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林義傑戳破黃國昌
.經濟日報社論.拯救投資環境 別讓更多鴻海出走
經濟/拯救投資環境 別讓更多鴻海出走
2017-08-13 03:1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左)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中)美東時間廿六日共同宣布,鴻海富士康四年內將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一百億美元,打造液晶顯示面板廠。 美聯社
豐田、馬自達赴美設廠據傳已吸引高達11個州爭取。 美聯社
在鴻海郭台銘宣布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之後,日本汽車製造商豐田與馬自達也宣布,雙方已同意合資在美國建造16億美元的組裝廠,並合力開發新技術。至於落腳地點尚未決定,預計將再度引發美國各州競相爭取的熱潮。
川普一再指責日本車廠在墨西哥組裝再回銷美國,已經嚴重影響到美國就業機會,揚言要課徵高額的懲罰性關稅;另一方面也在準備推動個人及企業的減稅方案。在民不與官鬥的情況下,日本車廠紛紛表態,準備縮小在其他國家投資而擴大在美國投資,顯示美國川普政府雖然許多政策尚未到位,但這種軟硬兼施的策略已經奏效,使全球資金開始向美國移轉。
台灣當然沒有辦法比照美國,以領導人強勢手段,再搭配聯邦政府減稅及地方州政府誘人的優惠措施來吸引外資。以這一次鴻海決定赴美投資為例,引起國內很多爭議;甚至也有以不愛台灣來認定鴻海海外投資的行為。但是我們必須了解美國威州所提出的條件,台灣幾乎沒有一項可以符合。如果投資優惠條件樣樣不如人,如何要求鴻海不去美國投資?
所以台灣必須努力由其他方面去彌補,但是台灣的FTA(自由貿易協定)網絡貧乏,無法利用關稅的優惠。對外籍人士工作限制,遠遠超過其他鄰國。嚴苛冗長的環評程序,更使得許多潛在的重大投資案打退堂鼓。特別是台灣現在基礎設施品質惡化,不但土地難以取得,工業區價格更是高漲,企業一地難求;以及供電吃緊使缺電風險大增。試問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即使有再完整的供應鏈,富有彈性的生產模式,優質的企業家精神以及良好的生活環境等諸多優點,也無法吸引企業的目光,更難在吸引投資的全球競賽中脫穎而出。
台灣必須優先處理的就是供電問題。以前台灣企業時常抱怨赴開發中國家投資,會碰到當地電力供應不足或是不穩定,甚至會面臨限電或輪流供電,必須自備發電機的情況。如果這個情境未來發生在平均GDP已將近2.5萬美元的台灣,豈不是最大的諷刺?
事實上台灣的電力供應問題老早就已經浮現。去年世界競爭力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報告中,台灣雖然在總體排名上升1名成為第14名,政府還沾沾自喜大肆宣傳。但是其中一項台灣大幅退步的指標,就是電力供應品質大幅退步7名成為第35名。這當然和決定廢核電後有缺電隱憂直接相關;但是一年過去了,廢核意志不減,電廠相繼出包,供電情勢更為嚴峻。而且除了公務機關中午不開冷氣,杯水車薪的應急措施,完全看不到政府有什麼其他的妙方。政府必須提出完整的能源政策,特別是明確告訴國人取代核能發電的詳細替代方案及具體時程表;而非只是仍停留在泛泛的規劃階段,並且要大家共體時艱的做法。
另外台灣在行政法規的繁瑣程度,退步10名成為第30名;法規鼓勵外人直接投資的程度,大幅退步30名成為第87名,已經落在後段班,更是台灣鼓勵企業根留台灣,吸引外資的絆腳石。
所以除了供電問題急待解決外,所有其他問題也必須大幅改善,才會增加台灣吸引外資的籌碼,才能留住企業。台灣市場規模有限,不可能將企業全部鎖在台灣;而是企業在海外布局同時,也能增加在國內的投資,強化台灣運籌的功能。
改善台灣投資環境,這是一句講了幾十年的話。但是在此波供電吃緊危機中,突顯台灣投資環境已經急轉直下;又面臨美國大力招商,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情形。台灣若再不振作,不但外資不會來,未來還會有更多的鴻海出走。即使派再多的招商團赴海外,也是徒勞無功。台灣更會在全球這波資金移轉及產業重新分工下,和世界漸行漸遠。
聯合/林義傑戳破黃國昌
2017-08-13 03:1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世大運開幕日近在眼前,聖火傳遞全台後回到台北。世大運手冊中以「中華台北」代表台灣,被批自我矮化。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林伯東/攝影
世大運英文版媒體手冊中的「台灣」改為「中華台北」,FISU官網則出現Taiwan。圖/擷自FISU
台北世大運本周即將登場,立委黃國昌卻痛斥大會媒體手冊自稱「中華台北」,非常荒謬。對此,超馬好手林義傑反駁說,「國昌兄,你真的不知道體育」,建議他該去向國際奧會抗議,而不是利用自己的不懂在國內操弄人民。
林義傑短短幾句,就戳破了黃國昌的表演無料。當認真的選手在那裡日夜鍛鍊追求精進,投機的政客卻只顧「插花」,忙著搗毀別人參賽的胃口,這種叫囂怎不令人厭煩?包括蔡政府,口口聲聲說要爭取國際能見度,卻對一百卅多國參與的世大運冷眼旁觀,以為在看柯文哲好戲,這又是什麼執政心態?
