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蘇永欽:停止司改恐慌\星期透視/台灣需要什麼樣的轉型正義?

.名家縱論/蘇永欽:停止司改恐慌
.星期透視/台灣需要什麼樣的轉型正義?
.北韓與美國的「奇襲對話」
.暫忍「老番癲」嘲諷 川普打啥算盤
.首戰即決戰 中印若開戰 2天結束
.環保署長管廁紙 罵而不導謂之虐
.微罪不解送 能提升司法效能
.大鵬部長 別再說空話了
.微罪不解送 能提升司法效能
.士官轉軍官 制度要完善








名家縱論/蘇永欽:停止司改恐慌


2017-08-13 02:23 聯合報  蘇永欽

蔡英文總統去年五二○就職宣示的司法改革,昨(12日)舉行「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總結會議」。圖/取自總統府網站



總統府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總結會議,昨天在熱烈討論超時一小時後結束,整個會議由五個分組一共做成幾十項決議,司法院和法務部也在會議開始時分別報告,到目前為止做成的改革方案和期程;總結會議只討論了五項連署提案,對分組決議作了小幅的修正或補充。
至於迄今最大的謎團,這些決議的效力如何,終究還是回歸憲法的精神,講明了只具諮詢性,權責機關要不要「遵循」,遵循多少,都自負其責,與會者沒有任何憲法或者民主正當性可以究責,和他們花了多少時間心力,都沒有任何關係,否則在公共政策形成過程中,各機關舉行的各種會議,投入的心力未必較小,專家學者為什麼從來不能究責?
總統作為會議主人,是否因此可以抬高客人發言的身價,對不住,我還是有相當的保留。有人挖空心思想到憲法第四十四條賦予總統的院際爭執會商解決權,可以作為這個會議的特別基礎,我不知道林院長和許院長到底對哪些司法政策問題起了什麼爭執,總統可不可以「預測」會有爭執而去開這樣的大會,一百多人一起幫兩位院長會商解決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林院長甚至幾乎都不在場的爭執,真是兒戲。
就討論的議題而言,蔡總統說有些不錯的新點子,我覺得確實如此,比如終審法院法官的選任方式,行之已久的選任,最好的情況也就是讓法官管理系統中,表現傑出者能夠取得那些位置,從此開始戰戰兢兢地向下複製他們的成功經驗,司法見解要不保守也難。
在法治後發國家建制司法體制的階段,這樣的選任方式是有必要的,我們顯然已經過了這個階段。但究竟要用什麼「多元選任」方式來替代現制,這個問題的複雜,容我不客氣地說,兩個倉促提出的修正案連三分之一都還沒觸及,要怎麼表決,又要拘束誰?這個問題其實和終審法院法官要不要減少,減少到幾人,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問題,結果第二分組實際上是把選任問題搭在人數問題裡談,等發現觸到了政治軟肋,才發現這裡問題不小,事實上人數的問題更大,我看連十分之一的深度都沒觸及。所以即使提出了好問題,這種組織和決策程序,也真的讓人不能不捏把冷汗。
我真的不想扮演烏鴉,但關心司法不代表就一定能改善司法。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每年生產三百萬個大大小小決定,讓台灣社會可以大體上平穩運轉的司法系統,而且就像醫療系統一樣,改革的人不要忘了,每天還是有這麼多案子進來和出去,醫療系統的改革絕不會用這種大鳴大放的方式進行,不把病人嚇到改革完成前不敢進醫院,好像沒辦法彰顯改革者的魄力和正當性。
同樣是要處理專業和民眾間的矛盾,兩者有一個根本的不同,民眾對醫療的不滿,完全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七十%以上沒進過法院的民眾,對司法的不信任更多的是文化問題,每次這類會議都以人民不信任司法作為開會的理由,但最後熱烈討論的都還是專業在實務經驗上感受的問題─請問哪個不是?周而復始的司改,如何避免?更不要說趁火打劫、不懂裝懂的名嘴,一開口就是恐龍法官、黨國體制。
所以,熱鬧歸於平靜還是好的,總統在結尾說的幾句肯定司法人員的話也相當不錯,如果再想辦法幫民眾也收收驚,其他就交給憲法規定該負責的機關好好用功,做出他們負得起責任的政策,日子還是可以過下去吧。
(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星期透視/台灣需要什麼樣的轉型正義?


