧援的情況下,他以「一碗滷肉飯、一瓶礦泉水」的「寒士戰略」攻占升斗小民的心,用北農經營的好口碑召喚農民背書,用幽默親和的語言呼喚近悅遠來,用積極正面的模式抵擋對手的抹黑攻擊。這股「韓流」,對國民黨而言,是一種全新的政治體驗和實踐,重點在如何放下身段重新回到群眾之間。對民進黨而言,則是一面解析度驚人的照妖鏡,照見它自信滿滿的建樹如何禁不起民心思變,驟然灰飛煙滅。
民間對「韓流」現象的評價是:「韓國瑜他一人救全黨,陳其邁全黨救他一人」。可見,韓國瑜這次赤手空拳從高雄突圍,帶動全台藍綠氣勢翻轉,其個人形象是大於國民黨的。這點,絕非任何人可以掠美。因此,包括協助地方動員的大老王金平,或當初提名韓國瑜出征高雄的吳敦義,都不宜把光彩占為己有。他們該想的是:如何為下一代國民黨人創造更強、更寬闊的條件,並在接下來的戰役能激發更有益台灣發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