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加速推動溫室氣體減半腳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促轉自傷,因為沒有和解共識誠意
◆  聯合報黑白集/做賊的喊抓賊
◆  經濟日報社論/加速推動溫室氣體減半腳步








經濟日報社論/加速推動溫室氣體減半腳步


2021-10-25 01:24  經濟日報 /   社論
全球朝建立「全球碳市場」邁進一大步,有望在COP26會議31日在英國格拉斯哥登場時,敲定決議。(路透)



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即將在蘇格蘭格拉斯哥盛大舉行,估計約有100位領袖及2萬名官員與民間環保人士參加。這次會議的共同目標就是更快更大幅度的縮減溫室氣體排放量。六年前「巴黎協定」各國同意的攝氏1.5度上限現正加速到來,讓人們更加憂心氣候變遷的威脅,而使得這次 COP26 格外引人注目。

據明晟公司MSCI)最近的調查,隨著經濟快速復甦,全球 9,300 家上市公司在今年直接的碳排放量就增加了6.7%。如果 COP26 無法對溫室氣體排放做出有效約束,那麼未來全球氣溫上升攝氏3度亦不無可能。雖然 MSCI 認為上市公司每年如果減少10%「絕對碳排放量」或可化解危機,但這類要求十分困難自我達成,所以各國政府管理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就非常重要。

台灣雖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締約方,但仍恪遵國際減碳協議,而在民國 104 年(2015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政府還因此提出行動綱領並推動「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儼然擺出民國 139 年(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的陣勢。不過我們若認真細究,政府減碳的執行力似乎還有改善空間。

就以管理碳權分配極為重要的碳權交易所無法設立為例。金管會最近在立法院指出,因為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管制目標、配額及查核登錄機制都還未到位而無法推動碳權交易。歐盟、美國加州、中國大陸及紐西蘭都已建立碳權交易,而我們則徒有「行動綱領」卻未落實建構碳排放量資料庫,更遑論碳權配額的管理了。政府延宕第一階段溫室氣體排放調查,自然就扼殺運用市場機制協助產業減碳的可能。

再以占台灣發電量31%的公民營燃煤發電廠更新設備為例。燃煤發電設備更新的資金是綠色融資嗎?雖然新設備會比舊設施減少部分碳排量,但相對於天然氣發電則絕對仍是高排碳。未來大型發電企業申請貸款或發行債券融資,若純就債信與獲利條件評估,很難相信案件會被金融機構拒絕。結果政府大力支持的「赤道原則」或「責任投資原則」就可能被輕輕放下了。

解決企業排碳汙染問題較好的方法便是汙染廠商支付排碳權利金。如果企業汙染的社會成本被內生化,金融機構就能據以評估專案融資的可行性,進而減輕承擔環境保護守門人的重責。現在全球減碳行動已箭在弦上,台灣需要更積極內化企業的排碳成本,而市場機制運作的設計就遠比政府指導干預來得更有效率。

產業創新條例」是目前推動產業永續發展最重要的法律,其中包括政府補助或輔導企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及綠能再生產業。然而檢視行政院國發基金挹注的資金卻是杯水車薪。就以投資重要新興事業為例,截至今年6月底,基金共投資64家企業,其中只有五家與綠能及循環經濟有關,投資金額則僅約46億元,占總投資的7.2%。節能減碳與綠能再生既是國家重要發展政策,政府投資比重顯然還有調升的空間。

聯合國曾警告全球已近「失控暖化」,政府如還沿用「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五年檢討一次的慢郎中步調,那麼國際淨零要求排山倒海而來必然傷害國內產業發展。政府實有必要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建構更積極的「行動綱領」以為因應。

值此 COP26 開會之際,我們呼籲政府真心重視全球暖化問題;千萬別認為民國 139 年(2050年)溫室氣體減半目標還很遙遠,也不要以為民國 114 年(2025年)才啟動總量管制還來得及。未來兩年政府若沒有具體行動,確立綠色稅費或是碳權交易機制,台灣廠商可能會因碳排放遵循成本削弱競爭力。所以請政府動起來,趕緊將迫在眉睫的氣候暖化壓力蛻變成為台灣循環經濟的新契機。










聯合報黑白集/做賊的喊抓賊


2021-10-25 04:48  聯合報 /   黑白集
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右)罷免案通過,成為首位被罷的立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陳柏惟被罷免後,民進黨像發現新大陸似地,都推給罷免制度不當。黨發言人說「少數否決多數」是制度性矛盾,黃偉哲說「門檻需要檢討」,蔡總統也暗示罷免制度該修。這些說法,完全是「做賊的喊抓賊」。

現行的罷免制度,是民進黨在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底隻手打造出來的,廢掉原本嚴謹的「雙二一制」,過關門檻降為四分之一。當時的「序曲」是,太陽花學運後的「割闌尾」皆失敗,蔡總統一執政便迅即修法為罷免助興。過關時,大綠小綠齊聲歡呼:「台灣民主的勝利」!