2017-08-13 02:26 聯合報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總統蔡英文。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黃威彬/攝影



蔡政府上台以來,推行轉型正義不遺餘力,從清查國民黨黨產的歷史正義,到一例一休、同志婚的社會正義,刪減公教退休年金的世代正義,再到目前吵得沸沸揚揚的稅改分配正義,對執政者而言,威權幽靈揮之不去。
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似乎未獲得相同的重視。為了落實鴻海集團的飛鷹投資計畫,川普總統和郭台銘會面三次,但台灣似乎不以為意。陸客、陸生減半,旅遊業損失慘重,大學校長怨聲連連,政府不為所動;公教年金改革,使得退休人員消費下降三成;水電不足,產業開始外移,蔡總統依然堅持核電非選項。發展和正義都是國家追求的目標,但兩者相生相剋嗎?如何取得平衡?
民主化後,針對專制暴力造成的傷害進行彌補,並防範於未然乃無可厚非之事,也是正向的作為。在方法上,轉型正義可以概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清算式。新中國成立後,針對幾千年來存在於廣大農村和城市裡的經濟和政治資源分配上的不公,以及國府統治時期的亂象,採取革命式的清洗,通過國家的力量,重新分配資源,地主、富農、資產階級掃地出門,「去中國化」如火如荼,正義之國有如海市蜃樓,套用毛主席的話,可以說是「大仁政」了!
革命清算式的轉型正義的基礎,是康德對正義乃「絕對命令」的理解,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是被治者與生俱來的神聖權利。但是,這種方式的正義伸張,經常變成掌權者決定正義,成為真理的化身,結果是以暴易暴。
第二種方式是和解,南非為代表。
南非是當代種族衝突最激烈的國家,其對黑人的奴役,始自一六五二年荷蘭人入侵。一九一○年南非聯邦成立後,陸續推出數十個法律,以落實種族隔離政策,人口占七十三%的黑人,被趕到十二.七%的土地上居住。
但一九九四年民主選舉後,曼德拉總統卻採取和解政策,通過促進民族團結與和解法案,並組成「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以「在弄清過去事實真相的基礎上促進全國團結與民族和解」為目標,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屠圖大主教擔任主席,延攬十六名社會公正人士任委員,全面調查自一九六○年三月一日至一九九四年五月十日這段時期內嚴重侵犯人權事件的真相,讓南非人看清了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撫平心中的怨恨,為日後的穩定與和解奠定基礎。
轉型正義既然是為了矯正專制統治集團對一群人所造成的不公,為了避免新的不正義的出現,必須奉行兩個原則:以和解撫平過去,以公平創造正義。
屠圖大主教在總結南非經驗時,提出「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的曠世名言,令人動容。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二○○二年世界和平日文告,進一步開釋「沒有寬恕就沒有正義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畢生研究正義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在其名著《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中,強調正義並非目的價值,而是必須兼顧不同團體的社群主義,這和柏拉圖稱正義「是一個人或城市(國家)內的敵對部分處於適當和和諧的狀態」如出一轍,對化解南非和台灣族群衝突式的不正義,堪稱最為允當。
另外,著名正義論學者羅爾斯提出的公平原則和程序,則是通往正義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手段。
蔡總統全力宣示促成轉型正義,出發點或許良善,但在目的上,很難稱得上是和解,手段上也難稱公允,難杜以暴易暴的悠悠之口!民主化後,法治取代人治,信任制度、讓制度伸張正義,避免延續以國家之力打造正義之邦的威權心態遺毒,這才是台灣需要的正義。

北韓與美國的「奇襲對話」


2017-08-13 02:17 聯合報  陳東海/旅日學者(日本金澤)

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十日表示,若關島遭到彈道飛彈攻擊,不能排除使日本陷入「生存危機狀態」;意即日本不排除將行使集體自衛權加以迎擊。 路透資料照片



