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經濟/當心OPEC假減產、真抬價

.聯合報社論..民共另建兩岸新共識的可能性
.聯合報黑白集.我丟他撿孫中山
.經濟日報社論.當心OPEC假減產、真抬價







經濟/當心OPEC假減產、真抬價


2016-12-03 03:3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OPEC減產協議後,原油期貨持續上漲,紐約原油突破每桶50美元,創近六周收盤高點。 路透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今年2月開始倡議「保價」,從「凍產」到「減產」,前後經過九個月的奮鬥,終於在11月30日達成協議,國際油價也應聲大漲,並站上每桶50美元。然而對協議內容精打細算之後,再度印證「魔鬼藏在細節中」,而OPEC「假減產、真哄抬」的陽謀也無所遁形。
首先,任何減產協議必須確定「基準線」。OPEC決議每天減產120萬桶,總產量為3,250萬桶,亦即基準線為3,370萬桶,然而最新的實際日產量卻是3,406萬桶;因此各國若依照協議的數量減產,等於預先埋下逾30萬桶的伏兵。
其次,將各國的減產細目加總,總減產量為116.6萬桶,比喊出的120萬桶差3.4萬桶;數量雖不多,但連這種表面文章都如此草率,未來能否認真執行難免令人質疑。
第三,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伊拉克等波斯灣主要產油國的總減產量為96.6萬桶,但伊朗不減反增9萬桶,合計為淨減產87.6萬桶;其餘29萬桶由一些產量較小的會員國分攤,但這些國家的基數本來就小,過去紀錄也顯示各國根本不會認真執行。
第四,最大的問題還在沙國。沙國夏天(6-8月)天氣炎熱,冷氣用電激增,因此每年夏天都會增產約50萬桶供國內消費。沙國以旺季的產量為基準,依此來減產約50萬桶,實際出口量並未減少。科威特、大公國、伊拉克同樣是依據夏天內需旺季的產量為基準,實際出口量是否減少,同理可知。
最後,奈及利亞與利比亞兩國不受協議約束,可以隨意增產;而兩國只要政局平穩,增產潛力可輕易超過20萬桶。
將上述減產細節合併考慮,若從出口量的角度來評估,OPEC根本並未減產,不過是在玩障眼法的老招而已。至於非OPEC國家可能減產60萬桶,也只是畫餅充饑。例如俄羅斯承諾減產30萬桶,專家認為只是暫停明年原訂的增產計畫;墨西哥目前正由於川普勝選,股、匯、債市全面重挫,豈會當真減產?
然而國際油市沈悶已久,油價從今年春天以來一直在每桶42-52美元之間整理,現在終於出現減產的「重大利多」,投資人很容易就一哄而上。殊不知油價雖出現短線反彈,卻為中期回檔埋下禍根。
首先,油價現貨站上每桶50美元,6個月期貨便在55美元的附近,而此一價位已經超過美國頁岩石油業者的平均生產成本,業者正好逮到機會預先拋售明年的生產量,從而取得足夠資金來擴大探勘及增產。
另外兩年來各大國際石油公司都因為油價重挫,而紛紛削減成本及縮小長期生產計畫;但如油價漲得夠高,大規模的開發計畫又可能重起爐灶。據國際能源總署預估,一旦油價超過每桶60美元,全球產量必將激增。
沙烏地阿拉伯當然希望油價高,但又不要太高,最好是在每桶50-60美元區間內,既能增加本身的石油收入,又不致使競爭對手的產量激增。然而沙國在全球油市地位已今非昔比,新的石油供給來源激增,全球原油產量及油價早已不是沙國說了算。
目前歐、美市場原油現貨供給過剩,與中東期貨的價差又擴大,加上油輪運費下降,使歐、美原油經過長途運抵亞洲市場仍然划算湧入亞洲市場,與沙國等中東原油展開激烈競爭。沙國主導減產抬價,卻反而把市占率拱手讓給其他產油國;減產對他國是救命索,卻成為沙國的吊頸繩。
OPEC減產協議所帶動的油價反彈,除了可能因為其他國家增產而被抵消外,其實還面對另一個隱形殺手,就是自從川普勝選以來,國際美元匯率指數已經升值約4%;只要減產的利多題材一旦退燒,強勢美元的利空壓力終將反映。
總之,油國減產是假,而其他國家可望增產卻是真;油價的短線上漲,其實是為明年回跌埋下引信。投資人如果沒有搶到反彈,最好是退場觀望為宜。

