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無欲則剛
◆ 壯世代逛文博會 了解年輕人思維
◆ 用都市設計找回墾丁遊客
◆ 少事法執行的困境與迷思
◆ 容獎容移變調 掀小宅當道危機
◆ 容獎魔戒怎成建商禁臠?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無欲則剛
2024-09-04 04:10 聯合報/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最近台灣政壇動盪,不禁令人想起尋常不過的成語「無欲則剛」。這句話出自《論語》,孔子感嘆未看過無欲望的人,弟子問某人不是沒有欲望嗎?孔子予以否定。孔子五十一歲為魯國大司寇,治國有成,被齊國警戒,餽贈寶玉、美女給魯定公,定公遂疏遠孔子。魯定公無法克制欲望,失去孔子這樣的良臣。不得志的孔子遂開啟長達十四年周遊列國、顛沛流離的生涯。他飽受政壇欲望的衝擊,為實現理想而遊歷各國,經歷無數淬鍊。孔子對於欲望的觀點,何嘗不是對人性的感嘆呢?
大文豪蘇軾寫一篇〈剛說〉,說明剛與仁的關係。「孔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所好夫剛者,非好其剛也,好其仁也。所惡夫佞者,非惡其佞也,惡其不仁也。」意思是說,剛強、堅毅、樸實、寡言,近於仁德;操弄言詞而令人動聽、臉色和善討人喜歡,卻沒有什麼仁德。蘇東坡認為,並非人們喜好剛強之人,而是喜歡有仁德的人。孔子有許多關於仁的看法,「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認為仁乃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言行符合社會道德規範。實踐仁德,完全來自於自身,哪裡受他人左右呢?儒學透過自我約束來符合社會禮節,孟子將仁義禮智視為四種德行。相對於此,為了表現正義,古代羅馬將希臘女神泰美斯、狄克以及阿爾特賴亞等特質結合在一起,塑造出正義女神,手拿寶劍、天秤,眼罩蒙住眼睛。寶劍代表懲罰罪惡,天秤代表公平,眼罩蒙住眼睛意味著平等、客觀以及不徇私。羅馬人將正義視為公平、平等之心,同時也具備懲罰罪惡的能力,這座寓意像擁有消極的自我約束與積極制裁的兩種特質。如果無法克制欲望,會有什麼結果呢?
日本《平家物語》是十三世紀完成的歷史著作,卷首的詩句發人深省。「祇園精舍之鐘聲,諸行無常之鳴響;沙羅雙樹之花色,顯盛者必衰之理;驕奢之人不永恆,恰如春宵之幽夢;跋扈者終必滅亡,彷彿風前之塵土。」這部小說描述平安時代晚期平清盛剿滅源家,掌握朝局,源家後代被放逐遠方;平家勢力因此達到顛峰,權傾一時。清盛去世,平宗盛接替,依然驕奢跋扈;最終源家後人源賴朝以少勝多,壇浦之戰消滅平家,平宗盛被俘而身首異處。《平家物語》開卷以佛教諸法無常為起首,敘述一場政權更替的滄桑史詩。然而,回歸故事本質,驕奢、跋扈乃是平家覆亡的根本原因,不是亡於弱小的源賴朝軍隊,而是亡於放縱自己欲望之結果。
現代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二次大戰最激烈之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採用金字塔序列,由下往上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審美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超越需求。物慾的需求屬於底層需求,只是鮮少人能夠自我超越。現代社會欲望可以由自己控制,放縱欲望而違反公平正義,將受到普遍價值觀形成的律法制裁。無欲則剛,或許是掌握龐大權力資源的從政者,必須時常拷問自己靈魂的名言吧!
