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碳匯是農業新希望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9038/web/ 

◆  搶救國道客運 刻不容緩
◆  藍白合 別再高來高去
◆  兩輪投票制 終結「民選皇帝」
◆  美唱衰中國經濟 陸有能耐說不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碳匯是農業新希望
◆  喊建西瀛大橋 不利澎湖航安
◆  提高擁車成本 促進大眾運輸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碳匯是農業新希望


2023-10-17 03:10  聯合報/ 周韻采(作者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這一兩年台灣產業最夯的話題就是減碳,各式研討會、講習及認證課程目不暇給。然台灣已準備好邁向淨零時代了嗎?

減碳目標引領的商機有二:一為開發新技術,生產節能、儲能設備及再生能源;二為自然碳匯的投資。由於台電為國營企業,且輸電及配電皆由其獨占經營,由台電拉饋線至業者種電區,台電再保證購電補貼業者,形成穩賺不賠綠能商機。然對一般用戶言,投入光電設施,發電量大於用電量,不賣回台電不划算,卻因電證合一制度,發電者無法保留綠電憑證,即無法抵減碳排量,缺乏誘因大量投入。另民進黨的分贓文化,使得裙帶業者如雲豹,以高價租賃農地及魚塭,大肆建置太陽能板,以求販電收入極大化,卻泯滅了生態景觀。

相對而言,強調以「自然為本」的碳匯生產活動,不會有發電設施回收及景觀破壞問題,理應要獲得更多政策支持才是。

碳匯」可區分為三大類:綠匯(林)、黃匯(土壤)及藍匯(海洋),碳匯多寡受各國自然條件影響。初估台灣的森林碳匯每年約七八一萬噸,紅樹林與海草床等約四十五萬噸。然這只是預估值,碳匯認證標準乃經過人為努力後所增加的吸碳當量,一般預估新植林每年每公頃約產生十至十二噸碳匯經營/保育林約二至五噸。台灣碳費若以一公噸三百元計同時農業部補貼每年每公頃三萬元保育費用共計三一,五○○元。另投資水稻種植技術減碳廿%,約為每公頃一噸碳匯;若一戶平均卅公頃田,價值僅九千元。這兩例之所得完全不敷成本,凸顯了碳匯尚難商品化困境

其次,碳匯需轉取碳權憑證後,才得交易。目前國際通用的碳權憑證核發組織如 VCS 或 GS,從專案申請、檢測、認證,整套程序走完約花費五十萬,以台灣的小農規模及商品多樣化程度,個別農戶根本無力負擔認證費用

儘管現階段台灣碳匯量少、商轉程度低,但它賦予農林業一個美好的故事和願景,農業部實應將碳匯結合於 ESG 責任,增加排碳業者投資農林業的誘因。農業部雖已推出農業永續 ESG 專案,然若無穩固的經濟機制運作,農產發展將無以為繼。農業部應盡速建立大宗農產品方法論,以便各方可參考計算碳匯量。農業部亦應集合相同農產品的小農,集體申請碳權認證,再協助其分割憑證,以利個別販售

台灣這婆娑島嶼,與其鋪滿了刺眼的太陽能板,不如投注在碳匯上,才能不辜負它的清麗這其實需下任總統發揮洞見與執行力,台灣才能轉骨,發展以自然為本循環經濟。此間,公益團體也對各黨總統參選人發出能源政策問卷,期盼參選人們能認真回答這攸關台灣存續的命題! 












搶救國道客運 刻不容緩


2023-10-17 03:10  聯合報/ 李克聰/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集人(台北市)
國道客運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聯合報陽光行動專題報導,政府十年建設砸上兆元,但搭公共運輸不增反減。根據統計,去年全國運具次數,公共運輸市占率僅百分之十四點三,不僅比十年前低,還創新低。

檢視歷年來公共運輸發展遭遇的重大危機,十六年前南部地方客運因受到經濟不景氣影響,加上人口外流乘客需求減少,在收入銳減油價飆漲營運成本提高下,要停駛二百五十條偏遠路線,所幸政府協助增加補貼才度過危機。九年前高鐵公司發生財務危機,在政府協助下,台灣高鐵變成實質上的公營事業高鐵公司避免破產重組危機

如今受三年疫情衝擊,因運量銳減、駕駛人力流失,即使疫後搭乘人數回流,國道客運今年上半年客運量約為二,四八一萬人次,僅為疫情前的六成,總路線數也從疫情前一八八條減為一六九條,已陸續有阿羅哈客運與日統客運退出市場。根據公路局統計,今年連假國道客運搭乘率,春節連假四成五、清明連假五成三、端午連假五成六。今年中秋連假雖比端午連假增加一成運量,但相較雙鐵尖峰車票的一位難求,加上物價上漲,國道客運票價已達上限,客運業者在營運困難下,多條路線在五年期滿後將不續營。這將是公共運輸發展遭遇的另一重大危機。政府應盡快全力協助客運業者度過危機,才可改善全國公共運輸市占率過低的困境。

