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防疫優先 紓困應移緩濟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1322/web/

◆  經濟日報社論/防疫優先 紓困應移緩濟急
◆  聯合報黑白集/只剩一六三人
◆  聯合報社論/機師空姐四確診,你才知道資訊多不透明







經濟日報社論/防疫優先 紓困應移緩濟急


2020-03-27 01:3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立法院陸續快速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及600億元特別預算案;對於已開始執行的紓困措施,或未來超過600億元的部分,則採「移緩濟急」的方式,由各部會的既有公務預算及基金支應。未料近期第二波防疫出現境外移入的破口,政府又推出新一波紓困方案,從家庭到產業,涵蓋延緩繳稅、家庭支出到產業紓困及減稅等層面,集中解決民生議題,整體減收與補助尚未超過400億元。

相較各國推出的救急方案多以新台幣兆元為單位,我政府上述兩波的紓困措施總額約在千億元之譜,平均每人分配尚不及5,000元,遠低於香港發給民眾現金每人1萬元港幣、美國發給1,000美元。政府已不排除還有第三波紓困方案,就看疫情如何發展而定。

就紓困方案和特別預算部分來看,仍有結構上的配置失當問題,亟需調整。行政院長蘇貞昌曾說,紓困特別條例和預算是秉持「防疫優先、紓困併行、振興在後」,確實十分有理,因為疫情愈嚴重,經濟受創就愈慘痛,當前急務就是不惜花費任何代價,一定要把疫情控制住,以減少恐慌,並將經濟的損害控制到最低程度。

在防疫同時,也要協助最直接受創的產業不要崩潰、家庭不要失業,先度過難關再說;否則產業崩潰,企業倒閉,勞工失業,即使疫情結束也難回復。反之,若能協助產業、企業、家庭度過難關,一旦疫情結束,企業在,員工也還在,生產和生活都將因補償作用而迅速回復常態。因此紓困方案實在暫無納入「振興」的必要。

但觀察紓困方案的經費配置,卻出現「振興優先,防疫和紓困在後」的本末倒置現象。600億元的特別預算中,防疫還不到三分之一(僅196億元),一半的經費竟集中於「振興」,尤其是觀光升級與轉型前瞻計畫約300億元,就占總經費的一半。紓困部分只有142億元,且許多名目聽起來像是「振興」的方案,例如促進旅行業、旅宿業、觀光遊樂業發展的「人才培訓」,竟然劃歸為觀光產業紓困。

在全球紛紛鎖國、人人避免群聚的當下,觀光產業幾乎歸零,領隊、導遊、飯店員工、遊覽車司機都在放無薪假或失業,與其給予培訓或職訓,還不如對觀光產業給予金融、租稅上的資助,或是減輕稅費上的固定支出等負擔,給予旅行社、飯店喘息空間,避免連環倒閉,引發勞工失業潮。

例如,抵用券20億元,屬於「振興」措施,根本就緩不濟急。勞動部雖針對無薪假勞工提供「充電再出發訓練計畫」,參加者在訓練期間可比照現行基本工資時薪(158元),最多120小時的津貼,合計僅約1.9萬元;或參加「安心就業計畫」,補助投保薪資與領取薪資差額的半數。這些都是史無前例的照顧勞工措施,但對捨不得勞工失業或放無薪假而苦撐待變的雇主不公平。

因為這些企業沒有獲得相對應的資助,而且會衍生道德危險,可能讓部分雇主以疫情衝擊為名,說服勞工同意實施無薪假,等於片面減少工時及薪資,進而損及勞工權益。至於交通部總體補助觀光業員工每月1萬元連續三個月,遠低於員工非自願離職可以領六成失業救濟金半年,可能無法減輕觀光業的失業潮。這些都需要做結構性的調整。

此外,由於疫情導致政府許多國際性的業務停擺,或是不必要的設備採購支出延後,例如外交部的旅費、國防部的武器採購,乃至於各部會的出國計畫、國際性業務都取消了,顯然政府各部門的支出預算方面仍有很大的「移緩濟急」空間。因此,除了檢討經費配置的架構和比率應符合優先順序外,建議行政院要求各部會在法定義務的預算外,至少騰出10%的經費,以109年度中央歲出約2.1兆元計算,即有兩倍(2,000億元)的空間,可立即用於十萬火急的防疫及紓困。








聯合報黑白集/只剩一六三人


2020-03-27 00:0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2月來台陸客僅163人,中正紀念堂擠滿陸客的盛況不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由於新冠疫情,兩岸冰封,往來數字陡降。移民署公布二月份陸客來台人數,只剩一六三人,說怵目驚心也不為過

真可謂一夕回到解嚴前。大陸人民來台元年是民國77年(一九八八年)十一月,政府開放他們以探病奔喪名義來台,跨出歷史性一步。到了隔年二月初,三個月內陸人就來了一千三百廿四人,平均一個月四百多人。現在這個光景,竟比三十幾年前還肅殺?

