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結構改革 賴閣第一要務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的箭要射向何方?
.聯合報黑白集.兩種「造神」運動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結構改革 賴閣第一要務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結構改革 賴閣第一要務

2017-09-18 02:3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長賴清德上任後,以為軍公教加薪3%作為施政起手式,上周行政院會正式通過107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修正案,賴揆並提示政府要以「服務取向」取代「管制取向」,政府的威信不是建立在令出必行,而是要建立在令出民意,所以「接地氣」非常重要;他還特別強調,將親自督導包括5+2產業創新計畫、能源轉型、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等重大政策的執行情形。

賴院長上任,以劍及履及行動,展現和林全內閣完全不同風格的新氣象,尤其在重視民意及體現政府執行力方面,賴內閣備受各方期待。然而,當前台灣經濟所面臨的是結構性、根本性問題,賴內閣會否調整林全內閣的經濟政策路線?能否有效因應、解決台灣盤根錯節的經濟問題?更是未來施政成敗關鍵之所繫。

回顧過去一年多林全內閣的經濟政策路線,簡單來說,就是蔡英文總統在去年520就職演說中所宣示,要致力台灣經濟結構轉型,打造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而這樣的新模式,主要目的是在打破過去以代工出口為主、「台灣接單、海外生產」、重視成本及效率的成長模式,轉型為兼顧出口和內需、以創新帶動成長活力、可以提升就業及薪資水準的新經濟模式。

然而,此一龐大經濟轉型工程,需要強有力的內閣完整規劃施政藍圖,並以強大能量貫徹執行,但林全內閣包袱過重,很多政策虛有其表,無法到位;加上「大政委、小內閣」運作,更造成各行其是、權責不明、統合困難等執行問題,以致和既定政策路線出現巨大落差。

首先,5+2產業創新計畫是蔡政府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的核心計畫,但執行一年多來,其浮現的各種問題比試圖要解決的問題還要多,距離產業轉型目標反而愈來愈遠。例如「亞洲·矽谷」計畫,空有理想和目標,但實際執行無論從參與企業或經費規模來看,都極為局限,和作為台灣主力出口的ICT產業轉型升級,完全脫節。又如綠能發展肩負了實踐「非核家園」的重擔,卻因高估執行能力及缺乏完整配套,導致企業界對政府穩定供電能力喪失信心,反而拖累產業轉型進程。

其次,在出口動能長期趨緩下,提升內需是維繫經濟成長活力的關鍵所在,但林全內閣很多政策包括年金改革、「一例一休」等,不僅抑制民間消費及投資,而且引發廣泛政治效應,衝擊經濟信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雖有助擴大內需,但逾半經費卻投入效益愈來愈低的軌道建設,也備受質疑。

再者,台灣人口老化,人才大量外移,不但造成內需的巨大缺口,而且形成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障礙。然林全內閣施政重心仍沿襲馬政府政策,側重擴大外勞晉用,以及制定「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擴大引進迄今總數不到2萬人的外籍專業人才。面對平均每年移出2、3萬人、累計逾百萬人的高級專業人才流失,卻是一籌莫展,毫無作為。

這些結構性的經濟問題,很多都在持續惡化中,如果不採取積極作為扭轉形勢,估計到下一波全球經濟衰退,台灣極可能陷入到一個難以逆轉的惡性經濟循環,屆時就是神仙也拯救不了的災難。

坦白講,要因應解決當前台灣經濟困局,已不是施政「服務取向」或是否「接地氣」問題,賴內閣必須全面審視林全內閣經濟結構改革政策失靈的根本原因,究竟是政策路線偏離經濟現實?或者是政策規劃不力,缺乏可行路徑圖?或者是政策執行力不足問題?或者三者兼而有之?

台灣經濟結構轉型問題已經拖得太久,賴內閣沒有太多試誤時間,從林全內閣執政經驗中找出問題,診斷原因並尋求解答,讓施政儘快步入正軌,方為上上之策。









聯合報黑白集/兩種「造神」運動

2017-09-18 02:3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妙禪因日前收到信徒合資贈送的勞斯萊斯成為新聞主角。 圖擷自「佛教如來宗」官網


妙禪領導的宗教團體因不乏知名藝人和專業人士,又流傳種種「神蹟」,深受側目。最近妙禪接受信徒的捐款「孝敬」,以四千萬元購買兩輛勞斯萊斯代步,更引起崇奢、違反戒律的批評。諷刺的是,當年遭控詐財的妙禪之師父妙天和自稱有分身法力的宋七力,都跳出來發表高見。

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神棍亦然。廿年前,發生宋七力、妙天禪師等連串被控宗教斂財事件,當時舉國沸沸揚揚,然而,案件最後多半以「無罪」收場。廿年足以洗掉一代人的記憶,因此,裝鬼弄神的事又捲土重來,信徒聚會朝拜捐獻的手筆仍絲毫不減。於是,當年檢舉師父詐財的妙禪,用的還是妙天那套手法,甚至名號還有點故意混淆。至於在檢察官面前變不出法力的宋七力,如今談論宗教詐財,似乎還頗有「前輩指導」的味道。