高鐵、台鐵與國道客運是台灣西部重要的三大平衡性城際運輸,三大系統各有其需求與服務特性,也分別肩負不同的運輸任務,一旦失衡產生惡性循環,問題十分嚴重。目前很明顯國道客運客源漸轉移到高鐵,台鐵也有少部分旅客轉移到高鐵;尤其高鐵有符合乘客彈性需求的自由座,造成軌道與國道客運運量失衡。最近台鐵宣布重新評估調整運能,包括東部中長途、西部中途、各都會區內短途輸運等,並部分增加通勤尖峰時段列車與試辦自由座,這對國道客運又是另一衝擊。目前政府改善方式包括透過業者聯營方式合作,調整路線並搭配轉運站,有十八條國道客運路線採由二至三家客運業者聯營,但是這只能治標,暫時減緩營運惡性循環問題。

治本方法,建議政府應檢視真正有客運轉運功能的轉運站,如台中水湳轉運站,因當初規畫就定位為台中國道客運的轉運門戶,而且設計就預留直接由轉運站銜接國道一號的匝道。中央如能協助地方整合,解決技術法規問題,以後所有經過台中的路線就可在此轉運;透過業者聯營、轉運中心調度排班,甚至統一改由台中發車,就可大幅降低營運成本,有效解決駕駛不足及工時受限問題,而且直接進出國道可以避免地方交通打結,有效提高營運效率。

另外,政府應盡快從寬調整全聯會向公路局申請的國道客運運價,未來可如同補助通勤交通月票,甚至將國道客運票價打五折,運用票差直接補貼給業者。至於敬老愛心優惠票亦應編列經費補貼業者。這樣才能從根本改善國道客運的營運環境,讓其起死回生、增加整體公共運輸吸引力,朝向全國公共運輸市占率達五成,與私人運具平衡發展之目標邁進。












藍白合 別再高來高去


2023-10-17 03:13  聯合報/ 吳瑞國/政治風險公司執行長(台北市)


政界的在野合作,在基層的期盼與壓力下,十月十四日的幕僚會議,總算踏出實質討論的第一步。就像任何談判一樣,當天會議的形式(style)與內容(substance)同等重要:彼此是否對等、言談有無「求同存異」等,都是外界解讀會議成果的焦點。沒人期待雙方談一次就能整合成功,但在如何產生正、副總統候選人的立場依舊分歧,而會後的各種解讀與高層人士近日的放話,讓這件原本就困難的事,更加複雜難解。

由於缺乏互信,這次幕僚的會議也看出各自政黨的不足。民眾黨在會前率先提出「辯論、民調、輸者退選」的立場,但不知是否對自己提名人現階段的民調數字沒有信心、還是桶箍還未箍好,國民黨猶如挨了一記悶棍,遲遲沒有公開回應,讓人看不懂藍白整合究竟是進?是退?還是原地踏步?

但當國民黨當天提出「開放式民主初選」作為回應時,民眾黨顯然在狀況外,由於沒有事先評估或沙盤推演過,不知道如何反應,甚至在會議結束幾天後,雙方除了隔空放話、認為「開放式民主初選」勞民傷財外,就是指控對方沒誠意,無意整合。除了強調「藍白合」沒有破局,對於下一步要怎麼走都不清楚,大家也看得霧煞煞。

民眾黨不能因為在包括市話與手機的民調中呈現領先,而自詡勝券在握,忘了在面對重大談判前,必須做好各種「B計畫」、「C方案」的準備與回應,料敵從寬,禦敵從嚴,不應把原先的民調優勢變成整合破局的黑鍋。

藍白整合仍是在野陣營能否贏得總統選舉的關鍵,但許多簡單的道理在政黨的算計裡,都成了困難、甚至無解的習題,澆熄了基層的熱情,也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原本就困難重重的政黨整合之路,現在要嘛宣告破局,要嘛幕僚退場,直接讓這場選舉大戲的主角們粉墨登場,面對面解決整合的種種問題與差異。讓雙邊不僅直球對決,也讓彼此的最強棒出擊,能妥協、能解決的一次清潔溜溜,在選戰剩下的九十天裡,不再高來高去,基層也不需要再霧裡看花。














兩輪投票制 終結「民選皇帝」


2023-10-17 03:13  聯合報/ 林偉修/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副教授(桃園市)


近期民眾黨柯文哲主席拋出台灣的總統是「民選皇帝制」,因為總統能決定行政院、考試院、監察院、司法院和大法官的人事案,指示政策的走向,卻不用到立法院備詢,完全是個有權無責的總統。針對這個政治學早已指出的台灣政府體制問題,柯文哲提出的解方是,長期來說希望能修憲,將現在的半總統制改為內閣制;短期內希望建立憲政慣例,將人事同意權交還立法院,由立法院決定政策與人事案。

