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經濟/東協香港將簽FTA 台灣速謀對策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國民黨的大明王朝與南明王朝之鑑
.聯合報黑白集.口誤與恍然大悟
.經濟日報社論.東協香港將簽FTA 台灣速謀對策







經濟/東協香港將簽FTA 台灣速謀對策


2017-10-01 03:4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自2014年7月展開首輪談判後,歷經三年協商,東協與香港已在近日宣布完成自由貿易協定(FTA)與投資協定的談判,預計將在今年11月正式簽署。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自2014年7月展開首輪談判後,歷經三年協商,東協與香港已在近日宣布完成自由貿易協定(FTA)與投資協定的談判,預計將在今年11月正式簽署。
東協是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而香港則是東協第六大貿易對象,2016年雙邊商品貿易金額達到1,068億美元。東協-香港FTA的完成,不僅有助於進一步深化雙邊經貿關係,也將是東協自2009年及香港自2012年以來,所簽訂的第一個FTA,顯示的意義非比尋常。
根據目前公布的資訊顯示,協定涵蓋貨品貿易、原產地規則、海關程序與貿易便捷化、食品安全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標準,技術規範和合格評定程序、貿易救濟、服務貿易、經濟和技術合作、智慧財產權及爭端解決機制等內容,算是一個相當完整且開放幅度不低的FTA。
過去香港在區域經濟整合是以中國大陸為主軸,自2003年與中國大陸簽署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後,採取每年更新升級的方式,而中國大陸也因多項因素不支持香港單獨與其他國家簽署FTA,因此香港在FTA進展上相對落後。直到2010年之後,香港才開始以獨立關稅領域的身分,開始擴充FTA網絡;但是成果也有限,目前只與紐西蘭、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及智利等國完成FTA。反觀與香港處於高度競爭的新加坡FTA網路綿密,已經生效了21個FTA,居亞洲國家之冠。特別是星國在簽署FTA時,對於服務業著力頗深,要求開放程度高,對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九成的香港壓力更大。香港與東協服務業雙邊貿易,2016年大約只有200億美元,遠低於商品貿易;預期在東協-香港FTA完成後,對香港服務業拓展相對封閉的東協市場非常有利。
此外,東協-香港FTA涵蓋貨品貿易相關多項規範,可進一步深化三邊貿易連結;關務程序的簡化亦能大幅降低中國-東協FTA原產地規則中直接轉運規定對企業造成的不便,可提升香港企業在中國大陸及東協市場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在香港與東協完成FTA簽署之後,未來香港可以東協FTA夥伴身分申請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有利於香港未來拓展RCEP市場,穩固香港在全球經貿地位,並協助香港持續朝國際金融中心目標發展。
東協-香港FTA也有助於香港參與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等戰略計畫,為香港未來發展帶來新機會。
對台灣來說也有多層面影響。由於香港對中國大陸的重要性將因東協-香港FTA更為提升,且中國大陸、香港與東協成為更加緊密的經貿夥伴關係後,預期台灣在亞太地區的經貿地位將受到侵蝕。特別是由於東協對香港服務業的開放,原本就已經非常具有競爭力的香港可說是如虎添翼,對於原本已不具競爭優勢的台灣服務業,未來拓展東協市場會更加艱困。
香港藉由與東協的FTA,已取得RCEP的入場券,未來香港很有可能在RCEP創始16國完成談判後,成為RCEP第17個會員。在亞太地區主要經濟體中,只剩下台灣尚未加入,無論是在產業供應鏈以及區域連結方面,均會使台灣更加孤立。未來台灣若要加入RCEP,不但要克服市埸開放的壓力,更會面臨中國大陸阻撓,以及可能被置入香港模式,可說是錯綜複雜,台灣要順利加入可說是難上加難。
東協-香港FTA有助於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在東協的發展,必然會與我國的新南向政策產生直接競爭與糾葛,而且在未來兩岸關係仍維持緊張的狀態下,此種壓力會有增無減,政府應擺脫過去對一帶一路不聞不問事不關己的態度,而應未雨綢繆,針對新的情勢發展,調整新南向政策。



聯合/口誤與恍然大悟


2017-10-01 03:4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漫畫 波波



最近網路上有個廣告非常火紅,透過「武術大師發功震學徒」及「扮鬼嚇人反被車撞」等系列廣告,影射無法分辨最簡單騙術、甚或被洗腦的民眾,「腦袋都是裝鉛嗎?
曾任扁醫療小組召集人的柯文哲最近談到陳水扁病情時,爆出「他一開始是裝的」,引發軒然大波。雖然北市府急著澄清「純屬口誤」,但柯的「口誤」,不僅讓許多懷疑阿扁病情的人「恍然大悟」,也形同暗指扁粉被洗腦,連最簡單騙術都無法分辨,真是情何以堪。
柯文哲說,阿扁一開始是台語所稱的「」(意指心情鬱結),也就是身心症,後來看電腦斷層真的是大腦前葉萎縮,所以「心情不好會死人的」。柯醫師專業無庸置疑,問題是,那個受刑人心頭不「凝」?按此邏輯,是否所有受刑人都該比照扁保外就醫?而阿扁已經南北趴趴走,卻有多少幾近醫藥罔效的受刑人保外無門?
柯的「口誤」揭露的根本就是一系列救扁行動的虛偽與荒謬:先傳出扁在監有心情不佳等「症頭」,再頂著醫師名號誇飾病情洗腦支持者,進而形成輿論及醫療專業雙重壓力,迫使政府及法治低頭。如今柯證實阿扁的病好很多,那麼在蔡英文被逼赦扁前,扁是不是該先回監?
柯文哲又說,阿扁病情好轉,「不曉得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從人道看,是好消息;從政治與法治看,是不是壞消息,卻要看阿扁怎麼裝和小英怎麼喬。但救扁醫師就別再往扁迷腦袋灌鉛了。