日本新任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八日提出二○一七年版《防衛白書》報告案,一反二○一二年以來一面倒的「中國威脅論」基調,調整為強調北韓的威脅已經進入「全新階段」。
二○一七年才過八個月不到,北韓就發射了十一枚彈道飛彈,七月廿八日深夜,北韓發射了一枚洲際彈道飛彈(ICBM)火星十四,落在北海道奧尻島附近的日本排他性經濟水域。面對五日聯合國安理會的追加制裁決議,北韓九日即揚言攻擊關島。
台灣民眾恐怕已經習慣北韓核子試爆及飛彈試射,即便覺得無厘頭,也沒想要搞清楚北韓為何開發核武,為何頻射飛彈,又為何只針對美國。
「核武及ICBM的開發」與「美朝關係正常化」及「朝鮮半島統一」是北韓三位一體的絕對信仰,同時也是金氏三代王朝不變的「主體思想」;北韓三代將軍一直認為,半島統一的歷史進程,不是攻擊南韓,也不是摧毀日本,而是與美國的「直接」對話。而作為直接對美交涉的籌碼,除了發展小型核子彈頭,同時具備「奇襲」能力的ICBM之外,別無他物。
北韓上月底試射,要證明的就是奇襲能力。在美國獨立紀念日七月三日試射成功ICBM,射程可到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七月廿八日試射,美國防部認為射程已可推進到美國本土西岸,甚至內陸大城芝加哥周邊。
不過,此次成功試射的意義並非在此,更重要的是「深夜」與「內陸」發射的「時間」與「空間」。也就是說,北韓想要展示的是其ICBM系統,是矛也是盾的絕對不被破壞的報復能力。
冷戰期的美蘇核武競賽中,藉由互相理解的「保證相互毀滅」,終究規避了可能的核武大戰。特別是一九六○年代以後,潛艦搭載的彈道飛彈技術逐漸成熟,冷戰自始至終就只能是冷戰。因為,SLBM(潛射彈道飛彈)的破壞力雖然遠不及ICBM,但是其高度的隱密性及機動性,更不容易被敵人所捕捉,成為一種絕對不被破壞的報復能力。
但是,北韓的海軍太弱,潛艦系統太不成熟,能選擇的只有「內陸隱藏」與「時空機動」。為了與美國直接交涉,非得證明自己可以將核子彈頭運搬到美國本土不可,甚至期待誘發美國的「先制攻擊」。
只是,金氏將軍們的繼承者不知道,自從共產蘇聯瓦解之後,喪失完美敵人的美國已然過了現代的最高潮,川普總統的出現及其主張的獨善主義(美國優先),即是此一脈絡的延長線,也預告了美國將追隨歐、日之後,快速過渡到「現代之後」。此一景象,從川普美國一再要求習近平中國「好好」幫忙處理北韓問題,顯現無疑。
雖然,國際政治教科書說,權力政治退潮後,外交協調取代武力鬥爭,信賴構築取代勢力均衡。不過,在東亞,看起來似怎麼樣也行不通。在濱日本海的金澤遙望朝鮮半島,筆者聞到的,毫無疑問,只有暴力的預感。

暫忍「老番癲」嘲諷 川普打啥算盤


017-08-13 02:14 聯合報  張漢平/陸軍備役上校(高雄市)

北韓於7月4日試射「火星14」洲際彈道飛彈,威脅美國意味濃厚。 (美聯社)

北韓上月接連兩次試射飛彈,繼聯合國之後,歐盟8月11日也宣布擴大制裁,將北韓國營的朝鮮貿易銀行納入制裁名單。圖為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歐新社



