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9349/web/◆ 聯合報黑白集/川普最後的災難
◆ 聯合報社論/是誰逼人民上街呼喊公平與正義?
◆ 經濟日報社論/避免經貿邊緣化 要三箭齊發
經濟日報社論/避免經貿邊緣化 要三箭齊發
2020-11-23 02: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RCEP 爭論不止,主要有三,分別是衝擊多大、能否加入以及因應之道。樂觀或看衰立場各有不同評估,結論也就不一樣。不過面對當前國際情勢,台灣可能面臨的最壞情境,是短期內不僅 RCEP,可能無法加入任何自貿協定,衝擊可觀。然而這個情境並非世界末日,只是需要調整心態、超前部署。
先看 RCEP,目前要談加入,幾乎不可能。加入日本主導的 CPTPP 是可能的替代方案之一。因為中國大陸目前不在其中,政治問題確實較小,但我們對日本福島五縣食品的禁令未解決前,日本不願支持的態度也很明確。更何況,美國似乎不急著重返,而習近平近日公開放話考慮加入 CPTPP,都可能使得其他國家為了爭取「大咖」而對台灣申請有所遲疑。最後台美自貿協定(FTA)雖然前景看好,不過拜登對 FTA 的立場很模糊,一時之間看出不台美的時程表為何。
那台灣豈不是要邊緣化了?其實也不盡然。首先雖然地位下滑,但其實世貿組織 WTO 仍是主導國際貿易的基本架構,而 FTA 多屬於 WTO 的升級版。拜 WTO 所賜,我們出口東協、中國及多數國家的零關稅比重都超過七成。再者,WTO 的貿易便捷化協定也是近年來改善全球貿易條件的重要動能。因而只有 WTO 的台灣,20年來仍可維持重要貿易國地位。
民國 98 年(2009年)時我國是全球第17大出口國,十年間略經起伏,民國 108 年(2019年)我國依然是全球第17大,雖未進步但也無邊緣化的跡象。更重要的是,過去十年我國資通訊、電機、紡織等重要產業台灣接單、海外製造的比重顯著增加;隨著海外「台商製造」增加時,理論上「台灣製造」應該要顯著下降,實際上並非如此,反映出產能外移後,已有不同層次的台灣製造動能遞補而上,頂住了未能加入 FTA 的衝擊。隨著供應鏈重組,台灣製造的比重可能會繼續上升。
第二,觀察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脈絡及足跡就可發現,過去30年來供應鏈網路的生長,基本是以能力效率為養分,而不是靠FTA;協定是加分項目但非基本條件。不僅台灣,中國的崛起就是最好的案例;中國大陸迄今跟西方市場沒有任何一個FTA,卻一樣成為連美國、歐盟都深感威脅的供應軸心。況且,政府無法加入 RCEP 或 CPTPP,赴當地布局的企業卻等同加入協定。
在此情況下,台灣及全球台商串連起來的台商生產網絡,可能比任何 FTA 都來得厲害。更何況,下階段以美歐日為主的供應鏈網路結構重整,除了能力效率之外,又加入了「信賴、安全」二個條件,這四個關鍵因素的有無,才是能否參與的關鍵。台灣雖然沒有協定的加值,但絕對具備「能力、效率、信賴、安全」的條件,雖然比他國辛苦一些,但並非無路可走。
回到無法參與任何協定的最壞情境,因應目標清晰,就是如何維持台灣在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企業各有因應之道,政府面有幾點需要儘速加強改變之處。第一,不要只知回流,更要重視全球台商網絡。目前經濟部負責單位九成心思放在國內,海外台商常抱怨如同棄子。因此我們建議政府應成立專責單位,協助中小企業以美、日、東協及印度為目標的海外布局。第二、不能只有資通訊,要更重視其他製造業。目前台灣出口榮景是靠資通訊業帶動,成績亮眼。但機械、金屬、化學等工業基礎卻十分吃力,但光看合併後的數據,暗點就會被亮點遮蓋。我們建議政府應成立專責單位,專門協助非資通訊部門的發展。第三,要全力建立台灣是「信賴安全」夥伴的機制及品牌,確保台灣繼續滿足任何供應鏈的資格。以上三箭齊發,建立未來50年「不會邊緣化」的基礎。
聯合報社論/是誰逼人民上街呼喊公平與正義?