壯世代逛文博會 了解年輕人思維
2024-09-04 04:10 聯合報/ 高淑芳/教(苗栗市)
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台南文博會以「寶島百面 Po-To Pan Bin」為策展主題,在台南高鐵站旁的大台南會展中心舉行。
為避開周六日的人潮,筆者選擇八月卅日星期五去參觀。下了台南高鐵站,聽見一位銀髮婆婆問路過的年輕人:為什麼有那麼多年輕人往同一方向跑去,是在辦什麼活動啊?年輕人回答是文博會後,即匆匆消逝在人流中。的確,左看右看都是年輕人,努力尋覓卻看不到長輩的面容,更顯得自己身為壯世代有點突兀,口罩戴緊、墨鏡戴上,進去吧!
從台南文博會觀察到社會的脈動,以及文化創意的展現:
一、高鐵經濟:台南文博會的參觀人潮大增,要歸功於在台南高鐵站旁的大台南會展中心舉行;高鐵車程將來自外縣市的交通時間縮短,大眾交通工具對青年學子亦有便利性。最重要的是,天氣炎熱,下了高鐵很快能鑽進有冷氣的地方。由此嗅出在高鐵腹地的會議與展場空間的優勢。
二、寵物經濟:今年商品以貓狗等創意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圖像為眾,聽見左邊的女孩說「這個好可愛喔!」右邊的年輕人說「我曾經養過這種狗耶!」對於寵物的讚嘆聲不絕於耳。特別的是,有一種 IP 會讓觀眾久駐與攤商討論設計理念,就是繪製台灣原生種、海洋生物及因地球暖化瀕臨絕種的動物,感受到守護地球生物的文創設計崛起。
三、療癒經濟:很多只是簡單運用文字,卻能刺激購買欲的文創商品,例如一家工作室的卡片只有「慢」、「先去作」、「沒事早點睡」,卻能讓年輕人掏出鈔票購買;很環保且讓人驚豔的是,其免費贈送的,不像其他攤位多是加入商家社群追蹤即送貼紙,而是可免費下載的文字手機桌布。
星期五中午開始,參觀民眾大批湧入,原本想避開假日的人潮,沒想到仍躲不過;甚至下午兩點開始,人潮壅塞動彈不得,有種韓國梨泰院事件的沉浸式體驗再現。建議明年主辦單位能將展期延長、展場空間擴大、走道加寬,並設置分類展示區。
其實,文博會也是個很好的代間學習場域,銀髮長輩可以藉此瞭解年輕人的喜愛、用語、價值觀與流行趨勢,例如:有一「不良大叔」展商品牌,筆者試著問「不良」二字作何意解釋?展場工作人員回答:「這裡的不良,就是我們年輕人想跳脫傳統,應該怎麼做、怎麼過日子的另一種思維。」原來年輕人想的是我們從來沒想過的。
近年來,台灣年輕族群不婚不生的比例增加,連帶造成少子化的問題;若舉辦婚戀產業博覽會,連結合法婚戀機構、傳統媒人婆自由工作者以及婚戀相關產業等,除了將婚戀藍海商機做大並融入新創;甚至,筆者腦海浮現串流成眾的銀髮族步出高鐵站,為了自家大齡、屆齡未婚的兒女,邁開腳步向著會場奔去的畫面。
用都市設計找回墾丁遊客
2024-09-04 04:10 聯合報/ 周孝宇/建築師、都市計畫技師(台北市)
近年渡假勝地墾丁的觀光客數呈現雪崩式銳減,從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的八一七萬人次,下降到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二六二萬人次。做為南台灣知名的國家公園擁有許多觀光資源,卻從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開始,連前十名的國旅目的地都排不上,也許賣一百元的六片櫛瓜是一個引爆點,但冰凍三尺豈會是一日之寒?