北韓繼七月成功試射兩次中、長程飛彈後,美、朝緊張關係節節升高,九日先是美國總統川普語出「戰火與怒火」的警告,翌日北韓公布關島試射計畫,並以「老番癲」羞辱川普;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出面表示:「北韓應停止任何可能導致其政權滅亡與毀滅人民的行動」;川普十一日又表示「美軍已蓄勢待發」,朝鮮半島戰火危機,一觸即發。
川普上任後,美、朝雙方隔空叫陣何止數回,美國當局似乎僅止於「紙上談兵」的話語警告,實際啟動戰端跡象仍未明顯浮現,究其主因如後:
一、傷亡大、代價高。美軍遲未開火主因,是開戰後首爾必首當其衝,必須承受難以估計的重大人員傷亡(概估每日四至六萬人,每周卅至四十萬人),以如此慘重傷亡代價換取戰爭的勝利,國際社會恐將難以接受,錯誤的戰爭決策,對美國的聲譽與形象,影響至鉅。
二、北韓實力真偽難判。每次北韓飛彈試射後,關注的國家都會依飛彈射角、飛行升空速度、飛行軌跡等資訊,推算飛彈可能的最大射程及承載能力,據以研判其核武正確的威脅範圍,研判至今似乎尚未確定。但是,若北韓核武可以投射到美國本土的威脅成立,等同表示已達臨界動武紅線。
三、對中反應投鼠忌器。北韓與中國大陸曾是長期的兄弟盟邦,美國若決定對北韓發動攻擊,基於一九五○年韓戰的經驗教訓,必須考量到中國當局對朝鮮半島危機的立場與態度,以及國際社會期望解決朝鮮問題之底線。
四、戰後權衡利弊得失。是否開戰除考量戰果得失外,戰爭結束後,朝鮮半島的善後發展又該如何處理,是煥然一新的統一局面,抑或維持分裂的現狀?
總之,縱然川普對北韓種種挑釁作為咬牙切齒,畢竟點燃戰火所波及的層面既深且廣,絕對不應輕易嘗試,但川普若決定發起攻勢,將是朝鮮半島的一場浩劫。

首戰即決戰 中印若開戰 2天結束


2017-08-13 01:40 聯合報  蔡翼/東亞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台北市)

中印邊境問題長期存在。圖為印度國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外飄揚。(美聯社資料照片)

中印邊境對峙持續一個多月,沒有降溫跡象。圖為在邊境駐紮的中國守軍。圖/擷自中新網



近日中印邊境衝突絲毫沒有緩和的跡象,中印雙方的官方及媒體頻頻放話,劍拔弩張,軍事衝突似乎迫在眉睫。
印度在中印邊境部署超過了十個山地師的部隊,不論從裝備、訓練及後勤支援都比較適合山地作戰,而且在多處高山峽谷修築了許多軍事碉堡,並囤集了大量糧秣補給。超過三十架攻擊直升機和一百二十架運輸直升機都是較適合高山作戰的機型,將會成為印度陸軍戰力的倍增器。印度在接近中印邊境,擁有超過十個軍用機場,將有利於印度空軍發揮戰力,掌握局部空優。
這些印軍優勢,正好都是中國軍隊的軟肋,如果想要在短期內補強將十分困難。所以如果中國大陸想要打贏這場戰爭,就必須利用中國在空天及導彈方面的優勢,進行一場「時間最短,傷亡最少,效果最大,外力干預最小」,以強大遠程火力一舉摧毀印軍的作戰體系,瓦解印度空軍的空中優勢。
如果首戰即決戰,在第一時間使用導彈對鄰接中印邊境十餘座機場、四個巡航導彈陣地,進行迅雷不及掩耳的攻擊。根據大陸公佈的照片,東風—16導彈對於機場設施極具破壞力,此舉將摧毀至少近四成的印度空軍主力。同時東風—15導彈可裝配鑽地彈,將依衛星圖像標定,對預警雷達,防空導彈陣地及深藏在地下的軍事指揮中心、油料庫和彈藥庫等目標加以摧毀。
中國大陸可以用精確打擊能力極強的巡航導彈,在消滅支援山地部隊後勤補給直升機的同時,摧毀支援山地部隊鐵公路系統中關鍵的橋梁、涵洞,截斷印軍的後勤補給。在此雙重打擊下,將窒息印度駐紮在喜瑪拉雅山南麓山地部隊的活動,令他們在逐漸進入秋冬寒冷季節的高山上挨餓受凍,無以為繼。
解放軍揚言,如果中印邊界戰爭一旦打響,勢必將全殲邊界地區所有的印度軍隊。中國目前在傳統武力處於相對劣勢情況下,似乎只有使用不對稱戰法打贏這場戰爭。如果中國大陸決定首戰即決戰,以上描繪的情境,極有可能會出現在下一場中印之戰。大陸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估計此類局部戰爭的勝負將在短暫的一至兩天內見分曉。

環保署長管廁紙 罵而不導謂之虐


2017-08-13 01:27 聯合報  鐘重發/教(彰縣北斗)