當時理直氣壯的修法,隨即拿韓國瑜來試刀鋒,將他罷免。當時蔡英文還大讚:「台灣民主往前走了一步」。沒想到,現在罷掉陳柏惟,蔡英文卻大嘆「台灣民主需要努力」,民進黨和親綠學者也應和呼籲要重修選罷法。任何民主制度,在民進黨眼裡,都只不過是它的政治工具嗎?

事實上,以這次刪Q 案的投票率和人數,即使依舊法的「雙二一制」,陳柏惟一樣會被罷免。原因有二,一是陳柏惟自己的「中二」表現太離譜,令選民難以容忍;二是民進黨的操作太過火,把不滿的民眾都逼出來。蔡英文事後去電安慰陳柏惟,還稱讚他「值得所有人肯定」;總統的說法,眼裡還有民意嗎?

罷免文化變得惡質,民進黨才是禍首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促轉自傷,因為沒有和解共識誠意


2021-10-25 04:49  聯合報 /   社論
波波漫畫



立委黃國書被掀年輕時曾任線民,遭民進黨新潮流退流,並聲明退黨不再尋求連任。線民問題成為民進黨內新風暴,從創黨主席江鵬堅被指「曾為調查局工作」、二位前主席施明德與謝長廷為此互槓,到施明德全面質疑「美麗島律師誰不是特務?」黨內流言四起,人人自危,誰會是「下一個抓耙仔」,成為民進黨無法承受之重。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特別在中常會發表談話止血,她說,面對真相、釐清責任、修復創傷,台灣社會才能走向共同未來。不過,蔡英文並沒有意思要暫緩促轉腳步,而是更強調應該深究當年的國民黨威權體制。換句話說,蔡英文非但未延續國慶談話中團結在野黨的意思,反而要民進黨人「團結起來」,不讓威權遺緒扭曲轉型正義的意義。這席話充滿肅殺之氣,不只民進黨無法止血,恐怕還會有更多猜忌與獵巫,以轉型正義之名,行政治鬥爭之實,讓民進黨自殘自傷難以抑止

黃國書線民歷史會被揭露,主要是促轉會執行「監控類檔案開放閱覽之當事人意見調查計畫」,部分當事人看到自己被監控的內容,相互比對,揪出名為「黃凡」的線民應該是黃國書,黃向新潮流承認而遭退流,消息外洩後,再發表聲明退黨不連任。雖然黨內多肯定黃國書「承擔歷史責任」,但黃也恨恨地說「政治就是這樣」,對背後政治謀算仍有不甘。

促轉會除了無限上綱把所有歷史過錯推給「國民黨威權體制」外,能夠還原真相有限,反而造成更多的猜忌與指控。畢竟檔案是當年情治人員篩選、層轉、過濾的二手或三手資料,並不等於真相;而民國 69 年(一九八○年)代光調查局布建線民就超過三萬人,這些人在資料有限的公開下,都可能成為下一個黃國書,甚至可能是遭冤枉的善意第三者。

沒有健全法制,沒有穩妥計畫,只是一小步的檔案開放,都在黨內引發這麼大的政治風波,更何況有立委主張全面公開,衝擊難以想像;而促轉會更宣布將增訂促轉條例專章回溯追究刑事與行政責任,可以想見那不會是真相與和解,而是另一波社會大撕裂的開端。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說,促轉只做半套,赤裸裸上演相互猜忌、二次傷害;新潮流大老林濁水更批評促轉會「流為掌握黑資料、偷偷放話以展權威和正義感的機制」。促轉會先被前副主委張天欽變成「東廠」機構,原較受社會信任的主委黃煌雄因此辭職,繼之者則把公信盡失的半殘促轉會變成調查單位,卻做不到對相關內容的比對核實;即便是追殺國民黨,促轉會除了口頭威脅和各單位擺官威外,根本欠缺政務能力,侈言要「還原真相」,實在是緣木求魚。

法制不備,促轉會又連適格主委都找不到,任由這樣的半殘組織來推動轉型正義,說明民進黨並沒有真正尋求和解共識的決心與誠意。當蔡政府放任繫著「抓耙仔」標籤的失控血滴子到處亂飛,政客當然知道如何見縫插針,政壇甚至傳聞未來可能攻擊目標不乏地方首長。民進黨人派系爭權鬥爭的性格從不落人後,別說兩黨難和解,連黨內亂鬥也難遏止。

轉型正義不僅探究真相,更攸關社會互信與人民和解,但蔡英文只會偷懶「深究威權」,不願也無力整合歧見,建立共識;結果就是林濁水所說「愈促轉,社會愈不和解愈對立」。然而,愈促轉愈撕裂,連民進黨都難以承受,何忍讓台灣社會一再遭受凌遲。國家需要和解前行,蔡總統不敢擔當,至少不要成為製造分裂衝突的點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