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7日 星期五

AI時代 光電能補足電力缺口?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4904/web/ 

◆  AI時代 光電能補足電力缺口?
◆  黃仁勳AI盛宴 誰來埋單
◆  美國承諾、擁高科技 台灣安了?
◆  高薪不減壓 難解護理荒
◆  校史納台北高校 台師大主體性何在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AI 時代 光電能補足電力缺口?


2024-06-07 01:33  聯合報/ 黃其君/永續教育公益講師(高雄市)


面對 AI 發展所帶來的用電需求年增三%的挑戰,經濟部部長提出「電不夠就用光電補」的解決方案。然而,這種說法是否經得起考驗?根據經濟部能源署的能源統計月報,呈現出幾個值得關注的事實:

首先,全球強調的是低碳電力,不僅是再生能源,絕大多數工業國也開始將低碳核能復興作為因應淨零的重要行動。然而,我國的核能發電量在「非核家園」意識形態作祟下明顯下降。與核一、核二、核三全運轉時相比,減少了二五五億度低碳穩定電力,這些電力正是 AI 運算與電子產業最需要的。本世紀以來,我國核能發電最高占比達十八點一%,約為當前總體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的兩倍,如今已大幅縮減,再生能源發展迄今並沒有取代這些發電量。

其次,部長強調的光電,發電量的增幅並不如預期。與能源轉型前的光電年發電量相比僅增加了一一八億度,也僅增加四點三二%,如何應對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此外,燃煤和燃氣發電量都顯著增加。這與民進黨政府所承諾減碳目標背道而馳

面對這些問題,民進黨的賴政府接續的能源轉型目的是否奏效?似乎不樂觀。當電力短缺時,政權宣稱會以光電補足,然而大部分的光電都已賣給了電子等產業。以台積電為例,其用電需求八%遠超光電所能提供的四點三二%的增幅。

更令人擔憂的是,光電不當發展持續對兼具生態服務與碳匯功能的生態環境和傳統農、林、漁、牧領域產生負面影響。光電不僅未能解決電力問題,反而製造了更多環境生態衝突與社會衝突。

值得一提的是,太陽光電是否存在重複計算問題?

依據法律規定,台電購電、發電和售電所有相關數據都需經會計簽證,並經由經濟部能源署核實後統整成政府公開資料,每月定期發表。難道政府認為,能源議題專家或工商業巨頭不會察覺到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有限性,根本無法重複支援多種額外增加電力需求?

例如,美國台灣商會昨天即已表達對台灣綠能進度落後的擔憂,全國工業總會等機構也多次提醒或質疑民進黨政權再生能源發展的成效未達預期,反映社會各界對於能源政策及再生能源推動進度的嚴重憂慮。

更令人費解的是,國際上一四○國認同潔淨與低碳的核能,紛紛提出復興策略,包括延役、重啟、興建。見賢思齊與時俱進,環境部長本該向立法院提出修法,將環境基本法中不合時宜的「非核家園」移除,方能積極履行推動淨零戰略,部長卻拿非核家園當淨零碳排做不到的藉口,無視蔡賴政權能源轉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帶頭漂綠。

再生能源的發展需要真實、透明的數據支持,而非虛假的繁榮景象。政府應加強數據的透明度和準確性,確保能源政策的實施,能夠真正推動台灣走向永續發展的未來。











黃仁勳 AI 盛宴 誰來埋單


2024-06-07 01:33  聯合報/ 楊穎超/大學教師(台北市)


最近身價三點三兆台幣的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台趴趴走,態度親民,又勾勒出不少投資合作前景,民眾對他頗有好感。但有點遺憾的是,對黃的報導,多停留在娛樂絮聞與 AI 浪潮,忽略了他所提投資合作案背後的政經意涵及影響。

