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峰飛彈攻陸?三困境
◆ 學校軍隊拒萊豬 美要諮商?
◆ 兩岸相互尊重 才能「求同存異」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食醫助行」共善天下
◆ 大學缺額學生落榜 申請入學該改
◆ 醫療產業化 不符視病猶親價值
◆ 新南向招生變非法打工 如何防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食醫助行」共善天下
2022-06-16 05:27 聯合報/ 侯勝宗(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特聘教授)
尖石鄉目前僅衛生所販售快篩。圖/新竹縣府提供
疫情對原偏鄉帶來巨大的衝撃,有許多感人的救助行動。例如新竹尖石鄉的武漢部落,只有廿二戶,卻有十七戶染疫,全村確診人數高達九十七%,幾乎封閉部落一個月。長期陪伴台灣原鄉的基督教救助協會 1919 食物銀行,於五月初發起「Covid-19社區確診者關懷計畫」,透過各地服務中心發放快篩劑、提供生活必需品,為受困家庭送來及時雨。武漢部落就是受惠於該計畫,度過最辛苦的一段期間。
又例如,台東縣全縣確診率超過十%。部落中住著許多獨居或隔代照顧家庭,一旦染疫,將斷了與外界的物資聯結,急需食物和醫藥物資。由號稱地表最強的方荷生里長領導的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於六月初動員了全台灣食物銀行的力量,捐贈台東四百萬元民生物資,幫助四三七○戶家庭度過疫情難關。
另外一方面,根據聯合國環境署去年三月的糧食浪費指數報告,全球每年浪費近十億噸食物,三分之一的糧食產出從未被食用。這些浪費的食物足夠養活卅億人,讓飢餓絕跡。此外,糧食浪費和損失每年約造成十%的碳排放量,助長了氣候危機。如果食物浪費是一個國家,其碳排放量將僅次於美國和中國,排世界第三。
其次,台灣一年浪費的食物平均多達三八四萬噸,若把浪費的廚餘放進廚餘桶,疊起來的高度相當於一點三萬座一○一大樓。還好近年來,愈來愈多企業投入惜食行動。例如,全家便利商店推動「友善食光」,讓店內鮮食到期品七小時改用七折價出售。又例如,許多大型賣場與基督教救助協會合作,將即期的食品物資轉贈給 1919 食物銀行,做為教會課輔班、老人照顧的供餐食材,成為社會弱勢救助力量。
唯要將惜食物資媒合給弱勢民眾或偏遠社區時,最大困難是將這些物品送到原偏鄉的「物流成本」。根據筆者的研究調查,物流運輸費用占全部成本至少六成以上,因為「距離太遠」本來就是原偏鄉最大的痛點。
所以,要有效媒合即期食品和過剩物資進入原偏鄉,需要有一套創新的「共享物流運輸模式」,用共享平台來調度多元過剩車輛與志工人力,載送惜食物資到全國原偏鄉各地,降低物流成本。筆者近年來和地方政府、大型企業和多家食物銀行協會,推動偏鄉共享交通平台,探索如何引動民間過剩交通運能,推動共善社會願景。去年即嘗試結合台積電、1919 食物銀行、全聯和台灣計程車學院協會等四方,進行原鄉兒童課輔班的創新運輸方案,獲得不錯的共善成效。