先不論這些提議是否只是選舉時吸引選票戰術考量,但不可否認「民選皇帝制」的問題的確存在,只是這個問題的意義與可能的解方,恐怕不是柯文哲主席所提出的那樣。

先談談「民選皇帝制」的問題。台灣的總統權力為何會大到無法制衡?主要的原因在於總統的權力並非來自憲法,而是來自政黨。當總統所屬政黨同時掌控立法院多數時,兼任黨主席的總統,或能影響政黨運作的總統,便能透過立法院落實總統對於政策與人事案的意志。從民進黨在立法院握有多數席次期間,行政機關與總統所提出的政策與人事案從未遭受挫敗便可看出。

換言之,除了修憲改為內閣制之外,期望透過建立憲政慣例以改變台灣總統權力無法制衡的問題,恐是緣木求魚;因為當總統所屬政黨掌控立法院多數時,有無這個憲政慣例結果都一樣。當總統所屬政黨無法掌控立法院多數時,總統要落實其在政策與人事案的意志本就困難。

至於可能的解決方式,內閣制立意良好,但在修憲門檻甚高、沒有主要政黨支持的情況下,此提議無異竹籃打水,徒勞無功。

目前可以做的反倒是增加總統正當性,讓這個位高權重的總統做任何決定時必須有更多民意支持,增加總統決策的考量因素。

筆者認為最直接且可能的方式,就是立法院修改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將現在的相對多數決改為兩輪投票制,要求總統當選人必須獲得全國過半民意的支持;唯有如此,總統的決定才有足夠民意基礎;為求連任,總統對政策與人事的考量就必須更加全面。「民選皇帝制」也許無法根除,但這個讓權力與正當性相當的做法,至少可以讓未來的總統更加民主一些、更加在乎台灣多數民意的想法,而不是透過政黨一憑己意,在少數民意支持情況獨斷任為












美唱衰中國經濟 陸有能耐說不


2023-10-17 03:10  聯合報/ 葉萬安/前經建會副主委(台北市)


中國自去年底解除疫情封鎖,原本期待經濟會復甦反彈,但到目前經濟不僅未反彈,且有降溫之勢,被歐美媒體以「急墜」形容;再加上七月消費者物價下降百分之零點三,歐美又宣揚是「通貨緊縮」,並強調是「日本化」的先兆。尤其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克魯曼,在紐時撰文批判中國將比日本問題更嚴重。美國總統拜登乘機說:「中國經濟是滴答作響定時炸彈」。他們目的在唱衰中國,警告投資者不要去中國投資,阻擋中國的發展。

日本失落超過卅年,是因受美國兩次打壓所致,一是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在紐約召開「廣場會議」,強力施壓日圓大幅升值;另一是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年)強迫日本半導體出口設限,並開放市場,導致日本產業空洞化

但據我多年來研究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中國經濟體制與發展和歐、美、日、台等大不相同,有其特殊之處

首先,它有對美國說「不」的能耐。民國九十年(二○○一年)底中國入世(WTO)後,出口、出超快速增加,民國九十二年(二○○三年)即遭到美國以「三○一條款」,強力壓迫人民幣大幅升值。不過,早在民國九十年(二○○一年)四月,我在北京曾對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長說,根據台灣經濟,在對美出超擴大後,美國即壓迫新台幣大幅升值,致使經濟下滑。建議大陸在入世後出超大幅擴張時,應先開放市場,降低出超,人民幣不能先升值。結果,中國在美國壓力下,挺著維持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變,直到民國九十四年(二○○五年)八月十九日才微幅升值。致使中國在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九年(二○○一年至二○一○年)的十年間,出口快速增加,帶動經濟每年呈兩位數成長,而日本同時期每年僅成長百分之零點六,因而中國 GDP 於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廿多年前的中國 GDP 不到美國的八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竟敢對美說「不」。而今中國 GDP 已是美國的百分之七十、日本的四點二倍,怎會向美國壓力屈服呢?