墾丁觀光困境的因素很多,大至缺少國際級觀光戰略,中至交通方式、住宿成本、消費物價等,小至沙灘上陽傘業者長期占地為王,不論硬體還是軟體,墾丁不僅在國際間難以稱得上是旅客嚮往的目的地,就連台灣人自己也不捧場,許多網友認為去墾丁不如去沖繩,類似的旅行時間和消費但可以得到更好的旅遊品質。
吳鳳作為資深的觀光節目主持人,他認為墾丁雖然有豐富的大自然和生態,卻缺少包裝和具體的形象,而且街景和建築看起來也缺乏吸引力。也就是說,在墾丁旅遊本身已經缺少品質下,如果住宿和物價過高,對旅客就會變得沒有吸引力。住宿和物價也許是吸引觀光客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但筆者在此想用都市設計來探討如何加強墾丁的旅遊品質。
都市設計包含的範圍,大約是一個都市除了建築物內私領域以外,包括街道、公園、廣場、河岸,甚至建築物的外觀形式,都是都市設計中的一環,其學科包括都市計畫、建築、景觀和公共政策等,是跨學科且影響深遠的領域。好的都市設計對於環境、經濟和社會層面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以下以人潮最密集的墾丁大街建議如下:
一、打造良好步行空間。可步行性(Walkability)是良好都市設計的第一步,但在墾丁大街上,卻完全沒有人行道可供人行走,晚上夜市商家擺攤之後,人車混雜的情況更是雪上加霜。
建議可將墾丁路的車道縮減,必要時可改為單行道和大灣路做為相反方向通行,並設置實體人行道,同時也可試辦特定時間做為行人徒步區,以增進遊客的安全以及旅遊的品質。
二、植栽和街道家具。位於熱帶氣候的墾丁,樹木遮蔭顯得特別重要,建議人行道可設置具有熱帶風情的植栽,可有效提升景觀和增加遮蔭功能,同時設置供人休憩的座椅、自行車停車空間、公共藝術和旅遊資訊指示牌等街道家具,增進街景的豐富程度和便利性。
三、廣告招牌和建物立面。應規範廣告招牌的位置和大小,但不必像某些觀光街區一樣招牌形式完全統一,這樣反而會扼殺景觀的多樣性。同時建物的立面形式、色彩,雖不用像歷史街區一樣嚴格限制,但起碼外牆要乾淨、空調室外機做適度美化、管線統一整理,讓每一棟建築物具有特色卻又不失統一性。
相對於台灣公部門對於都市的環境空間長期漠視,台灣的民間力量卻是很蓬勃的,相信如果公部門把墾丁的都市舞台搭建好,搭配明確有效的管理機制,演員(遊客、商家、觀光業者等)就可以盡情演出(提供住宿、餐飲和舉辦活動等),墾丁會慢慢找回流失的觀光客,進而打造深具魅力的觀光景點。
少事法執行的困境與迷思
2024-09-04 04:10 聯合報/ 王順民/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新北市)
聯合報陽光行動關於「少年事件處理法」增修、執法及其相關運作失靈的專題報導,反映了少年事件的處理,在沒有「問題少年」、只有「少年問題」的諸多迷思間擺盪,以致徒有少事法,卻難以自行。
增訂修正後正式上路的少事法,依其行政輔導先行的處遇原則,讓膽子大、易衝動、好操控、講義氣、刑期短且涉世未深的少年人口族群,成為黑幫犯罪偏好吸納的工具人。如此一來,相關的討論,就不僅只在從虞犯到曝險的改稱、從中離到中輟與中介教育的消極防治補強,以及從司法處遇的刑法判決及矯治機構,到保護管束的感化教育及矯正學校;而應是充斥保護主義思維的少事法,要如何在兒少權維權、增權或限權之間,取得兒少的最佳利益及停損設置的衡平關係。
