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印度退出RCEP的啟示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7496/web/

◆  聯合報社論/亡國感救得了蔡英文,救不了台灣經濟
◆  聯合報黑白集/小英認同哪個中華民國?
◆  經濟日報社論/印度退出RCEP的啟示








經濟日報社論/印度退出RCEP的啟示


2019-12-02 23:4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上月4日印度突然宣布,退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其他15個諮商國(中、日、韓、東協十國和紐、澳)則排定在明年簽署協議,這是亞洲經濟的重大新聞;但也昭示協定簽署的期程應已確定,對美歐和其他亞洲競爭者,包括台灣,施加了相當大的競爭壓力。
印度的緊急煞車,跌破了許多專家眼鏡。因為,印度在民國80年(1991年)經濟改革後的表現有目共睹─民國90~99年(2001~2010)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7.5%,在大型經濟體中僅次於中國大陸;而後在民國100~107年(2011~2018)的表現也在5.5~8.2%之間,近幾年成長率都高於中國大陸,沒人會認為印度沒條件加入這個貿易協定,而在更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中,來取得經濟上的「相對優勢」。甚且,印度發展程度雖沒中日韓或東協先進國那麼高,但人均生產卻和菲律賓、寮國、越南及緬甸不相上下,若這些國家都能突破困難迎接挑戰,印度為何無法邁開大步?
但是,這就不能不研析印度近來的國內政經環境。今年夏天印度天氣異常、農作物歉收,導至第2季經濟成長率跌至六年來新低,只有5%,第3季預估也僅有4%,將使今年經濟成長相當難看,失業率也正在創新高。由於印度兩大黨的競爭異常激烈,在農業面臨困境的當下,要將印度偏高的平均關稅稅率7.6%迅速消除或刪減,都將嚴重衝擊農業部門,對農業人口仍高達半數的傳統型國家,會產生極可能失去政權的巨大壓力,這也是莫迪政府在最後關頭先踩煞車的原因
因此,民主國家的選舉競爭,已經構成國際經濟整合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一項重大阻力,因為自由貿易雖能落實參與國的相對優勢、提高生產效率,但也同時帶來所得分配改變讓擁有相對豐富的生產因素者獲利、相對缺乏的生產因素擁有者受害所以美國的資本家會贊成自由貿易,勞工和工會通常會反對自由貿易。農業部門會和原來的保護程度有高度相關,若原來保護少、國際競爭力強的會支持自由貿易;印度農業原先保護高,自然會擔心撤除保護後難以應付開放的競爭。
那台灣呢?無論是蔡政府或早先的馬政府,都口口聲聲要加入美日主導的TPP或東協主導的RCEP,但面臨的困難其實來自兩方面,一是外部的客觀環境,也就是原來這兩個組織的成員是否支持台灣加入但還有一個內部的主觀環境,也就是台灣內部的產業或勞工是否支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政府關切的重心都環繞在爭取這些組織既有成員的支持,好讓台灣在它們開放第二輪參與時,台灣可以諮商加入。這當然不能說錯,但別忘了另一個可能更難突破的困境,就是國內相關利害團體是否會支持。我們提醒過政府很多次,要讓相關利害團體感到安心,才可能接受國際競爭帶來的衝擊。過去太陽花學運已清楚顯示,國內不僅農業部門懷有巨大疑慮,許多傳統製造業的弱勢產業也有存著高度懷疑,當時馬政府沒能好好處理,才讓反對黨有機可乘、硬擋下了已經簽署的兩岸服貿協議生效。但今天主客易位,請問蔡政府迄今做了什麼努力,讓上述這些利害團體安心接受CPTPP或RCEP?
台灣面對的困境其實和印度類似,台灣若無法從印度學到教訓,則參與重大國際經濟整合,永遠只是一個騙選票的「假議題」。










聯合報黑白集/小英認同哪個中華民國?


2019-12-03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中)自命「中華民國派」,其實只是當成台獨前的「過渡方案」罷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有一個民調稱,在各組總統候選人中,蔡英文「最認同中華民國」。這個結果讓人啼笑皆非。民進黨創黨以來,念茲在茲的就是要消滅中華民國,實現台獨。蔡英文連中華民國四字都不肯說,怎麼會最「認同」?
但民進黨很厲害的是洗腦話術,近幾個月的選舉策略,蔡英文自命「中華民國派」,用「中華民國台灣」的殼把民進黨的台獨意識包進來。此外,連綠營選舉主色調都改採淺藍,可謂用盡心機
「中華民國總統」認同「中華民國」,原是理所當然。但蔡英文認同的中華民國,是民國1年(一九一二年)建立的中華民國?還是民國34年(一九四五年)開始行憲的中華民國?或者是民國38年(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的中華民國?答案其實以上皆非」。民進黨或蔡英文認同的中華民國只是民進黨執政的中華民國」。
民進黨各種「去中國化」作為,並一律把反對者抹紅,即顯示民進黨對任何與中國有關的中華民國都感到厭惡。無論「中華民國派」或「中華民國台灣」,都只是民進黨拿來騙選票工具,當成台獨前的過渡方案罷了
然而,相較民進黨的「台獨」神主牌,「中華民國」本應是國民黨的神主牌,如今竟拱手讓人,讓人唏噓。民進黨借殼上市策略能得逞,恐怕還得感謝國民黨的昏聵無能。想消滅中華民國的打中華民國招牌,建立中華民國的卻沒有自己論述,這也算是台灣選舉的奇蹟了。












