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

薛承泰/在疫情中升學,苦了誰?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在疫情中升學,苦了誰?
◆  趙春山/冷眼看一場無謂的政治口水戰
◆  葉銀華/繼續觀察文曄被收購案

◆  洪蘭/找回同舟共濟的精神
◆  周行一/我們如何一起抗疫?
◆  盛治仁/不讓疫情改變善良的心
◆  林中斌/疫災煞全球 人類共戚休
◆  馬凱/對抗新疫應如世界大戰!
◆  陳立恆/求真者生.魔幻者亡
◆  朱宗慶/紓困藝文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  王健壯/這個獨立機關忘了我是誰
◆  范疇/習近平現在需要蔡英文 川普也是
◆  方祖涵/每天都是愚人節
◆  楊志良/吃人一口,至少還人半口
◆  陳亮恭/兩面夾擊的超高齡挑戰







薛承泰/在疫情中升學,苦了誰?


2020-04-15 00:13 聯合報 /   薛承泰(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教育部宣布下月舉行的四技二專統測、國中會考兩次考試都要全程戴口罩。圖為一名戴口罩備考的考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現在大學升學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為二月舉辦的學測,另外為參加七月的指考。參加指考類似過去的「聯考」是「考試入學」方式,按成績好壞分發。至於學測,多數學生透過「個人申請」入學,少數經由「繁星推薦」;此外,還有科技校院的申請,以及近年來針對經濟弱勢、特殊境遇家庭、新移民子女,在「個人申請」中增加「扶助弱勢招生措施」,這些都算是廣義的「申請入學」。

大學入學,確實因申請入學方式而愈來愈多元;然筆者多年觀察,心裡仍一直盤旋著一個問題,亦即教育如果是一個平台,讓人們能夠減少來自家庭背景的影響,憑個人努力來獲取成就,那麼申請入學是否會讓弱勢更難出頭呢?相信這個問題,自從民國91年(二○○二年)廢除傳統的聯考,開始採多元入學後,也一直困擾著教育部,否則就不會在多元入學的許多技術面上不斷「改革」。

申請入學會讓家庭的重要性抬頭,乃因為申請五、六所學校或科系需要錢,蒐集相關資訊需要管道,更重要的,要讓書面資料「琳瑯滿目」甚至「豐功偉業」,更需要家庭的長期栽培!多年前,筆者曾指導研究生探討高中名校資優班學生的家庭背景結論是資優既是個人資質優秀」,更是家庭資本優厚」!

雖然過去聯考有許多弊端,諸如「考試領導教學」、「一試定終身」;可是聯考具有社會流動的功能,讓肯努力的人,不論家庭背景,都有出頭天的機會。阿扁會成為「台灣之子」,沒有聯考是辦不到的!筆者父母從未有過正式教育,也深深體會到,缺少家庭支持在升學上的苦處!那不只是金錢問題,更是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的不足,父母只知求生存,不懂求學的意義,在這樣環境下,從小缺少人指引,不知人生目標,沒有接觸過樂器或參與校外活動,又怎知興趣在哪?遑論在申請資料中呈現得琳瑯滿目!

很不幸,今年準備進大學的學子,正面對蔓延中的疫情,升學不能因疫情而停止,各大學該怎麼辦?由於今年升學者是民國89年(二○○○年)之後出生,人數明顯下降許多,且參加指考學生比率也逐年下降,一個教室減半座位,學校還應付得了。可是,要面對多數的申請入學,原本的面對面口試,還能舉行嗎?如果取消口試,光是書面資料審查,是在選才,還是選擇好家庭呢

一月底二月初專家告訴我們,要看情況戴口罩,現在政府宣布進入公共場所、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學校上課,都必須戴口罩。許多學校科系取消口試,是為了保護學生,保護老師,更是保護學校。誠然,口條好、有禮貌的學生在口試時必然受歡迎,這些素質不免嵌入家庭背景因素;可是,有了面對面的答問,多少有助於釐清書面資料的「豐功偉業」。

台灣疫情控制得宜,但沒有舒緩,光是看到街上排隊買口罩仍是長長的人龍,就知道大家仍提心吊膽。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學校要採遠距教學,有多少學生仍缺少軟硬體失業潮已開始湧現,舉凡餐飲業、觀光旅遊業、計程車司機,以及一些做小生意者,紛紛歇業或倒閉;他們多為中下層,如果有子女要升學,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