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日 星期六

【專家之眼】淺析共軍大埕灣年度兩棲演練

◆  【專家之眼】淺析共軍大埕灣年度兩棲演練
◆  【專家之眼】「臺」灣「台」語是什麼意思?

◆  【專家之眼】「川鬥賀爭」:大選辯論對華政策應非重點
◆  【專家之眼】夏立言反諷陸委會 誰有理?
◆  【專家之眼】房貸灰犀牛迫近還在扯有無「限貸令」
◆  【專家之眼】柯文哲與民眾黨
◆  【專家之眼】政府隱藏了哪些債務?綠能,你我不能







【專家之眼】淺析共軍大埕灣年度兩棲演練


2024-09-07 07:06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9月4日國防部主動對外發布偵獲解放軍於福建東山大埕灣附近海域從事聯合登陸演練。圖為中共的海岸防衛隊船隻去年在大陸最靠近台灣的領地平潭島附近進行軍演。圖/法新社資料照


9月4日國防部主動對外發布偵獲解放軍各型主、輔戰機及直升機、無人機,配合兩棲艦船、滾裝貨輪裝載地面部隊,於福建東山大埕灣附近海域,從事聯合登陸演練

儘管許多媒體很快跟進,並且以極盡煽情辭語大肆炒作,但臺灣社會顯然是具有相當定力,並未隨著媒體報導評論起舞,臺灣鄉親亦未產生任何激情反應。不知是因為近年來對於共軍在臺海周邊軍事活動報導過度,造成群眾情緒難以挑動,若非重鹹重辣,所能產生邊際效應亦將逐漸遞減所致;抑或是長年以來溫水煮青蛙,讓臺灣社會對此逐漸麻木,不再將焦點匯聚於共軍軍事操演,讓刻意操弄臺灣鄉親感受手法無法得逞?

共軍大埕灣兩棲演練到底是多麼值得關注?是否嚴重到值得國防部對外公開傳送此項訊息?吾人確實是能夠透過系統性途徑檢驗此項軍事活動,然後加以判斷,究竟有無必要為此擔心受怕,情緒受其左右,甚或是必須採取適當對策處理金融資產,以便本身利益受到影響。

首先必須指出,每年八月下旬至九月中下旬,共軍循例都會在大埕灣海域,舉辦例行性兩棲演練活動,有時亦有相關戰術演練行動;從民國一一O年(2021年)開始,每年都受到兩岸媒體關注,甚至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9月22日當時國防部長邱國正在立院答詢時,亦對演練活動提出過詳細說明,但都未曾影響解放軍每年度依據既定期程,舉辦此項定期軍事演練,顯然此項演練已經成為共軍年度演訓活動重要環節。

其次就要說明,大埕灣位於福建與廣東交界處,東起福建省韶安縣宮口頭,通常是從宮口港西側堤岸末端起算,西至廣東省饒平縣雞籠角,緊鄰英港旁龍嶼及虎嶼港埠突堤設施大埕灣名稱係源自其所緊鄰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大埕鎮,整個海灣面積約32.5平方公里,相關水文與地理形勢資料相當公開,在此就不再贅述。

要能演什麼樣戲碼,當然就要看能有什麼樣舞臺,對於能夠用於聯合兩棲演練之訓練場來說,不僅是要考慮演練目標灘頭所面對海域面積、水文環境與航運狀況,更要考量登陸部隊完成艦岸運動抵達灘頭後,緊鄰灘頭之陸上演練場,是否能夠具備足夠空間,讓登陸部隊經過灘頭聯外道路,繼續前往陸地訓練區域演練陸上戰術課目。

此外就更要思考演練兩棲或是三棲登陸攻略行動,必然要配合空中兵力,提供密切火力支援,甚至演練空降與機降突擊,配合灘頭登陸部隊,先期奪佔戰略要道,因此最理想兩棲演練場,必然要能同時滿足前述涉及海域、陸地以及空域三項客觀條件。否則舞臺不理想,自然就端不出完整戲碼,任何演練若是無法從頭到尾完成所有程序,受限於演練場條件,只能演練半套,訓練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再者就要提醒,假若查閱中國大陸與大埕灣附近海域相關主管海事局航行警告資料,就會發現不論是福建海事局抑或是廣東海事局,並未針對大埕灣軍事演練活動,發布過任何限制航行活動之海事航行警告再查閱大陸民航部門所負責發布之飛航安全通報,亦無任何影響飛航活動之飛航安全通報或是射擊通報因此吾人可以確認今年度在大埕灣所舉辦之兩棲演練活動,並無任何實彈射擊課目,其所運用海域亦未對其他民用船舶加以管制由此大概可推斷出演練課目以及接近實戰程度到底有多高