二、日本在美國兩次壓力下,國內經濟空洞化,雖日本政府多次推出「經濟振興方案」,都未能有效執行,致使經濟長期失落。而中國具有全世界最完整產業結構堅強產業鏈體系,只要政府提出「振興經濟方案」即能落實執行。

三、日本經濟一向是以民間企業為主,以營利為目的。而民間對日本政府缺乏信心資金大量外流,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底日本國外淨資產達三點一七兆美元居世界之冠,相當同年 GDP 的四分之三,可見資金外流之嚴重。而中國經濟一向以公營為主,但民間企業充滿活力;雖不久前部分民企遭到政府整頓而受挫,目前已整頓完畢恢復活力而且中國不論是公或民營企業,不只是為了謀利,更為了國家的自主與生存,具有奮發圖存的精神。如華為公司在美國邀其盟邦全力打壓下,而能突破重圍,起死回生,震驚全球

四、日本是民富、政府窮,其國債是其 GDP 的二點六倍,為全球之最。中國政府雖亦債台高築,但全係地方債。中央政府財政多年來均有歲計賸餘只要政府決定刺激經濟成長,要財政支應,還有廣闊的活動空間

因此,我認為中國經濟目前陷入困境應是短期問題,稍假時日即會反彈復甦。我估測中國今後十年每年經濟成長尚有百分之五上下的潛力,較之美國同時期只有百分之一至二的成長,相對還是高成長。估測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中國每人所得可超過二萬美元,突破「中所得陷阱」的魔咒。中國 GDP 超越美國,不是「能否」的問題,而是「時間」的問題。請拭目以待。









喊建西瀛大橋 不利澎湖航安


2023-10-17 03:10  聯合報/ 蔡國顯/《澎湖頌》導演(高雄市)


澎湖縣長陳光復計畫在馬公和西嶼漁翁島間建「西瀛大橋」,筆者有不同的看法。

澎湖群島屬於大陸礁棚地形,有利於水產生物的棲息和產卵,澎湖海產豐富、味道鮮美,但也因此不利於航行,對不諳航道的航海者是很大的挑戰。澎湖群島的島嶼礁石在測量上並不周延,在海圖上並未完整呈現;漲潮時往往不易察覺,造成很多船隻航行的困難,一不小心就撞上礁岩而擱淺。

籌畫中要興建大橋的海域,是澎湖唯一的內海,中間還有一座屬於西嶼鄉海墘嶼西公礁)。這也是在澎湖跨海大橋未通車前,山東流亡學生、名編劇家張永祥老師,在西嶼漁翁島東台古堡牛心灣)時,考上押船官後,每次從西嶼漁翁島往來馬公島的海域航道,筆者和他都非常熟悉。若興建此大橋有幾項問題要考量:

一、它會破壞掉整個澎湖的水產生物洄游生態

二、勢必影響白沙鄉、湖西鄉以及西嶼鄉北邊幾個村莊的觀光旅遊收益,商家會受到極大的衝擊。

三、增加漁船航行的困難,尤其是在夜間能見度不明且導航燈塔不足時。

四、不利於軍艦巡弋和商船運輸補給航行

五、這海域是二戰後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錨泊在西嶼漁翁島時,水翼兩用飛機作操演訓練的海域在軍事上很重要。筆者幼年就曾親眼目睹美軍的操演。

現在兩岸情勢兵凶戰危,台灣海峽中線頻頻被越線挑釁,戰爭一觸即發;澎湖是國防最前線的地方之一,在戰時或平常都非常重要,目前已有跨海大橋連結白沙鄉和西嶼鄉,而跨海大橋的橋墩都興建在礁岩上,未影響航道,且其橋墩上有燈號顯示導航。

相比之下,西瀛大橋興建與否,交通部、澎湖縣政府和各界賢達鄉親們,應該多考量。

陳光復縣長猶在野時,曾和其他立委舉行記者會要求新建澎湖輪航速要調整達到卅四節現在重回縣長寶座,澎湖輪現在才廿節左右,應想辦法改善,才是鄉親之福











提高擁車成本 促進大眾運輸


2023-10-17 03:10  聯合報/ 張家瑞/金融分析業(新北市)


日前聯合報報導,六都大眾運輸多年來使用比例不升反降,深感震驚。其實促進大眾運輸最沒效果的就是降價或免費,最有效果的就是提高擁有車輛的成本,建議如下:

一、限制網約車並不再發放計程車牌照:目前國內計程車已供過於求,再加上網約車,占用道路又造成交通擁擠,增加公車行駛時間。

二、大幅提高擁有私人運具的各項稅額,降低民眾購車的意願,然後用相當比例牌照稅及燃料稅的收入補貼大眾運輸業,使其工作者擁有優渥的薪資;有優渥的薪資,就可解決公車司機不足的問題,增加發車的班次,提升民眾搭乘的意願。

三、捷運的定價要高於公車,以香港為例,很多地鐵路線由於比公車便宜、速度又快,把公車的生意搶了不少,導致很多公車路線停駛;公車路線停駛的結果,就是更多的人跑去擠地鐵,搭乘地鐵的品質大幅下滑。

四、大幅提高停車費及交通違規罰款,並提撥一定比例收入給停車場管理員、警察及檢舉民眾當獎金,另再提撥一定比例的收入給大眾運輸業的工作者。

如果我們大眾運輸使用率能達九成以上那很多停車場都能改建成公園綠地,亦可讓民眾呼吸到新鮮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