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超前省思疫後的財政問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史上最嚴苛:三倍券是控制狂的傑作
◆  聯合報黑白集/吳怡農不敢說的事
◆  經濟日報社論/超前省思疫後的財政問題







經濟日報社論/超前省思疫後的財政問題


2020-07-11 03:2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為了因應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各國政府無不採取積極的財政措施,以期抑制疫情惡化、紓困受創企業及個人,進而更刺激整體經濟的復甦。簡言之,各國盡皆竭其所能的擴增預算、舉債撒錢。但政府一下子花這麼多錢,財政可否負荷?顯然這並非現在各國政府所關心的話題。這就像一棟建物突遭祝融肆虐,打火英雄目前正強力用水柱灌救中,一切以滅火救人為先。至於搶救的過程可能造成的破壞後果,當下無暇顧及,只能等災後整頓廢墟時再來傷腦筋。
本來以為從6月開始,全球疫情有逐漸緩和的趨向,各國亦隨之逐步解封,恢復正常經濟活動;未料疫情似又有復燃的跡象,這種不確定性勢必會延長與加重各國財政政策的角色與負擔。可以預見的是,各國迄今所投入的財政資源,與疫情控制住最後實際所需金額之間,可能會有段龐大的差距。
根據 OECD 5月的報告,各國在第一階段所採行的各種緊急財政措施,雖不盡相同,但其金額規模之大,卻係前所未見。例如,政府貸款及信用保證金額占 GDP 的比率,德國高達28%,西班牙15%,英國14%;政府緊急救助預算規模占 GDP 的比率,美國高達6%,德國3.4%,英國2.5%。後者都是以政府舉債為財源,對各國政府財政可能構成的壓力,著實不可輕忽
此外,由於這次新冠病毒感染力甚強,至今尚無疫苗與治療藥物可用,對於疫情的防禦與控制成效皆尚難有把握,這將導致各國防治與紓困的資金需求持續攀升。事件發展至今,不但各國疫災受創程度差異甚大,尤有甚者,各國的解封政策也因考量到疫情狀況與經濟需要的不同,而出現解封時間與方法寬嚴上的差別。由於前期的措施主要為防治疫病與紓困救助,其目的在避免個人失業與企業倒閉,以安定人心為重;但下階段的措施將以刺激經濟為重點,政府需要投入的資金將更多、更廣與更強。
以前的災難經驗,從未讓各國陷入如此不確定的困境,這也讓 IMF 持續調降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台灣在這次疫情防治的表現,成績亮眼,且政府投入的財政資源大約只占 GDP 的5%,不算太多,財政狀況尚稱平穩。惟在疫情詭譎多變與全球經貿重創的情況下,政府仍應對以下幾件事情做「超前」的省思並謹慎因應:
一,台灣近年總預算的平衡控制得不錯,但特別預算(包括前瞻計畫、購買戰機等)則是一個大破口,蔡總統任內舉債將超過兆元。若國際疫情持續,防疫預算上限 4,200 億元將對財政造成雪上加霜的壓力。
二,台灣目前已進入解封振興期,政府正在發動各種提振需求、刺激經濟措施。惟鑒於各國經濟復甦情況差異極大以及生產供應斷鏈之修復需要時間,政府在推出刺激方案時,不能再按過去災後振興的經驗,只知一味大量撒錢,創造需求,以致忽略了總體供需的平衡,而對疫後經濟造成更大傷害。
三,這次疫情對人類造成莫大的思想衝擊,包括全球化、公共衛生、環境安全以及生活模式等。雖然經濟學者間對政府債務會否造成財政危機觀點不一,但對疫後租稅制度應更具兼顧收入、成長、環境與分配正義等的「包容性」主張,則是有志一同。台灣在這部分的改革尚有不足,期待財政部能更有作為。
社會主義者列寧曾說,人類歷史有些時候,幾十年未曾有任何事情發生,但有些時候,幾個星期發生的事,卻影響人類幾十年」。這次疫情,我們正處於這關鍵的幾個星期
















聯合報黑白集/吳怡農不敢說的事


2020-07-11 01:5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新貴吳怡農批評漢光演習「作秀」,引起軒然大波。 記者王彥鈞/攝影


民進黨新貴吳怡農批評漢光演習「作秀」,蔡總統連忙滅火,認為這不盡公平。吳怡農曾在特戰傘兵服役,不能說他是草莓族;他批評演習作秀,其實只是點破人們早就看穿的軍方表面工夫。但若深究陋規由來,答案恐非吳怡農所能直面。
漢光演習是國軍年度大事,所有部隊都被動員,科目大多數不公開。一般社會大眾對其印象,來自總統帶著媒體甚至友邦元首在現場視導的「主秀」。歷年演習節目千篇一律,不外陸海空各式武器上場,對目標區猛轟猛炸。劇本中,「敵軍」開場時奪下某據點,其後就毫無增援與作為,等著被我方優勢兵力屠戮。
這麼超現實的想定,主要是配合三軍統帥。為讓總統與來賓便於了解,操演科目距離必須縮短,敵軍甚至還得放棄陣地掩蔽,展現義和團式衝鋒,跑到開闊地與我軍拳腳相搏。尤其總統行程緊迫,所以流程必須壓縮到最短:敵方傘兵剛著陸,我方反擊兵力已殺到現場。從敵人發動偷襲到被悉數掃滅,整場戰役半小時就搞定,比好萊塢電影還緊湊。
整場漢光最「精彩」、卻也最脫離現實的章節,就是元首親校的聲光秀。如果蔡總統不用這種方式去表現「重視國防」、「關懷國軍」,演習的真實度立刻就會漲停板。
統帥關懷國防當然值得肯定,但元首「視導」常使操演方向被誤導,「慰勞」反而使官兵更辛勞。這些存在軍中的陋習現實,「農神」敢勸總統省省嗎?