聯合/國民黨的大明王朝與南明王朝之鑑


2017-10-01 03:4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中常委選舉今天舉行投票。圖為國民黨中央委員選舉,開票前整理選票。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天中國國民黨舉行中常委選舉,形式上完成新一屆黨核心的民主確立過程。中常委選舉結束,國民黨權力遞嬗的「黨內選舉五部曲」,待明年地方黨部主委直選後,也將告一段落。這段期間,國民黨狠遭政治追殺,中華民國也在紅綠夾擠下面臨旦夕之危,但國民黨仍在短短不到一年間頻密進行五次選舉,雖號稱是黨內民主的展現,實際上卻讓人對於國民黨能否再起打上一個大問號。
自前主席洪秀柱規劃「只見妥協,不見理想」的「人人有獎式」黨代表選舉,到六強相爭,廝殺得頭破血流的黨主席選舉再到前後任主席近乎分贓式提名,又不知選得所謂何來的中央委員選舉,接著號稱國民黨權力核心、各種換票鎖票傳言更勝以往的中常委選舉,幾乎沒有一項不讓外界搖頭。至於尚未舉行的縣市黨部主委直選,更已爭議四起。
從正面看,失去政權後,還有這麼多人願意角逐黨內職務,似乎反映國民黨人才庫依舊源源不斷供輸政治菁英,黨內人士也未對國民黨的未來絕望。但這樣的樂觀解讀,並不能掩蓋這些選舉過程中凸顯的國民黨未來發展盲點。
在制度上,儘管有這麼多的黨內選舉,但都不能否認國民黨實際上是「黨主席制」。黨內最高決策機制的全國黨代表大會,實際上只是一場大拜拜;而平時的黨核心中常會,經過多任主席的有意識弱化,也早成了「各言爾志」的國是論壇而已。
在此情況下,除了黨主席,其餘位子不過聊備一格。因此黨內一軍或實力派未必願意出馬,造成黨內選舉「內熱外冷」的極端現象。黨代表、中央委員姑且不論,連中常委參選者也多半是政壇上名不見經傳的二軍、三軍人物,根本無法通過真正的選舉考驗。
而這樣的人將在各地成為國民黨的「代言人」,於是滋生了第二個問題:這些黨內選舉,並不是用來參與國民黨的決策,而是政治人物間利益交換的工具。加上中央委員、中常委特殊的「限制連記法」投票制度,更讓檯面下的交易暢行無阻。黨內選舉,不再是選賢與能,而是黨同伐異,各立山頭。
國民黨在這些選舉結果揭曉後,常宣稱有多少年輕人勝選,以示世代交替有成。但揆諸國民黨歷史,出身黨內選舉的政治菁英幾乎絕無僅有;換句話說,不管多少年輕人在這些選舉中出線,也不過是他們背後山頭的勝利,與「年輕人出頭」或「世代交替」關連不大。
或許站在國民黨立場,維持這些選舉仍有好處。首先是在野且遭黨產清算後,國民黨已無多少吸引力,這些職位至少是「名器」;其次,透過這些選舉「以戰養戰」,也可為黨培養選舉人才。最後,在選票交換、利益分配的過程中,黨高層可以加強對黨機器的掌控。
但這些優點都是一體的兩面。黨職當名器,若素質參差不齊,對國民黨減分大於加分;以戰養戰,同時也是擴大黨內裂痕,對正式選舉未必有利。至於選票交換與利益分配,更屬政治權謀,分配到的想要回本,分配不到的難免怨懟。這些,都將成為國民黨的隱憂。
國民黨中央委員連勝文曾用「大明王朝」形容國民黨,不幸一語成讖,國民黨失掉政權。觀諸歷史,其實大明王朝在北京失陷、崇禎自縊後,曾一度中興有望。但那些孤臣孽子們,竟還為擁立哪個王而爭執不休;南明各個小朝廷裡,各派人馬也互相傾軋較勁。最後不是被各個擊破,就是自相殘殺,終於國破人亡。
國民黨整年忙著黨內選舉,面對政治追殺無力反抗,面對國政沉淪無能監督;選民對民進黨的失望,也無法轉換成對國民黨的希望。中常委產生,黨核心確立後,若無法從完備黨內體制,以及吸納更多菁英納入決策體系來思考改革方向,從大明王朝走向南明王朝,就是國民黨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