環保署上月推出「衛生紙丟馬桶」政策,本月10日環保署長李應元脫口而出,指衛生紙丟垃圾桶「丟臉」。消基會11日找來台灣衛浴文化協會、前監察委員程宏仁痛批,政府配套措施根本不足,還要民眾配合。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呂思逸/攝影



環保署長說未來的政策目標,請民眾改變生活習慣,把用過的衛生紙丟進馬桶。雖然環保署一再強調,衛生紙為短纖維,易在水中分解,衛生紙丟馬桶不會造成堵塞,但很多民眾還是不敢,就怕丟錯把馬桶堵塞了。
據調查,約有五成民眾分不清面紙和衛生紙,仍有一成民眾不知長纖維的面紙不能丟馬桶。在民眾還未完全具備知能前,沒有提供衛生紙的公眾廁所,應該不敢大力要求民眾將衛生紙丟入馬桶沖掉,免得馬桶堵塞了,不只自找麻煩,更是因小失大。
筆者服務小學,起初小學生經常小便尿不準的情形,廁所經常潮濕又有異味,不過總務處在小便斗上貼上一隻蜜蜂,在便器二側貼上小腳印後,小學生們就很少有尿不準、大不中的狀況發生,學校小小的改善和誘導,比經常大聲責罵孩子尿不準有用太多了。
或許環保署不該在民眾還沒被教育好前就厲聲責罵,但可要求幾項做為以誘導民眾保持廁所清潔衛生:一、公眾廁所的垃圾桶要加蓋;二、公眾廁所要提供衛生紙;三、未能提供衛生紙的廁所,要設置衛生紙販賣機;四、市售可丟入馬桶的衛生紙外包裝統一顏色,就如看到黃色就知計乘車,某種外包顏色的就可以丟入馬桶,一看即知,而這一點也是最最重要的;五、請衛生紙廠商生產隨身包衛生紙等,如此民眾應更敢於把衛生紙丟入馬桶,而不至於擔心馬桶會被阻塞了。
光厲聲責罵和嚴懲重罰,是建立不起好習慣的,尤其關起門來只有自己知道的如廁之事,更難用取締和處罰來要求民眾怎麼做。倒不如,把可以導引民眾的措施都想好、做好,民眾一定樂於配合,並提升環境衛生和文化素質。
有好的導引,民眾自然會跟著做,根本就不需要署長這麼大的官,來管擦屁股紙這麼般的小事,不是嗎!

微罪不解送 能提升司法效能


2017-08-13 01:51 聯合報  劉智豪/派出所所長(台南市)

漫畫 波波

司改國是會議昨(12日)舉行總結會議,蔡英文總統聽取分組委員建言,蔡總統表示,國是會議不是大拜拜,不會「船過水無痕」。 總統府/提供


司法改革國是總結會議昨日召開,雖有不少針鋒相對討論;但就人民訴訟效率及司法經濟言,賦予警察機關對於特定微罪現行犯得不予解送權,應更具實際效益。
微罪案件除耗費警力戒護解送外,涉案民眾亦須待警察偵詢並移送檢察官複訊,耗時不便民,導致民眾對司法效率多所批評。
囿於法律,警察對於無肇事酒駕、單純吸毒及民生竊盜,或超商偷竊等單純案件,仍需耗時戒護解送,對於後續偵辦作業,並無實益。
另外,當事雙方堅持提告而造成移送困擾案件,亦多有所聞,例如侵占遺失物提告侵占案、傷害案、殺人未遂案或恐嚇案,在雙方都在場下,亦容易衍生互為告訴,因警察無權逕行決定解不解送,致雙方均被解送地檢署,浪費司法資源及警力,民眾亦虛耗時間。
目前刑事訴訟法規定,最重本刑一年以下案件之現行犯,經檢察官許可得不解送,但即便如上揭常見輕微案件,也非屬一年以下徒刑案件。
民眾對司法效能不滿,政府應當提出可行解決方案,例如賦予警察機關對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件、民生竊盜、非集團性詐欺等顯無羈押必要案件得不予解送權,才能使人民有感,提升司法效能。

大鵬部長 別再說空話了


2017-08-13 01:58 聯合報  呂蓬仁/公職退休(彰縣員林)