首先,國際大廠願在兩岸緊張時出面投資,這本身就有豐富意涵。但如果將此解讀成台灣安了,卻是過度推論。因為最近台積電新任董事長魏哲家坦言,曾討論過兩岸地緣政治風險,讓台積電想移出產能,只是完全移出不可能。魏的結論是,相關領導人都很有聰明才智,他們不會讓這件事發生,但他同時也強調,這只是個人意見。

其次,黃仁勳也是非常聰明的生意人。他曾謂輝達投資台灣,主要是台積電太棒了,台灣同時還有完整上下游供應鏈。但他的說法切頭去尾,所獲利益來源遠不止於此,還包括我政府政策與社會力支持。

政府一直有發展型國家思維。簡單的理論陳述是政府強調經濟成長、推動「正確」產業政策、重視私有財產誘因,以及國家在操縱和調控市場上的角色。過去政府推動塑化電子等產業政策,使我們受益至今。

現在政府看好輝達,因此雖然該公司很有錢,經濟部還是藉由領航企業研發深耕計畫,補助該公司六十七億元,超過輝達自籌資金的三分之一,這還不包括國營單位的可能幫忙;而輝達之前想在台成立物流中心,透過談判,把當時物流稅務原本稅率百分之二,壓低到以最低稅率百分之○點○六來處理;此外,在黃提到要成立設計中心後,除了許多地方政府表態願提供土地外,例如北市府還加碼說「也會盡可能傾全力給予最佳的條件跟優惠」。

至於社會力支持方面,就是黃在台大演講的背板和影片,那五十多家企業、十七所公私立大學。這些高水準人力與合作廠商,能提供廉價有效率服務。台灣工程師的耐操文化,世界知名。而在學界,例如去年輝達與台大宣布合作,新聘千人研發團隊,以及後來成立雙方聯合研究中心;至於廠商,輝達位於亞灣高軟的研發中心,設於區內鴻海大樓。這些利益加在一起,輝達最後真正會投入多少成本,令人好奇。

為了爭取輝達,政府社會的支持無可厚非,但在互相需要前提下,到底該給多少?而發展型國家大力扶植本土產業,外國資本卻拿我這麼多資源,好壞如何?應該注意他國經驗。期盼政府是從經濟,而非政治來打外資算盤。

最後,提醒政府至少應就相關投資案,做好避免加速惡化貧富差距的配套。台灣過度偏愛電子產業已久,但在面對無法加入國際區域貿易組織,傳統產業處境愈趨艱難景況下,卻輕描淡寫地表示對台灣整體影響不大;而對無法追上 AI 浪潮的勞動力而言,就業前景堪憂。隨著輝達加入及後續效應,恐會進一步惡化台灣不同產業者的所得分配。如何透過徵稅等財富重分配手段走向久違的均富,是政府應盡的責任。












美國承諾、擁高科技 台灣安了?


2024-06-07 01:33  聯合報/ 張鐸/大學兼任副教授(高雄市)


十九世紀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茲說的「戰場上的霧」,意指戰場永遠宛如迷霧瀰漫,指揮官無法完全看清戰場局勢。放到現在來看,講的就是我們的國安高層,已經戴上了「台灣科技可以左右世界」的眼鏡,樂觀地看不清楚兩岸局勢了。

近日,拜登第五度表態美國不排除動用武力保護台灣。對於是否派兵上台灣、是否從美軍在印太盟國的基地發動打擊?拜登耐人尋味地回答,不排除動用美國的軍事力量,但又說:「這和派陸海空部隊,有明顯區別。」別忘了,美國對烏克蘭出錢出武器、彈藥,也算是動用軍事力量,但就是不出兵參戰,而且還限制不准使用美軍提供的武器彈藥去攻擊俄羅斯國土。