聯合報社論/亡國感救得了蔡英文,救不了台灣經濟


2019-12-03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陸客來台人數大減,中正紀念堂擠滿陸客的盛況不再;蔡政府則在選前撒幣,補助旅遊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年地方選舉,國民黨主打「經濟牌」,一舉攻下了十五個縣市的灘頭。今年大選,民進黨主打抗中保台的「亡國感」,這帖毒藥竟讓蔡英文民調扶搖直上,她洋洋得意。一個亡國感,竟救了蔡總統四年的失政,這是台灣民主的弔詭。然而,冷颼颼的經濟,哪來的熱民調?亡國感雖救得了蔡英文,卻救不了台灣經濟,檢視最近的經濟數字已一目了然。
主計總處最近上修我國經濟成長預測,從二.四六%變成二.六四%,宣稱經濟穩健成長」。對於這樣的「佳音」,學者專家多半表示存疑,認為從資本形成或存貨變動看,政府的成長預測「很虛」。而民眾和業者則對這個數字覺得「無感」:分明景氣冰冷,街頭商店餐廳紛紛關門,旅館民宿門可羅雀,百貨賣場冷冷清清,哪裡感受得到經濟「熱灶」的溫度?
若看看更多的經濟相關數字,交叉比對,就更有助於釐清事實真相。先看國發會四天前發布的景氣燈號,已連續出現十個代表景氣趨弱的「黃藍燈」,且綜合判斷分數連三月下滑,目前僅剩十八分,距離代表景氣衰退的「藍燈」僅兩分之遙。再看經濟部公布的企業外銷接單數字,到十月底為連十二黑」,即連續十二個月負成長財政部進出口貿易統計則顯示,出口是除了六、八兩月微幅成長外,去年十二月以來均是收黑,全年注定是負成長
從這些數字看來,台灣經濟絲毫嗅不出任何回溫或熱絡的氣味,而主計總處卻選在此際上修GDP成長率,莫非是為了「助選」刻意營造利多?我們不妨再看更多數據:一,今年前三季國內解散的公司近三萬家較去年同期增加三成;這樣,看得出經濟好轉的跡象嗎?二,今年前三季,上市公司的獲利較去年同期下跌十九%,創七年來最大衰退幅度;這項反差,能用台股指數上漲來粉飾嗎?三,去年國人平均每月經常性薪資為三萬八千多元,較民國90年(二○○一年)還低一百多元;國民薪資倒退十八年,蔡政府卻還自誇是「四小龍之首」,這種黑色謊言不可恥嗎
最諷刺的是,蔡政府近年雖然不斷調高基本工資,但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國內仍有三百萬人的月薪不到三萬元。其中,有近五成是卅歲以下的年輕人,而這些人也正是受到民進黨炒作的「亡國感」影響最深的一群。經濟學家早已指出,調高最低工資,對於提升整體國民的薪資助益無多創造更活絡的經濟,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然而,蔡政府這三年多的政策多數在強調「管制」、「重分配」和「補貼」,甚少有真正的創新。
我們分別來看:「管制性」的決策,例如《勞基法》一例一休的修惡,嚴重剝奪了中小企業的經營彈性和民眾勤勞工作的精神;「重分配式」的政策,例如大幅削減軍公教年金,也因此削弱了社會中間階層消費的意願和能力;「補貼性」的政策,例如選舉期間層出不窮的旅遊補貼、農機補助、老農津貼等,都只有短期的政策效果,並將留下長期的財政惡果。
什麼是亡國感亡國感是:忙著指控他人加害自己,卻放著自己的經濟體質耗弱不治,這才是亡國感。亡國感是,聲稱外面有一個萬惡的敵人,手裡的刀卻只顧砍向國內民主的競爭對手,這是一種亡國感。亡國感還是,月薪不到三萬的人,還甘當網軍幫有權勢的人抹紅別人,這是亡國感。亡國感還是,政府當紅的部會是斷交七國的外交部,和三年半沒事可幹的陸委會,以及以政治鬥爭為主業的農委會,財經部門則近乎沒有聲音,這是最大的亡國感。
人民必須在經濟體感意識形態之間拔河,忘卻自己生存的意義,這是台灣的悲哀。「亡國感」也許救得了蔡英文選情,卻救不了台灣經濟,那是另一輪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