國防部8日上午舉行例行記者會,三軍冬季夾克研改設計規劃,一如外界所料,就是國防部長馮世寬屬意的「艾森豪短夾克」,預計今年12月起開始換發,初步預算約新台幣2億元。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洪哲政/攝影



國防部計畫將三軍軍便服外套,由拉鍊夾克改為艾森豪式短夾克,政策風向球甫扔出即遭網友反對,認為國防部花數億「換裝」缺乏急迫性。網路酸民多,留言雖不可盡聽,不過這一年來軍中狀況不斷,軍紀渙散程度到達匪夷所思地步。
若在治軍甚嚴「蔣總統」時期,恐會被震怒的三軍統帥翻轉三寸土,老蔣一跺腳下面地動山搖,國防部長早被撤職兼軍法查辦!所以此刻,國軍當務之急應該是徹底整頓軍紀。
大家反對,值此兩岸高風險時期還在傷神於服裝,乃是基於行之有年習慣之事,若無重大瑕疵莫輕言擅改,況且艾森豪式夾克僅屬部長個人喜好的決定,根本未經票選凝聚共識;再者軍人穿著講求清爽舒適,軍用服尚須考量堅厚耐穿。
基層警員階級,從早期一線一星升到現在一線三星,警察制服也由卡其色換淡藍色,警階提升除水漲船高帶動整體警察職等,警員還是警員,不會因多兩顆星星而變警官,社會地位亦不變。六都就是實例,升格前後管轄人口、區域都一樣,警官則原地原職平白升一階,薪資多幾千塊更別說,警服顏色力求親民後更糟,原有威嚴盡失,民眾幾乎騎到頭上去了!
筆者服務過中油,歷經加油工改加油員、領班改站長,結果只是名稱好聽,工人還是工人,薪水福利都不變,站上有位同仁很天才,翻黃曆深信「待到年將三十六,脫下紅袍換藍袍」運勢,巧合他卅六歲那年公司把紅色工作服外套改藍色,應驗脫下紅袍換藍袍預卜,然而他廿二歲進中油是加油工,卅六歲依然是加油員。
中華民國建軍至今,陸軍草綠服、海軍浪白、空軍天空藍、特種部隊迷彩裝,突發異想要擲大把治裝費改變造型太不切實際,勞民傷財還要適應期,換掉空話部長似乎務實些吧!

士官轉軍官 制度要完善


2017-08-13 02:00 聯合報  劉廣英/文化大學講座教授(新北市)


民國四十二年,基隆中學初中部畢業,申請保送空軍通信學校修習「空用無線電修護」,畢業後任下士三級;先維護螺旋槳式雷霆機上的無線電收發報機與無線電定向儀,後空軍換裝噴射式軍刀機,原專長軍士官接受換裝訓練繼續工作,只是維護範圍多了敵我識別儀。只此一點已可知轉訓才是重點。
當時國防部經歷換裝,得知士官(該時期士與兵是一群,官是另一組,所以無士官稱呼)基本學歷不足,乃協調台灣省教育廳合作設「隨營補習班」,考選合格軍士利用函授與休假時間到班上課方式施教,修習滿兩年以上,通過會考即授於高中同等學歷證書。此點保證了水準,更保障了在營者的權利與責任依據。
取得證書者,不但水準夠且具備了晉升或跳槽的資格。這時工作考評具決定性,考不到甲等,兩者,尤其是後者機會很小;具備者要跳槽有短期回校受專長訓練、與考軍官班正期生,而後按部就班讀到畢業兩種。筆者選擇了後者。無論那一條,都是資格與能力的保證,為何不能隨其所願?
就個人而言,三年士官一直是我津津樂道的經歷,沒那位長官與同事看低我,反到因此稱許有加。而個人「以準備待機會」的進修態度,更讓我考取空軍科學軍官班,結業後插班考進成功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出國進修,獲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氣象研究所碩士,返空軍繼續服務,民國八十一年退伍後改任文化大學多項教職。
跳槽,尤其是公訂的學習路程,只要順理成章,不是旁門歪道,本就是身在上位者應該為體系內準備的。只要建立的是制度,制度執行公平,甭氣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