2020-11-23 01:0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秋鬥遊行昨天在凱道集結登場,民眾身穿黑衣,訴求「反毒豬、反雙標、反黨國」。記者黃義書/攝影
《失聽的政府》系列二
集結了勞工、環保、食安、土地正義和言論自由等不同訴求的五十多個鬥陣團體,昨天以秋鬥舉辦卅年來最大規模的遊行,向蔡政府高喊「反毒豬、反黨國、反雙標」,要求蔡總統撤回萊豬進口令、蘇貞昌下台。在各類社運團體遭民進黨「收編」而沉寂數年之後,今年秋鬥除反映了社運自主性的重建,也說明政府施政不得人心已到了令人難耐的地步。
民進黨熟稔的街頭戰場,如今又站滿抗議人潮;但當年的戰友和長年的政敵,現在卻站在同一陣線齊聲怒吼。那些在民進黨執政收編後就遭背棄的夥伴,那些在蔡政府四處撒錢後就被遺忘的人民,還有那些在網軍治國威嚇下遭出征被封口的民眾,以及那些被遺棄在大數據施政之外自求多福的弱勢,他們過去不一定有交集,甚至可能生活在平行時空中,昨天卻鬥陣上街,共同的目的是向蔡政府要求公平與正義。
秋鬥最早是從工運出發,爭取勞動權益,後來結合環境、反迫遷等諸多社會議題,逐漸成為各種工運與社運多元訴求集結平台的年度街頭運動。但卅年來,隨著社會氛圍、經濟環境與政治選舉的變化,秋鬥多可數千人,少僅數百十人,甚或曾經兩度無以為繼而停辦。昨天逾五萬人上街,已經寫下秋鬥新歷史。
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長期與工運社運分進合擊,民進黨執政也往往吸納或收編工運社運人士,因此即使工運社運屢遭背叛,其抗議行動仍常遇到民進黨就軟腳。秋鬥雖然標榜不藍不綠,但卅年來包括民國 95-97、108年(二○○六到二○○八與二○一九)的兩度街頭熄火,都主要在民進黨執政時期發生,即或各有不同原因,但與工運界社運界長期存在的「民進黨情結」,多少有關。也因此,民進黨二度執政後又漸偃旗息鼓的秋鬥,今年恢復舉行,人數還破紀錄,可說別具意義。
毫無疑問,今年秋鬥最大的動員力量是「反毒豬」。蔡政府以黑箱決策開放萊豬進口,不顧豬農生計,出賣民眾健康;又拒絕區隔標示,不讓民眾有消費選擇權利;更反對立法禁止萊豬進校園,犧牲學生食安;甚至為了護航萊豬,征剿在野黨,打壓地方自治,還造謠打擊無辜牛肉麵店;蘇貞昌更拒絕道歉,寧讓國政廢弛。反毒豬不但成為社會最大共識,也提醒大家,必須反抗從空汙、爐渣到廢棄物等百毒齊發,對我們土地和家園的毒害。是蔡總統的萊豬令,吹響了秋鬥集結的號角。
今年秋鬥另一主題是「反黨國」。首度參與秋鬥的國民黨或許略感尴尬,畢竟那張「黨國」標籤曾像符咒般牢牢贴在國民黨身上,終讓國民黨失去民心與政權。但有趣的是,今天這張「黨國」標籤被貼回民進黨的身上了,「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的預言,在完全執政的蔡政府身上應驗了。事實上,民國107 年(二○一八年)的秋鬥,即曾以「拒絕權貴新黨國」,批判民進黨以「進化獨裁」建構綠色權貴的「新黨國體制」。民國 109 年(二○二○)秋鬥再起,仍然號召「反黨國」。蔡政府從假轉型到真黨國,黨政交賊,權錢交易;進化的黨國,權力腐敗的速度驚人。
更何況,不論萊豬或黨國,不論土地正義或言論自由,民進黨都昨非今是!蔡英文在就任總統前已經顯露髮夾彎特質,而於今尤烈,更進化成「雙標黨」!
一場年度街頭儀式性的秋鬥,不再被華麗政見迷惑、也不再被意識形態挾持的民眾,以質樸的訴求揭穿了民進黨政府的面目與本質。蔡政府應該想想,是誰逼人民上街呼喊公平與正義?是誰逼迫立場各異的民眾,在街頭找到共同抗爭與戰鬥的目標?
聯合報黑白集/川普最後的災難
2020-11-23 01:08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川普總統最近接連踢到鐵板。他約見密西根州共和黨議員,希望以選舉舞弊為由讓選舉人改變投票,但兩議員回稱該州沒有翻盤空間。喬治亞州也一樣,重新計票後,該州確認拜登勝出。川普最後的狂暴反撲,只會讓他下台姿勢更難看。
川普留給美國的另一災難,是新冠疫情的急劇惡化。大選之後,這個總統氣急攻心的國家每天確診數暴增至十幾萬人,前天更突破廿萬人,陷於失控狀態。諷刺的是,川普的長子小唐納,和任職白宮的川普私人律師朱利安尼之子安德魯,最近都被驗出確診。美國已有廿六萬人死於新冠,但小唐納說「那沒什麼」,父子倆口氣一模一樣。
川普除了拒絕承認敗選,拒絕交接,更用各種手段為拜登製造施政障礙。包括他的國務卿龐培歐,正四處出訪並大放厥詞,連德媒都形容這是「即興外交的最後瘋狂」。
對台灣而言,我們下月也將迎來卸任前最後出訪的美國環保署長惠勒。民眾當然不必把此行當成又一「重大外交突破」。六年前在馬政府任內,歐巴馬即曾派環保署長麥卡馨訪台,見證我環保署成立「國際環境夥伴計畫」。
所不同的是,惠勒出身燃煤產業說客,當官後,曾遭美國智庫指責破壞美國的環保成績。這次訪台,則被紐約時報批評浪費公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