疫後台灣,原偏鄉的地方創生與高齡社會的照顧需求,將是政府沉重的負擔。以共善創新思維,整合社會中過剩食物、民間既有車輛運能,企業 CSR 資源與源源不絕的民眾愛心,以移動來愛鄰里、愛地球、兼善天下,或許是一條值得思索的「食醫助行」創新路徑。
雲峰飛彈攻陸?三困境
2022-06-16 05:27 聯合報/ 林宗達/國際軍務雜誌社社長(台北市)
國防部長邱國正赴立院答詢,曾被問到雲峰飛彈研發成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立法院長游錫堃談到擔任行政院長時,即得知台灣發展的雲峰中程攻陸巡弋飛彈可打到北京與三峽大壩,因此中國侵台前須三思。此話一出,惹出不少爭議。後來,游錫堃辯稱其亦是從新聞中得知訊息。
台灣發展雲峰飛彈是在李登輝時代,即已展開之阻遏中國武力犯台的重要攻擊性武器之一,並已有成果,且可能已經量產。儘管如此,游院長或國人若有以雲峰飛彈,讓中國會有武力犯台得不償失而後悔莫及的想法,則是過於天真而不切實際。畢竟,台灣想以雲峰飛彈攻擊北京與三峽大壩,必將面臨三大困境:
其一,無差別轟炸與攻擊之軍事行動已過時,相繼而來的是有限戰爭年代。二次大戰期間,無論軸心國或同盟國,均曾為打擊敵方之後勤補給,迫使敵對國民心士氣屈服,而不顧一切大量且毫無限制地使用轟炸機對敵進行無差別轟炸,例如日本的南京大轟炸與重慶大轟炸,以及美國對日本的東京大轟炸。最為著名的無差別轟炸,當屬美國在廣島與長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
冷戰時期,無差別轟炸與攻擊之軍事行動已逐漸減少;冷戰結束後,各國對採無差別轟炸或攻擊軍事行動之國家,更會給予嚴厲譴責,乃至制裁。因此,後冷戰時期的戰爭,多以殺傷軍人與毀壞武器之有限戰爭為主,而非以破壞民生為目標,更不會以殺傷或殺死平民為目的。故游錫堃所言,以雲峰飛彈攻擊北京與三峽大壩,將引起中國人民生命與財產的巨大損失,不只無法見容於國際社會,且只會讓台灣所有人為此不智之舉陪葬。
其二,解放軍現已擁有多種強而有力之海上與陸上反制超音速巡弋飛彈的防衛性武器,雲峰飛彈越來越難突破中國海上與陸上防線之反制。目前中國在傳統防衛武器,海軍有海紅旗-10與海紅旗-16等兩種防空飛彈系統;陸軍則更多,性能最佳者莫過於紅旗-16防空飛彈系統。此外,中國亦成功研發兩種可用於反制彈道飛彈與超音速巡弋飛彈攻擊之非傳統防衛性武器,即雷射與電磁炮,且已部署於解放軍大型艦艇之上,陸軍防空部隊亦必有之。因此,未來台灣想以雲峰飛彈攻擊中國,實在難如游錫堃之所願。
其三,中國的先制打擊。中國一旦對台作戰,台灣的機場、軍港與飛彈發射基地,都是解放軍火箭軍首波攻擊目標。在進行首波飛彈攻擊的同時,中國先進戰鬥機與無人攻擊機,亦會成群飛抵台灣上空,這將使台灣所有攻陸飛彈,在尚未發射前即有被摧毀之命運。尤其是中國最新研製成功可引領無人攻擊機機群,進行對地打擊之殲-20雙座隱形戰鬥機,更是台灣攻擊中國飛彈的最大威脅。
由上觀之,面對解放軍武器日益進步的狀況下,台灣想要以卅年前李登輝時代所設定戰術,以飛彈攻擊中國,已越來越難。因此,防衛台灣最好的作為,並非軍事武器,而是政治。對此,民進黨政府亦相當清楚,只是基於政治利益與軍購之金錢利益,許多政客不敢也不願對人民坦言罷了。
學校軍隊拒萊豬 美要諮商?