少事法執行所出現的諸多困境,包括:一、成年人與兒少認知行為的世代落差;二、主流社會及其權控關係的代際間不對等;三、欠缺對於少年個人、家庭、社會的內外在系統歸因的綜融性考察;四、從家庭、學校漏接到幫派接手的相互推拉拔河;五、家庭會傷人,有不是的父母,國家機器運作失靈;六、從司法介入,轉至毫無強制規範權之少輔會與社工,難以作為;七、個案複雜,但公文量增加、經費不足的少輔社工職場現況,急需變革;八、從追究父母連帶責任、強制親職教育到取消少年前科註銷等,皆有待修法;九、從作為代罪羔羊的非行少年,到壓迫影武者的共犯結構,更要追究;十、少年法庭法官決定與治安法庭思維,需要統整;十一、從垂直串接到協力對接與轉介銜接之間的統合機制,急需建置。
總之,從兒童少年之「個體」、少年事件處理之「制度設計」,到社會變遷之「大環境」,應作通盤性檢視。
時下年輕世代處於過度的社會保護氛圍,使得包容不等於縱容、信任不同於放任的觀念態度,有待進一步廓清。諸多兒少乖張行徑,起因於父母家庭,醞釀於少年團體,發微於校園幫派,顯現於數位中介,爆發於充滿誘因之大社會;從問題少年到少年問題,需要的是用心陪伴和結構性解套,而非只聚焦於有無前科、通報、行政輔導,抑或是有無司法介入之類的鋸箭式績效管理。
容獎容移變調 掀小宅當道危機
2024-09-04 04:10 聯合報/ 鄭博文/大學退休教師(高雄市)
京華城容積移轉與獎勵鬧得滿城風雲,柯文哲前市長有無涉弊,有待檢調找尋更多證據來釐清。個人較關注容積移轉與獎勵,讓不少建商投入興建小宅危機。
容積移轉是緣起美國發展權移轉(Transfer Development Right,TDR),最初用意在當土地被畫為保育區或古蹟保留區,土地權屬還是私人所有,而政府也不徵收,無形中就剝奪私人土地發展權利。當時美國政府發展 TDR 制度來補償地主,平息不少民怨。
容積移轉可以說是台灣版的 TDR,最初用來解決公共設施保留地政府無錢徵收民地問題,就同意給予一定容積,可在市場交易而取得補償,使政府間接取得土地所有權,也興起收購公共設施保留地的行業,向政府申請容積移轉。目前的都市更新或重建案大力推動,有一大部原因來自容積移轉,如北市信義路前 AIT 土地。台北市最初之所以興起「一坪換一坪」都市更新,個人認為是容積移轉加獎勵的雙重影響。
容積管制是都市計畫的核心管控工具,管理都市因過度膨脹發展而產生「城市病」,如高房價、交通擁擠、犯罪率高等問題。台北市的舊市區紛紛拆除重建成為超高大樓,讓舊市區的公共設施負荷更重、房價更高,就是容積移轉與獎勵的影響,有違容積管制的精神;容積移轉與獎勵已成為高房價助長因子。
還有一項後遺症值得政府注意。台北市開發新土地愈來愈困難,建商要推案,就得先收購老屋舊房來重建,但需大量資金方能為之,因此有些建商會朝都市更新手法,找尋住戶同意來重建。除要求政府給獎勵外,更廣泛地蒐集公共設施保留地容積,讓都市更新案的容積最大化,許多建商投入重建或都市更新,期望獲得最大容積來獲利;過去文林苑如是,現在基泰案如是,未來台北京華城案或高雄國賓重建案亦如是,容積率一山高過一山。
容積移轉與容積獎勵初衷良善卻變調了,不少建商以老屋重建之名取得容積移轉與容積獎勵,比原舊老建築多出一倍容積,不符合公平正義,讓民眾認為圖利建商或財團,蓋出的住宅單坪面積都超過百萬,大坪數住宅都號稱億元豪宅。台北國賓飯店重建或西華飯店重建,都是趕上老屋重建獎勵容積,獲利比經營飯店多。面對這種狀況,政府若不及時踩剎車,除了讓房價繼續飆漲外,市中心會出現更多小宅,滿足想住在市中心的客群。
這些小宅建案量體大,高雄有建案高達上千戶,若規畫不完善,如機車停車空間不足,又若無良好物業管理,未來很容易變成新的高雄「城中城」,倘若有公共安全意外,傷亡勢必慘重。究其因,恐怕出在建商運用容積移轉與容積獎勵,蓋出總價低、單價高的小宅。規畫不適當的小宅,住戶會認賠出售以脫身,建築恐成為經濟弱勢族群的窩居,陷入惡性循環中。政府應及早注意防範。
容獎魔戒怎成建商禁臠?