美國很清楚自己的角色與利益在「協助防衛烏克蘭」與「防止自己直接與俄羅斯發生衝突」,有一道「明顯區別」的紅線,美國絕對不會讓自己跨越並捲入衝突。所以美國不排除動用武力保護台灣的紅線,應該比對烏克蘭的更謹慎。原因在於,烏克蘭與俄羅斯都是聯合國的會員國,兩個會員國交戰,美國都不敢跨越紅線出兵制止。在全世界的「一中政策」幾乎都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若兩岸啟戰端,那道「明顯區別」的紅線,絕不會與烏俄戰爭的相同。

讓迷霧更瀰漫的是,近幾年台積電及其供應鏈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暴增,成為經濟與地緣政治熱門話題,美國前總統川普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如果中國占領台灣,會令全世界停擺」。《紐約時報》也專文指出,台積電堪稱世界上最重要的公司,它是歷史上唯一在停產後會導致全球經濟蕭條的企業。如果數百億美元無法將晶片移到美國生產,那就應該努力地遏制台海戰爭。《彭博社》科技版也報導「因為如果沒有這個島上製造的晶片,就不會有價值數兆美元的輝達或是蘋果。台積電不僅是美國最重要的公司,也是美國股市重要的組成成分。」所以顧部長可以據以倡言「複雜化對岸算計,讓中國可能的軍事冒進作為時間表不斷往後遞延」。

再加上台北國際電腦展開幕時,科技大咖紛紛大談以「AI 力即國力」,也樂觀地斷言「兩岸若發生衝突,受影響也不是只有台積電或半導體產業,而是所有產業都會受影響。」這是台灣高科技產業提供的一種兩岸及亞太地緣政治戰略的優勢嗎?是國安高層可以仰賴依靠的嗎?

國防部長已輕鬆地宣布,過去兩年各部隊正副主官因應共軍擾台,必須隨時維持一人留守,規定即日起取消,恢復常態,讓幹部兼顧家庭,有利人才長留。言下之意,若擾台的中共機艦,確實進行實彈科目,並出現大規模增加準備的異狀,並已「由訓轉戰」,國軍再下令不在營區的主官管回營備戰嗎?人才長留不是因為愛國,而是讓他回去顧家。

當年,美國人認為「在烏克蘭人心中,在全世界看來,俄羅斯的所作所為沒有什麼強大之處。」幾天後,普亭下令入侵克里米亞,隨後,烏克蘭東部爆發了一場漫長的消耗戰,直到現在。

美國人的口頭承諾,高科技的發展,就可以讓我們不用枕戈待旦了嗎?















高薪不減壓 難解護理荒


2024-06-07 01:31  聯合報/ 邊立中/護理師、副教授(台中市)


報導指出,臨床護理人力短缺問題已嚴重惡化,即使提供高達九萬元的月薪,也無法有效挽留護理人員留任。這是多年來錯誤的護理人力政策累積延宕未解決所致,如今終於爆發出嚴重的後果。

維持穩定充足的臨床護理人力,關鍵在於「開源」培育新血以及「節流」留住現有人員。開源方面,政府近年來採取增加護理相關科系招生名額、開設學士後護理學系等措施,期望培養更多護理人力。然而,對於這些政策實施的評估卻顯得不夠透徹。舉例來說,雖然新增學士後護理學系、增加護理科系招生名額,但實際上有多少畢業生真正投身臨床工作,相關的統計和評估付之闕如,也未根據這些數據去適時調整政策方向。目前僅統計畢業一年內的就業率,卻未深入調查眾多畢業生為何在臨床工作短暫後便離職,因此政策制定缺乏實證依據。

在節流方面,雖然政府補助夜班費用,意圖增加臨床工作的吸引力,但各班別工作負荷懸殊不均,導致醫院內部護理人員負擔分配不平衡。白班雖工作量最大,卻是最低薪資;相較之下大夜班薪資高於白班許多,因此反而出現護理人員搶著要上夜班的情況,進而加劇不同班別間的對立衝突。