2022-06-16 05:27 聯合報/ 蘇明通/前我國申請加入世貿組織諮商談判人員(台北市)
政院宣布達成台美21世紀雙邊貿易倡議。圖/政院記者會截圖
近日台美宣布啟動廿一世紀雙邊貿易倡議的諮商,其中引起關注的議題,包括我國開放萊豬進口,但學校營養午餐及國軍伙食卻拒絕使用,美方會不會將此議題納入諮商?或許會,因為美方關切拒絕使用的訊息所產生的擴散效應,但諮商結果可能流於雙方各抒立場。
首先,公立學校營養午餐及國軍伙食採購,屬於政府採購,台美都是世貿組織政府採購協定簽署國,也都依據本協定提出市場開放清單,包括適用本協定之機關清單、採購項目清單、採購門檻金額,及特別聲明不開放之情形。
就本協定現狀而言,我國辦理學校營養午餐的各個中小學,都未列入開放清單,因此各校如何辦理營養午餐的採購,包括食材選擇,都不受本協定規範。至於國防部採購項目開放清單,則未包括肉品,因此如何採購國軍伙食肉品,也不受本協定規範。
此外,我國開放清單,還參照歐盟、美國的開放清單,將執行人口養育計畫之農產品採購,列入特別聲明不開放之項目。我國學校衛生法第廿三條規定學校供應膳食,其食材應優先採用中央農業主管機關認證之在地優良農業產品,並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這些都進一步凸顯食用農產品的採購,在政府採購的獨特性。
因此,就一個不屬於政府採購協定市場開放之標的,將其納入諮商議題,就本協定現狀而言,難有著力之處。
即使台美未來的雙邊貿易諮商,美方要求我方擴大開放適用機關之範圍、降低開放案件之門檻金額,但參考美國與其他國家簽署貿易協定的情形,也沒有將中小學營養午餐及軍隊食材的採購納入開放範圍的情形。
如果美方要求我方將這些採購納入開放範圍,美方也要考慮自己是否也能對等互惠開放,而關鍵因素是這些中小學的上級機關,在美國是州政府,在我國是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如果彼等拒絕納入開放範圍,負責諮商談判的美方聯邦政府及我方中央政府人員,也無法作出改變現狀之承諾。
兩岸相互尊重 才能「求同存異」
2022-06-16 05:27 聯合報/
余亭翰/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學生
林滿紅/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大陸國防部長魏鳳和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上發表演講。(中新網)
中國國防部長十日在香格里拉會談中,針對美國對台軍售一事表示:若有人把台灣分裂出去,中國將不惜一戰,不惜代價,這是中國的不二選擇。中國再一次以強硬用詞重申其武力犯台的可能性,然,為何美台間的貿易會是干預中國內政?我們可以由細讀中國官方發布〈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來了解中國官方對於台灣問題的思維。
此白皮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年)公布,該文花了大半篇幅闡述「台灣自古即屬於中國」,再用最後寥寥三行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進而得出結論:「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為典型的三段論,推理合乎邏輯,為有效論證,但其前提並不能成立。
第一,內文提到「台灣古稱夷洲、流球」,但經考證發現,兩者為今天的沖繩,而非台灣。即便是沖繩,在史書上也是「東夷」,而非中原本部。就台灣本島而言,一直到清朝才隸屬於中國。
第二,根據現代國際法之父 Lassa Oppenheim 所著《國際法》指出:「透過戰爭造成的領土移轉,須經過領土授受國家簽訂和平條約的規定。」在馬關條約中,大清帝國將台灣島以及澎湖群島割讓給日本。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日本簽署降伏文書正式無條件投降。民國四十年(一九五一年),日本和大部分盟國簽訂舊金山和約,和約第一條指出日本與大部分盟國之戰爭狀態結束,日本重獲國家主權。第二條則提到「日本放棄對台灣、澎湖群島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在此並未言明放棄後的主權歸屬為何方,而為「台灣地位未定論」留下了根源。
但中日間終結戰爭關係的法律文件,其實為依據舊金山和約第四條及第廿六條所簽訂,法律效力與其相同的中日和約,又稱台北和約。其中第十條指出:「中華民國國民包括依中華民國在台灣及澎湖所已施行或將來可能施行之法律規章而具有中國國籍之一切台灣及澎湖居民及前屬台灣及澎湖之居民及其後裔。」本條指出當時六百萬台灣居民及所有法人在中華民國的法律規章的基礎上,均為中華民國國民。這顯然是認為日本放棄的台灣與澎湖主權移轉的對象是中華民國。此約除為中華民國總統命令公布的法律之外,也登記於聯合國,台北和約完整地移轉了台灣的主權給中華民國。
惟日本在民國六十一年(一九七二年)與中共建交時曾宣布台北和約無效。然根據維也納條約法公約,條約的各條款分為執行中和已執行,其中已執行條款並非單方面宣告中止便可改變。也就是說,日本單方面宣布條約中止,是無法取消及逆轉台澎已移轉給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的既定法律。
〈白皮書〉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其不能成立的前提下給的統一方案是「一國兩制」。然作為「一國兩制」的示範者,香港在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的示威遊行以及警民衝突,讓台灣人民不免擔心,今日香港會成為明日台灣。兩岸分治已久,對人權議題的看法大不相同,成為「一國兩制」的深層隱憂。
兩岸關係從老輩的相互敵視到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後的三通,雙方已有不少的「存異求同」,和平的環境也使兩岸的經濟發展有卓越成長,在了解雙方並沒有武力統一的法律基礎後,當可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更加「求同存異」。
Interpretating CCP Thought:Why Friendship with Taiwan becomes Interference in China's Domestic Affairs“Seeking commonalities while retaining differences” can only be obtained by mutual respect across the Strait.