蔡總統執政後,陸客來台持續萎縮,但好歹一年還有個二百多萬人一月廿三日武漢封城三天後我即宣布全面禁止中國大陸籍民眾來台,只剩駐點、團聚、履約等尚可放行。此後,政府唱響「武漢肺炎」,比川普鼓吹「中國病毒」更賣力,彷彿毫不介意陸客相關產業是否就此消亡。如今碩果僅存的這一六三人,或可看成防疫滴水不漏,恐更象徵兩岸關係奄奄一息

當年開放探病奔喪,政府如臨深淵,還曾思忖過萬一來的是共產黨員,要不要逮捕?當時香港仍在港英政府手中,扮演完美的中轉角色,但兩地反共可謂有志一同;不旋踵「六四」事件爆發,港台更是同仇敵愾。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香港回歸中國廿多年,港台好似脫了鉤;但近年港獨高漲,港台又惺惺相惜起來。立委陳柏惟基進有餘,提議找香港年輕人來台當兵,既新潮大膽卻又復古懷舊,不覺時光倒流「反共抗俄」年頭。但港獨知易行難,要招到一六三人來台當兵,恐怕都不容易。









聯合報社論/機師空姐四確診,你才知道資訊多不透明


2020-03-27 00:0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四名航空人員確診,指揮中心資訊揭露引發討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一周,在旅歐旅美國人返鄉潮中,傳出航空業機師空服員四人確診。讓人驚心的,不止是政府對國境最前線的航空業防疫部署如此粗疏,還包括事後資訊揭露的如此不透明;若非立委質詢追問此事,民眾可能全被蒙在鼓裡。最新染病的長榮空姐,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資料上僅註記:「在美國、印尼工作」;如此誤導的訊息,是在保護隱私或隱匿真相?

台灣每天新增確診已增至廿人左右,指揮中心的疫情報告,似乎即變成了一本流水帳,不再有個別感染者的特質。從出現首例患者到第廿例,台灣花了廿七天的歷程;因此,我們有時間審視不同案例的足跡,並調整防疫步驟,也因此對首批武漢包機帶回一名確診者耿耿於懷。但到了日增廿人,所有確診者全都濃縮成為「數字」,就像長榮空姐被標記為二三二例」,沒人知道她的工作如何充滿危機

從第一波防疫進入第二波的大爆發,政府的表現就像一條鬆掉的發條,處理疫情越來越像例行公事。過去十天,台灣新增了近兩百例感染者,許多理應居家檢疫或隔離者的行徑也越來越荒唐:有人開車上班,有人在網咖逗留,有人外出購物買餐趴趴走。這顯示,隨著疫情案件大量累增,我們的防疫網似乎已變成破漏四起,只能任由那些缺乏公衛意識的隔離者長驅直入,且橫衝直撞。

可議的是,當天要不是立委在質詢時先將空服員感染的問題曝光,疫情指揮中心恐怕還會繼續打迷糊仗。事實上,在長榮空姐確診前五天,已有兩名華航機師確診,疫情指揮中心也絕口不提;只描述「一二九例」只是「曾赴美旅遊」,「一七七例」則是「曾赴美工作」,將兩人列為「境外移入」案例草草帶過。後來,是華航內部人員不滿公司檢疫鬆散和調度安排向媒體爆料,才迫使中央防疫指揮中心事後坦承有兩名機師確診至於另名一五一例荷航荷蘭籍副機師,指揮中心只標記他「曾赴荷蘭工作」,同樣簡省打混。人們即可知,政府如何用「保護個資」為由,嚴重剝奪了民眾知的權利了

感染者的身分必須保密,是為了避免別人對當事人產生歧視或排斥但從一般民眾的角度看,人們必須要獲取足夠的資訊,才知道如何自我保護。一般人並不需要知道確診者姓啥名誰,或住在什麼路段幾號樓,但當特定產業從業人員連續確診,說明這個產業有較高風險;政府如果連這樣的基本事實都要隱瞞,除了是在掩飾自己失職,不也是故意陷人民於險境嗎

尤其,這樣的風險,是來自政府的輕忽。政府讓大量民眾不經適當檢疫程序即登機返台,是放任人們把病毒帶上飛機,在長途旅行中可能傳染給其他旅客和機組人員。不僅如此,對於這些國內外飛來飛去的高風險航空從業人員,政府並未要求他們返台後進行十四天的居家檢疫,而是讓他們打折僅做五天的自主管理。表面上,這是體恤航空業的營運艱辛;事實上,卻是加深機組人員的風險,也加深旅客的風險。

更諷刺的是,台灣民眾都知道影星湯姆漢克斯夫婦感染新冠肺炎,知道哈佛大學校長夫婦確診,知道英國的查爾斯王儲確診,知道德國總理梅克爾正在自我隔離。反觀國內的感染者,每一位都是沒有臉孔的人,彷彿一讓外界知道誰染病,這些人就會像痲瘋患者一樣背負永遠的汙名。台灣還是那樣的未開化社會嗎或者保持隱匿及不透明,只是政府欺民愚民的方便手段

這兩天,在武漢台胞返台要不要取消「註記」一事上,陳時中被閣揆蘇貞昌倒打一耙。至此,他頭上的光環也形同黑了一截。台灣確診案例激增,顯示陳時中的神勇已在褪色,四名航空人員確診,更暴露了指揮中心的不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