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經濟/19大後的中國經濟路線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18664/web/


.聯合報社論..終於,蔡總統連自己出的試卷也答不出來
.聯合報黑白集.好像作文比賽
.經濟日報社論.19大後的中國經濟路線






經濟/19大後的中國經濟路線


2017-10-11 02:3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就在中共19大舉行之前,中共中央突然發出文件,強調「著力營造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鑑於這是中共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肯定企業家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又值19大前夕敏感期,這份文頗耐人尋味。
海內外關注中共19大,主要分政治、經濟兩方面。前者又聚焦在:一、「習近平思想」以何種方式提出,會不會寫入黨章;二、黨的決策及管理體制有何變革,會不會恢復黨主席制,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規模是七人還是五人;三、王岐山是去還是留,如果留,擔任哪個職位;四、國務院總理是否易人。這些,影響均極為深遠,但答案必須等19大開完才能揭曉。
在經濟方面,主要關注點聚焦在:一、市場vs.政府;二、國企vs.民企;三、政商關係;四、增長vs.改革vs.分配;五、未來五年平均經濟增長率。一般關注更多的在第五點,其實第五點是結果,真正更該關注的是會影響到這個結果的前四方面。這只要把長期以來,比如1949年之後迄今為止的80年作個回顧,就可以發現這四個方面在不同的時代(或階段)有幾乎完全不同的思維與做法,因而也導致了相當殊異結果。
從經濟發展的意識形態,基本路線及運行體制等角度觀察,可以把1949年以後迄今為止及以後一段期間的發展軌跡與趨勢大體劃分為三個階段:毛澤東時代;鄧小平時代及目前正在起步的習近平時代。
在毛澤東時代所覆蓋的大約30年中,一、是100%的計畫經濟。所以沒有任何市場概念或空間,全由黨及政府來主導;二、是100%的公有體制、除了開始的一小段時期,沒有任何民企;三、既無民企,當然也不存在所謂的「政商關係」,國企「老闆」及管理者都是官員而非商人;四、在增長與分配之間,毫不猶豫地更多重視分配。在這樣情況下,經濟運行了30年之後的結果,當然乏善可陳。1978年八億老百姓,基本吃不飽,中國GDP占全球的比重排到了第15位。也正由於再走不下去了,第三度復出且再度掌握大權的鄧小平決定換一條路走,這就進入到了第二階段的鄧時代。
鄧時代明顯地幾乎在所有方面都進行了變革:一、把政府的角色與權力更多地交給市場,也即是從計畫經濟走上商品經濟再走向市場經濟;二、允許及開放民企,並對國企進行改革;三、對於增長與分配,主張「讓部分人先富起來」,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到江澤民執政時期,國企改革造就了一批資本家階層;與此同時,還提出「三個代表」思想,商人終於名正言順踏上中國政治舞台,中國「政商關係」進入關鍵性轉折。整個鄧小平時代,經濟維持了高速增長,中國GDP占全球比重也躍升為全球第二(2010年),但腐敗問題開始迅速惡化,官商勾結現象相當普遍。更令人關注的是,官商勾結不但在經濟上巧取豪奪,在政治上也連結成不同勢力圈子,甚至形成了跨部門、跨領域、從中央到地方的龐大特殊利益集團,亦即政治學上所謂的「政治寡頭」,這樣的情況在中共18大前已達於顛峰。
2012年中共18大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必須對這些惡化中的問題進行根本矯正,習近平的治國理政路線圖因此就設計為:集權、反腐、改革,追求的目標,短期目標,即「2021年(中共)建黨100周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長期目標,即「2049年(新中國)建國100周年」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在這樣的治國理政思路下,從過去的五年到未來的五年,因此可以看到:一、市場受到更大的重視,起到決定性作用,政府則起到更好的作用;二、國企將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與民企共同發展;三、釐定新而合理及健康的政商關係,並從反腐及法治兩方面遏制官商勾結;四、在維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並通過積極扶貧來保證小康社會的實現。
從毛時代到鄧時代再到習時代,中國大陸的經濟社會政治發展一直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摸的方向,看來是愈來愈正確了。

聯合/好像作文比賽


2017-10-11 02:3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漫畫 季青


二○一二年蔡英文競選總統的敗選之夜,她說雖遺憾但民進黨不是一無所有,她恭喜馬總統並寄語不要辜負人民期待。當她向支持者宣告「我們一定可以走完最後一哩路」時,很多人掉下淚來。連大陸網友都讚嘆,台灣竟會出現這麼感人又有力量的敗選感言。
昨天國慶,在好像最後一刻才趕製出的旗海飄揚氣氛中,蔡英文說出一番少見的空洞的話。總統必須「持穩」的用心可理解;不過,「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對抗也不屈服」,彷彿紀錄不佳的負心漢的敷衍說詞。產業升級、社會住宅、長照、托育、年金改革…,是行政院施政報告嗎?感謝完國軍又感謝邦交國,未免太面面俱到了吧!
坐在被文化總會稱為「匯集了巴洛克及哥德式元素」而鬧笑話的總統府裡,蔡英文環顧四周,是否真心相信,她帶領的這個政府所作所為,真是要讓台灣因團結而變得更好?僅僅以台大事件為例,她怎麼看待內政部忽然大動干戈誓言整肅黑道,而學生悲憤抗議的「中國新歌聲」節目卻成為台灣歌迷嘆惜周杰倫戰隊未能奪冠的對象?
蔡英文如果願意以此事件為例,誠實說出她要如何努力讓台灣社會「團結」,應該會是一個動人的演說主題吧?可惜她大權在握,卻只展現「作文比賽式」的國慶演講。剛出爐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被推崇為「讓經濟學更有人性」。希望有朝一日,能見到一篇「更有人性」的總統國慶演講。

