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8479/web/
◆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卡陳同佳入境,目的何在?
◆ 聯合報黑白集/戳破連江更名的迷思
◆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若勝選 美中將重歸舊好?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若勝選 美中將重歸舊好?
2020-10-27 00:2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隨著美國總統大選進入倒數計時,民主黨候選人拜登民調明顯領先,令市場專家更關注拜登和總統川普在各方面政策的差異。其中,以對中國的態度最受矚目。畢竟,過去拜登被視為友中派代表,部分市場投資人遂認為若拜登勝出,當前緊張的美中關係可能轉趨緩和。但真的如此嗎?恐怕未必。
確實, 2001年時任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的拜登,主張當中國在全球扮演角色的提升,必然會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responsible stakeholder)」論點,支持將中國納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進入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當時的華府政治精英們普遍認為,中國無法挑戰二戰後由美國與西方世界建立的國際秩序與價值觀。即便中國當真就此崛起,也不過僅是現有體系中的新強權。時至2011年,中國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後,拜登在《紐約時報》發表題為〈China's Rise Isn't Our Demise(中國崛起不是我們的終結)〉的文章,仍強調著一個成功的中國可以使美國更加繁榮。
然而,當中國挑戰美國的姿態愈見明顯,同時嚴格管控言論自由及激化民族主義情緒,難以向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觀看齊,亦與美國所期待的「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角色漸行漸遠,令華府政治精英大感不妙,連忙改變對中國的軍事及經濟戰略,而歐巴馬政府後期的「亞洲再平衡」政策、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皆為此而來。由此可知,美中關係的轉變實有其連續性的脈絡,並非川普總統一時暴衝所致,他只是將問題更加具體化、檯面化,並採取非典型方式叫陣罷了。
近年來,中國強勢崛起的威脅與美國霸主地位恐不保的擔憂,令美國境內的反中意識高漲,「反中」成為最佳助選員之一。隨著選戰白熱化,拜登與其團隊的論述也一反過去對中國的友好態度。今年2月拜登曾說:「習近平骨子裡沒有一點點民主素養。」8月民主黨所公布的競選黨綱中,不只多達22次提到對中政策,與共和黨同聲高喊對中強硬,且明指川普政府在對中政策上有諸多失策及未竟之處。在美國總統大選首場電視辯論會上,川普與拜登甚至互批對方對中國太過軟弱,因而被認為是兩人難得的「華盛頓共識」。
不過,相對於川普直球雙邊對決,拜登勝選後或將採取多方協調的戰略,重新定位美國在世界的角色。除了應對中國在各領域的挑戰,並重新整合瀕臨離散的國際盟友,甚至重啟TPP談判或建立孤立中國的新貿易規則,透過與歐洲、亞洲盟友建立更穩固的關係,以在政治與經濟上有效地壓制「一帶一路」戰略的擴張。因此,有些專家指出,拜登的對中戰略或將給北京當局更大的壓力,在人權議題上也將比川普更強硬。北京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成曉河即不諱言地說:「拜登的強硬路線或許更有效。」
當然,面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拜登並不排斥在不同領域與中國進行合作。對此,有分析指出,美國將會在流行病和氣候變化等領域,尋求與北京合作應對共同挑戰。
要言之,在華府政治精英及民意的壓力下,即使選後由拜登入主白宮,美中關係都是回不去了。何況,就算拜登的反中做法相對溫和,民主黨執政團隊亦會端出符合華府政治風向與利益的建言,使其仍不可避免地對中國採取比歐巴馬時代更為強硬的態度。所以,美中衝突和矛盾仍會是未來國際經貿關係的主旋律,關稅壁壘或科技戰也不可能一夕消弭,但國際經貿關係在烏雲籠罩下,卻也將露出美中合作的機會。因此,如拜登入主白宮,美中間的競合關係將較川普政府時代的直球對決,更加撲朔迷離。
聯合報黑白集/戳破連江更名的迷思
2020-10-27 02:45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民主進步黨連江縣黨部舉行開幕暨揭牌典禮,與會貴賓合影。圖/民主進步黨連江縣黨部提供
創黨三十四年,民進黨終於成立了連江縣黨部。在揭牌儀式上,民進黨官員們最具體的建議,竟是把「連江縣黨部」改名為「馬祖縣黨部」,彷彿改了名就是對馬祖的重視。
張景森說,改名「比較符合當地人的自我認同」;這個說法,到底問過多少馬祖人的意見?說穿了,「更名說」只是民進黨獨派本位主義的產物:因為「連江縣」部分行政區仍在大陸,若改名馬祖,即可完全切割中國,完成馬祖的「本土化」。
除了馬祖,民進黨又何時重視過金門等離島?不久前,金門立委陳玉珍說「金門不屬於台灣」,還遭民進黨群起攻之。在黨部揭牌儀式上,蔡英文說這是「展現推動離島建設發展的決心」,算是說了真心話;原來要成立黨部,才有建設離島的決心。而諷刺的是,在民進黨揭牌後,次日大批大陸抽砂船越界逼近馬祖抽砂,形成「包圍」之勢;類似事件無法解決,更名只會更增馬祖的風險。
幾年前在馬祖發現兩具距今七、八千年的「亮島人」骨骸,經 DNA 分析,判定是當今南島民族的祖先。這雖不足以證明南島人從大陸遷徙而來,但至少打臉民進黨長期以來「南島人與中國無關」的史觀。對此歷史事實,民進黨為何反而不提呢?說穿了,民進黨插旗馬祖,只是想完成台獨拼圖罷了。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卡陳同佳入境,目的何在?
