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台日產業攜手因應獨老社會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1400/web/

.聯合報社論/新南向辦公室將「功成身退」?
.聯合報黑白集/憤青解決不了的問題
.經濟日報社論/台日產業攜手因應獨老社會





經濟日報社論/台日產業攜手因應獨老社會


2017-12-20 02:57 經濟日報  經濟日


行政院長賴清德16日到高雄榮民總醫院視察,並與高雄市長陳菊、退輔會主委李翔宙及高榮院長劉俊鵬等人,共同按鈕啟動全國首家醫學中心級的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賴揆表示,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4%,已達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高齡社會,2030年台灣人口會達到高峰的2,374萬人,但隨著人口老化加上少子化,2050年將跌破2,000萬人,屆時長輩人口數會再增加。
基本上,高齡化現象先發生在已開發國家,之後才是新興國家。不過,以高齡化社會邁入高齡社會、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的速度來看,台灣相較於美國、歐洲及日本等已開發國家,需要更快地去面對少子化、高齡化所造成「倒金字塔型」人口結構的壓力。這也意味著我國因應人口結構變化可能帶來的產業、經濟衝擊,所能用以調整與因應的時間,要短於其他已開發國家。
在高齡化社會中,除了高齡者需要被照護外,照顧者的生理、心理需求能否被滿足或被緩解,更是台灣未來能否邁向健康高齡的關鍵。根據研究,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將有五分之一人口為高齡者,預估其中將有54萬名高齡者有個人照護的需要。但因印尼等東協政府宣布減少對外輸出勞動力,高齡照護勞動力將高度吃緊。
面對高齡照護缺口擴大,許多尚有生產力的民眾,將選擇儘早退休照顧家中的長輩,勢將連帶影響台灣整體產業的勞動供給。
也因為未來台灣將呈現「又老、又獨」的情境,如何打造一個低度仰賴人力的照護模式,同時協助家戶、專業者提供一個更為有效率的照護服務,便成為台灣未來長照的關鍵議題之一。屆時「被照護者」(高齡者)及「照護者」(家戶)將湧現對於智慧化醫護系統的需求,此一系統又必須具備分散化、照護者喘息功能、軟硬體系統整合特質。簡言之,發展智慧化的醫護系統,是未來台灣智慧醫療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不僅可對應台灣高齡社會的需求,亦可呼應全球高齡化趨勢。
在思考發展具有世界需求潛力的智慧化照護系統並推動產業化的同時,應考慮與日本等面臨相同情境的先進國家合作,以達雙贏。因為台灣的智慧醫療產業強項在於具有醫療大數據及ICT的軟體實力,也有生產客製化產品的彈性,只是迄未出現能與歐美醫療頂尖廠商相抗衡的企業。另一方面,日本擁有高度技術,但不擅長掌握用戶需求,想在市場上推出高附加價值產品仍非易事,未來可進一步透過台日雙方產業的合作,培育在國際市場具備競爭力的品牌及企業。
我們認為,台灣與日本在智慧醫療方面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可運用以下幾種模式合作。首先,台灣醫療機構的大數據及醫療設備公司,可與日本醫療設備公司合作開發穿戴式疾病示警設備,提高健診、診斷醫療機械的附加價值;其次,台灣已具國際認證的醫療設備廠可與日本品牌大廠合作,開發客製化醫療器材。更者,台灣具彈性製造能力的廠商,可與日本機器人技術廠商合作開發看護機械,因應國際市場需求。
最後,台灣的再生醫療業者多投入於「細胞再生」、「免疫療法」,但相關的尖端再生醫療產品尚未商業化,未來可取得日本企業技術授權並共同開發新藥產品,以解決慢性病、癌症等重大疾病問題。
誠如賴院長所說,面對高齡社會的來臨,政府除建構友善的生育環境及移民政策,最重要的是推動與落實蔡英文總統提出的長照2.0計畫。而要落實長照計畫,除了完善全國照顧服務體系,提供良好的醫療及照護設備都是相當重要議題,有賴政府提前部署。


聯合報黑白集/憤青解決不了的問題


2017-12-19 23:4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太陽花學運2014年擋下服貿法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個世代到處可見「憤青」,年輕人怒氣沖沖,什麼事都看不順眼。太陽花學運讓社會見識到年輕一代的爆發力,各種社運都可見青年參與身影,包括近日夜宿凱道的反稅改運動,持續中的勞團反一例一休修法,乃至反核、爭取同婚……。甚至連最近余光中之死,都有課綱的學生成員出面高談闊論「轉型正義」。
人不輕狂枉少年,年輕人之慷慨激昂是歷代的通則,卻也可謂當今世代的產物。這個時代的確對青年不利:低薪、高物價、高房價、學歷貶值、經濟衰退,及取代人力的人工智慧產品……,在在向青年人標示出「向下沉淪」的前景。
問題是,憤青之所「憤」,有時搞錯了方向,甚至自食其果都不無可能。太陽花學運阻斷了服貿協定,如今的兩岸關係,反而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添加阻力。一例一休打擊資方擴張投資的信心和動能,中小企業叫苦連天,連外資都縮手,台灣的投資萎縮前所未見。經濟不佳,很多企業主的心情是「收收算了」,勞方連工作機會都流失,高喊「還我假來」豈不空談?
其他例子亦然。當年熱情萬丈的非核家園口號,如今成空汙來源;反稅改煽動仇富氣氛,富人資金外流,國內資金流動更見停滯。「轉型正義」徒留清算過往和社會對立的動機,社會團結向上的力量不斷崩塌。「明天會更好」的基石搖搖欲墜,憤青也許該理性想一想:這些現實問題,哪一項能靠怒氣解決?