2022-06-16 05:27 United Daily News
Authors: Yu Ting-han, Student, Department of Medicine,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Lin Man-houng, Adjunct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Translator: Tyler Bennett
During the Shangri-La Dialogue on the 10th of this month, in response to US arms sales to Taiwan, the Chinese defense minister stated that if anyone attempts to split Taiwan from China, China will have no choice but to pursue war at any cost. China has once again reiterated the possibility of its military invasion of Taiwan with strong language. However, why does trad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interfere in China's domestic affairs? We can understand Chinese official thinking on the Taiwan question by carefully reading the white paper, “The Taiwan Question and Reunification of China” issu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is white paper was publish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93. The article primarily focuses on explaining that “Taiwan has belonged to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then in three lines states that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 It concludes that “Taiwan is an inalienable part of China.” This is a typical syllogism. The reasoning is logical and the argument valid, but its premises cannot be established.
First, the white paper mentions that Taiwan “was known as Yizhou and Liuqiu in antiquity,” bu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se two are today's Okinawa, not Taiwan. And in Chinese histories, Okinawans were “eastern barbarians” not part of the Middle Kingdom. As far as the island of Taiwan is concerned, it did not belong to China until the Qing Dynasty.
Second,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Law written by Lassa Oppenheim, the father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law, “If a cession of territory is the outcome of war, it is the treaty of peace which stipulates the cession among its other provisions.” In 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 the Qing Empire ceded Taiwan and the Penghu Islands to Japan. In 1945, Japan signed th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and formerly surrendered unconditionally. In 1951, Japan and most of the Allies signed the 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 Article 1 of this peace treaty proclaims that the state of war between Japan and each of the Allied Powers is terminated and that Japan regains national sovereignty. Article 2 states, “Japan 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It does not state to whom this sovereignty belonged after its renunciation, creating the root of the theory that Taiwan's legal status is undetermined.
However, the legal document that ended wa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Sino-Japanese Peace Treaty, also known as the Taipei Peace Treaty(TPT), was signed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4 and Article 26 of the 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 giving it the same legal effect. Article 10 of the TPT states, “National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hall be deemed to include all the inhabitants of Taiwan (Formosa)and Penghu(the Pescadores)and their descendants who ar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which have been or may hereafter be enforced by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aiwan(Formosa)and Penghu(the Pescadores).” This article proclaimed that the six million residents and all legal persons of Taiwan at that time were national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basi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is obviously based on the belief that the destination of the transfer of sovereignty over Taiwan and Penghu, which Japan had rescinded, was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addition to being law as promulgated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treaty is also registered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The TPT completely transferred sovereignty over Taiwan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However, when Japan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he PRC in 1972, it declared that the TPT no longer had effect. But according to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the provisions of a treaty are divided into those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implemented and those that have already been implemented. Those already implemented cannot be changed by a unilateral declaration declaring their end. In other words, Japan’s unilateral suspension of the treaty does not cancel and reverse the established law that Taiwan and Penghu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In the PRC white paper, the plan for unification presented by the PRC is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ough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is proposal cannot stand. In Hong Kong, a model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e demonstrations and clashes between the police and the people in 2019 made Taiwanese worry that today's Hong Kong will be tomorrow's Taiwan. The opposite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have been governed separately for a long period, and their views on human rights issues are quite different, creating deep concern over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has changed from the mutual hostility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o the Three Links in 2008. There are many instances of “retaining differences while seeking commonalities”(qiutong cunyi)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 peaceful environment has also allowed both sides to achieve remarkable growth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understanding that there is no legal basis for a military unific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it should be more possible to “seek commonalities while retaining differences” on the basis of mutual respect.