聯合/我丟他撿孫中山


2016-12-03 03:3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審查總統府預算,民進黨立委蔡易餘提案「逐步取消(總統)膜拜、遙祭類的慣例儀式」。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繼綠委高志鵬主張廢除國父遺像之後,綠委蔡易餘又主張取消中華民國總統的儀式,理由是「不應藉由慣例儀式綁架國家元首之理念實踐」。
綠營人物的這類「去中國化」的政治表演,可能爽了自己,卻是在為蔡政府的大局添亂。當蔡總統呼籲北京「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這些搞不成法理台獨的綠營人物卻三不五時挑唆「去中國化/去孫中山化」,豈不只是徒然攪亂了蔡英文的「理念實踐」?你們是要她搞台獨,還是要她正視中華民國?
藉著孫中山一五○周年誕辰,北京發行了孫中山遺像的人民幣五元銅幣,習近平標舉中共是孫中山的支持者、合作者與繼承者,並稱在中共協助下「舊三民主義」已發展為「新三民主義」,陸媒甚至刊出〈探究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可能性〉的評論文章。在在顯示,大陸方面的政治路徑是:「將中華民國的孫中山,變成兩岸大家的孫中山,再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孫中山。」
習近平的政治旗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有朝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國論述若由「馬/列/斯/毛」漸漸向「孫/毛/鄧/習」靠攏,也不必意外。
在兩岸角力中,孫中山並不是綁架蔡英文使她不能實踐台獨的因素,孫中山的國父地位反而是台灣要北京「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主要憑藉。綠營人物去孫中山,不可能有助台獨建國,反而是中華民國自毀長城。

聯合/民共另建兩岸新共識的可能性


2016-12-03 03:3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11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周志懷在廣西桂林表示,「九二共識」文字表述具可替代性,
我們並不反對在「九二共識」之外,建立具有創造性的替代性共識,在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問題上,形成新的共同表述。 
中新社

大陸社科院台研所所長周志懷公開表示:「我想強調的是『九二共識』文字表述的可替代性,我們並不反對在九二共識之外,建立具有創造性的替代性共識,在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問題上形成新的共同表述。」
他說:「大陸建構兩岸新共識的政策創新動能,並不弱於維護九二共識的決心。」
這是大陸方面首次明確表示「九二共識」文字表述的可替代性,並明言不反對在「九二共識」之外,另建「替代性共識」、「新的共同表述」或「兩岸新共識」。由於周志懷的職位被視為首席涉台智囊,他的喊話無疑具有政策釋放意味,宜慎重看待。茲略述幾點看法:
一、揆其語意,所謂九二共識文字表述的可替代性,應是指九二函電的相關表述以及「九二共識」這四個字的可替代性。但周亦反覆指出,「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國家的內涵」,則是不可替代的核心要素。他所謂的兩岸新共識,已定性為體現一中原則、反對台獨、反對去中國化的兩岸新共識。倘是如此,則何不繼續使用九二共識即可?而新共識要如何文字堆砌始能完整表述這些核心內涵?
二、在周的談話中,雖有「一中原則」、「兩岸一國」、「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台灣)不如在一個中國框架下學會如何與大陸相處」等用語,但他並未明示「一國」的定義,這應是存留的空間。
馬政府主張「九二共識」,且未反駁北京的那類用語,但以「一中各表」加以平衡。蔡政府要不要反駁「一中/一國」的概念?如果不反駁,又要以什麼來平衡?蔡政府或許可以不用「一中各表」四字,但其「替代性」的表述是什麼?失去九二共識之皮,一中各表毛將焉附?
三、周說,大陸對台政策的底線思維是反對台獨。但他提出的兩岸新論述,只見正面表述「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國家」等等,但會不會後續再增添「反對台獨」的負面表述?
馬英九主張「不統/不獨/不武」,這是正負俱陳的表述。因為說了「不獨」,才能說「不統」;倘只說「不統」,而不說「不獨」,在兩岸就擺不平。蔡政府若接受了「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國家」,一方面有如何伸展「一中各表」的難題,且後續台獨黨綱的矛盾勢將浮現。
四、周志懷主張建立「兩岸新論述/兩岸新共識」,又倡議兩岸智庫對話「力爭達成默契」,並說「這一默契並非一紙協議,甚至連口頭協議都不是,但它至關重要」。他又說,「在一定條件下,兩岸可進行傳話性接觸與可控性接觸」。
外界一時不易理解,從「連口頭協議都不是的默契」到「兩岸新論述/兩岸新共識」之間,其中的缺口存有何種過程及意義?而所謂「傳話性接觸/可控性接觸」,是否意指兩岸兩辦兩會之外的「密使」往來。倘是如此,蔡政府如何取得台灣人民的信任,又如何處理綠營內部的猜疑,會不會橫生枝節?
五、周志懷說,「國民黨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的歷史與特殊作用不可替代」,其高度竟與「兩岸一國」的「不可替代」居於同一階位。若與周志懷其他部分談話合併解讀,應是針對蔡政府如今意圖滅絕國民黨的動作而發。國民黨如果過度弱化,國共內戰的兩岸架構亦告解構;北京可能視此為民進黨欲切斷兩岸的歷史臍帶。因而,民進黨追殺國民黨,應勿忘唇亡齒寒的效應。
周志懷在此時釋出這個政治氣球,一方面可視為有意化解兩岸僵局,但另一方面由於「兩岸一中」的前提仍是不可替代,也可視為促迫蔡政府進行談判及攤牌的動作。
蔡政府若不回應,事態當會有不回應的演化,然則該當如何肆應?若是回應,則最高目標是什麼?最低底線又是什麼?如今已聞轅門叫陣,恐怕也不能相應不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