2020-10-27 02:4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港雙方對陳同佳(中)如何來台投案各持己見。路透
涉嫌在台殺害女友潘曉穎的香港男子陳同佳,日前委由牧師管浩鳴向我駐港辦事處申請入台投案,卻遭拒絕。陳同佳的律師甚至七次致電我方所設「單一窗口」,也未獲確切答案。蔡政府雖口口聲聲沒有政治考量,但從去年迄今以各種手段阻撓陳同佳投案,「政治」恐怕正是唯一的考量。
嚴格說來,此案處理並不複雜。陳同佳在台灣殺害潘曉穎後逃回香港,依香港「屬地主義」原則,港方並無司法管轄權,因此只能追究其在港洗錢等罪;至於殺人部分,則須由台灣司法單位處理。港府自始即未否認台灣具司法管轄權,兩地的爭議,只在如何將陳同佳送至台灣受審。
從去年香港擬修《逃犯條例》開始,蔡政府就不斷操作風向,指「香港放棄司法管轄權,別有居心」。去年十月傳出陳同佳出獄後欲來台投案,蔡總統口頭雖稱「香港不願行使管轄權,就由中華民國台灣處理」,卻以身分註記阻擋陳同佳來台。
事隔一年,疫情稍緩,陳同佳再度欲來台投案,提出申請後,卻仍遭拒絕。行政院長蘇貞昌多次發表看法,先說「香港人殺香港人,人在香港,香港就好好辦,我們不容許一個殺人犯自由來台」;潘曉穎母親寫公開信,希望台灣簡化程序,蘇揆竟回說希望潘母「就近要求香港政府,將殺人犯繩之以法」。其說法,就是不想讓陳同佳來台。
蘇揆這些看法,在法治立場上已站不住腳,他冷酷的政治語言更令人反感。蘇貞昌的態度,顯與蔡英文宣示的「香港不辦、台灣辦」,有很大差距。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為了彰顯主權和司法正義,過去政府向來十分堅持司法管轄權,外籍人士在台犯案後潛逃出境,亦不惜在國外打官司以求引渡對方回台受審;但對陳同佳案,蔡政府卻表現得極為消極,甚至抗拒審理。
陸委會的說法是,「陳同佳案涉及台港雙方管轄權及相關公權力行使,必須雙方政府先談好相關事宜,才有港女命案凶嫌陳同佳來台入境問題」。換言之,蔡政府要的其實不是讓陳同佳來台受審,而是要求台港先談「司法互助」,沒有司法互助,就不讓陳同佳來台受審。
這樣的說法,於陳同佳在香港出獄前或許言之成理;但他出獄後,在香港法律上就是自由之身,且他無中華民國戶籍,何來雙方司法互助才能解送來台的問題?可見蔡政府要的,不過就是炒作台港司法互助的政治效應罷了。
退一萬步言,即便司法互助是陳同佳案的解方之一,也絕非唯一解方,甚至是較複雜且不可行的解方。最直接的辦法,是解除陳同佳限制入境註記,或核發其來台簽證;只要陳同佳搭乘我國航機,我方執法人員即可在機上完成對他的逮捕或投案程序。如此,何須扯什麼司法互助。
蔡政府百般阻撓陳同佳來台受審,還有個說不出口的理由。就是從反送中運動開始,蔡政府撿到槍後,就將陳同佳案與國家主權掛鉤,宣傳陳同佳若來台受審,即可能有「台灣和香港都被視為同一區」的疑慮。有不少綠營人士甚至主張,若無司法互助,香港偵辦此案的卷證無法移交,則殺人案無法鞏固,陳嫌可能無罪。
這些說法,都是無中生有。陳同佳既需來台才能受審,其實已經彰顯中華民國司法主權;而他的犯罪證據都在台灣,何需港方提供證據才能鞏固案件?蔡政府只想撿槍,不想審判,讓這齣鬧劇持續上演了二年多,受害人屍骨已寒,其父母淚已流乾,民進黨政府還在政治操作,於心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