Newspaper cutting:Published on 2022_06_16 in United Daily News(Public Opinion Forum)(A13)
大學缺額學生落榜 申請入學該改
2022-06-16 05:27 聯合報/ 李若松/博士生(雲縣斗六)
大學申請入學統一分發放榜,台灣大學、成功大學等缺額數目破百。本報資料照片
申請入學放榜,醫學系出現一一七個缺額,各大學缺額破萬。大學甄選入學個人申請制度早該調整。過去兩年研究發現,個人申請入學制度設計不當,會讓高中畢業生不知如何正確選填最佳志願,造成大批考生提前落榜,重複錄取讓許多校系出現大量缺額。
大學個人申請制度,每位考生依學測成績,可選填六個志願,各校系依錄取名額三倍複試。也就是錄取卅名額,會先篩選九十名額進一步送學習歷程或書審資料加上面試,最後應該是正取卅名,備取卅名或更多。
醫學系繁星入學也要複試,幾乎和個人申請醫學系同時進行,所以成績好的學生,最多選填六加一個不同醫學系,針對複試不確定性,必須參加七場醫學系複試。只看台大醫學系繁星入學與個人申請交叉查榜,十二位高中應屆優秀同學,除了繁星錄取台大醫學系外,還有五十一個非台灣大學的醫學系錄取機會,其中包括: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十名、台北醫學大學、長庚大學各九名,成功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各六名。
光是台大醫學系繁星錄取生就吃掉進入醫學系同學的五十一個醫師夢,加上各醫學系都有繁星名額,再擴散到其他醫學系,個人申請兩階段通過考生,大量重疊才造成一一七個缺額。假設醫學系為學測最優秀學生,就從最頂端影響其他前、中、後段學生與其他校系志願,製造超過一萬名缺額。
改善對策:個人申請應大幅增加可選填校系志願數,其至無上限;但第一階段篩選依各校系三倍錄取名額,每位申請入學者應給三個最理想的校系進第二階段複試機會,比現行的校系數減半。全國各校系可同步實施複試三天,通過一階段學生三天從容前往三校系複試,如此可減少個人申請入學落榜學生,各校系也減少重複錄取造成的缺額。
醫療產業化 不符視病猶親價值
2022-06-16 05:27 聯合報/ 楊仁宏/中山醫學大學講座教授(台中市)
今年醫學系於個人申請管道共有117個缺額,和去年雷同。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本報資料照片
日前有機會向施振榮先生請益關於台灣醫療發展或醫學教育發展的方向。施先生指出現在的醫學教育不能只看現在、要向前看,應該著眼於培養明日的醫師,結台灣半導體、人工智慧與物聯網領域的優勢,積極培育醫學、資訊、生技的跨域人才,全力發展智慧醫療。施先生認為「面對未來智慧醫療的發展趨勢,醫療人員的才智與經驗可以透過電子醫材及 AI 人工智慧的應用,將台灣已證明領先國際的臨床實驗項目做為示範點,面向全球巿場」;昨日於民意論壇再次發表「培養未來人才要超前部署」,這是非常具有遠見與宏觀的看法,如此可以將台灣優質的醫療、生技與資通訊科技領域有最好的發展,達到創造價值、利益平衡與永續經營的「王道」精神。
但是施先生認為「考量未來的發展需求,採取將(醫學系)名額適度逐年放寬的政策」,則與醫界的普遍認知相左。台灣醫師人力的問題在城市與偏鄉的醫師人力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問題,目前並沒有新增設立醫學系的需求,希望施先生及社會大眾能夠理解。
由於深感專業醫師的培養需要更長的時間,施先生認為要更早展開超前部署,才能讓台灣掌握未來在醫療服務巿場的新機會;施先生批評台灣過去沒有把醫療服務當成產業,也沒有推動醫療服務產業化與國際化的思維。因此經常呼籲醫療服務「產業化」,藉由產業化的過程,才能更有效地創造更高價值,造福人群。