使用「中華台北」的名稱確很無奈,但這是我國選手參與奧運或其他國際賽事的必要途徑,除非大家選擇不參賽。黃國昌若想改變這項不公,應該是到國際社會去發聲,要求改變這項規則;而不是只會在島內發揮,藉著打臉中華台北來彰顯自己威風。
問題是,台灣的獨派許多只是「嘴上台獨」,還是「便宜台獨」。他們除了喊喊台獨口號,向主張兩岸交流的人送出「賣台」大帽,卻從不認真策劃台獨的實現路徑,更不準備迎接中共動武。因此,親綠的美國友人葉望輝才會說,如果台灣決定獨立,要「做好犧牲的準備」,但別指望美國出兵相挺。
林義傑背著國旗跑過撒哈拉、跑過極地,而黃國昌卻拿著國家無可奈何的處境來賺取個人虛名。兩相對照,愛台灣的真假虛實高下立判!
聯合/限電紅燈映射了蔡總統的誠信危機
2017-08-13 03:0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工商界呼籲重啟核電以因應供電危機,總統蔡英文10日在臉書強調,核四不會是台灣的選項。 記者黃威彬/攝影
國內供電連日來在「紅燈區」徘徊,外界因而傳出「重啟核電」的呼聲。日昨工商界大老會見蔡英文,會後一度傳出蔡總統承諾如果電力短缺,「核能將是選項之一」;但總統府隨即否認,稱蔡總統仍堅持二○二五完成「非核家園」目標,絕不因一次意外即放棄。
這樣的反應,並不令人意外。去年蔡總統剛上台時,政策上不時出現「髮夾彎」,當時她人氣仍高,對任意轉彎的批評並不在乎。但最近半年,蔡英文支持度一再下滑,她在一例一休、前瞻計畫、兩岸政策上均備受批評,嚴重損及整個政府形象,她反而嚴厲拒絕作出政策修正。其心理,似乎頗有「退此一步,即可能墜谷」的焦慮,顯示她的自信心已大不如前。
以這波供電危機為例,蔡政府除要求公家機關在午間關閉冷氣,更連下十二道金牌,要求大林、大潭與通霄等新機組在未完成測試驗收下,即先行以「試車」方式投入發電。這些作法,均凸顯國內已瀕臨供電不足的懸崖,更顯示政府的因應措施已到了不惜「行險以徼幸」的地步。而官員仍厚顏狡辯,不承認台灣已面臨缺電危機,這根本是鴕鳥心態。
公家機關禁開冷氣,估計每天能省下的電力約僅廿萬瓩,這連一座火力發電機組二三成的發電量都不到。試想,蔡政府連靠擠毛巾壓榨的電力都要斤斤計較,又怎能說服國人供電無虞?
再說,放著現有安全無虞的核電機組不用,卻要求仍未完成試車的新機組倉促投入發電,也是一種冒進作法。這種粉飾太平式的「非核」手法,不僅造成問題頻傳,對於台電工程人員的安全而言,也是很大的威脅。以大潭七之一號機為例,原定上月啟用,但正因為投入倉促,以致出現多次零件故障,不僅併聯失敗,更要延後一個月才能上線發電,這是得不償失。
面對外界的指責,蔡政府不檢討自身的能源轉型計畫是否有疏漏,卻急著將責任歸咎於天災與台電施工不力,甚至暗指近期民意的反彈,只是「有心人」要操作重啟核四。這樣的想法,都不是健康的心態。這波供電緊張,主要當然是和平電廠輸電塔倒塌導致電力無法外送所致;但僅一座電廠輸送困難,就造成全國性的供電告急,不是莫大的警訊嗎?蔡政府非核家園的美景,只因倒了一座電塔就讓國人期待幻滅,這樣的願景未免太脆弱。
政府將供電吃緊歸咎台電新機組併聯發電的進度跳票,這也是「倒果為因」的指控。一座大型火力發電從採購、安裝,到測試完畢上線穩定發電,往往耗時至少三至五年。而台電為了彌補政府的能源轉型計畫缺口,緊急採購單循環燃氣機組安置在大潭電廠應急,施工期程被壓縮到短短半年。新機組過度趕工,勢必要犧牲安全,也難怪電廠問題叢生。
事實上,民眾對能源轉型必須付出代價並非毫無心理準備,但蔡英文先前把非核家園的夢想說得太過美好,如今人們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蔡總統當時說,即使關掉全部核能電廠,台灣也不會缺電;天然氣發電比重提高至五成,國內電價也不會大幅上漲。而如今,核電機組只停了一半,缺電危機即已迫在眉睫;天然氣發電比重還未提高到五成,但台電的採購成本已增加上百億元,也埋下電價走揚的伏筆。
不僅如此,台電動用「需量競價」以高價向用電大戶購回電力,機率也愈來愈高。二○一五年單月需量競價最高申請量僅十.三萬瓩,去年已暴增至九十五萬瓩,今年勢必再創新高。「需量競價」本來只是作為電力調度之用,如今已變質為配合政府宣傳不缺電的「遮羞布」;而台電付出的高價購電費用,最後還不是等於民眾埋單。
這波限電紅燈,映射出蔡總統能源轉型承諾的處處破漏,也加重了她的誠信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