2024-09-04 04:10 聯合報/ 拱祥生/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大地技師、水保技師(台北市)
監察院年初提出「京華城購物中心案」糾正,台北市府不當參採「都更建築容積獎勵辦法」,創設所謂「韌性城市貢獻」等三項獎勵項目,據以核給廿%容積獎勵,顯有違失。面對這個糾正案,北市府改善作為為何?巨額「容獎魔戒」應該回歸都市土地容受力專業審議,讓首長不得以不當之體制外程序介入,才能讓都市開發回歸永續經營正軌。
欠缺法源依據、未符法律保留原則,及逾越(牴觸)細部計畫上位法規等,是監察院提出本案容積獎勵確有違失的主要理由,但北市府目前似乎仍未回應本糾正案該如何改進;最嚴重的是,京華城行政處分是否合法,與公務員是否涉貪是兩件事,怎會等待司法判決後才進行本案適法性處理?
本案審議當下,當時的台北市柯市長回應商人需求,卻發生部下逾越了專業法令規範,讓該案明顯超出當地土地容受力,不利城市永續發展。這個惡例,個人接受法律程序考驗事小,嚴重斲喪公共利益,從政者真當引以為戒。
台灣目前不論國土計畫、都市計畫、都市更新計畫或都市更新地區等審議作業,存在最嚴重問題是上位計畫不足及專業性過於局限。上位計畫極度忽略各土地容受力是否針對災害潛勢做充分考量;例如各區域地震容受力、活動斷層區域、是否為地質敏感區、土壤液化潛勢區等專業圖說,並未套疊至各都市計畫區,也未要求各都市計畫區對於災害敏感區位,在推動都市計畫修正時,確實討論該加強那些基礎設施來強化都市土地環境容受力及承載力,卻花相當多精力糾結於讓開發者取得更多容積。這樣的制度設計本末倒置,沒有良善的公共基礎設施,如何蓋更高的樓?
高雄國賓飯店位於經濟部公告之高土壤液化潛勢區,根據國土利用專業應該低密度開發,怎會一體適用讓更多人民住在相對高風險的土壤液化潛勢區?根據危老條例給予獎勵容積,更凸顯目前容積獎勵制度氾濫,考量極度偏執,忽略了土地開發「地盡其利」的基本圭臬。
「防災型都更」在四○三地震後喊得沸沸揚揚,試問在「活動斷層」或「土壤液化」區域,能夠在原地以更高容積的防災型都更蓋更高的私有建築物?還是只是建商包裝的美麗糖衣,讓民眾暴露於風險,公部門亦成就更多不利於城市永續發展的個案?
回到京華城案,當北市府於一一一年十月核發建築執照,總樓地板面積竟是原拆除之購物中心的兩倍以上時,京華城周遭道路並無拓寬,對交通的影響不巨大嗎?當都審只給容獎似乎完全忽略交通衝擊時,這樣的審議,是現行實務還是制度面考量欠周全?更進一步論,附近大巨蛋才剛開幕,兩個重大開發案有真正專業審議土地與交通容受力對都市長久影響?
最諷刺的是,一個興建僅十八年的商場說拆就拆,一拆一建對於台北市營建業碳排放做了最壞示範,竟還取得宜居城市貢獻獎勵;一個開發案破壞了城市永續,竟用容積獎勵取得巨額商業利益,是標準的巧取豪奪案例。蔣市長應以現任市長的高度與格局立即進行善後。
容積獎勵得利的是私人建商,代價卻是全民負擔及城市永續發展的脫序。全民應該要求各地方首長,尋求跨域專業來整頓都市容獎亂象,才是建立永續韌性城市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