但是台灣醫界,尤其是醫學教育相關的醫師學者迄今仍有相當多人未能接受醫療服務「產業化」的觀念。施先生強調「人文科技才是未來台灣發展的方式」,提出的醫療服務「產業化」是要鼓勵醫界走出台灣現在的醫療困境,醫界不要只看現在,應該要向前看,著眼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培養社會未來十年、廿年需要的醫師,正視醫療也是產業,也需要「產業化」的概念,以求永續經營。
但是施先生的一句「讓醫師睡覺也能賺錢」(指醫生睡覺時智財在國外其他地方可以繼續服務),相信讓醫界部分先進與朋友會很不以為然,因為這與台灣社會很深的醫療傳承「視病猶親」、「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等利他的核心價值相違背。但是檢視過去施先生長期推動「王道」精神,重視「有形、直接、現在」的顯性價值之外,更要同時兼顧「無形、間接、未來」的隱性價值,因此,施先生所要發展的醫療服務「產業化」,個人揣測其實是蘊涵人文的智慧醫療才是未來台灣發展的方式。
個人建議,台灣醫療與醫學教育界需要更多的時間,來了解與認識「產業化」的意義,而科技產業界也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了解台灣的醫療與醫學教育所重視醫學人文核心的價值。施先生主張「培養未來人才要超前部署」,是提醒醫界與科技產業應該更積極做更多的跨領域多面向、多層次的溝通交流,彼此理解;未來仍有許多層面需要做更多的努力,讓台灣的醫療走向國際,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在造福台灣之餘更可以為國際作更多的貢獻,或許能開創台灣醫療走出「紅海」競爭的困局、邁向「藍海」的重大策略與契機,相信這也符合施先生倡議的創造價值、利益平衡與永續經營的王道精神。
新南向招生變非法打工 如何防堵
2022-06-16 05:27 聯合報/ 張鐸/大學兼任副教授(高雄市)
蔡政府推動「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但一○六年開辦以來狀況不斷,外籍生淪學工。 圖/擷取自高苑科大臉書粉專
蔡政府為了加強與新南向國家關係,推動「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鼓勵技專院校擴大招收南洋國家學生,但是專班自一○六年開辦以來就狀況不斷,尤其是人力仲介公司介入。主要是因赴南洋招生應該各校親力親為,但有此能力學校團隊不多,因為需要額外人力與經費,學校為了便宜行事,只能依賴長期遊走印、菲等國人力仲介居中牽線,最後變成仲介跟工廠、學校三方串聯演出非法打工的爛戲碼。所以要消除人力仲介可介入空間,招生學校必須在南洋各國設立招生辦公室。
筆者擔任系主任時,歐美先進國家幾乎都早在越南合作開班,我們的南向招生可說是後知後覺。就在民國九十六年經校方同意與越南河內某大學成立招生辦公室,一方面在該校設境外在職碩士專班,一方面招收來台就讀產學碩士專班。招生部分由該校負責,我校與該校共同開課與授課。招生筆試及面試由本校教務處及系上教師組隊飛越南舉行,以確保招收學生素質。所以過程中,沒有人力仲介公司可以介入的空間。
既然「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是國家級重大教育政策,何不由教育部統籌,在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南洋國成立聯合招生辦公室,防堵人力仲介公司介入空間,主動與各國教育機構或大學合作,共同開班或單獨招生來台就讀。
這些仲介公司不僅賺取仲介費,引進的學生素質也參差不齊;更糟糕的是這些醜聞還登上海外媒體,不僅影響學校口碑,更重創台灣的國際形象。教育部也只能在家醜外揚後,再來扣減學校補助款或列入重大缺失作為懲罰。但究竟是孰令致之,孰使為之?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