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改善投資環境 期待賴內閣下一步

.聯合報社論/民眾高呼「醒來」,蔡英文不能繼續裝睡
.聯合報黑白集/當雄檢挑戰雄院
.經濟日報社論/改善投資環境 期待賴內閣下一步


udn 論壇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電子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0228/web/




經濟日報社論/改善投資環境 期待賴內閣下一步


2017-11-20 02:5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自從蔡政府上任以來,出口及經濟成長已有起色,台股亦重回萬點,但攸關長期競爭力的民間投資始終低迷不振,今年成長率甚至創下近年新低,顯示民間對未來經濟信心不足。究其原因,很多人歸咎蔡政府反商情結嚴重,且欠缺解決問題的決心和能力。
今年9月行政院長賴清德上任後,展現和前林全內閣完全不同的風格,在短短兩個月內,以具體行動回應企業界訴求多年的「五缺」(缺地、缺水、缺電、缺才及缺工)問題,同時針對「一例一休」紛擾,快速拍板定案勞基法修正草案,並送立法院審議。雖然「五缺」、「一例一休」等議題處理,林前內閣已打下基礎,但賴揆重視民意、積極任事的態度,以及展現決斷及執行力的施政風格,無疑改變民眾對政府的觀感,也為備受詬病的官僚體系注入新的活力與動能。
然而,我們必須指出,不論「一例一休」再修法或改善「五缺」問題,主要都是基於「鬆綁」思維,希望透過政策鬆綁,減少對企業的各種束縛,激發活力及投資意願。在市場自由度不高、行政管制重重的經濟體系裡,這種政策鬆綁的思維與做法,確實可以激發龐大的市場潛力,帶動可觀的民間投資。
早在1990年代前總統李登輝任內就開始大力推動經濟鬆綁,經過將近30年的努力,台灣早已是僅次於香港、新加坡等自由貿易港的高度開放經濟體,在世界經商環境排名也經常名列前茅,所以,現在推動各項經濟的鬆綁,多數是利弊參半、有爭議的政策事項,因而政府在執行鬆綁的同時,必須建立完整配套,否則,為解決短期問題,反而製造了長期問題,對台灣經濟發展未必有利。
另一個更關鍵的問題是,在全力因應「五缺」、「一例一休」等政策議題後,是否可以大幅推升民間投資意願,扭轉國內投資長期下滑趨勢?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並不十分樂觀,相信政府也不敢打包票。
凡是有種過盆栽經驗的人都知道,栽種植物的盆子包括材質、大小、深淺等相關條件,對盆栽植物的成長有很大影響,無論如何細心照護,都很難突破既有的限制。如果將盆栽植物比擬成國內投資,盆子則可視為投資的整體環境限制,賴內閣處理「五缺」、「一例一休」等作為,就好比是施肥、除蟲、改善土壤等對盆栽植物的照護;現在將主要力量集中在照護盆栽植物,而不去思考盆子本身、也就是投資的整體環境限制,那麼,究竟可以產生多大效果?難免讓人質疑。
很多人說,台灣最不缺的是錢,尤其企業擁有的現金部位及金融機構可貸資金都是多到氾濫的程度,但企業投資意願卻普遍低迷不振,「五缺」等因素完全無法解釋這個矛盾現象。反觀過去經濟尚未鬆綁、投資障礙很高的時候,民間仍爭相投資,推高投資率及經濟成長,那是因為企業看得到未來,看得到投資的願景,所以,有再多的困難和障礙,也會去克服,也要實現投資。
近十多年來,國內及國際經濟環境都起了很大變化,全球供應鏈快速調整更重創台商在兩岸分工的代工出口模式,再加上國內人口老化、人才加速外流等影響,內需動能也日益減弱。在出口及內需兩大成長引擎皆熄火的情況下,想要投資的企業如何看得到未來?看得到投資願景?近來民間投資動能不斷減弱,投資成長率迭創新低,都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近年世界各國或多或少都碰到類似台灣的問題,各國政府因應問題的主要對策,就是加速進行結構性改革,促使民間投資未來。賴內閣在處理「五缺」、「一例一休」之後,必須更聚焦在結構性的改革,澈底改變投資大環境限制,讓企業和人民都願意投資自己的未來。

聯合報黑白集/當雄檢挑戰雄院


2017-11-19 23:5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雄檢讓陳慶男父子各以八百萬、五百萬交保,對於高雄地院讓簡良鑑以三百萬交保卻大表不滿;圖為陳慶男被雄檢傳喚。本報資料照



司改國是會議八月間才落幕,但所有改革大話似乎迅即被忘得精光。事實上,就算某些部門還在默默地推,恐怕也對司法體系的不中立感到無可奈何。這點,看高雄地檢署偵辦慶富案,即一目了然。
日前慶富錄音檔曝光後,雄檢忙不迭地發布新聞稿,指陳偉志所稱「去總統府溝通後,軍方錢就下來了」,是「浮誇之詞」。未料兩小時後,總統府即證實陳偉志確曾入府會見黃志芳。雄檢護航失利臉上無光,竟又畫蛇添足說,這段情節陳偉志曾向檢方交代。兩小時前後,雄檢踐踏了兩項原則:一是公然說謊,二是違反了偵辦中案情不公開的原則。
但是,雄檢並未因此轉趨謹慎,同一天更大動作向高雄地院提出抗告,要求收押慶富前執行長簡良鑑。眾所皆知,簡良鑑只是陳慶男父子的「白手套」,雙方早已鬧翻拆夥。而雄檢不僅把「白手套」從證人變被告,還把他當成主謀來辦;相對的,對手套底下那隻「手」反而百般寬貸。
雄檢先前讓陳慶男父子分別以八百萬、五百萬交保,對於高雄地院讓簡良鑑以三百萬交保卻大表不滿,認為非收押不可。這就令人不解:詐貸案獲益者當然是陳慶男父子,為何認定簡良鑑是首謀?大家等著看,今天雄院會不會受雄檢之脅。
蔡氏司改最讓人難以信服的正是這點。司法人員的立場與心證時時受政治的牽引,或被立場認知所迷惑;但因此而受益的執政者,誰會出聲喝止?