聯合報社論/新南向辦公室將「功成身退」?


2017-12-19 23:4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慶富陳偉志自爆去年去了總統府;圖為時任新南向辦公室主任黃志芳。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總統府最近公告,新南向辦公室將自明年起「解編」。亦即,這個蔡政府上任後敲鑼打鼓負責「新南向」政策擘劃的首腦組織,再十日就要「功成身退」。沒錯,「功成身退」正是總統府宣告該辦公室解編的理由,其措詞是:因為它的「階段目標比預定更早完成」,而且已逐漸「展現成效」。
新南向辦公室要解編,名副其實是「身退」;但要說它「功成」,恐怕就讓人覺得不知所云。依總統府稍早的估計,新南向辦公室全年的預算執行率,僅四到五成。以如此低迷的執行效率,卻說它「提前完成」目標,豈不矛盾?此外,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的報告,散落在政府各部會的新南向經費執行率均欠佳,包括內政部、總統府、工程會至七月底的執行率都不到五%。從這點看,政府宣稱「展現成效」,又是在說什麼?
換一個角度看,新南向辦公室必須解編,其實也是勢所必然。去年六月,蔡英文總統指派黃志芳擔任該辦公室主任,黃志芳十月旋即又奉派出使新加坡,不幸遭拒後,他今年一月又被指派出任外貿協會董事長。亦即,黃志芳實際主持新南向辦公室的時間相當短促,一年半來新南向辦公室多數時候是處於無人領導或他人代理的狀態,如今難以為繼也是事實。而黃志芳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作為」,是他去年九月在總統府以新南向辦公室主任身分接見了承造「獵雷艦」的陳慶男父子,慶富隨後即順利拿到海軍卅多億元撥款。其中玄機,總統府迄今仍未清楚交代。
以上種種訊息,反映的正是新南向政策推動一年半來的混亂景象。且看,總指揮辦公室一直群龍無首,總統除喊出「新南向」的口號,究竟誰在負責擘劃並總理其戰略架構,其實曖昧不明。再說,各部門奉命編列的經費繁多,能有效執行的項目卻有限,這如何能說南向政策大為開展?更難看的是,各部會為了滿足高層要求的績效,近數月來不斷要求加速消化預算,除安排虛有其表的考察,學術或商業上只要沾得上一點東南亞邊邊角角的計畫或會議,都能申請補助或報銷。這種花錢「做業績」的施政手法,恐怕連愚弄人民都過不了關,遑論外交或經貿的開展。
持平而言,台灣長期忽略對東南亞的經營,對這個區域的交流工作確實亟待補強。尤其,近廿年來台灣新增了許多來自此地區的外籍配偶和移工,為數不少的「新台灣之子」已經逐漸成人,從社會融和與國際交流的角度看,「新南向」工作都必須有異於以往的耕耘。因此,政府推動新南向自有其意義。
然而,檢視蔡政府倡議的新南向政策,目標與手段卻難以吻合:一則只是為了迴避西進的困難,二則缺乏清晰的戰略主軸,三則是誰在負責指揮策劃都飄忽不定,四則流於形式主義,以花錢的能耐來計算績效。也因此,當初說得宏大無比的新南向政策辦公室,倏忽換人,倏忽懸缺,倏忽解編,如何堂皇宣稱功成身退?包括任意補貼、開放免簽所創造的東南亞觀光客人數,不斷放進了非法勞工、性工作者、及詐騙、販毒集團,其實都是在犧牲社會安全以創造「台灣南進」的假象。這些,無法為台灣帶來外交經貿榮景,恐怕還將造成國家資源的虛擲。
繼韓國總統文在寅訪中為韓中外交破冰後,日本首相安倍近日也決定改變「聯美制中」的戰略,希望同時推動「一帶一路」與「自由印太」,以穩固日中關係。安倍和文在寅的考慮是一樣的:國家戰略安全必須維護,經濟發展利益也必須兼顧。反觀蔡英文,除領導台灣一頭栽進「新南向」,片面渴望加入川普的自由印太,難道沒有其他道路可走?
看到「新南向」辦公室解編,人們應該知道那個標籤本來就很虛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