經過廿年前那波宗教劫難,台灣人依然四處追逐神蹟和師父,只說明許多人的心靈空虛無以填補,只能追求神蹟的慰藉。這個社會的啟蒙運動曾經到臨,卻因人們過度崇拜民粹,慢慢又倒回蒙昧狀態。也因此,有人可以「掛上念珠,立地成佛」,滿口胡謅,卻也有信徒拜得如醉如癡。

今天台灣比宗教造神還嚴重的,其實是政治造神。柯文哲的一顰一笑都牽動鄉民神經,賴神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特別的解讀,蔡英文先前的改革誓言不也如風行草偃?政治一味強調個人魅力,大家便忘了就事論事。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的箭要射向何方?

2017-09-18 02:3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賴清德22日將首度到立院提出施政報告並備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賴清德的首次院會,送出軍公教加薪三%的大禮。這個以「做實事」自詡的新內閣果然接地氣,第一項決策就讓在年金改革成為箭靶的軍公教稍解怨氣。賴清德要把這股怨氣變成士氣,並希望民間企業跟進加薪,促進消費,帶動經濟發展。但是,要治施政無方、經濟不振的沉痾,軍公教加薪只是「安慰劑」,治不了病。如果找不到明確的施政方向,賴清德很快會明白,「做實事」三個字只會是「說易行難」。

以蔡英文總統的盤算,換閣揆、軍公教加薪和前瞻計畫執行三者是配套而行的。從政府開始推前瞻軌道工程,各方撒錢,配合加薪,就是要以各種紅包政策作為「大補帖」,擴大投資、創造就業、改變青年低薪、刺激景氣復甦,並經由新閣揆的精準政治操作,翻轉政治聲望低落的現況。如林全在下台記者會上說的,「明年地方選舉,相信會有很多政治性的東西跑出來,這不是我的興趣所在」;這說明,這一切都是為了政治。

為了成就這政治手段,林全以特別預算的方式,為前瞻計畫開口;而賴清德則以「開源節流」的做法,為加薪謀糧。一八○億元加薪經費,有一一○億節省政府經常開支,其餘七十億來自證交稅。行政院算盤打得精:股市上萬點,證交稅當然會增加。只不過,財政部前兩天才公布,今年前八個月,證交稅實收五四五億元,離目標九七七億元還有四百多億元的落差,不僅不會超收,還勢必短徵。換句話說,證交稅超收只是行政院的「主觀渴望」,這七十億也只是總預算的大餅,很可能是看得到卻吃不到。賴揆如果不是裝糊塗,就是幕僚沒說實話。

而且,就算中央政府籌得到錢,地方政府依然一片哀號。各地方政府財政狀況之差,根本沒有加薪的本錢,但中央一聲令下,地方再難也得照辦。這種「大中央、小地方」的決策模式不合理,來自台南的賴揆心裡有數。只是,賴清德升官後會不會「務實解決問題」,且拭目以待。

雖已有若干企業表態願意跟著政府走,但企業加薪的前提,和一例一休能否貫徹一樣,終要看企業能不能賺錢、能不能負擔得起人事成本。根據一例一休經驗,衝擊最大的多半是中小企業,他們被僵化的政策搞得難以排班運作,索性減班減產,結果造成工作量減少,勞工實質收入降低,勞資皆怨。當多數企業還無法從一例一休的政策震盪中喘過氣來,消費不振錢難賺,企業存活不易,奢談加薪,錢從那來?總不能和政府一樣只會畫餅充飢吧?

更重要的是,加薪並不等於會刺激消費。行政院主計總處甫完成的預測顯示,今年我國超額儲蓄率連續第五年逾一成、高達十三%,五年累計超額儲蓄近十一兆,顯示閒置資金過多。根本問題不是沒錢,而是有錢無處投資或者不敢花。民眾對當前景況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年金無法信賴,未來恐無所倚,政府靠不了,只好靠自己。這種不安全與不信任感,就是政府失能的顯現。政府的無能,還造成每年五百億元公共建設預算無法執行,連政府都有錢花不出去,消費市場如何活絡?

李登輝批評蔡政府的表現,認為關鍵在國家施政方向不清楚。能源政策相互矛盾,為了非核卻製造空汙,能源轉型腳步跟不上眼光;部會施政自亂陣腳,行政立法各行其是,法案鬆綁牛步化,經濟上「五缺」越來越嚴重,企業出走形成產業空洞化危機。國家式微,經濟滑坡,碰上複雜詭譎的東亞與兩岸情勢,紛爭不停的社會對立與束手無策的政府作為,民眾如何能心安?

追根究柢,賴內閣施政如果不能明確找到標靶,重振民間信心,再多的錢,再多的箭,終究都是亂石打水漂,既解決不了經濟困境,政府也無法振衰起敝。