聯合報社論/民眾高呼「醒來」,蔡英文不能繼續裝睡


2017-11-20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本報兩岸關係年度調查,不滿蔡英文兩岸表現的人增為五成六,圖為她出席兩岸交流30年研討會。本報資料照



蔡英文在就職周年前夕拋出「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的兩岸互動新主張後,兩岸關係彷彿就一直在等中共十九大對台政策的定調。如今十九大已落幕,兩岸關係真正的考驗要開始了,但蔡政府卻靜悄悄地,看不出有新的方向或主張。
根據本報今天發表的兩岸關係調查的結果,不滿蔡英文兩岸表現的人增為五成六,對大陸民眾有好觀感的比率逆轉增為四成九,願赴大陸就業的台灣民眾增為四成,主張急獨和緩獨的人降為兩成四。這些,都顯示兩岸氣氛出現了可觀的變化。蔡英文對於這樣「官冷民熱」的氛圍,仍無動於衷嗎?
蔡總統上任後,不斷強調「維持現狀」,避免踰越紅線。然而,她的「新南向」政策和政經、文教施政中,諸多「反中」、「去中」的作為,在在都與維持現狀的基調背道而馳,也使兩岸關係難以開展。此外,包括來台陸客陸生驟減,衝擊台灣相關產業和人民生活,民間不滿蔡英文兩岸政策的比率明顯上升,其實都是社會輿情的真實流露。其中,統獨光譜的移動和民眾對大陸觀感的翻轉,隱隱說明習近平的對台政策正在發酵,也讓蔡英文面臨嚴峻挑戰。
蔡英文雖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但兩岸並未發生「地動山搖」,因此許多民眾不認為是「九二共識」因素導致兩岸緊張。相反的,從這次民調看,不少人認為台獨和民進黨的政策才是導致兩岸關係惡化的最大變數,分別創下歷次調查新高。
在世界局勢基本架構未變的情況下,「維持現狀」一直是台灣的主流民意。然而,馬政府時期因促進兩岸交流,反造成台獨聲勢張揚;到了蔡政府縮緊兩岸交流,則反致急獨緩獨民眾驟減;這點,不能不說是民意對政府決策的鐘擺效應及平衡作用。歷次民調中,統與獨大抵維持一比二的比例,如今,統獨比例則正在快速接近。仔細尋思,習近平的「反獨」未必能造成台灣的民意移轉,主要癥結,在蔡政府無法為台灣民眾找到出路。而且,若台灣不能擺脫經濟困境與政治泥淖,習近平的「促統」將更見其效。
就在蔡英文施政陷於泥沼之際,習近平宣示要與台灣民眾分享大陸發展機遇,並提供學習、創業、就業與生活的同等待遇;一推一拉之間,也加深了台灣民眾對兩岸落差的感觸。例如,福建要引進千名台灣博士教師,對岸大學則加碼台灣學生獎學金,並擴大台灣律師登陸執業範圍。中共在鼓勵創新創業、全球攬才的戰略中,更順勢納入台灣的青創人才。與這股拉力相呼應的,則是台灣民眾願赴大陸工作、念書和定居的比率,全面上揚。對蔡英文而言,更難堪的真相是:越是被她封為「天然獨」的世代,赴大陸就業的意願越高。
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與人民觀感的翻轉,也值得注意。近年大陸和平崛起,企業壯大和科技發展,乃至推動一帶一路的努力,都有助扭轉其原本的老舊形象。也因此,陸客一年半來雖大幅減少,民眾對大陸民眾的好感反而逆向增長。當大陸涉台措施讓台灣民眾越來越有感,民進黨強調的「中國威脅論」就越來越蒼白,綠營的兩岸民粹口號也越來越無力。
蔡英文已多次提出「新情勢」之說,力邀習近平共尋互動「新模式」,卻越來越顯得一廂情願。論區域情勢,對川普的亞洲行,美國《時代雜誌》宣布「中國贏了」;德國《明鏡周刊》也以漢語拼音的「醒來」二字,宣告中國已站在世界中心。論台灣內部情勢,統獨的消長,民心的向背,尤其民眾對未來出路的渴求,都顯示新情勢已超乎蔡英文的預期,但她卻遲遲無法因應。
事實上,蔡英文很清楚兩岸互動的鑰匙在哪,也知道兩岸對話的密語為何。當民眾高聲呼喚「醒來」,蔡英文不能繼續裝睡!


相關閱讀
‧兩岸政策年度調查 47%質疑不當
‧願赴大陸就業、念書 創8年新高
‧首度逆轉! 49%對大陸民眾印象好
‧陸委會:政府兩岸方向 主流民意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