至於軍事愛好者在網路論壇所積極討論課題,其中包括運用滾裝貨輪結合半潛船,進入泊地實施無碼頭設施下卸戰術輪車或是其他輪型車輛,讓其能夠通過海上移動棧橋直達灘頭;甚至同時迅速下卸人員與物資,或是利用半潛船作為浮游物資堆積站與海上補給點,其實都已經在大陸沿海多個灘頭實施過類似演練,並不算是開創性演練項目,以往在大埕灣兩棲演練活動中,亦是經常實施項目,其實不值得大書特書過度關注。

最後還是要提醒,經由兩棲艦艇裝儎前往演練區所下卸之兩棲特種車輛,雖然是與經過陸上機動途徑,由儎重拖板車運至灘頭之陸軍兩棲機械化旅所使用兩棲甲車幾乎完全相同,但經過兩棲裝載過程並且在泊地泛水戰鬥下卸,到底還是與兩棲甲車從灘頭下海,然後在泊地實施兩棲航渡編隊,然後掉頭搶灘登陸相當不同。

儘管每年例行大埕灣兩棲演練規模都相當可觀,但其演練項目與實施強度,兩棲突襲過程涵蓋完整度,都有相當大令人質疑與探討空間特別是缺乏空中兵力配合,同時亦無實彈演練,因此東部戰區對此演練歷來都是保持相當低調,從未拿出來說三道四,當作武力威懾臺獨進行心理恫嚇課題,其實就可看出其斤兩究竟有多高。臺灣鄉親能夠氣定神閒老神在在,其實是相當合理判斷所致!














【專家之眼】「「台」語是什麼意思?


2024-09-07 05:20  聯合報/ 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兼任講師
最近教育部不顧民間反對聲浪,行文將閩南語正式「正名」為「臺灣台語」,引發討論。記者翁唯真/攝影


最近教育部不顧民間反對聲浪,正式行文,將閩南語正式「正名」為「臺灣台語」,也將其所屬閩南語字典網站一起更名了。

很多人看到這個新名稱,都覺得莫名其妙。「台語」的意思不就是台灣話嗎?為什麼前面還要畫蛇添足地加上「臺灣」二字?而且,「台灣」明明就是「臺灣」的簡寫,又為何要「一國兩字」,前「」加後「」呢?

聽說是為了公平,把所有本土語言都冠上「臺灣」二字,如「臺灣客語」、「臺灣阿美語」、「臺灣手語」等,表示他們都是在臺灣發展的語言,都足以代表臺灣。然而,這樣就能沖淡獨尊「台語」的意味嗎?

誠然,把閩南語稱為「台灣話」或「台語」,在民間流傳已久,但因為過於大閩南沙文主義,所以長期以來,政府不敢將它「官方化」,以免挑動族群敏感神經,傷害弱勢語族的尊嚴。曾有原住民立委公開主張,唯獨原住民語夠資格稱為台語。確實,閩南語是台灣的外來語,豈能鳩占鵲巢?事實上,像客語本身就沒有「台灣話」或「閩南話」這種用詞,而習慣以「holo 話」指稱它。這就是為什麼日前有多名客語薪傳師聯合呼籲,「台語」不宜專指特定語言,而應該涵蓋所有在台灣通行的語言,包括國語在內。

其實,如果將閩南語正名為「河洛話」,說不定更好。儘管 holo 這個發音該用什麼漢字書寫,並無定論,但「河洛」意指中原,而且閩南語保留了很多上古音及古字,傳承了正宗的中原文化,身分相當契合。國內就有歌仔戲團以「河洛」為名,彰顯文化的光榮感。可惜經過20多年的去中政策,別說中原文化,連某台灣藝人說自己和爺爺是成都人,都會惹惱母校的教授了。難怪賴政府急著「正名」,因為「閩南」二字,總是不斷提醒大家,這個語言是從對岸福建南部來的啊!

從這個角度看,大概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教育部「臺灣台語」字典網站新增三百個常用字,會赫然出現「死好」、「老風騷」等罵人的粗話,乃至「整筊」(聚眾賭博)、「剪筊」與「跋歹筊」(出老千)等賭博專用語了。為了與對岸區隔,建立屬於自己的特色,便處心積慮地降格以求,專挑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元素,美其名曰「生活化」、「在地化」這和史博館重要常設展以藍白拖、破羽毛球取代青銅器、唐三彩,巴黎文化奧運以電子花車、辦桌為主視覺等等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假如所謂「正名」或「台語主流化」,可以讓閩南文化在獲得更多資源的情況下,不斷進步發展,成為亞洲文化的一方霸主,或可值得全民一搏,可是,上述種種跡象顯示,它似乎恰恰走著相反的路,把格調越拉越低。

如今哪裡還有什麼中原文化的光榮感更多的是政治霸凌的快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