聯合/終於,蔡總統連自己出的試卷也答不出來


2017-10-11 02:3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昨發表國慶演說。 記者陳柏亨/攝影



中華民國一○六年雙十國慶,是讓人百味雜陳的一天。這天,提出台獨論的閣揆坐在大典首席,座上諸多高官對掛國旗、唱國歌興味缺缺,連郵局等公營機構都也停掛國旗。正因為如此,民眾反而自動發起升旗、插旗,掀起一波國旗熱潮。而一如預期,對於變調走味的兩岸關係,蔡總統並未發表任何有助緩解僵局的談話,只重彈「四不」的老調,她似乎已掉入自己布置的陷阱,走不出來。
也因此,今年國慶的主題──「更好的台灣」,便有些畫餅充飢的意味。因為,放眼望去,人們看不到台灣變得「更好」的跡象。也因此,當蔡總統談到台灣將因民主、自由而偉大,將「因團結而更偉大」時,便顯得言詞浮誇而欠缺真誠。因為一年多來,人民只看到「更撕裂」的台灣社會,「更迷惘」的國家走向,更失重心的經濟發展,以及政府權力更嚴重的濫用,何來團結?這些殘酷現實,並不因總統的演說喊話而有任何改變。
兩岸關係方面,蔡英文在五二○就職周年時拋出「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的「三新」主張,主張兩岸要有新的合作關係。這次國慶,蔡總統則重申我們的「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在壓力下屈服,不走回對抗的老路」的「四不」原則,呼籲兩岸領導人共同尋求互動新模式。「四不」其實是蔡英文去年國慶已經彈過的老調,一年後還在原地打轉;可見,從「三新」到「四不」,都已陷於泥淖,蔡總統自己提出的「新問卷」,她自己也寫不出答案。
仔細分析,「四不」的提法基本上是一種「自衛式」的表態,也是自我矛盾的詞組。舉例而言,所謂「善意不變」、「承諾不變」,其實只是說明自己不會貿然宣布台灣獨立,另一方面當然也是為自己保留退路。事實上,蔡英文去年片面拋棄「九二共識」,不僅已違背了「善意原則」,更違背了她宣稱要維持的兩岸「現狀」;在這種情況下,還自稱「善意不變」,已失去了立足基礎。再如,蔡總統宣示「不在壓力下屈服」,表面上看似勇敢,其實是在挑戰,表示無懼在外交戰線與對岸纏鬥。這樣既示好、又挑戰的「四不」,蔡英文連說服國人都有困難,她真的期待獲得對岸的善意回應嗎?
最令人感傷的,是「善意不變」這樣的提法,演講中說來輕盈、動聽,卻令人感受不到真實的溫度。先撇開蔡總統對中國大陸的可疑善意不談,就算對待台灣人民──尤其非屬民進黨基本盤的民眾,蔡政府和民進黨一直以鐵腕相向,能有多少善意?從前瞻建設以綠縣市為先,到每一次課綱修改,每一次旗歌銅像之爭,每一次修法修憲,每一次人事異動,無不充滿「黨同伐異」的色彩,無不以自肥自利為先。現在,突然聽到蔡總統高聲疾呼台灣「因團結而偉大」,豈非如天方夜譚?
蔡英文的難題,其實已不在對岸對她的喊話無意回應;她更大的難題,是面對自己固執攪亂的兩岸新局,已不知要如何收拾。這個困局,更因賴清德一舉奪取台獨的發言權,讓她更顯處境尷尬。表面上看,賴清德雖然畢恭畢敬,一切以「蔡規」是尊,不敢踰越;實質上,賴清德的一席「台獨論」不僅擠壓了蔡英文的政治角色,更取而代之成為獨派旗手。如此一來,蔡英文若要改變其兩岸關係的戰略,勢將受到更多掣肘。賴清德的台獨論,不僅撕毀蔡英文未答完的試卷,也毀掉蔡英文自主答題或務實轉圜的機會了。
這樣的國慶,讓人惆悵。在國慶大會上,來台五十四年的美國神父甘惠忠,以「新住民」的身分為大家領唱國歌;而高坐首席的民進黨高官,反而是有一句沒一句地跟唱。這到底是誰的國歌,誰的國家,誰的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