聯合報社論/史上最嚴苛:三倍券是控制狂的傑作


2020-07-11 01:4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十天來,登記領取三倍券的民眾已超過一千萬人,其中登記領取實體券的人數從五成多逐日上升至八成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十天來,登記領取三倍券的民眾已超過一千萬人,其中登記領取實體券的人數從五成多逐日上升至八成六。依此推估,最終領取三倍券實體券的民眾可能超過兩千萬人,較政府預估的一千兩百萬人多出八百萬人。政府第一波將加印至一千七百萬份,仍遠不敷所需。若把八成六這個數字視為一次公投民意,它的結論是:三倍券的政策想定一路錯誤,一再悖離民眾期待。
三倍券的設計和使用規則,是一個「控制狂」政府自以為是的傑作。和其他國家相比,台灣的三倍券有幾大特色:一是對個別國民發放的金額最少;二是規定最複雜;三是唯一需先繳錢「換購」的紓困金;四是領取手續程序繁雜,耗力費時;五是政府知法犯法,讓健保卡違規用於領取三倍券。
這次三倍券的發放,正面表列與負面表列的限制之繁雜,多到難以勝數,恐怕已無人能知其全貌。不僅如此,就在近日民眾登記領取類別時,政府還一再修改規則。例如,三倍券能否用於購買高鐵回數票,官網原本放在正面表列,後來又悄悄塗銷;原因是高鐵認為回數票涉及「儲值」行為,必須加以限制。但與此同時,台鐵卻允許三倍券購買回數票;其間標準之混亂,讓人無法理解。
這場紛亂的起因,主要就在蔡政府堅持要與馬政府發放的消費券有所區隔,因此非要設計成「一千換購三千」的發放模式,並美其名為三倍券。但如此一來,立即產生了程序繁複冗長的問題,發放及領取人力成本因此大增,更造成健保卡的違法使用。更嚴重的是,因為民眾出錢「換購」三倍券,使得紓困衍生出政府事先未曾想到的契約關係,使得三倍券的用途備受拘束。三倍券能否發揮振興功能目前仍未可知,但因為從規劃到發放的時程冗長,顯已延宕了民眾消費時效。
再看,三倍券的印刷和發放成本,估計將高達十二億元,這是極可觀的行政成本。事實上,蔡政府若要表現得比馬政府「進步」,大可採取現金發放,直接將錢匯進入民眾帳戶;如此一來,民眾既省下排隊的時間,超商和郵局也不必在「共體時艱」的口號下扮演政府的臨時勞役,為如此瑣碎而原可避免的行政作業奔忙。或者,政府若揚棄自我膨脹的「換購」模式,直接發給每個民眾兩千元,由村里長代送到戶,不也是更省時省力?
然而,向來享有「酷吏」風評的蘇揆,卻不肯放下他天生喜好控制的本領。因自得於疫情期間口罩管制的威風,卻無視於人民為領取口罩而排隊奔波之苦,更把奴役全國郵局和超商當成理所當然;因此這次發三倍券又故技重施,讓全國人民再來大奔波一場。這種無視人民勞力及時間成本的官員,對三倍券畫出那麼多條條框框,當然不會懂得尊重人民,但他又懂得政府治國行政效率?幾天之後,當郵局換購三倍券的活動開始,屆時民眾大排長龍,蔡政府才將領教何謂民怨。尤其,郵局領券規定分單雙號領取,但單號能領取的日數卻比雙號多一天,這樣的規則不奇怪嗎?
從今年一月以來,這個政府的主要工作全都放在口罩管制,卻把快篩、普篩、疫苗研發的工作擱在一旁。如今焦點轉向紓困和振興,光是一個三倍券就改了三次名稱,規則一改再改,彷彿台灣的經濟振興工作就只剩這件頭號大事可做。如此目光如豆,真的就是這個大政府的全部瞻矚嗎
面對新冠病毒,中國大陸以高度的行政集權有效控制了疫情;對照之下,民主的美國卻因各州自行其是而疫情失控。這兩個極端的例子,應該不能簡約成集權更能有效抗疫。至於台灣,能稱為民主國家而有效控制疫情的典範嗎?看看蘇內閣這一路走來的鐵腕,高度管制夾雜嚴厲處罰,答案顯然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