部分病房雖有輔助人力協助護理人員處理雜務,但根據臨床護理師的實際反映,現有輔助人力無法徹底減輕他們的工作負擔。更重要的是,相較於僅補助加班費等津貼,許多臨床護理師更期望能獲得與工作強度相稱的合理薪酬水準。筆者接觸的臨床護理人員表示,儘管疫情期間月薪高達八、九萬元,但多數人仍希望能有合理的工作量,而非在被迫承擔過度勞累的狀況下,用高薪來掩飾這個問題,因為如此只會加速人員流失。

因此提出以下建議:適度落實分級醫療,減少不必要的住院病患,避免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窘境,進而降低護理人員的工作負荷;應改變目前的臨床照護模式,設置專責小組分工處理特定醫療項目(如打靜脈留置針等),減少不必要的臨床雜務,縮減與彈性護理人員工時;護理人員的薪酬項目應當及時反映實際工作價值,護理項目給付應合理分配至護理人員身上,而非僅只補助夜班費用。

疫情過後,護理人力短缺危機日益顯現。當臨床護理人員的薪資水平與相對輕鬆的美容診所工作相去無幾時,多數人自然會選擇較為輕鬆單純的那一方。維持護理人力「開源節流」是一個錯綜複雜且艱困的課題,如果無法及時採取有效紓解,將會陷入惡性循環,最終犧牲的將是全體國民的健康福祉。















校史納台北高校 台師大主體性何在


2024-06-07 01:31  聯合報/ 段心儀/中華文化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 (台北市)


前天六月五日台灣師大舉辦第一○二周年校慶慶祝大會,但同時也掀起各界對師大重編校史的關注。因為此非單一事件,而是重新定盤台灣歷史的一環。

台灣在二戰後因急切需要培養大量中學與高中師資,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遂於民國卅五年六月五日成立具大學位階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負責中等教育師資的人才培育。民國四十四年(一九五五年)師範學院改制為「台灣省立師範大學」,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年)升格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七十八年來,台師大作育英才無數,更間接培育出全台菁英。但七十八年的校史怎麼突增為一○二年呢?因為納入了創立於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的台北高校

師範大學原址為日治時期台北高校,這是地理上的事實但台北高校已經停辦,校舍移轉師大使用,這是歷史上的事實。台北高校與師範大學位階與性質完全不同,師大的歷史若推前到創立台北高校的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不但自降位階,且因台北高校附屬台灣大學師大是否也應自認是台大的附屬學校?師大主體性何在?

師大自棄主體性事件與台南市熱烈慶祝「台南四○○」一樣荒謬。我就讀於台南市成功國小,我還清楚記得民國五十年台南各界熱烈慶祝鄭成功光復台灣三○○周年的盛況。慎重紀念鄭成功福建渡海,驅逐荷人,光復台灣的功勳,非常清楚是漢人史觀、中國史觀、台灣史觀。但是今年「台南四○○」慶祝荷蘭人四百年前在安平首建熱蘭遮城,這又是誰的史觀呢?既非漢人史觀、中國史觀,難道是台灣史觀、原住民史觀嗎?荷蘭人除了掠奪,帶給台灣什麼?原住民又該慶祝「一六二四」後被荷蘭人大肆屠殺的命運嗎?「台南四○○」只能是殖民者史觀,它置台灣主體性於何處

師大近年來政策積極向執政當道靠攏,此次校史事件斧鑿痕跡更重,但這並非特例政大改校歌,去前校長蔣中正銅像,也是同樣思維邏輯換句話說諂媚當道已成顯學,大學已失風骨沒有脊梁

但更可懼的是教育大校帶頭去歷史文化正統,影響人心極為深遠。清名臣劉墉說:「天地之間有桿秤,百姓是秤鉈。」如果說人心如秤,教育就是秤桿上那顆定盤星,定盤星決定秤錘與秤鉤能否平衡,教育決定一個時代如何面對歷史與文化教育人立場偏移,文化道統就會失衡文化道統失衡,證諸歷史,國家分裂與顛覆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